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您愿意以此功德回向,我们是随喜赞叹的;因为回向乃是世尊在经中所开示的七种最上供养之一。所谓七种供养,包括了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和回向。回向之所以列为最后分,可以显示,菩萨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 | admin 2020-02-20 |
|
譬如,世尊在《楞伽经》当中,说这个心有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等,这些都是能够让菩萨一一体验祂的种种内涵,这会使得菩萨的道种智能够增上,乃至最后能够圆满一切种智,成为究竟佛。在三乘经典当中,佛陀很清楚的告诉大众,这个真心的自性寂灭、离见闻觉知。既然真心的自性寂灭、离见闻觉知,对于六尘当然就没有分别,所以祂是没有六尘境界的。如 | admin 2020-02-20 |
|
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七种圣财,才是我们学佛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因为这七种圣财,才能够带给我们今生以及未来生的义利以及安乐,并且让我们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追求眼前的世间财富,却对成就道业不一定有帮助,有时候反而让我们产生障碍而沦堕三途恶道;所以,这不应该是一个学佛人所应该汲汲追求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些人为了能够快速致富,或 | admin 2020-02-20 |
|
佛菩提果的究竟圆满是佛地,而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第八识的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以及六种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将来能够究竟佛道而成为如来的功能,也就是含藏着能使众生未来成为如来的种子,所以祂也叫作如来藏。 | admin 2020-02-20 |
|
《佛说法集名数经》云: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一、礼拜(礼拜诸佛、菩萨)二、供养(作意: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1])正觉供果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正觉赎果偈愿此清净香,赎回供佛物。祈求佛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 | admin 2020-02-19 |
|
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瑜伽师地论》卷40)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得很明白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都含摄于菩萨戒之中。不能够像一些人硬要扭曲戒法,就把在家戒、出家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或者是甚至于说出家的声闻戒才是正 | admin 2020-02-19 |
|
[16]如来藏功德难可思议:「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种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缘性自性丶成性自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欲知其详,请参考《楞伽经详解》。依经典实修,次第增上,方能亲自体验如来藏的不可思议功德,至佛地时,如来藏究竟清净成无垢识,显现大圆镜智,如来藏的功德全部显发。[17]《八识规矩颂》中大圆无 | admin 2020-02-18 |
|
什么叫作无始无明呢?无始无明的意思是说,众生不明白真如实相,不明白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法演变的过程;以及不明白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这就称为无始无明。这种无始无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要到菩萨明心以后,才会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但仍然还没有办法断尽;一直要到佛地断尽变易生死时,才能断尽无始无明;所以才会说心不相 | admin 2020-02-18 |
|
接下来第七种,佛怎么说呢:【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世智辩聪,心识邪见(不信三宝)……是谓第七之难也。】(《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那么这个第七种难呢,难以听闻佛法,难以进入修行、进入佛法中的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说如来出现在世间,广泛地演说种种法教,让众生得以熏习修学,然后实证 | admin 2020-02-18 |
|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五阴不要断灭,所以不断的希望说“我五阴断了以后,在未来世中能够出生”;那未来世中出生五阴,前面七种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七种苦又出现了。所以因为不希望五阴断灭,希望五阴不断的在未来世当中不断的出生;所以说,我们的五阴炽盛其实就是一种苦,求五阴不要断灭其实就是一种苦。那八苦,我们从这样来看 | admin 2020-02-18 |
|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的修行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再继续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唯识的增上慧学。进而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 | admin 2019-11-03 |
|
本识心体变化幻生之蕴处界亦非有自主性,而本识本来具足之七种性自性与七种第一义,能随顺众缘力而圆满成就种种众生世间与器世间,但本识从来不认知自身的胜义性与依他起相的世俗性,故也无胜义的自性可言;又“胜义”只是依本识的圆成实性而安立名相,由蕴我所施设及了知,而蕴我亦无自性,故本识变生蕴等诸法之圆成实性虽是胜义,仍然是无自性性;即由此二种原由而 | admin 2019-07-29 |
|
如法护国,远七种恶:一者不乐樗(chū)蒲、围棋、六博,二者不乐射猎,三者不乐饮酒,四者不乐欲心,五者不乐恶口,六者不乐两舌,七者不乐非法取财。常乐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骄慢。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赞叹善人,呵责恶人。先意发言,言则柔软。自无力势,如法属他;取他国时,不举 | 三摩地 2019-07-20 |
|
真正的行菩萨道,是有层次差别的:明心之后还要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然后进修般若的一切种智;等你发起了道种智,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全部都实证通达了,这时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菩萨道;所以说,到通达位—到初地入地心—以前都仍然是见道位,是在相见道位中专修后得无分别智。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m | admin 2018-12-27 |
|
因此,佛在《尼柯耶》,也在《四阿含》中说七种“识的所住”,以及两种“识的所入”,其中的差别原因就在这里。(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四种涅槃 涅槃共有四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四、无住处涅槃。前二种是二乘圣人所证,大乘七地下至初地的菩萨 | admin 2018-12-27 |
|
[16]如来藏功德难可思议:「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种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缘性自性丶成性自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欲知其详,请参考《楞伽经详解》。依经典实修,次第增上,方能亲自体验如来藏的不可思议功德,至佛地时,如来藏究竟清净成无垢识,显现大圆镜智,如来藏的功德全部显发。[17] 《八识规矩颂》中& | admin 2018-12-27 |
|
后由此论中拈出八不之颂,阐述般若的中道实相,并依中道涅槃智证修断等门,分析辨正,成立百偈,建立二十七种观门,宣示八不中道正理,这百偈颂即是《中论》,又名《中观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不是正面陈述,而是以指出错误知见的方式显示如来藏空性中道正理,所以后期学者,多有“错悟”。公元5、6世纪期间,印度佛护论师学习龙树菩萨之中观思想。但佛护论师并末如 | admin 2018-11-07 |
|
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这么开示:“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无退久住”。(《瑜伽师地论》卷14)其中就有:“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简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瑜伽师地论》卷14)”这个就是表示,虽然善根淳厚、深知因果、精勤行施的佛弟子,可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弥勒菩萨接著开示:“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 | admin 2018-08-15 |
|
知道菩萨摩诃萨具足福智庄严所生的七种法相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rd | admin 2018-08-15 |
|
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妬,人所崇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十、如法尊重 | admin 2018-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