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心经  明心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第032集 五时三教(二)

   日期:2024-06-13    
正伟老师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的导读课程。
  在上一集的节目中,我们讲到了 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可以分成五个时节,第一个时节叫作华严时,是在天上为大众——为什么样的大众呢?主要是来自于十方的菩萨摩诃萨——所演说的大法。但华严时的教法,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众生所能够听闻得到的。所以华严时之后,世尊到了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祂的五位侍者,成立了最早的比丘僧团,于是就开始了第二期的法教,叫作鹿苑时,或者阿含时。那么这个阿含时所讲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法句经》,然后主要的内容是在二乘的解脱道上面,但是解脱道它并不是究竟的成佛之法,所以在《法华经》上 佛说那只是一个化城——一个化现出来的影像,只是用来让二乘人暂时休息的地方。
  所以阿含时的藏教,又叫作“二诱”。也就是说,《法华经》里面讲到这一位穷子,在外流浪太久了,他不晓得自己就是长者的儿子,所以长者也不可能叫他继承家业;因此长者有智慧,他就叫这一位穷子先留下来,用比较高的工资来引诱这个孩子先来帮忙做一些粗重的工作、做一些最普通的基本工作,先诱使这个孩子愿意在这个家停留下来,然后再慢慢地培养增长这个孩子的心量。经过了十多年鹿苑时的修习与实证,跟随 世尊的佛弟子们大部分都已经亲证了解脱果的果位,基本的工作已经作完了,所以才能够领受下一个阶段的教法。
  在这样的基础上,世尊就接下来进入了第三时说法,也就是二转的阶段。接下来,佛陀就开始演说般若诸经,所以第三时又叫作般若时,像是《大般若经》诸经,或者包括了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经》《金刚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金光明经》等等。世尊就开始依著“此经”如来藏的法性而演说法相,一切的法本无自性、无生也无灭、本来寂静,因为自性就是涅槃;所以如是转第二正,说空、说万法本空,但是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断灭,而是“空有不二”;说有本来清净真实,这一个真实心又叫作非心心、非心相心,不是见闻觉知妄心的那一个心,也就是在《金刚经》里面处处说到的“此经”。在《般若经》中,佛说了真如如来藏自体的总相智,以及自体法性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的法相——个别的法相,也就是别相智。
  由于在般若时,主要是讲说以《般若经》系列为主的大方等诸经,所以这个时期也可以叫作方等般若时。原本在鹿苑时修学二乘法已经有成就的证果弟子,听闻了般若诸经后,开始提升自己的心量,无量世以来所累积的菩萨种性再度地萌芽起来了,不再只以入无余涅槃为唯一的目标,所以陆陆续续发起了大心,开始勇于求学佛菩提道,开始敢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 世尊在般若时说《般若经》的时候,是三乘的弟子一起听闻而各自得到自己的见解,应机的大乘菩萨们知道 佛在《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空,是本心如来藏,是空的本性;但是二乘人听闻之后,他会认为所谓的空,就是先前鹿苑时二乘人所证的寂灭空相的意思,所以定性的二乘人他会认为大乘所证的空与二乘所证的空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宝积经》卷62),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因此定性的二乘人,他认为大乘的般若空就是声闻道的五蕴空,所以大乘法所证的佛果就是二乘法的阿罗汉,两者完全相同。这种思想,从佛世时候定性的声闻弟子,到部派林立的二乘佛法,到今日南传佛教,或者是自称原始佛教的这一些佛弟子们,一脉相承;他们不承认阿罗汉果之上还有诸菩萨圣果,认为说即使是 佛陀,也只是福报较好、波罗蜜较广大的大阿罗汉果罢了。在北传佛教之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有人说:“大乘般若经所说的空、所证得的果位,与二乘法所证得的空跟证果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大乘的菩萨不急求证果、不急入涅槃。”基本上,只要听到这一类的说法,就知道这一些都是无法进入二转法教的佛弟子,而他们个中的实质常常只是破坏佛法的外道罢了!
  如果是菩萨种性具足、福德智慧也都具备的弟子,则是在经历了初转、二转两个时期的时候,就能够渐渐地实证了真如如来藏,至少是进入了大乘的真见道位或者是相见道位。所以般若时的法教是通于三乘弟子的,因此又叫作通教。也就是在般若时,太阳已经照过了高山的山顶、照进了最深的深谷,此后阳光开始普照大地,无论是哪一种种姓的佛弟子,都能够被佛法的光明所照射,所以叫作如日照大地,因此可以叫作通教。
  所以般若时又叫作“体信”,就是说《法华经》的那一位穷子,已经为长者做了好几年的粗工,已经见识更广更博,也累积了相当的资财了,所以对于自己的身分开始有了一点信心了。到这个时候,长者就可以让这个穷子开始靠近自己,让这个久远失散的儿子能够渐渐地借由靠近自己的父亲,与父亲同事利行,帮助父亲清点家产经营事业等等,而不再畏惧于父亲,渐渐能够成为家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般若时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有缘的弟子都能够证悟宗门如来藏。进入了见道位之后,佛陀就要为他们开始演说《解深密经》《胜鬘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等;这一些是唯识种智的经典,想要理解这样的法教经典,得要依凭著内门去亲证一切法无自性的如来藏,才能够依著自己的证量去理解真如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才能够自知自作证自性涅槃无自性之性,至此才有能力再向上求取一切种、一切识的种种智慧。
  所以以这个当作基础,世尊才开始显示了极了义的法相,也就是开始转第三正,说五法三自性,说七种性自性,说如何由三贤位向上、得以进入地上菩萨甚深广大境界等等自心藏识所流露的智慧。让这一些已经通宗的见道位弟子们,在清净无明之后,再得以净除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净除了现行、还要净除习气种子;除了真如自体的总相智、别相智之外,再继续地完成如来藏中过恒河沙数一切种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种智,也就是进入了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之后所应该修学的智慧。
  所以这个时期的法教,就叫作唯识种智时,也就是三转。然而如是三转的教法,它只摄受大心的菩萨,它没有办法摄受二乘小根小器之人;两者是有区别的,是各别有所不同的,所以又叫作别教。因为二乘定性声闻人即使在场听闻了,也完全听不懂而不能够领信受持,这个唯识种智时,所以又叫作“领知”。也就是在《法华经》里面,那位穷子已经不再是穷子了,而成为了大长者的员工了,因为他常常跟著长者来往共事,也就是常常跟如来藏亲近;父亲知道时候到了,就开始让他进升为家中的大总管,长者把所有家中的财富库藏,一样一样的全部全部都交给这个穷子去管理,让儿子知道长者有多少多少的家产、库藏之中有哪些种类的珍宝,并且把这些家产全部都交给儿子去管理,这就是“唯识种智时”。
  到了 佛即将灭度之前,三转的诸经三藏已经全部讲说完毕了,也就是华严时所传授的法教叫作顿教,因为诸大菩萨摩诃萨们能够在听经的顿时便能领解,因此叫“顿教”。鹿苑时的藏教、般若时的通教、唯识时的法教,这三个时候所教授的是三乘佛法,所以所教授的对象是三乘种姓的佛弟子,各自各自能够逐渐地信解而实证,因此可以把这三个合在一起叫作“渐教”。当 释迦世尊说法到这个地步,化缘即将圆满了,所以此时依著诸佛的常法,要开始说《法华经》了;《法华经》直说真如如来藏本来成佛的自性与功能差别,直说究竟圆满的法教,所以说众生一发心就已经到佛地,这正是大畅 佛之本怀。所以《法华经》它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三乘法教,它不是渐教,不是华严时的顿教,而是最上、最圆满的圆教。
  因为《法华经》是如此圆教的教法,所以有增上慢的二乘人,有五千人当场退席不听受,而 世尊默然,也不作阻止,因为《法华经》它本来就不是这一些未悟言悟的增上慢人、乃至于定性声闻人所能信受的。诸佛在准备入涅槃前演说《法华经》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依著自心清净真如如来藏,说祂的体,说祂的用,说祂的性,说祂的相;体、用、性、相,凡所说者无有不圆满的,都是依照著现量自证如来藏本来成佛的圆满体性来说,所以才被叫作圆教。也就是第五时说《法华》时,圆教之中,如同满月一样的净白,没有丝毫的缺损。
  所以五时法华时,又叫作“付业”。也就是《法华经》里面,佛说到这个穷子已经作大总管一段时间了,长者也已经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这一位大总管去打理;到了此时,长者看到时机成熟了,就直接告诉穷子:“孩子啊!你就是我的亲生儿子,只是因为失散多年,你已经忘记了。所以这些家业,本来就全部是属于你的,没有一样不是,现在我就全部交付给你了。”因此法华时,又叫作付业——托付家业。所以 世尊的五时说法,最初在天上说《华严经》,将此后 佛陀一生所有说法的内容先预说一遍;而最后的法华时,则是直接依著真如如来藏说众生本来已经是圆满之佛,并没有一丝的缺损。
  所以整理一下,世尊一生说法的前后段落,总的合起来是五个时段:华严时、鹿苑时、般若时、唯识时、法华时;而 佛说法的内容,可分为顿、藏、通、别、圆五教,或者把 世尊在人间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合在一起说为“化法四教”,或者将藏教、通教、别教三乘教法合在一起叫作渐教,而佛法就成为顿教、渐教、圆教三类,叫作“三类三教”,这些都是在经典上面常常看到的名词。也就是说,世尊在《涅槃经》里面说五时教法,《解深密经》说三时教法,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总的合起来可概称为“五时三教”,里面明示了 释迦世尊说法的顺序与阶段,其实也就是显示了一位佛弟子在长远的成佛道路上,应该要顺序修行完成的阶位。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先为各位讲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