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不发起,便不能入初地,这些现观境界的修证,是环环相扣的。--------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修行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又因为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及初地的入地心所应具备的增上慧学具足了,便是证得通达位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 admin

2020-06-08

  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观》庄严报身佛者如卢舍那佛,常住此界色究竟天宫;亦如常住极乐世界之弥陀报身,皆具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常住于无住处涅槃者。卢舍那佛则是佛之庄严报身,现今仍于色究竟天宫说法,不可谓佛已灭;卢舍那佛分身八十亿,于八十亿世界示现应身而度有情;此界菩萨若已修入初地而有轮宝者,悉能随时至色究竟天宫面见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佛; admin

2020-06-08

  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 admin

2020-06-08

  二乘圣人由于断除我见,以及断尽我执的缘故,对五阴——特别是对识阴——的内容具足观行,了知自己虚妄,对自己完全没有执着,所以舍寿时灭尽五阴,不再入胎,也不去受生于天界,所以不再出生后世的五阴或者四阴,所以出离界生死。他所观行的内容是人间的世俗法五阴,所以名为世俗法中的真谛,简称俗谛;因为五阴是缘起法,所以其性本空,不是真实常住不 admin

2020-06-08

  世尊宣讲乘法的十二部经时,究竟是有没有分别心存在呢?当然有!但是,世尊却另外有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存在;这样亲证,这样现前观察,这样究竟观察而具足一切种智,才是佛地的后得无分别智。由于所有的菩萨都有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真如心存在,也有一个亲证无分别心的境界的能分别心、觉知心存在,因而使得觉知心中的智慧生起,能了知真正的无分别的解脱境界,这样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藏的十二部经里面,主要所说的,就是讲这个真实心,所以佛语心为宗,佛所说的话都是以这个真实心为宗旨来讲的。因此,藏的十二部经里面主要所说的,都离不开中国禅宗所传的宗旨;如果你能够从禅宗那些公案的宗旨里面去证悟了,你就找到了你的真实心;一旦找到的时候,般若经不必我来教你,也不必你的师父教你,你只要自己把它请出来,告诉你:你会读到天亮都放 admin

2020-06-08

  乘无学出界者,其实无界可出;出界解脱果者,只是断尽四住地烦恼,舍报后烦恼不现行,故不出生中阴身;或于第一次中阴身坏时断尽有爱住地烦恼,不再有第二次中阴身现行,不于界中受生,余如来藏空性无形无色、无见闻觉知,不出现于界中尔,并非界外另有境界可以安住;如是方便说为出界。《平实书笺》 admin

2020-06-08

  界的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欲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领受淫欲的乐触的觉知心;不管时多么专注在乐触上而起不起妄念,仍然是意识觉知心,但是藏密却将祂当作是真实心。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知 admin

2020-06-08

  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 admin

2020-06-08

  这就好象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着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又好象电视的监视器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的萤幕看见影像,就知道外面是怎样了;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而电视萤幕也放大到遍满整个房间时,你就会以为你现在所看见的影像是外面的。内相分也是一样,遍满整个见闻觉知心所处的房间境界,所以,你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全部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所知障者,乃迷于法界实相,有所不知,为之所障,致不能成就无上正等菩提,非谓有界内外之法不知而成障。二乘以未明心故,未见性故,得声闻缘觉菩提,虽出界而未明诸佛法身,障碍无上正等菩提。然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须断尽之无始无明上烦恼,并非在界外;而是界中一切有情之八识心王、五遍行、五别境、......乃至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五法自性、四 admin

2020-06-08

  在第转法轮的唯识方广诸经中,也就是在如来藏系列的经典里面,叫祂做阿陀那识,为什么叫做阿陀那呢?是因为祂能够执持你所有的八识心的种子,祂也能执持你的色身;此外,你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的种子,祂也都能帮你执存起来,所以叫做阿陀那。祂又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又名庵摩罗,就是异熟;又叫做清净识,因为分段生死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第八识;五地满心以上,到了六地的菩 admin

2020-06-08

  可是修到佛地的第十识,其实还是原来的第八识的体啊!只是同一个识体里面的种子有所不同,而施设八、九、十识个名称罢了,并不是你有第十识的时候,另外还有第八、第九等两个识,没有啊!也不是在第八识体上,藉由修行而另外增加两个识体。可是那些大师们不知道种智的义理,所以就误会了。但是这个部份是属于悟后修学一切种智的范围,那是属于地上菩萨要修学的增上慧学&mdash admin

2020-06-08

  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即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有在家者。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祇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者,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此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皆为出世僧宝,名为大乘菩萨僧。---- admin

2020-06-08

  种布施是言辞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凡有所言说皆是温言软语,不口出暴厉恶言。这样布施的人,他舍寿以后,未来世受身时,他是言辞善辩而了达;凡是他所言说的话语,众人普皆信受;未来成佛更得四种无碍的辩才,是名第种布施的果报。第四种布施是身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相会时,必定起身迎接,并且礼拜问讯,是名身施。这样 admin

2020-06-08

  然而想要实证果、四果出离界者,应该有下手观行的方法;所以已断我见者,若想要取证更高层次的解脱果,应当修四念处观。但是佛陀对四念处观的内容开示,有一些却是常常被学人忽略的内容。今举经文供养读者,《中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 admin

2020-06-08

  作为一个崇信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