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三贤位的三种现观,接下来就是从初地一直到七地的七种现观。初地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转识祂的显现犹如镜像,因为有如来藏的存在,而显现出犹如镜像中祂所见种种的这些影像、种种的这些境界,就犹如镜像。二地要能够现观犹如光影的现观,三地要能够有犹如谷响的现观,四地要有犹如水月的现观,五地要有变化所成的现观,六地要有非有似有的现观,七地要有如寻香城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维摩诘所说经》梵文原名为《Vimalakiirti-nirde"sa-suutra》,据中国各家佛典目录对于存本或佚本的记载,此经共有七种汉译本:一是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二是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三是西晋竺叔兰译《异维摩诘经》、四是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经》、五是东晋只多蜜译《维摩诘经》、六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七是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菩提具足修证,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断尽——尘沙惑已尽,从此以去永无异熟果,金刚道成,永无识种生灭。证得过恒河沙数所应证之一切法,住于法身佛境界;不须经由前七识,而直接由真如与有缘佛子相应,法身功德圆满成就,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具足知之,等觉菩萨所不能测。如是而言五智者,显见萨迦派之五智与佛所说完全迥异。大圆镜智 | admin 2018-07-21 |
![]() |
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然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就是进入初地,成为通达位的菩萨,这就是见道通达的菩萨摩诃萨。进入初地以后,菩萨要修十波罗蜜多。分证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直到十地满心,生起了智云,成为了受职菩萨。菩萨进入初住位到十地满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菩提具足修证,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断尽——尘沙惑已尽,从此以去永无异熟果,金刚道成,永无识种生灭。证得过恒河沙数所应证之一切法,住于法身佛境界;不须经由前七识,而直接由真如与有缘佛子相应,法身功德圆满成就,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具足知之,等觉菩萨所不能测。如是而言五智者,显见萨迦派之五智与佛所说完全迥异。大圆镜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槃、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 | admin 2018-07-21 |
![]() |
那这个内容有哪些呢?譬如说他要具足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还有两种无我等等的,种种能够成就百法明门的熏习,能够在入地之前,他必须要有这个条件,能够熏习一切种智的该有的知见。因为入地就可以知道十地的每一地的境界相,能够乃至知道整个成佛进入修道位,所以在入地之前,必须在十回向位满心就熏习这个部分。这就是说在成佛之道三贤位的道次第当中,所需 | admin 2018-07-21 |
![]() |
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现观,故满初地心。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烦恼障现行悉断,成四果解脱。分段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这个内容有哪些呢?譬如说他要具足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还有两种无我等等的,种种能够成就百法明门的熏习,能够在入地之前,他必须要有这个条件,能够熏习一切种智的该有的知见。因为入地就可以知道十地的每一地的境界相,能够乃至知道整个成佛进入修道位,所以在入地之前,必须在十回向位满心就熏习这个部分。这就是说在成佛之道三贤位的道次第当中,所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哪些法而说有七种呢?是说念觉支、简择觉支、精进觉支、生起乐触觉支(猗是说证得初禅而发起胸腔中的乐触)、欢喜离欲觉支、心得决定觉支、舍离欲贪觉支,这七个法修习满足而生起了净信的人,已经离开欲界境界了,就说他是心解脱(成为三果人了)。有解脱智的人就是指慧解脱的人,未离贪欲而有染心的人,不得七觉支,也不乐於七觉支,因为他不但有无明,又有欲界的贪染心,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无想亦非有想处,是第七种解脱。度过非无想亦非有想处,住於想知灭(灭尽定)中,是第八种解脱。】第一种解脱,是解脱於欲界境界而生起了离生喜乐定,是初禅等至的境界相;由於初禅等至位中还是有色法的,但已经解脱於欲界色的男女淫触,也解脱於欲界独有的味尘、香尘了,但欲界及初禅天都有色尘,所以是色观色的解脱。第二种解脱,是解脱於初禅等至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果的究竟是佛地,而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第八识的七种性自性、人无我与法无我以及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将来成就究竟佛道而成为如来的功能,也就是含藏着能使众生未来成为如来的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菩萨法无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证的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所得的道种智,以及上至诸佛的两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的一切种智,都统称为大乘的法无我智。菩萨随著自身所证的法无我智,能够为人宣说者,就名之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者,其所说的范围函盖了诸法无我二乘的法无我智。以上所说是从法无我的角度,来阐明大乘法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都称为大乘法无我智;菩萨随其所证法无我智,而能为人宣说的,称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所说函盖二乘“诸法无我”之法无我智。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大乘佛法的分宗立派、固步自封,实乃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阿罗汉回心大乘之菩萨,由此复学般若诸经而通达已,进修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等,勇发十无尽愿(戒慧直往菩萨则必须先取证三果已),方入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然后地地渐修,历经二大阿僧祇劫方至佛地。如是佛菩提果之修证,以如来藏所生般若实相智慧为依据,二乘定性人若不回心大乘证如来藏,不能发起般若中道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说慢,慢有七种;与人较量,高抬自己,就是慢(较量于他,令心高举)。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依于这样的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觉得让自己的五阴存在于三界中,有喜乐。那这样的一个我慢,就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再来说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着于五蕴,这个根源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