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心经  明心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第090集 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五)

   日期:2024-06-14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
  接着继续辨正琅琊阁所主张“大乘见道在初地”之过失。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此时又引出一个话题:【“正性离生”是“初地”的事,也就是“大乘见道”的事,……。】(〈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经文汇编01-24〉,琅琊阁。)为了要证明这个部分,他先引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393之中的经文,其经文是:【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趣入’菩萨‘正性离生’,曾无异想,但求无上正等菩提。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得‘初地’,乃至得第十地,曾无异想,但求无上正等菩提。】然后,又再度引用前一集所说《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的那一段经文:【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
  所以,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先认定“大乘见道就是初地”,接着引用经文,却又错解其义,就认为说是“正性离生是初地的事”。最后的结论则是“正性离生是初地的事,也就是大乘见道的事”,也就是“大乘见道等于正性离生,等于初地,不关七住什么事”。然后就认为可以用这样来指责诸方:“你们自认已经大乘见道,那你们入地了没有?你们得正性离生了没有?”若有正知正见的菩萨,或者听闻到他的说法与指责,正应当会哭笑不得!
  这就好像说,上一辑之中,也就是上一年了,在辨正琅琊阁所引用经论法义的时候,也有论主引用《解深密经》的这一段经文,他是用“取首、取尾、去中间”的断句取义的方式,当时那一位论主谈到了另外一个主张,认为“见道一定要在胜定——也就是初禅到四禅之中,才能成就”。因为他举证《解深密经》卷第3,世尊为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这一段经文:【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所以他就主张说,佛法的闻思修过程之中,世尊此处开示的是“要在胜定——初禅至四禅之中”。当然前一年的法义辨正之中,我就很清楚地说明,世尊此处所开示的“胜定”不是在说世间的禅定,而是在说智慧上殊胜的心得决定,因为确定所证的真如,所以可以有“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
  那么这一次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一开始只贴他认为“大乘见道就是初地”的经论;同样的,他又贴了《解深密经》卷第3,世尊为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这一段经文,而且改用“去首、去中间、取末段”的断句取义之方式。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咦!怎么这一次竟然不谈禅定了呢?”没想到继续读接下来的贴文,心中又冒出来了一个念头:“唉呀!还是出来了,只不过这一次换了一个名相;改用什么?改用‘正性离生’了。”其实就是什么?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果然就是用车轮战的方式来贴文。
  现在要回过头来说,谈一谈所说的“正性离生”了。这一位论主先错误地认定“大乘见道就是初地”,接着又引用经文,说初地已得正性离生,所以大乘见道必须也得要正性离生。可是他所引用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说的经文,正好证明他是误会了佛菩提道中的次第。先来看看:【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趣入菩萨正性离生,曾无异想,但求无上正等菩提。】佛告诉善现菩萨,说这一位菩萨摩诃萨从因地第一世发现明白了真实心,一直到发起初禅而得正性离生,于其中间心心无间,不曾起过一个念头而否定他自己在因地发心之时,所证的实相心;因为这一个因地所证的实相心,正是与果地正性离生,乃至是入地的真如心是同一个心的缘故,所以才有将来的“无上正等菩提”可以成就。
  而这里的“初发心”,指的是发现明白了实相心,与菩萨初住位发起了想要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两者是不相同的;因为已经发现明白了实相心,也就是明心,或者说是佛菩提道中的见道,所以 佛在这一段经文之中,也说这样的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佛要为学人指示出什么道理呢?正是“初发心乃至趣入菩萨正性离生”同样都是“正”,“正”所指的是什么?就是菩萨摩诃萨所证的实相心,只有依止于实相心而转依,才可以说是“正”;譬如说,正道、正觉、正等菩提等。若所熏习修学的,是远离、乖异这个实相心,就说是“心外求法”,而说其是“外道”了。
  也许有的人眼根或是耳根比较敏锐一点的,然后注意到我解释这一段经文,最后的“乃至是入地”这几个字,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我说这就对了!那么,现在就请各位把耳朵竖起来一下。这一段经文,佛所施设佛菩提道的阶段,是“初发心与乃至趣入菩萨正性离生”,佛并没有说初发心与乃至趣入菩萨正性离生而得初地,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因为“正性”说的是,自己所证的是真正的实相心,而且对其是心心无间,没有丝毫的怀疑;而“离生”说的是离欲界生,发起初禅或者是证得二禅以上的定力,而有资格可以不继续在欲界受生。因此,菩萨进入初地,一定得要趣入菩萨正性离生,而趣入菩萨正性离生,就不一定会是菩萨之进入初地。换而言之,菩萨之趣入菩萨正性离生,通常是在菩萨之初发心以及进入初地之间。
  这有一点像 平实导师所曾经开示的:“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得初禅的三果人。”也许这一位论主或是有其他人听到或是看到我这么说,立刻就会提出疑问:“你有什么根据而这么说?经典之中有这样的记载吗?”然而,从法的亲证而逐一了解一一法互相间的关系来看,正是佛法中所说的“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但是,若是因人而异要有所施设的话,我现在就应该心平气和而慢慢地来说:“有啊!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经典之中的开示。”同样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经文,卷第7之中有这么一段 佛的开示:【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先已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初发心已便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证得不退转地。】
  佛开示的是再明白不过了,会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就进入菩萨正性离生,那是因为说这一位初发心的菩萨摩诃萨,在初发心之前就已经努力修学六度万行,所以心性变得调柔而性障转微薄,所以在初发心的同时也发起了初禅,因此就说“初发心已便入菩萨正性离生”。那么这一段经文后面,还有“乃至证得不退转地”的这一句话,菩萨不退转的境界,从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上、八地以上,分别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既然这一段经文前面已经说到“初发心”七住位的位不退,“乃至”也就是说接下来仍然是心心无间,或者是曾无异想,现在就依于这样子的不退转的区分,所以进入下一个不退转的境界,就是初地开始的行不退了;所以说“乃至”,也就说明了菩萨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入地之间,菩萨都有可能进入正性离生。
  这样子说明以后,您是不是就能够明白:“趣入菩萨正性离生,就不一定得是菩萨之进入初地。”因此,我刚才才说这一位论主先引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393之中的经文,正好证明他是误会了佛菩提道修学的次第。也正是因为这一个缘故,所以随后的“菩萨摩诃萨从得初地,乃至得第十地,曾无异想,但求无上正等菩提”,佛就说:菩萨从得初地乃至得第十地。而这是佛菩提道的另外一个阶段,其中大略上的义理,自然就可以明白。所以,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最后的结论就是“正性离生是初地的事,也就是大乘见道的事”,也就是大乘见道等于正性离生,等于初地,不关七住什么事;很清楚地就知道其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随后,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又引用了《佛说十地经》卷第1之中的一段经文:【始发此心,即是菩萨超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种族尊贵无可讥嫌,已离世趣入出世道,住于菩萨本法性中,已善安住于菩萨处,随顺三世平等之法,绍如来种,决定趣向正等菩提。唯诸佛子!菩萨住于如是等法,名已善住极喜地中,以不动故。】这位论主所贴的经文没有“始发此心,即是菩萨超异生地”这两句,为了使文意较为完整,就补上了这两句。然而,菩萨进入初地,一定得趣入菩萨正性离生,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论主举示这一段经文,说的是菩萨之正性离生而入于初地,就离开了异生性,与这一位论主所主张的“大乘见道等于初地”,却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为了再次强调“大乘见道等于初地”以及“地前菩萨未见真如”的主张,随后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又引用了《摄大乘论释》卷12的内容:【论曰。二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释曰。如‘地前菩萨未见真如’。分别无分别为般若波罗蜜。谓此是般若波罗蜜。‘若菩萨已见真如。在般若波罗蜜中。则无此分别’。故言离分别处。】这时候,就好像说网路〔网络〕上常用的一个用语,叫作“唉呀!终于捡到枪了”!然后这一位论主就很高兴地自己加上一个括号:“你看这里说:如‘地前菩萨未见真如’……”。可是上网一查《摄大乘论》的译本,有真谛与 玄奘菩萨所翻译的译本,而《摄大乘论释》是世亲菩萨之所释,他的译本也有各家所译的译本。而琅琊阁这一位论主所引用的《摄大乘论释》是真谛所译;然而,这一位论主先前所贴上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中“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世亲菩萨就已经说了,通达位入地之前就已经见道了,怎么这个地方的译本,还会有“地前菩萨未见真如”的这个说法呢?
  再者,这一位论主另外所贴的《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的经文,也就已经显示出在入地之前,就已经可以“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所以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释》,此处所说的“如地前菩萨未见真如”,并不可信。而 玄奘菩萨所译的版本中,对此一段所说的是:【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如未见真如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中,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摄大乘论释》卷9)显然 玄奘菩萨所译的内容才是可信的。那么,这一位论主还要一昧地主张而坚持说“地前菩萨未见真如”吗?还要这样坚持吗?
  所以,于语言文字想象其意思,然而却都是一个一个不相关的片段,那不可以称为说是佛法上的实证,充其量只能说是什么世间的知识而已;而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名相,却能够将其贯穿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义理,这才有把握是走在佛菩提道的康庄大道之上。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