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 | admin 2020-06-08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光有眼识不够啊!眼识还要能够触色尘,根、尘、识要三者相触,所以除了有眼识身之外,还要有眼触身,如果没有触光有眼识也是看不见的;有了眼触之后,接下来我们有没有接受这样的一个情况呢?有没有去领纳这个情况呢?这个就叫作眼受身;如果我们有接受了,那么接下来于境取像,到底这样的一个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没有成像呢?这个就叫作眼想身;有成像之后针对这一件事情,针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无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体性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功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admin 2020-06-08 |
|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狐疑断,是名比丘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不从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后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小乘《杂阿含卷六,第一三六经》)略释:......【诸比丘们!色身是常?还是非常呢?答曰:色身是无常,世尊!佛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 | admin 2020-06-08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admin 2020-06-08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admin 2020-06-08 |
|
断就是弃舍的意思,也就是弃舍三种烦恼。那么到底是弃舍哪三种烦恼呢?这就是三缚结的内涵。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戒禁取见,第三个是疑见。先来说我见,我见就是认取五阴中的一阴为常住不灭的我,有了这样的见解,就落入了我见。第二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解脱不清楚,就想要施设种种的戒禁来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就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施设 | admin 2020-06-08 |
|
--------《入楞伽经(卷二)》<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佛云: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是故佛子莫谤大乘经典,莫谤大乘经典所说如来藏法。盖如来藏妙法乃大乘菩萨藏之根本,三世一切 | admin 2020-06-08 |
|
在本识如来藏众多的体性当中,有一种体性叫作异熟性,它有三种意涵,就是变异而熟、异时而熟以及异类而熟。第一种的变异而熟是说:当业种产生变异的时候,果报才会成熟。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的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就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就一定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声闻佛法所讲的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的慢就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就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就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的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你要舍,否则无法转进;舍了以后就转进到识无边处。所谓识无边处就是发现到,过去的识种无边、现在的识 | admin 2020-06-08 |
|
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所谓的三藏教,以四阿含为经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名为三藏教;而四阿含则是指,《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这四阿含已经总述了三乘佛法。《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 | admin 2020-06-08 |
|
且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然而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心体;由于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故,才能有三界众生之蕴处界,由于有三界有情之蕴处界,方能有世俗谛,才能够去亲证、才能够成就解脱果。若无胜义谛如来藏,尚且不可能有蕴处界,何况能修证解脱果呢、何况能有世俗谛呢。所以说世俗谛是以胜义谛为体,也因为有如来藏阿赖耶识,才有大乘菩提,才能有胜义谛。为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46集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高正国老师中阴身,就是众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的法义和内容,我们引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论中弥勒菩萨这么开示:【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àn]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 | admin 2020-06-08 |
|
这时候抚养佛陀长大的姨母大爱道夫人,与佛陀未出家前所娶的妻子耶输陀罗,率领了数百位的侍女赶着去见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加入僧团,佛陀前后三次拒绝。后来佛陀离开尼拘律苑,到了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中,大爱道夫人决心出家,也追随佛陀到达毗舍离,她们一行人把头发都剃了,穿着僧衣现出家相,再度来到佛所,表达坚决出家的意愿,但是佛陀还是没有答应。大爱道夫人被佛陀三 | admin 2020-06-08 |
|
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就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的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的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的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的执著,还有内我所的执著。外我所的执著就是执著我所有的财富,执著我的家庭、我 | admin 2020-06-08 |
|
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就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的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的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的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的执著,还有内我所的执著。外我所的执著就是执著我所有的财富,执著我的家庭、我 | admin 2020-06-08 |
|
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就是要吃素。从日常生活中磨炼自己、训练自己,到达真正慈悲、平等、净心。初学佛的人不要害怕自己做不到,或者条件因缘不具足,而此忧郁彷徨,觉得佛门难迈,道心退转。以下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六斋日:若逢大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十斋日 | admin 2020-06-08 |
|
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 | admin 2020-06-08 |
|
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和合有两种意义:(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种:(1)戒和同修。即对于所受的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