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在六入法门里面,所谓的十住之前要有十信,那么修十信就要对三宝修供养,可是他们却是以所谓的四归依——就是要把三归依之上加一个归依金刚上师为主,一切的供养都是在供养他们自己所称的金刚上师,对于三宝的供养却很少看到,而传授给他们的信徒的法门却是要他们尽量来供养上师,供养上师以后认为他的信就满足以后,传授给他的就是入门修所谓的欲界烦恼最重的所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 | admin 2020-06-08 |
|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百法明门论》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 admin 2020-06-08 |
|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如来藏能够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在三界中就犹如淤泥一样,可是如来藏出生了有情的五蕴身以后,虽然五蕴身是生死法,是与染污相应与烦恼相应的,可是如来藏自身,仍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解脱自在的法。以这样来譬喻说妙法莲华,譬喻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出生了有情的五蕴身以后,并没有离开有情的五蕴身,而是遍有情的五蕴十八界,这是以因地来说明。那到佛地的时候,当然这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下大乘光明三昧。因为这一节里面举例所说的建立见跟诽谤见,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内容,只是因为我们时间有限,不能跟各位一一来解说。欢迎各位菩萨,真正有兴趣的菩萨,可以请《宗通与说通》这一本书来仔细阅读。这个大乘光明三昧指的是进入了初地之后,要能够真正通达大乘的修道的过程跟内容的话,是应该要求诸佛的加持;而诸佛的加持可以令入地的菩萨,能够获 | admin 2020-06-08 |
|
这时虽然已经不会反观自己了,其实觉知心意识自己还在;当意识自己还存在时,其实觉知就一定还存在,只是很微细也不反观自己而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觉知性仍然存在,当然不能称为非想,所以还要加上「非非想」三字。他要等到出定了,才会发觉自己的觉知性还是存在的。这就是我见不断又不肯承认有七、八识,因此在无所有处中想要入无余涅盘而作涅盘想,结果就变成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了 | admin 2020-06-08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修学禅定,断除色界爱烦恼,超过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进入无色界的时候,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这受想行识就是末悟者所说的心--能知的心,以及能作主的心,这个心还在,就是「有」,这也是三界之中的有。修行人已经没有欲爱、色爱,但是能知的清净的心还在,所以称为有爱。也就是说︰对无色界的境界,对于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不可执着。执着觉知心寂照心,便不 | admin 2020-06-08 |
|
佛学基础学习导引:学佛释疑三归五戒十善业五时三教烦恼业力与轮回三法印四圣谛五阴十八界四禅八定六波罗蜜什么是佛教学佛释疑学佛释疑(一)【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3.html学佛释疑(二)【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5.html学佛释疑(三)【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7.html三归五戒学佛与三归五戒 | admin 2020-06-07 |
|
实证佛教学习导引:学佛正知见三乘菩提概说宗通与说通入门起信阿含正义胜鬘经讲记不二法门识蕴真义学佛正知见【共55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58.html学佛正知见二【共48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0.html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2.html宗通与说通【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 | admin 2020-06-07 |
|
二者应勤方便入诸三昧。普现色身。化众生故。三者应以智慧平等观察生死涅盘。同一相故。四者应勤修习坚固念力。知善不善。无忘失故。五者应勤积集菩萨功德波罗蜜道。无厌足故。六者应勤种植净戒林树。于法园苑。常游戏故。七者应勤救护恶见众生。令超邪径住正见故。八者应勤给施种种法药。除灭众生烦恼病故。九者应勤观察三世诸法如梦幻等。无染着故。十者应勤摧伏外道邪论。不 | admin 2020-06-06 |
|
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佛说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受菩萨戒仪》中也说:“三归五戒得人身。”《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归依如来,供养于佛,供养于法,供养于僧,生生世世 | admin 2020-06-06 |
|
大慧以慈悲重故,肩挑护法重任,不计较个人在三昧修证上之得失;天童悟后以无余涅槃之实证为重,于增上心学(禅定三昧)上多所用功。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天童将舍寿,驰书大慧请主后事。慧至,问师(天童)安在,侍者曰:“无恙!”慧笑曰:“钝鸟!”天童闻,乃书一偈以遗大慧,中有“钝鸟离巢易,灵龟脱壳难”之语。后世未悟之人,每认木讷寡言 | admin 20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