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心经  明心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第018集 从眼见佛性、初地看大乘见道在七住位(下)

   日期:2024-06-14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
  上次我们说到《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佛说六住位正观现在前,如果没有被恶知识所误,甚至有佛菩萨或善知识摄护,必入七住成位不退。而琅琊阁却认为:经文里所说的正观并不是大乘见道,而这时的位不退只是不退回二乘,并没有实质的般若实相亲证,进而也否定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因此认定七住明心与十住的见性并不是见道,也不是唯识学中所说的真见道。以下我们还会再进一步说明《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六住位正观现在前进入七住位不退,就是大乘真见道的位不退。
  接著我们来看贴文的其他问题:【淆讹4:正觉同修会萧居士及其弟子把七住不退住解释为不退失、不怀疑其所做的修证,这个是错误的,违背了《菩萨璎珞本业经》之意旨,正确的理解是七住【不退大乘发心】;】(〈佛法问答:《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六住位“正观现在前”到底是什么样的“正观”?〉,琅琊阁。)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大乘发心”。在《大乘起信论》中 马鸣菩萨说一切菩萨发心修行成佛,约略来说有三种发心的法相,就是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及证发心。而信成就发心是依何等位阶、修何种行得以成就这个信成就的发心呢?马鸣菩萨说这种人是依不定聚,也就是心性还不定,但因为有佛法熏习善根力量的缘故,深信造业有果报而行十善道,厌倦生死苦而欣求无上觉;又值遇诸佛以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种种行,历经一万劫对三宝及佛法的具足信才能成就。自此以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导力,或因为大悲心,或因正法将要坏灭等原因,以护持正法的缘故而能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既发了这个心之后,就可以入于正定聚,也就是菩萨心性确定,决不会改变了,将来毕竟不会退失这个成佛的发心,这个佛种性会与佛菩提的殊胜因相应,而不会与二乘菩提的下劣因相应。
  或是有的众生久远劫以来善根微少,不多植善根,而且烦恼很深厚覆盖他的心,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但只种人天受生的种子,或种下未来证得二乘菩提修证解脱果的种子;或有人虽然求证大菩提道誓愿成佛,然而菩萨根性不确定,因此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还未满足一万大劫,中间遇到因缘而发菩提心。会遇到何等因缘?所谓或看见佛的形相,心中欣悦佛的相好庄严;或有因缘供养众僧,或者遇到二乘行者教导一点大乘法,或看见别人发心也跟著发心。然而这些发心,都是没有决定性的发心,如果遇到恶因缘就退回外道法,或有时退堕二乘菩提;所以这些还没有佛种性的大乘发心,就是还没有成为信不退的一般佛弟子的发心。从 马鸣菩萨的说明可以知道:信成就的发心关乎到对大乘法发心的决定不决定,如果决定了就入正定聚,不退于大乘法的成佛之发心。
  马鸣菩萨接著开示第二个发心:【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毘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大乘起信论》卷下)
  这是说经过一万劫十信位进进退退后,终于进到初住位了,从此开始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这时不只听闻熏习,加上理解及实行,所以 马鸣菩萨说这时候叫作解行发心;而且因为闻熏及解行都有转变与提升,因此较十信位殊胜。这是因为六住位满心前尚未修四加行,尚未证得如来藏,因此对于实相般若都还是臆想的;即使六住位即将满心加修四加行,也还是现前立少物——知道身中有一个能出生蕴处界诸法的真实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生不灭,随缘应物而不作主、亦不自知,但还未能亲自观察证验。所以说这时候还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只名为解行位,尚未进内门,还不是胜解行位。得要等到接下来证得如来藏了,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才能叫作胜解行位。
  有什么依据这么说呢?在《成唯识论》卷9,玄奘大师说:【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成唯识论》很清楚说了,在唯识五位中的资粮位的菩萨,由于还未能确实了知能取、所取空,虽然对于唯识的义理深心信受理解,但还不能证实能取的六转识及所取六尘都是缘起性空,二者都是空相之法,也都是从空性心如来藏所生的;这样的菩萨其实就是还在外门,尚未进入内门修菩萨行。而且在《成唯识论》接下去的论文中,还说了在加行位要伏除能取、所取令不现行,又说:【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所以唯识五位中的资粮位及加行位,都还是解行地所摄,因为还没有证唯识真实胜义。
  所以要待证得如来藏了,才算是胜解行位菩萨。但是这个胜解行位,与《大乘起信论》说的第三个证发心,及《成唯识论》说的通达位,是还有一段差距的。接著来看 马鸣菩萨如何说:【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大乘起信论》卷下)马鸣菩萨的意思是说,第三个证发心位,从净心地乃至到菩萨究竟地都算证发心位;这些位阶的菩萨们证的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所谓真如的境界。所以依《大乘起信论》来看,菩萨发心有三种法相,从最初修习对三宝具足信开始,中间经过解行位的发心,最后一个阶段是证发心,函盖了净心地(初地极喜地)到菩萨究竟地(第十法云地,甚至妙觉地)。在这两个无量数劫中所修、所证都是真如。
  将《成唯识论》资粮位、加行位及通达位,来比对《大乘起信论》的信发心、解行发心及证发心,《成唯识论》的三个阶段,可以说是从十信位开始到初地见道通达,与《起信论》的三个发心前两个阶段大约一致,第三个阶段则《起信论》更函盖了整个菩萨地。也就是《起信论》的分位,是将整个入地后的菩萨地都包含了;而《成唯识论》只论到初地通达位,不包括后面的修道位及究竟位两个位阶。但是要能到达通达位,之前一定要先见道了,才能有见道通达。所以说,一定是要在进入初地之前,就先见道亲证真如心了,接著才能对真如心作观行得以验证,才能借由真见道亲证真如心人无我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修学唯识法无我有关的义理,配合心性、心量的改变,才能渐渐通达如来藏所生诸法的法无我性;这时候不是住解行地而已,而是已住胜解行地了。这就是《瑜伽师地论》卷78所说的:【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须先于胜解行地亲证如来藏了,才能依十法行极善修习,对于所证如来藏生起的殊胜理解能生忍了,才能超过胜解行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入初地。
  由此来看,一定是要入地前就证得真如了,才能成为双具人无我智与法无我智的净心地菩萨。就如前一集中举的例子,要先找到飞机,才能对飞机做分解及组装;同理,先找到如来藏证悟了,体会唯识性,才能对如来藏种种别相作深入的观行及证验。对如来藏的性相通达,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了,才能算见道通达而进入唯识五位的通达位。所以七住位不退是:不退于所证如来藏空性心“人无我性”之观行而生起的智慧,并不是琅琊阁所说的,是“退回二乘”,是“退失大乘发心”,是“退菩提心”。
  另外,大家都知道禅门三关,所谓的破初关明心,亲证无生无灭,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性,从不作主、也不于六尘境界中取相分别,本来无我性、远离一切六尘境界,不同于七识妄心体性,不落有无二边的如来藏心体。第二关破重关眼见佛性,可以用父母所生眼亲见自他有情身中自己与他人的佛性,也可于无情上看见自己的佛性。第三关过牢关,参透末后句,即是禅门说的参禅事毕,可以断除我执思惑,取证慧解脱。
  请各位菩萨从禅门三关的次第来判断看看,初关破参明心是在哪一个位阶?显然是在第七住位。为什么呢?《大般涅槃经》卷26 佛为师子吼菩萨开示说:【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这里 佛陀清楚说明了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而一般众生乃至迟至九地都未见性的菩萨,信受佛说而不疑者,名为闻见佛性。如果听闻有佛性可证,却不相信经由修行可以亲眼见到自己及他人的佛性者,就不名为闻见佛性。这是 佛陀金口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
  再来看 平实导师说过无数次,想要入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如修除性障发起菩萨性、圣性、修道性等,除凡夫异生性,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修集入地所需广大福德,入地应有的初分道种智,并且于佛前发十无尽愿而不悔退。所以入地必定具有的道种智,是要经由大乘真见道、相见道,证唯识性、观唯识相,及修学唯识一切种智,还须种种条件的配合,才能见道通达入地。
  各位菩萨是不是也可以依禅门三关,及《大般涅槃经》这段经文及 导师的开示,判断出明心应该在十住位之前;而明心之后,经过十住位、十行位与十回向位的修行,才能有资格说入地的事。所以,琅琊阁说六住位正观现在前,入七住位不退,不是大乘见道,而大乘见道在初地,这是否定 佛说三贤位的所修、所证,也是否定大乘的道次第。
  接著我们来看 平实导师编制了一张“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及内涵作了很完整的对比,除了显示佛菩提道修行内涵广大及时劫长久外,也显示出解脱道的内涵不仅有量,而且解脱道须依佛菩提道的根源“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存在,才能修证成就。而完整的佛法,是包含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者;若修解脱道法而不修佛菩提道,只能解脱生死出离三界;而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具足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修证。平实导师将三大无数劫的佛菩提,依经典所开示整理列出: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与圆满波罗蜜多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位阶及应修习的内涵与应成就的功德,逐一详细地罗列出来,只要依著这个次第确实修学,一定可以快速走完三大无量数劫成就佛果、广利众生。
  依这张概要表可知远波罗蜜多在第一大阿僧只劫中完成,以佛菩提道五十二位阶来看,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回向等四十位次;近波罗蜜多则是第二大阿僧只劫,从初地开始到七地满心;大波罗蜜多则是从八地开始到等觉位,是第三大阿僧只劫;最后妙觉位圆满波罗蜜多成就佛果。配合前面说到的唯识五位,其中远波罗蜜多相当于唯识五位的资粮位、加行位与见道通达前的见道位,即是十回向位以前的四十位。但是在六住位即将圆满时,特别列出一个加行位,这是因为临近大乘真见道而有的。近波罗蜜多则为初地开始的修道位,而大波罗蜜多则指八地以上的修道位,最后圆满波罗蜜多就是佛地究竟位。然而唯识五位中特别列出一个加行位,含摄在远波罗蜜多资粮位的六住位后,这是因为即将大乘真见道,为了让修行者有足够的见道资粮,除了须熏习参禅的正知见外,还须要确认能取的六转识与所取六尘法都是假有的,都不是真实恒常不断、不坏的,参禅时才不会错将无念灵知或能取的意识妄心错认为真实心。也就是说,四加行的目的在于让参禅者坚定所观结果——六识或意识都不是真实心,有这个现观能取、所取空的观慧现起,必定可以得大乘真见道。
  平实导师也提醒大家,不只大乘见道前有加行,其实要证得每一位阶前都须要加行。就像以前参加高中联考、大考,或毕业后的高普考前,每位考生都会自订一个用功表,这就是在加强过去几年来准备科目的复习。而大乘真见道前的加行,可以让参禅者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不会错将意识妄心或意识变相,当成是真实心而紧抓不舍。
  另外,波罗蜜多是 平实导师自创的吗?当然不是!在《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中,都有同样的开示如下:【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云何波罗蜜多?云何近波罗蜜多?云何大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复于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解深密经》卷4)经中 观自在菩萨请问 佛陀,什么是三种波罗蜜多?其中的波罗蜜多,就是 平实导师所说的远波罗蜜多。
  佛陀是以能不能伏烦恼,来开示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相貌。显然可见烦恼现行的相貌为:在波罗蜜多阶段,烦恼有因缘现行了,但我们不能伏烦恼,是被烦恼所缚,这是胜解行地,而且是有软中品的胜解运转了;近波罗蜜多阶段,烦恼仍会现行,但有能力制伏烦恼,不是被烦恼所制伏,显然这是永伏一念无明烦恼,所以是入地后了;大波罗蜜多阶段则是指八地以上菩萨,一切烦恼都不会现行了,也就是三界爱烦恼习气种子都不会再现行了,只剩异熟种子还会生灭变易。
  从这段《解深密经》的经文,又印证了 平实导师所说的入地要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而入地前的十行及十回向位等阶段,则有修除习性、长养菩萨性,以具备修道性的重要课题须修行成就,这包含心性的调伏,及唯识一切种智的熏习才能入地。这清楚证明了 平实导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正观现在前:是大乘“般若正观现在前”,是在六住位对所触证实相心不疑,又不被恶知识所误而退失,才能进入第七住位不退,是正确的说法。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