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心之本体,觉性灵明,是永恒的本真,其余四大、五蕴、三界六道,皆为其起心动念之产物,故虚幻不实。正是在强调空无一切的情况下,希运讲了只有在惠昕以后听《坛经》中总出现的一些言论。如慧能在大庾岭上对追赶他的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惠明于言下顿悟,礼拜云:“如人钦水,冷暖自知,”又如将慧能之得法偈记为“ | 三摩地 2018-07-19 |
|
”义玄说: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种种苦,只是由于“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假如能看到这一点,回光返照,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当下与祖、佛没有区别。所以真正学道人,只是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为外物所拘。这是临济宗的根本思想,他的语句作略便 | 三摩地 2018-07-19 |
|
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舍论并丧服仪出三界图一卷。七年于祖院代畅师讲。十五年敕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寇犯阙。关中俶扰。出华州下邽避乱。中和二年至淮南。高公骈召于法云寺。讲罢还吴。刺史杨公苦留。却游天台山国清寺挂锡。乾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武肃王钱氏命於越州临坛。以开平二年八月八日示疾坐亡。受生七十四。法腊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八 | 三摩地 2018-07-19 |
|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春秋六十有八。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经始则神邕崇晓。住持则唯湛道昭。并躬护圣场亲传智印。其余三千门人五百弟子。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尽号颛门。无待弥勒。天宝十五载岁次景 | 三摩地 2018-07-19 |
|
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与此相应故: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二所现影故:第三位是色法,由八识心王和51个心所有法,二位法合起来共同显示出11种色法。但所接触的身根六尘,都如影像出现。三位差别故:第四位是心不相应行法,是由心王、心所、色法总合依这三个分位差别法,来说有这 | 三摩地 2018-07-19 |
|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携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靓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 | 三摩地 2018-07-19 |
|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缅惟法尽将翳龙宫。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穷多罗之秘[袌-包+矢]。尽毗尼之正文。纵尧世之洪水襄陵。任赵简之北山燎狩。必无他虑。与劫齐休。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因有力焉。慧日寺主楷法师者。聪爽温赡声蔼鸿都。首建法筵请开奥义。帝 | 三摩地 2018-07-19 |
|
王即以偈答言若有能永断 一切诸烦恼不贪染三界 乃得安隐眠若得大涅槃 演说甚深义名真婆罗门 乃得安隐眠身无诸恶业 口离于四过心无有疑网 乃得安隐眠身心无热恼 安住寂静处获致无上乐 乃得安隐眠心无有取着 远离诸怨仇常和无诤讼 乃得安隐眠若不造恶业 心常怀惭愧信恶有果报 乃得安隐眠敬养于父母 不害一生命 | admin 2018-07-19 |
|
三界无明名无明漏。如来永断是故非漏。复次一切凡夫不见有漏。云何凡夫不见有漏。一切凡夫于未来世悉有疑心。未来世中当得身耶不得身耶。过去世中身本有耶为本无耶。现在世中是身有耶是身无耶。若有我者。是色耶非色耶。色非色耶非色非非色耶。想耶非想耶。想非想耶非想非非想耶。是身属他耶不属他耶。属不属耶非属非不属耶。有命无身耶有身无命耶。有身有命耶无身无命耶。身之 | admin 2018-07-19 |
|
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 | admin 2018-07-19 |
|
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或说布施唯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阴。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复有说言或有造色。复有说言或无造色。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或有说言八戒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或有说言须陀洹 | admin 2018-07-19 |
|
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是故名为受身涅槃。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有为三昧力故。能断烦恼入于涅槃。是名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当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寿尽则得入于涅槃。是名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禅已。是人生于初禅爱心。以是因缘退生初禅。是有二流。一烦恼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寿尽生二禅爱。以爱因缘生于二禅 | admin 2018-07-19 |
|
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也真的是「为善被害」,因为当众生的五阴造作各种善事时,一定是为了求后世生天享福、求眷属、求合家平安等流转生死的种种法,于是死后必然要再世世流转不停;那么真实的「吾」就无法脱离三界生死流转,岂不也是「为善被害」了吗?然后佛陀接着说:「文殊师利啊!你的真实『我』的境界之中,从本以来就没有三界世间里的『我』,也没有三界世间所说的『人』;当 | 三摩地 2018-07-19 |
|
而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固然在六尘中不做任何分别,可是在六尘外却有无量无数的分别,才能使众生处于三界六道之中正常的生存与运作,所以祂不是像石头与木块一样的完全无分别,只是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已。所以,无分别心的意思是指祂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不是如同石头一样的完全无分别,而且对六尘外的种种法都能分别,所以经中才会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就是这 | 三摩地 2018-07-19 |
|
而「禅思」和「禅定」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禅定」是专心致志地在捨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地用心,当能捨离人世间的欲界爱染,就会得到初禅(第一静虑);捨离了初禅天的境界,就会得到第二禅,如是一直往上,但是最终修行人证得了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有极微细意识),或是来到了「无想定」(仍执著色界天身),最终仍拘束于各该境界中, | 三摩地 2018-07-19 |
|
譬如,菩萨进入初地以前,已经将三界爱现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的三果人;还要发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也就是在佛前勇发十种无尽的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无有休息。待发起了十无尽愿,才能转进初地,成为初地菩萨。进入初地以后,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初地满心可以成就慧解脱而不取证,继续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转入二地、三地。于三地快满心的时 | 三摩地 2018-07-19 |
|
譬如,菩萨进入初地以前,已经将三界爱现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的三果人;还要发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也就是在佛前勇发十种无尽的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无有休息。待发起了十无尽愿,才能转进初地,成为初地菩萨。进入初地以后,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初地满心可以成就慧解脱而不取证,继续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转入二地、三地。于三地快满心的时 | 三摩地 2018-07-19 |
|
又说「如来无所得」,因为成佛是没有所得的,有所得就不是成佛,只是三界中的有为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脸上不会写着某某佛的名字,也不会写着「佛」一个大字在脸上;而成佛纯凭智慧,不是凭各种有为法、有相法,因此也没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可说;要从众生的凡夫境界相对来说,才会说世尊是无上正等正觉。佛说法的时候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地说,有时候这样讲,有时候那样 | 三摩地 2018-07-19 |
|
语译:诸位难道没有看见:那个本来就在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是离见闻觉知而绝念无学、无作无为的悠闲道人,祂既不勤求断除妄想,也不企求能证得真实理;不管是出生无明烦恼,或者展现真实如如的体性,都是此第八识如来藏本具的成佛之性,对于幻化的五阴身以及如来藏本身自体所展现的空性之功德,都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生、所显之法身功德相分;一旦亲证此如来藏,即能觉了此如来 | 三摩地 2018-07-19 |
|
由此可知,会分别六尘的乃是识阴六识,祂可以对六尘作种种分别,因而有大众所了知的诸法出现;众生不了知识阴六识的虚妄性,因而妄造种种善恶行,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生死。又识阴六识是被生的法,是刹那生灭不已的法,不是释迦世尊、弥勒菩萨摩诃萨在经中开示“能生一切有情名色,并与前六识互为束芦的识大”;而这个识大本身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