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或自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生在娑婆为人类,是很难得而辛苦的,该如何善用人身,学佛悟道出三界?或许要更小心求证、明智抉择吧!尤有甚者,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页329鼓励学密者大胆的修双身法,并巧言令色的为他们脱罪: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五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师长,三昧耶难违,由慧方便心,无少不 | admin 2018-07-23 |
|
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原标题: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admin 2018-07-23 |
|
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一向出生菩萨经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意不倾动。法集要领经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评曰:知此义,则张善和辈临终十念往生,可了然无疑矣。十六观经佛告韦提希,应当专心,系念 | admin 2018-07-23 |
|
如是了知已,一切女无相,此相皆寂静,是名女三昧。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依于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景况而倡导学人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度化众生无以计数。印光大师以前有眼疾,因为眼疾的关系,所以大师有时几乎都没办法写字读书!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龙树菩萨传法给提婆菩萨之后,入于三昧,然后如蝉脱壳,无所挂碍地解脱生死。(原标题:龙树菩萨行化事迹)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其次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一段释迦世尊开示的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可知,所谓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就是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这个观想修成的时候,必能一念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就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离开了禅定的三昧,那就不能够得到世间法的四禅八定,当然就更没有神通力可说了。而且,三界一切的有情的神通境界,都是依着禅定证量的高下而有分别。想要证得神通的修行人,必须要舍离欲界淫欲的贪著,才能够发起初禅的定境。如果是以男女双修当中正受淫乐的离念灵知境界作为禅定的正修,这样的修行完全违背了禅定正修行法门,也完全违背了禅定的修证境界;本来就不能超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是一行三昧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地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 | 三摩地 2018-07-23 |
|
前面已经说过了布施、爱语,四摄法中的利行又是如何呢?我们接续《优婆塞戒经》的,中这么说:次当教学十二部经,禅定三昧,分别深义,调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能忍恶口诽谤骂辱,苦加身心,亦当堪忍。设其有苦,能为救解;除其弊恶疑网之心。利行最殊胜的就是让不信者能够生起善根,而入于正信;让悭贪者能向往布施的果报与功德而入于布施行;让邪见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正因为单纯不攀缘,所以许多同修来共修一年或两年就能够成就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这门功夫,而转入体究念佛;乃至因为第一义谛真如三昧知见深细,而得转依修学。因此前方便的戒、善知识的具足、远离三心等,就确实是不会让修行人虚耗生命、金钱;而依于究竟了义第一义谛,就能快速进入菩萨庄严地的修学。所以,欲界定的证得、轻安的发起,乃至断我见的成就,都只是依于证得实相心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