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心经  明心  三摩地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7)——张正圜老师

   日期:2025-01-08    
第四则 懈怠心所
  何谓“懈怠”?懈怠就是懒惰,也就是“精进”的相反。《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4,中11-14。] 意思是说,对于修学善品法、断除恶品法的事,懒散怠惰,这就是“懈怠”心所的体性;能障碍“精进”,增长染污法的生起,这就是“懈怠”心所的业用;这是说懈怠的人,他的染污法会滋长的缘故。乃至对于各种染污之事而能策励勤勉者,也叫作懈怠,这是因为善法会随著染法的增长而退失的缘故。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云:“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大正藏》册三十,页644,下13-14。]《显扬圣教论》卷一〈摄事品 第一〉亦云:“懈怠者,谓耽著睡眠倚卧乐故,怖畏升进,自轻蔑故,心不勉励为体;能障发起正勤为业,乃至增长懈怠为业,如经说‘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广说。”[《大正藏》册三十一,页482,下18-21。] 综合这两段开示,可以归纳出懈怠的特质:⑴耽著睡眠,偃卧为乐:就是贪爱睡眠,甚至于没事时也总喜欢躺卧休息,以之为乐。然而超过需要的睡眠及偃卧属于染污法,不仅虚度光阴,障碍善法的增长,而且有害身心健康,因此修行人应深入思惟了解耽著于睡眠偃卧的过患而断除之。⑵怖畏升进:就是害怕面对困难而不愿力求上进,譬如世人闻佛道长远便生退怯之心,学人见众生刚强难度遂生疲厌之念,如是于佛菩提道生怖畏想者,皆属懈怠。⑶妄自轻蔑:就是看轻自己,对于自己产生卑慢,譬如或自觉根基浅薄、或自认资质愚钝,而自鄙于佛菩提道无分。⑷心不勉励:即心中无法生起积极断恶修善的意愿,总是因循苟且、浑浑噩噩,于佛菩提道不肯勤勉策励。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云:
  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欲得六度无极、四等四恩,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特异之法、六通三达、成一切智,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国土教化众生,皆由精进而得成办。[《大正藏》册三,页108,下21-页109,上2。]
  此段经文叙明,懈怠为众行之累,而精进则可使一切众事皆能成办。居家懈怠的话,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懈怠的话,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相反的,若是精进者,居家则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则行道有成,不管是三十七道品的具足,或是禅定三昧的修证、般若智慧的通达、涅槃的取证,都是由于勤精进、勤修习的缘故;乃至佛果的一切功德,亦皆是由于三大阿僧只劫精进不懈怠圆满五十二菩萨位阶的修证而得以成办。由此可见,不管在家或出家,懈怠者终将一事无成,而精进者则无事不成。因此,吾人若欲于佛法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勤行精进、努力不懈。
  《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观天品之二十二〉云:
  彼为懈怠之所坏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彼则常为生老死等之所笼系,受诸苦恼,世间流转。彼懈怠者如是懈怠,则是一切不饶益事,亦是一切恶道之本、生死种子,是故世间一切苦恼由之而生。是故世间若有欲脱生死缚者,则应精勤、舍离懈怠;诸有一切不饶益事皆此为本,此如是等一切懈怠,则于苦海不可得渡,此之懈怠有无量过。[《大正藏》册十七,页257,中12-19。]
  此段经文说明:一切善法都会为懈怠之所破坏,导致有情下堕三涂,常为生死之所系缚,受诸苦恼。懈怠者,由于不能精勤修善断恶的缘故,所作所为于自于他都是不饶益事,也是一切恶道之根本、生死之根源,因此说世间一切苦恼都由懈怠而生。假使有人想要出离生死的系缚,就应该精进勤行正道,舍离懈怠之心;所有一切不饶益事,都是以懈怠为根本,众生由于懈怠而不能精勤修道,以是无法越度生死苦海、到达解脱彼岸,因此而说懈怠所产生的过失无量无边。
  对治懈怠的方法,就是精进。《大智度论》卷十六中,有一则“雉救林火”的本生故事,可作为一切佛弟子舍弃懈怠、勤行精进的榜样;论中云:
  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懃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并诸众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懃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者?”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火即当灭!”是时,净居天知菩萨弘誓,即为灭火。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独蔚茂,不为火烧。[ 《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毘梨耶波罗蜜义 第二十七〉,《大正藏》册二十五,页178,下29-页179,上10。]
  世间人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助者,天助之”,不论世间出世间善事,只要发心至诚,并能持之以恒精进不懈怠,乃至如一只野雉都能扑灭森林之大火,拯救无数的有情众生。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乃诚实言也!
  第五则 放逸心所
  何谓“放逸”?放逸就是放纵身心,不乐勤修善法,也不能防止恶法的生起。《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4,中17-20。] 意思是说,对于一切杂染品法不能防护使之不生,对于一切善净品法不能修习使之增长,纵逸放荡就是“放逸”心所的体性;能障碍“不放逸”,能作为恶法增长、善法损减之所依止,这就是“放逸”心所的业用;这是说由于懈怠以及贪、瞋、痴的缘故,不能防护染品法的生起及增长、也不能修习净品法使之生起及增广,如是心行总称为“放逸”,并不是离于懈怠及贪、瞋、痴这四法之外还另有“放逸”的体性存在。
  “放逸”即是放纵逸乐,对于已经生起的染污法不能努力断除,对于尚未生起的染污法也不能小心提防使其不生起;对于已经生起的善净法不能精勤使之增长,对于尚未生起的善净法也不能努力使其生起。“放逸”之人对于恶法势必不能防制,对于善法当然也就无法修持,若又加上恶友及邪教导的推波助澜,熏习了不善之法,当然也就减损善行,使得治学或修道,均蒙受极为不良之影响。
  在《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九〈杂事品 第十六〉中云:“云何放逸?谓于断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习、不恒作、不常作、舍加行,总名放逸。”[《大正藏》册二十六,页496,上2-4。] 意思是说,对于断恶修善之法不肯好好修学,也不能付诸实行,就总称之为“放逸”。因此放逸的体性,侧重在“不防恶”和“不修善”两个层面。由于放逸的缘故,不守摄五根,纵情五欲,如被劫贼!世间之盗贼,劫夺财物,苦仅一世;而五根之贼,劫功德法财,则殃及无量世,为害至大矣!有智之人,当制五根,不随六尘而转,持之如贼,不令纵逸,造诸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亦不为贪瞋痴慢等一切烦恼所惑,则能不随之生死流转,如此是从“防恶”方面而说。若从“修善”而言,则是于十善业道—戒杀、戒盗、戒邪淫……等自利利他之一切善业,以及信、精进、惭、愧、无贪……等一切善法,已经生起的,应该赶快令其增长广大;未生起的,赶快令其生起,这就是于所“修善”心不放逸。
  放逸就是不放逸的相反。在《诸法集要经》卷二〈不放逸品 第六〉中,有一首长偈叙明众生由于放逸而耽著世间有为之法,引生种种生死过咎,兹择录其中一段作为行者之参考;经云:
  若放逸痴迷,服毒即当死。又彼放逸者,如彼炽毒火;由是造作故,长时自烧煮。于一切世间,无为最寂静;是人不放逸,当得至彼所。若人生放逸,常造诸不善,彼为痴所蔽,云何得生天?放逸当殂坏,离此常安隐;鄙恶深可厌,是故当遐弃。若人不放逸,为世所崇重;常离于颠倒,此称为正人。云何著喜乐,起放逸过咎?心若不制止,为死魔所屈。喜乐如炽烟,放逸犹炎火;烧无量诸天,痴醉无知觉。若不断放逸,常作轮回人,为境界所迷,不能求解脱。放逸牵诸天,令堕于险难;是故智惠人,说放逸为毒。快乐如彼蜜,放逸即耽嗜,后感苦果时,自受其楚毒。放逸招危厄,智者皆了知。[《大正藏》册十七,页467,上19-中11。]
  此段经文语译如下:如果为放逸愚痴所迷惑,就像服下毒药马上会死亡一样。那些放逸的人,就像被炽然的毒火所烧;由于放逸而不断造作增恶损善的事业,就犹如长时处于自我烧煮的情况之中。在一切世间中,“无为法”最寂静;一个修行人如果不放逸,就可以到达那无为涅槃的解脱彼岸。一个人假使生起放逸的心,就会经常造作各种不善的事业,这样就是被愚痴所蒙蔽,又如何可以往生天界呢?放逸一定会使人死坏,离开放逸才可以得到安隐;放逸是鄙恶而深可厌憎的不善法,因此应当要远弃断绝才是。假使有人能够精进不放逸的话,就会被世人所尊崇和敬重;这样的人自然常能离开颠倒想,所以就被尊称为“正人”。为何总是要贪著喜乐,生起放逸的种种过咎呢?心如果无法制止放逸,就会屈服于死魔之下!喜乐就如同炽热的烟,放逸就犹如热烈的火,会烧坏无量诸天,愚痴有情却痴醉于其中而无知无觉。如果不能断除“放逸”的心所,势必就会恒常在三界六道中轮转,总是被六尘境界所迷惑系缚,无法求得解脱。放逸会使得诸天天人,下堕于险难之中;因此有智慧的人,会说放逸是毒药。快乐就好像蜂蜜,心若放逸就会使人沉溺于其中,后时感得苦果时,自己就必须去承受所有的巨大痛苦。放逸会招来无量无边的危险和灾厄,有智慧的人都能彻底了知放逸的种种过咎,所以常不放逸。(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