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admin 2020-06-08 |
|
三归依一定要具足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三归的话,又如何会有四不坏信呢?所谓四不坏信,就是指归依于三宝的同时也要归依于戒,对于佛、法、僧、戒四个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的人,就是具足四不坏信者。这四不坏信,如果有一法信不具足,就无法成就佛道。既然有四不坏信,当然必定要具足三归,否则四不坏信就不能成就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52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90集太岁主宰人的祸、福吗?>正文老师主讲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三福净业里面第二个部分:就是受持三归、俱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正法。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四双八辈,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八种修行人;其中最初阶就叫作向须陀洹,也就是向初果人,他们对于初果之前所应该修证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义,也就是四加行这个部分已经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集——三乘菩提的关系>正礼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在三地以前的菩萨─特别是在三地以前、七住以后的菩萨─通常这一类型的菩萨对于入胎来讲,我们把祂叫作正知入胎。这是因为这一类型的菩萨在入胎的时候,并不是跟世间的凡夫一样,在面对入胎时机的时候,现起了种种欲界的心行,不是的!祂其实是很冷静的在旁边看着入胎的时机,然后就跟着入胎了。但是在三地满心以前的菩萨,祂入胎之后,住胎跟出胎就一无所知了。一直要到三地满 | admin 2020-06-08 |
|
而如果是愚痴不明正理的人呢?他的知见颠倒、拨无因果,而且执着于断见或者常见等,则可以修学因缘观来作为对治;也就是观察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是依于本识而三世相续、不断不常,这样以正观来破除愚昧颠倒之心。如果是一个我见、我慢深重的人,则可以修学界分别观;也就是观察众生,都是由虚妄不实的五阴十八界等和合而成,如果能够如实现观的话,就可以破除深重的我见执着。 | admin 2020-06-08 |
|
三轮体空到底在讲什么?也就是说,有一个你布施的对象,也有一个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这两者,但是也有一个在布施的这件事情;三轮体空就是说,无有施者,无有被布施者,也没有布施这件事情,这才能说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觉知心是办不到的,因为觉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给谁,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给谁, | admin 2020-06-08 |
|
然后修到三地,可以证得灭尽定,成就俱解脱的有余涅盘而不证,一直到六地才证有余涅盘;可是照样跟初地、三地一样,不取证无余涅盘而继续进修,一直到佛地金刚喻定现前,圆满道种智,名为一切种智,无生法忍圆满具足,这时才现起无住处涅盘。证得无住处涅盘时也同时证得无余涅盘,为什么?因为连变易生死都断尽了,所以名为无余涅盘;而变易生死断尽,没有识种流注变易,本身也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虽然三世的十八界都是无我,但是有一个常住不坏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可以常住不灭而世世重复的生出见闻知觉性,让他可以在出生成长以后,再继续进修佛法,延续上一世的佛道而往上进修,绝不会堕于断灭见之中,此世所修习的一切智慧,也都会集藏在第八识自心如来之内,来世一定会遇缘而起,不会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惧隔阴之迷,所以菩萨由于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篇第八章第一节<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