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心经  明心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第051集 再谈“念住”

   日期:2024-06-13    
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从随念忆持佛、法、僧、施、戒、天六种功德的六念,也称为“六念处”的法门,既有念佛又有念僧,而且就连已证得阿罗汉果的迦旃延尊者,都具体说出了忆念佛的功德与忆念包括阿罗汉在内贤圣僧的功德,两者内涵截然不同,由此就可以证明“阿罗汉不是佛”。
  而属于薄尘种姓、薄悲种姓,又有慢习的修行人,虽然【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专心求证独觉菩提】(《瑜伽师地论》卷34),却“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就是他们虽然曾长劫亲近如来修学因缘观,却只愿意未来出生在无佛之世,无师独觉自证辟支佛果;但也只是“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瑜伽师地论》卷34)。也就是说,他们所证也只是和解脱道的四果阿罗汉同样的果位。至于 世尊座下的阿罗汉弟子,都是闻佛音声,依佛教导,修习因缘观,纵使有同时实证缘觉菩提的辟支佛,当然更应该归类为声闻阿罗汉。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辟支佛不是佛”,同样不具足诸佛的福德与智慧的功德。
  回来说六念处或者称为六念住,这是大小乘佛法都认同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而正确理解念处或念住中的“念”以及“念住”的真义,并据以如实操作,是关键所在;也唯有这样正确的理解及操作念佛与念僧,才能真实分辨“阿罗汉不是佛”。因此我们要再稍作说明,让诸位菩萨进一步了解。学佛人应该也听过大小乘都有“四念处”,或称为“四念住”的法门,就是要以正念观身、受、心、法等这四个法:身念处要“观身不净”,受念处要“观受皆苦”,心念处要“观心无常”,法念处要“观法无我”。其中的念处、念住,与六念中的念处、念住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妨类推援引,以增进我们对这念与念住的理解。
  首先,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28解说四念住中“身念住”的念的时候,有这样的开示,弥勒菩萨说:【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是说身念住的念,是依五根身来增进解脱生死的修慧和证慧,先是要听闻受持正法,并思惟其中的法义,然后对五根色身生住异灭的过程作进一步的观察,经过不断地现观修习,证实此身是秽恶不净的;因为是在现观修习中亲证这一正法的真实义,自然就能明记在心而不忘失。
  弥勒菩萨接著再解说身念住的念住,这么开示:【若审思惟:“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于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这意思就是说,要详细周延地思惟:“我对于身念住的正法有没有正确受持?是不是有智慧善于理解乃至通达身念住的种种义理?借由身念住的观身不净,有没有离开对色身的执著与系缚而如实地触证各层面的解脱境界?”就这样让心念安住于详实而正确的思惟观察之中,这就称为念住。
  在大小乘经论中,常会说到“念”这个念字,并且强调念是佛道修学过程中持续而且重要的心所法。例如,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98有这样的圣教:【学胜利住,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为增上。修习三学,速圆满等。】意思是说,学人想要快速圆满戒、定、慧三学,应当具有“学胜利住,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这些条件。在这里 弥勒菩萨是引据了《杂阿含经》卷29 释迦世尊的圣教;这个部分也曾经在根本论的卷82作了详细的解析,其中依唯识学的七种“作意”的道理,作了这样的分析:【学胜利者,非诸作意;唯显作意建立处所。慧为上首者,应知了相、胜解作意。解脱坚固者,显示远离、摄乐、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意思是说,学胜利本身不是作意,而是作意据以建立的依止处;慧为上首,就包括了了相作意和胜解作意;解脱坚固,则是显示了有远离、摄乐、方便究竟及方便究竟果四种作意;至于念为增上,则是显示了观察作意。
  这里 弥勒菩萨既然是从作意的道理来作分析,当然我们得要先明了“作意”是什么意思?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解释说:【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成唯识论》卷3)意思是说,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作意”心所,它的法性是能警觉心识;当面对境界的时候,会引导心识去缘取境界,这就是作意的业用。也就是说,作意心所会警觉应现起运作的心识,引导让心识趣向所缘的境界;譬如说,当面对色尘的时候,眼识的作意心所它会引导眼识趣向色尘境去了别色尘境。
  这样了解了作意的意涵,接著我们就可以依 弥勒菩萨以作意的道理,对《杂阿含经》卷29中 世尊圣教的解析来理解 世尊的意旨。首先是《杂阿含经》第825经,世尊这么说:【世尊告诸比丘:“学戒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若比丘学戒福利,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增上已,令三学满足。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接下来在第826经中 世尊为了利益众僧,更是慈悲地一一详尽分说每一项条件的真义:【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意思是说,释迦世尊为了摄受众僧的身口意三业,调伏种种恶行,所以因事制戒;让有所违犯者,都能惭愧悔除罪业,令心欢乐,继续安住于道业中。当面对种种境界诱引或威迫时,能够依于戒法而获得防护,不会造作有漏的行业;这样经过长时间串习之后,未来就自然能直接对治这些境界,长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弟子们能这样依著 如来教诫的圣戒,恒常坚固持守不犯,这就是佛弟子的“学戒随福利”,因为严谨地学戒、持戒而住于福德与殊胜的利益之中。
  世尊接著又开示:【何等智慧为上?谓大师为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若安慰、若安乐、若安慰安乐。如是如是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如是于彼彼法、彼彼处,智慧观察,是名比丘智慧为上。】又说:【何等为解脱坚固?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如是说彼彼法。如是彼处如是彼处得解脱乐,是名比丘坚固解脱。】这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来大慈大悲哀愍众生,都是宣说有真实义的法来饶益众生,让众生或者得到安慰、或者得到安乐、或者既得到安慰也得到安乐;弟子们对于 如来宣说的这些真实义的法,必须要依智慧观察思惟,以此作意警觉其心,正确了知诸法的法相,并且作意胜解它的义理,这就是“智慧为上”。因为对 世尊所宣说具有真实义的法,依智慧思惟观察,能了知其法相并得到胜解,接著就应当作意善修善习,并作意远离种种无明烦恼,因而生起少分远离烦恼的喜乐,进而依欣乐作意和厌离作意想要断离更多的烦恼;因此就这样乐断乐修,就有了正确观察诸法以伏断烦恼的方便作意,乃至作意触证真实的解脱;就会领会到解脱的安乐而坚固不退,这就是佛弟子的“解脱坚固”。
  世尊接著又开示:【何等为比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是说弟子受佛正戒后,尚在学戒阶段,还未修习戒法圆满,无法自然发起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时应当作意观察是否专心系念于所受学如来正戒的原则与精神,让自心或者先安住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壹阿含经》卷1)的总念,或者安住于“饶益一切有情戒,修摄一切善法戒,修摄一切律仪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这三聚净戒。而在还没有就 如来所开示的真实法作观行之前,应当要先作意观察自己有没有以智慧思惟、正确理解 如来所宣说的法义,就是要作意系念安住于诸法的正确义理;然后实际现观时,还要再一次作意审查自己有没有系念安住于对法的正确理解上,以此来对现前种种行业作详细的观察。观行尚未触证真实法的理体时,应当系念安住于实相法都是真实解脱的,作意观察自己有没有又落入世间生灭无常法的烦恼执著之中;等到真正触证真实法理体时,仍应该作意系念观察对所证是否心得决定不怀疑,并且安住于诸法真实解脱的证解和智慧之中。这就是佛弟子的“正念增上”。
  这样就容易明白前面 弥勒菩萨开示“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的道理。虽然“学戒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为增上”,是快速圆满戒定慧三学应当具有的四个条件;但是“念为增上”却是要在“学戒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的整个修学过程,都持续作意系念观察。就像《瑜伽师地论》卷28解脱身念住的念住,是要让心念安住于详实的正确思惟:“我对于身念住的正法有没有正确受持?是不是有智慧善于理解乃至通达身念住的种种义理?借由身念住的观身不净,有没有离开对色身的执著与系缚,如实触证各层次的解脱境界了吗?”在这一连串的思惟中,就有著持续的观察作意存在,不断警觉意识觉知心,时时观察自己:有没有正确受持正法?是不是善通达其中的法义?有没有触证解脱?
  四念处的道理是这样,同样的六念或者六念住的念、念住当然也不例外;就是在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安住于观察作意的念;先要依善知识教导的正确知见,思惟观察佛法僧等六法的真实意涵,得到真实的理解,然后系念安住在这念想之中。通过这样详实的随念观修,正确理解佛的实义与功德,是和包括阿罗汉在内的僧,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自然就不会违犯认定“阿罗汉就是佛”的重大过失。但是,正确修习六念就不会去违犯认定“阿罗汉就是佛”的这种错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确修习六念本身其实也同时是在修“忍”;不论是念佛、念法、念僧,或者念戒、念施、念天,每一个念都同时具有修忍的实质,这样六念才能真正修习成就,所以又称为“六念忍”。
  为什么修六念同时也是在修忍呢?首先,不只我们在这里说的声闻菩提“阿罗汉不是佛”,及独觉菩提的“辟支佛不是佛”;佛菩提的妙觉菩萨和等觉菩萨也都很清楚自己不是佛,当未来在此世界人寿八万岁时,将要下生成佛的 弥勒妙觉菩萨,现在还不是佛;其余等觉及十地以下菩萨也都不是佛,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我们在上一集节目中,引据了经教所说,在大乘法修六念是为了要积集资粮,祈愿未来能证得与诸佛平等平等的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功德;而在小乘法中,未见道证果的学人修习六念,则是为了能够快速证得道果,乃至获得安隐涅槃。因此,不论大小乘佛法,修习六念就是为了增进道业,让自己往上升进到下一个阶位,乃至成就究竟佛果。
  然而,这个结论必须是在一个前提下才能成立——就是这个学人,不管他在小乘法中修学解脱道,或者是在大乘法中修学佛菩提道,都必须先接受自己仍尚未圆满具足所修学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究竟果位,更未成佛的事实。而接受这个事实,就是心能安忍于这个事实,只是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就等下一集节目中再继续来探讨。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