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上总共说十则体究念佛要注意的知见,但是体究念佛的过程里面,其实有更多的细腻的知见要知道,不过我们不在这里说,把它留到《禅---悟前与悟后》里而再去讲,因为再要讲这些东西的话,将来这一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的文稿整理出来,大概要厚达两英寸,所以这里不说,只作简单的概略性介绍。(第六章完) (原标题:19第二篇第六章体究念佛第三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原标题:20第二篇第七章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密宗的祖师说:“声字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得持名念佛三昧,感应时即见阿弥陀佛化身。二、念报身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修法。若得观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见阿弥陀佛报身庄严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至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三、念法身佛: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无相念佛。若得无相念佛成功,因“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但发至诚心、深心、迥向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舍,并于每日固定时段打坐一至二小时,坐中合掌或作手印,专念佛号或咒语;起初是高唱耳闻,心心不离佛号或咒语,不急不徐,专念专称;散乱之心,渐渐统一,安适自在,无牵无挂。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蒙其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又慧远法师文钞附编载:“……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得佛感应,放光、闻香、身心轻安,能不以为喜,心不浮动者,久久练习,日日不断,终至日常生活中,动静二时亦能无相念佛,得见“介尔初心”,乃至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何庆如之。凡此皆因能离粗劣觉观,是故能得。综上所述,即知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乃是念佛人之大忌,当远离之。至于修学禅定者,如上所述贪瞋无明等三毒为害,实无二致。而参禅者偶有自视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心不归依,而欲修学念佛圆通,成就念佛三昧者,无有是处。归依之前,住持僧宝必先教授读者如何礼佛。礼拜时需五轮投地,以表示拜佛者对于人天导师--世尊之恭敬渴仰。以恭敬渴仰故,生于信心;以兼具佛之功德及愿力故,修此法门,速得成功。拜佛之动作,行者请于寺院中学习,或依佛学习,此处不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载:“……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又:弥勒下生经共有五译:计竺法护译一部、鸠摩罗什译二部、义净译一部均未载明弥勒菩萨当于何时下生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朝一日,性障消灭,即入三摩地;若不自满,再勤,三摩地纯熟,便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功用。因此法门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境界,渐渐证得楞严大定。证楞严定之各种境界及悟见自性等相关境界,行者可自行请阅楞严经,此不叙述。此一阶段成功时,行者即能于动静二相之中,随时清晰照见无相念佛之念。犹如牧牛纯熟,野性尽除,随逐于人。便恍然得知经中所谓“介尔初心&r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四、行者不论是参禅入理或念佛入理,见佛性后均应参访真见道人,免将妄觉误作真觉,乃至将定境误作悟境。此微细处,务必留意。否则,他时异日,无常来时,如虫御木,后悔莫及。五、末学乃一无名小卒,教界之人与事、二俱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种类繁多,欲知其详,可参阅大正藏经第十三卷大集部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念佛三昧品。或菩萨念佛三昧经,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分。一般所说念佛三昧大多是指:念化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之三昧。无相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属于念法身佛诸种三昧之一种。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密宗的祖师说:“声字实相” | admin 2018-07-20 |
![]() |
因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入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得到念佛三昧了,所以他说的一切法,符合了义的经典。他不依文解义,这是第二个见地功德。第三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真实见道的缘故,所以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之后,他能够知道接下去修道的路要怎么走。虽然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菩提涅槃、真如实性、真如实相等一切的道法都是施设,但是为了究竟解脱和度众生的缘故,修学三界之中的一切 | admin 2018-07-20 |
![]() |
(原标题: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 admin 2018-07-20 |
![]() |
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 | admin 2018-07-20 |
![]() |
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不断;醒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心里面的佛号。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因为没有功夫,所以心里面很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那就是说,一般人学佛不得力,是因为没有功夫;而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事行之一︰三福净业> (原标题: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父母恩难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