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心经  明心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中论正义(连载18)——孙正德老师

   日期:2023-05-26    
五阴是诸法的受者,有受者才有所受之法,众缘和合之法的无有自性是五阴的所受法,无常、苦、空、无我也是五阴的所受法;五阴中的觉知心在五根不坏的增上缘中,不离根尘相触而领受了知诸法,在众缘散坏时五根与觉知心即坏灭不复存在,受者与所受法也不可得,即等同于断灭,未来永尽,所以仍须有背后的如来藏受熏持种转生来世全新的五阴,众生才能不断轮回生死。假如觉知心认取五阴无自性空是常,或者认取觉知心的细分是常,妄想觉知心的细分具有能生诸法的空性,这些内容同样是不离受者的所受法,全都不离根触尘而由如来藏所生的识阴等生灭法,就是堕于非常计常的常见中了。而所受法都是无常法,因为必须相对于受者才能存在,但五阴受者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法,相对而有的所受法同样是无常法,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没有常住的本质是非常明确的。
  针对论主的辨正申论,有人提出说他自己的论点是没有过失的,他说“前面论主有说诸法实相不断亦不常”,他所认知的意思是:“因灭而果起所以不断,果现起时因灭所以不常,这样的情况就是经中所说的道理,所谓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而不断灭,所以此世五阴能成为后有五阴果报的因而非断非常,没有论主所说的堕于断常的过失。”所以就回了论主以下的偈颂:
  颂曰:
  所有受法者,不堕于断常,因果相续故,不断亦不常。
  释论:“所有能受法的五阴,不堕于断常之中,因果相续的缘故,所以不断亦不常。”
  这类小乘声闻僧认为,此世的五阴是下一世五阴果报的因,此世五阴灭时下一世五阴生起,因灭而果生,前后世的五阴虽然不同但是没有中断,所以不断;上一世五阴灭时此世五阴生起,果生而因灭,五阴不同的缘故所以不常,如是因果相续不断亦不常。
  此类人所说表面看似有理,然而实相无生的不断亦不常中道性,却不是表相虚幻生灭诸法所能够拥有的,也不是无真实自性的无常空就能够成立因果相续的;因为前世五阴坏灭之后已不存在,一世所造业行成就的种子要如何来到后世再生五阴?业所引生的异熟五阴种子既然全都是无记性,又如何能出生恶业或善业所应受生的苦果报身或乐果报身?是知必定有一无记性心第八识,前后一类不变其性而执业种来到后世出生新的五阴,如是成就异熟果,是故论主辨正如下:
  颂曰:
  若因果生灭,相续而不断,灭更不生故,因即为断灭。
  法住于自性,不应有有无;涅槃灭相续,则堕于断灭。
  释论:“假如因果是这样如所说的生灭性,并且前后世相续而不断,那么法灭后就不再存在了,不存在的法不可能还有功用可以生诸法,因也就断灭了。
  法如果是住于各自的自性,就不应当落于有无之中;依他们所说的道理,涅槃的灭尽一切法相续时,也就堕于断灭了。”
  仅从五阴的现象或者仅从意识层面思惟臆测,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五阴的生因成为断灭,修证解脱生死苦的涅槃也成为断灭。然而法界中的真相却是,因果相续的道理不能离开诸法实相自心如来藏不断不常、不生不灭等无生的中道性,离开实相心时中道就全然不可得,必定会堕入断常二见之中。无自性诸法本来住于无生的自性,也就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也非无因生,而这个能生因并不是三世的五阴,而是能生五阴的实相心如来藏。如同论主所说的,如果五阴就是能生下一世五阴果报的因,那么当五阴死灭时能生因就灭了,不会再有后世的五阴生起,因为已经灭的法不会再有任何功用可以出生后世果报的,无因而生果等同于断灭论,是一切人都不认同的。
  实相心就是法身如来藏,本自无生而不可灭,不是三界中的有法也不是断灭后的空无,是离于有无的;三界中的有法有生有灭,断灭后则是空无所有,所以不能以三界中的有法论述为诸法因果相续的理体,也不能把五阴断灭后的空无说为就是涅槃,因为断灭是空无不是真实法的缘故。经中佛说涅槃是不灭的法,不是不断烦恼所能到的,也不是二乘圣人断了烦恼或灭了苦乐就能得的,所以经论中说二乘圣人证涅槃是佛的方便说;涅槃自体没有苦乐亦不与烦恼相应,所以没有断与不断、常与无常可得。[《文殊师利问经》卷1〈涅槃品第5〉:“佛言:‘文殊师利!涅槃不灭。何以故?无断烦恼故,无所到处。何以故?以无处故,到者得义,无到故无得。何以故?无苦乐故,无断不断,无常不常。’”《大正藏》册14,页495,上4-7。]得如是不灭的法才是真实,不灭即是不生,没有生灭的法才是真实,真实的法才是涅槃,而涅槃的本际就是法身如来藏。
  三世因果相续而不断亦不常,其中的“不断”指的是如来藏心自身坚住不坏,亦是说阿赖耶识缘于所执持的业种,于今世五蕴坏灭时、于变生后有生分五蕴时,于此前后位的五阴生灭中如秤高下离此生彼持续不断运行,因此而说不断;而所变现的后有生分五蕴与后灭的五蕴(后灭蕴也就是今世有)各别不同,后灭的五蕴并非新变现的后有生分五蕴,如此而说为不常。[《佛说大乘稻芉经》:“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大正藏》册16,页825,下25-页826,上1。]只有自体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才能成就三世因果相续不混乱,才得以显现不断不常的中道性,法界实相法尔如是故。
  而关于五阴生灭相续不断不常的道理,有人说后有生分不是在初有(今世有,也就是后灭蕴)灭了以后生,但也不是不灭而生,就是在灭的那时生。也有人说是与灭时、生时同时,若是如此,就会变成初有、后有两者同在,那是没道理的,应当是初有先灭、后有再出生。因为对于五阴的实相如来藏心不信受或者愚昧无知的缘故,所以只能以意识思惟臆测三世五阴的生灭相续不断不常相貌,但是都无法契入佛法的中道真实义;论主针对这样的争议,作了以下的回复:
  颂曰:
  若初有灭者,则无有后有;初有若不灭,亦无有后有。
  若初有灭时,而后有生者,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
  若言于生灭,而谓一时者,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生。
  释论:“假如初有灭了,那就没有后有了;而如果初有不灭,也同样没有后有。
  假如初有灭时,而同时后有出生的话,那么灭时的初有与生时的后有两者俱在其实只是一有。
  假如说初有的灭与后有的生,竟然说是一时发生的,那就变成此世五阴死灭时,随即又于此世同一个五阴出生,那就死生互相违背了。”
  主张现在世的五阴灭了后,会有再一次的此世五阴出生,而不是转去来世才出生五阴,这样就没有此世五阴与后世五阴的差别,也没有生与死的现象了;这也是无因论,无因就不会有后有了;现在世的五阴不灭,也同样没有后有,所以把因果相续的道理建立在生灭无常的五阴,必定会堕入无因的断灭论中的。妄想把三世五阴的生灭设立“时”的存在作为生死的主体,而非以能生五阴的第八识作为主体,则不论主张前后世五阴在同时或者一前一后,全都脱离不了断灭边或者常边,都无法成就因果相续不断不常的中道性,因为无常法的本质中并无中道义的缘故。因此论主作个结论说:
  颂曰: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释论:“要在三世中求五阴的真实有,如是前后世的相续是不可得的,如果三世中都没有五阴的真实有,如何会有五阴有的成坏与相续呢?”
  三世中的有法就是五阴诸法,五阴诸法皆是众缘所成,被五阴的无常、苦、空、无我所局限而不能自在,因此五阴诸法不能自己成就相续,故非不断不常;倘若纯粹从五阴诸法探求因果相续的法相,则必定堕入断灭无因中,或者必须想象一个“时”或者不存在的冥性神我,或者妄想意识有个不可知的细分能够贯穿三世,如此则又堕入常见的过失中无法救拔。五阴背后的实相如来藏心没有断灭以及常见的过失,本来无生不可灭的缘故,可以实证而现前入于正观,诸佛所说皆是亲知亲证亲见而说的如实语故。实相心如来藏借众缘变生幻化的五阴诸法,一切法皆由法身如来藏现起,都摄属于实相心如来藏的真如空性中,而真如空性非三界有,因此没有所谓的生灭相、成坏相、相续相可得,实相心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无法与非法可得,无分别无所得的缘故。[《入楞伽经》卷1〈请佛品第1〉:“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大正藏》册16,页518,下26-页519,上3。]自心如来藏的无生空性自性,论主在下一节中将有所阐述,此处不再赘语。
  第四节〈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法身如来藏即是如来,而此如来即是诸佛的法身无垢识;[《大般涅槃经》卷3〈金刚身品第2〉:“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大正藏》册12,页382,下27-29。]法身如来藏本来无生,无生性即是如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9〈法涌菩萨品第78〉:“善男子!法无生性无来无去、不可施设,法无生性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大正藏》册6,页1067,下15-17。]众生皆有第八识如来藏,众生的五阴皆是由其具有无生性的如来藏所变生幻化的,然而如来藏却没有三界的有性,三界有的五阴有生有灭,而如来藏是无生的自性故不可灭,是本住法故。这样的自心如来不可施设为有、为无,非二乘部派佛教凡夫论师以及外道所能知能解乃至信受的,论主面对他们的挑战,非常慈悲的为他们论述辨正,以期消除彼等的邪见,而为其种植善根种子。
  颂曰: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释论:“自心如来非五阴但是也不离五阴,如来与五阴同时同处却是不相在的,如是自心如来不具有三界有的五阴,五阴中的诸法何处可以说有如来?
  也不可以说五阴和合即有如来,否则如来就成为无自性法和合所成而无有自性了(也就没有无生及能生诸法的自性而可说为如来了);假使自心如来同于五阴等一切法皆无自性,如何能说如来是因于无自性之他法而有呢?”
  首先谈到自心如来非五阴、不离五阴,与五阴不相在。所谓相在的意思,就是“此在彼中,彼在此中”;如果此法自心如来与彼五阴相在,当彼五阴坏灭时,这个此法也会跟著坏灭而不复存在,无法舍离五阴或独自存在,那就是彼与此相在。而此第八识自心如来是能受熏持种的常住真心,出生五阴而与五阴非一非异,不会随著彼五阴的坏灭而灭失,自性无生而非与五阴和合为一,此世五阴死坏时自心如来即可出生后有或独自存在(无余涅槃)的缘故,所以彼此不相在。
  在《阿含经》中曾经有位焰摩迦比丘,错解佛陀的意思而认为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也就是认为“彼与此是相在的,五阴死坏时自心如来便跟著毁坏了”;后来舍利弗问了焰摩迦几个问题,首先问他:“色受想行识五阴是否无常,是否为苦法,是否为变异法?”焰摩迦回答:“是的。”接著问他:“如果是无常、苦、变异之法,多闻的圣弟子会在五阴中见真实我、见为真实我的所在、与真实我相在吗?”焰摩迦答说:“不会的。”接著问他:“色受想行识是如来吗?(五阴非自心如来故。)”焰摩迦回答:“不是。”又问他:“异于色受想行识有如来吗?(五阴与自心如来不异故,问他外于五阴可以有如来存在否?)”焰摩迦回答:“没有。”再问:“色受想行识中有如来吗?如来中有色受想行识吗?(五阴与自心如来非一故。)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吗?(自心如来不离五阴故。)”焰摩迦都回答:“没有。”接著舍利弗就告诉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不可以说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此时焰摩迦终于在舍利弗以问答的教导下破除了我见与恶邪见,得法眼净乃至心解脱。[《杂阿含经》卷5,《大正藏》册2,页30,下12-页31,下14。]这个部分刚好就在说五阴与自心如来的关系,说自心如来非五阴、不离五阴,说五阴非真实我、不异真实我、与真实我不相在,即是《阿含经》中的名句:“彼一切(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在阿罗汉舍报命终不再受后有时,五阴坏灭后仍然不是断灭而无所有,而是有涅槃本际第八识自心如来独存,称为无余涅槃。
  而色受想行识五阴各个法中没有自心如来,第八识自心如来也没有五阴所摄的诸法,所以不可从五阴各个法中求见自心如来;这样的自心如来是佛世尊亲见、亲证、亲知、亲说的真实如如而住的法,不可施设为有、为无。因此小乘部派佛教诸凡夫论师以及外道难知难解,认为五阴和合时即有自心如来,认为五阴诸法无自性空即是如来,这样的错误见解在当时刚刚进入像法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直到现在末法才经过一千多年,把五阴诸法无自性空当作般若实相、误认为是佛法究竟处的主张,早已喧宾夺主的进入所有依佛法表相出家的寺院中了。可见诸法实相自心如来的信受与实证以及弘传,处处受到对三宝未具足信的凡夫们挑战与质疑,乃至于被抵制与破坏,原来都是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常见的事情;是故把龙树菩萨的《中论》正确的解释与申论,确实是末法时期在正法团体中实证佛法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论主说如果五阴和合即有自心如来,那么自心如来就成为无自性的和合所成了;无自性的意思就是没有自体性,既然没有自体性,那么“本来无生”与“能生诸法”的自性也不会有。法界中必须要有本来无生的自性心才得以借缘变生诸法,因为无自性的法都是被众缘和合而有的,所生法即无能力变生诸法。众缘和合而有的每一个缘都是不自在而无自性的,四缘中的因缘以外的任何一个缘都不能变生任何一法;而外法的助缘对于自心如来而说都是他法,每一个他法都是无自性,如何可以由都无自性的他法而成就自心如来的本来无生自性和能生诸法的自性?所以主张众缘和合中的缘生无自性是本来无生的,逻辑上是在颠倒的妄想因中说有果,很容易被具法眼与慧眼者所识破的。另外,五阴诸法无常空的无自性并不是五阴的实相,也不是因于五阴无常空观的智慧才产生实相自性空,因为实相法的空性是真如法性、是诸法的实际、是法尔如是,[《大智度论》卷46〈摩诃衍品第18〉:“问曰:如、法性、实际,无为法中已摄,何以复更说?答曰:观时分别,说五众实相—法性、如、实际;又非空智慧观故令空,性自尔。”《大正藏》册25,页396,中10-13。]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是说得非常明确的。
  颂曰: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释论:“法如果是因他法而生,那就不是真实我,如果法不是真实我,如何可说是如来?
  法如果无有自性,又如何会有他性?离于自性与他性,怎么能称为如来呢?”
  此处继续破斥外道所主张的“五阴和合即有如来”的邪见,如是谬见到了末法时期的20世纪、21世纪的佛门外道也如此主张,例如从正觉同修会退转的琅琊阁、张志成等人即是实例;他们认为五阴和合显示的无常空就是常住不灭的空性,以为此错解的空性是佛所说的如来真实我、真实空;[《佛说大般泥洹经》卷5〈如来性品第13〉:“佛告迦叶:真实我者是如来性,当知一切众生悉有,但彼众生无量烦恼覆蔽不现。”《大正藏》册12,页883,中15-17。]然而佛说五阴(蕴)中没有真实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1〈无所得品第9〉:“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具足正信、心不放逸,勤修精进即得正念,用是念智知有、知无。云何有、无?……言五蕴中有真实我,是名为无。如实修智能得解脱,是名为有;若著邪智能得解脱,是名为无。离我等见能得空智,是名为有;著我等见能得空智,是名为无。”《大正藏》册7,页949,中3-27。]因为五阴的每一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论主说“法若是因他法而生的,就不是真实我,不是本来无生的真实我如来”。缘生法无常无自性,没有自性的所有法中都不可能有能生的空性存在;例如意识,欲界有情的意识必须有五根不坏、意根触法尘等缘,同时还要有心所法的运作才有了知的自性,这个了知就不是意识自在的自性,而是如来藏心中才有的功能种子,因此意识称为无自性。意识了知的自性既然需要他法的缘具足,还得要第八识的种子流注后才有,意识就不可能具有能生他法的自性,因为意根、法尘、心所法等他法也同样是无自性,所以意识更不可能具有能借缘现起他法的空性自性,意识就不可能是真实我如来。
  论主特地说到:“离自性与他性,要以何法而称为如来?”因为如来性具有能生诸法的空性自性,同时也具有能借缘现起他性七转识的种子功能;第八识的如来性本来无生故不可灭即是真实,如来性常住不变异即是每一位有情的真我,而这个真我却不是五阴我,如果在五阴中妄想有如来性,只会增长我见而无法得到解脱的。
  颂曰:
  若不因五阴,先有如来者,以今受阴故,则说为如来。
  今实不受阴,更无如来法,若以不受无,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
  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五种求亦无,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释论:“所说的如来如果不是因五阴和合而有,而是先于五阴就已存在自心如来,如今受了五阴的缘故,而称其为犹如有来。
  如今事实上真实如来若是不受五阴的话,就没有五阴同时同处的如来法了,若是以不受五阴而说为无有如来,现在又应该要怎么有受呢?
  如果如来不受五阴,则五阴就不能称为如来的所受,然而却又没有无受的法,而可称为如来。
  如果在即五阴、离五阴的一异中,求如来都不可得,于色等五阴中求也没有如来,为何五受阴中会有如来?
  又所受的五阴,不是从五阴的自性而有,如果五阴中都无自性时,如何会有相对于自性的他性呢?”
  第八识自心如来本来自在、本来无生,无生即无灭,以无生无灭而说本来解脱。然而自心如来却不是无始以来在无余涅槃而突然才出生五阴的,五阴诸法是无始以来就在自心如来中生灭不住的,因此玄奘菩萨说自心如来第八识离于眼耳鼻舌身意等识别有自体,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成唯识论》卷3:“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毘达磨契经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大正藏》册31,页14,上10-14。]五趣六道的有情在无始劫以来轮转生死,一切法平等的依于第八识在众缘中生住异灭,乃至三乘圣者能证得涅槃、解脱于生死轮回,都是因为自心如来第八识有本来自在的无生自体,不是因于五阴和合才有如来的法性。外道主张如来是先于五阴而有,受了五阴以后出现了无常苦空的无自性,才以五阴的无自性称为如来性;这纯粹是虚妄想像的空无的空,并非有自性而能生万法的空性,因此论主说:如果依他们所说的如来,其实是不受五阴就没有的法,因为如果是本来就不受五阴而解脱的,为何现在又要受五阴?既然可以无因而受五阴,当然也可以无因不受而解脱,如此便成为不定之法,是有过失的。
  外道所说的如来也认为是不落在一异之中,说如来不即是五阴也不能离于五阴,说在五阴的各个法中求也没有常住的如来,因为无常生灭法外道也是不认可的;所以说五阴中没有哪个法可以叫作如来的,可是现在又说“众生有受、有想、有思,在五阴和合中即有如来”,既然五阴中没有如来,却又主张五阴和合即有如来,这不等于是自相矛盾吗?假如说那样的如来受了五阴,可是五阴都不是从自法的自性而有,所以五阴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的法又怎么会有自法所没有的他性,又怎能变生五阴等依他而生起的诸法呢?如同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所说的,自心如来第八识除了有别于七识的自体以外,还是无始以来七识等一切能的来处,如果如来像外道所说那样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要如何成为一切法等依的无始时来界呢?要如何说有真实不虚的涅槃可证呢?
  颂曰: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
  释论:“以如是义理的缘故,受与受者都空,如何可以用这样的空,而说空是如来?
  空则不可说为实有,非空也不可说为实有,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共时也不可说为实有,全都只是以假名而说。
  寂灭相中没有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相;寂灭相中也没有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等四相。”
  外道所说的五阴和合即有如来,那样的如来是落入六尘境界中而有所受的,因为五阴必定有能受与所受的缘故;然而五阴的能受与所受全都来自第八识,五阴能受与所受的现象都是无自性空,无自性空属于断灭法,所以不能以那样的无自性空说为常住的自心如来。无自性空既然是断灭空,则不可将空无而有所言说指为实有,空无也不可说为不空,也不说为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这样的说法都落入戏论而没有实质。
  佛法中的自心如来空性,借缘变生现起五阴诸法,五阴诸法有能受与所受,而自心如来的空性非五阴法,乃是自体本具的无数功德法性故,却是恒离六尘境界的见闻觉知,不分别、不了知、不领受五阴诸法所领受的境界类别与法相,因此无能取与所取、无能受与所受,人无我、法无我而真实如如。自心如来自体离于语言道,永绝一切语言音声与议论,是五阴诸法的实际,也是无余涅槃的本际,诸法以自心如来的法性而平等平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平等品第86〉:“佛告须菩提:‘是诸法平等相,我说是净。须菩提!何等是诸法平等?所谓如、不异、不诳、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是名净。世谛故说,非最第一义。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大正藏》册8,页413,下16-21。]自心如来的空性遍于所变生的五阴诸法,因此从五阴诸法的实相说一切法空,说的不是五阴的无自性空,而是说自心如来的空性;自心如来离于言说,因此诸法实相离于言说,既然离于言说即是不可说,因此任何语言文字所说都不是自心如来,一切都是佛以方便力为众生而有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第57〉:“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一切法亦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大正藏》册8,页345,下8-13。]虽然自心如来有无生的自性、空性法性、真如法性,自心如来却没有三界有性,空与非空乃至非空非不空皆是觉知心分别所得,但是从一切法不可说相的实际理地而论,自心如来自体都是无相无分别而寂灭寂静,无有一法可得,何况言说?
  自心如来的无相、寂灭相即是涅槃,而此寂灭相与一切言说音声不相应,有为法空、无为法也空,人我空、法我空,寂灭相中无有一法可说为常或者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也无有一法可说为有边或者无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然而这样的寂灭涅槃,却不是因为一切法皆无所有而说非常非无常乃至非有边非无边,而是自心如来有其别于七识的本来无生自体,此如来心体不相应于六尘境界故本自空寂,而有不可说相的空性,离于戏论的缘故;因此一切贤圣方可借著修学第一义谛善净法而灭除诸杂染法,如是自内证得一切白法所显发的涅槃。
  颂曰: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释论:“邪见深厚的人,就会说没有如来;如来是寂灭相,在其中分别为有也是错误的。在这样无三界有性的空性中,不可能依于思惟,而在释迦如来示现灭度以后,虚妄分别如来是有还是无。
  自心如来的境界离于言说、过于戏论,而人们却落在了知、分别、言说中生起戏论,因于戏论而破坏慧眼的生起与抉择,这样的人都不能见到自性佛如来藏心。
  自心如来的所有法性,即是五阴世间性的实性,但自心如来无三界有性,而五阴世间也没有自性,一切都是如来的妙真如性。”
  针对自心如来的空寂自性所阐述的一切法空,不同于五阴诸法的没有自性、空无所有,而邪见深重者不能信受有个自心如来心体常住,不信受这个心体有别于七识而有真实自体,因此执著于五阴诸法中仅能观察到的无常空,妄想揣测无常空有著空性不灭,用诸多的语言文字分别种种有与无的戏论。
  在末法这个时期,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已故释印顺为首的六识论部派佛教遗绪,包括琅琊阁、张志成等人在内;释印顺认为如来藏是经过演化而有的后期大乘佛法的主流,这样的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说的,而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为了对佛永恒怀念所演化而有的。[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说,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经“初期大乘”的演化而来。“佛法”而演化为“大乘佛法”,根本的原因,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6年8月修订版一刷,页10。]释印顺自动传承声闻部派佛教六识论的主张,妄想六个识有生灭而意识细心是相续不灭的,认为想象中的细意识可以出生名色等诸法。[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但在心色相依的原则下,心识(如六识)显有间断的情形,那当然要成立深潜的细心了。传说上座部本计,“别有细意识”,铜鍱部立“有分识”,分别论者说“灭尽定细心不灭”。这是在一般的,间断的,麤显的现象下,发见深隐的,相续的,微细的心识。】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6年6月初版十一刷,页424。]从部派佛教到现代的释印顺、张志成等人,都不认为如来是依著因地所发的大悲愿,在人寿百岁时的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想象著释迦佛仅是偶然出现在人间而已。[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佛是无师自悟的,智慧与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们可及的。为什么呢?在生死流转相续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释尊在过去生中,累积功德,胜过弟子们,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脱时,才会优钵昙花那样的偶然出现,超过弟子们所有的功德。”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年1月十刷,页124。]所以释印顺不相信释迦如来的法身常住,假称此本上座系学者不敢苟同之说,[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即以生灭人间之释尊为现迹,而佛陀实为常在、遍在、全知、全能之永存;此则上座系学者所不敢苟同也。”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4年10月重版六刷,页146-147。]实则是他自己从来不相信释迦如来有阿罗汉(应供)之外的“正遍知、善逝、明行足、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称号的功德;然而这些称号本是十方诸佛必定圆满世间、出世间与世出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证、无所不解的证量与功德。因此,释印顺就像论主龙树在此处所破斥的,在如来灭度后,以戏论虚妄分别而私自认定:释迦世尊示现灭度后,是完全寂灭而无所有。[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在现实的人间佛陀的立场,佛入涅槃,是不再存在这世间了。……所以佛涅槃了,不再出现于生死的世间,也不会再现神通。”页103。
  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在传统佛教中,佛入涅槃后,是寂灭而不再有救济作为的……。”页858。]因为释印顺不承认如来藏是诸法的实相、是空性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心体,所以只能虚妄想像有个意识细心是相续不断的,以这样的细意识邪见产生诸多的戏论来破坏佛陀的如来藏正法,不只障碍他自己生起解脱及实相的慧眼,也障碍诸多无辜的佛弟子无法生起慧眼,而同皆不能证知自心如来、自性佛,永离实相般若、涅槃解脱。
  如来的寂灭相并不是缘生的一切法空无所有,邪见深厚如释印顺之辈,认为缘生诸法被借缘现起的无自性空即是如来空性,[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在此缘起假名的性空中,如来与世间同等的。在无自性的毕竟空中,世间与如来也没有差别的,法法都也是平等的。”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年11月修订版二刷,页410。]因此不信受有别于七识以外的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不信受如来藏心体即是如来法身,所以就谤说没有真实如来,坚持以无自性空假名而说如来。假如依于缘生诸法而有的五阴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性,这种虚妄想像的立论前面论主已经辨正过了,无自性的法不可能有自性与他性,五阴诸法都不是从自性或他性而有,则五阴必定堕在无因而有的过失中。
  又如来所有性非即非离世间性,释印顺的无自性空如来则是无自性亦无他性,如何能够成就五阴色心诸法的功能性?论主又说如来无三界有性,然而释印顺的“无自性空如来”却都在三界有性中,纵然离开语言文字去观察,仍然离不开三界有,否则不可能有所谓的无自性空。因此,论主特地说世间亦无性,指的就是五阴世间诸法完全没有丝毫自性,完全来自于自心如来的妙真如性,[《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2:“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大正藏》册19,页114,上26起。]如是才能说五阴诸法无自性空,否则即会堕入无因论的断灭空而不可补救。(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