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目 无痴心所
何谓“无痴”呢?“无痴”就是能明解诸事理而没有愚痴,这个善心所也是三善根之一,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所谓“痴”就是无明,也就是于诸事理愚昧不明,于诸法不如实知;“无痴”即是没有“痴”—破除了一分“痴”就增长一分“无痴”。《成唯识论》卷6云:“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1 意思是说,对于一切法的事与理,皆能明白解了,这就是“无痴”心所的体性;能够对治愚痴,防止恶法、行于善法,这就是“无痴”的业用。“无痴”与“无贪”、“无瞋”并称为三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为一切善法之根本。
“无痴”主要是指能如实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生命实相第八识如来藏等佛法正理,也就是对于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之正理,能如实信受、解了、无有疑惑,就称为无痴。概括而言,“痴”分为二大类,即“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而对于“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能明白解了、无有疑惑,就称为“无痴”;因此,“无痴”有许多层次差别之不同,而究竟的“无痴”则是佛地的功德境界。
“一念无明”又称为烦恼障,函盖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有爱(无色界爱)住地,亦即是见惑与思惑。见惑是指见一处住地的无明,含摄三缚结,主要则是身见(我见);只要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随断,如是三缚结俱断,见一处住地烦恼即断;这是声闻法见道时所断的烦恼,因此称为见惑。思惑即是欲爱、色爱、有爱住地的无明,函盖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惑。“无始无明”又称为所知障,即是尘沙惑;是指众生对于法界的实际理地完全无所知,乃至还没有具足了知,因而障碍成佛之道的修证;也就是说,所知障是由于对法界实相无所了知或者所知不足,因而障碍佛菩提的成就,这就称为无始无明。
众生的“一念无明”无始来一直存在,而且与七转识刹那刹那不断相应,使得众生不断造作后有业而轮回三界生死;因此,只要断尽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的现行,即能于舍寿时取无余涅槃而永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流转。“无始无明”虽然也是无始来一直存在著,却从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众生直到开始想要探究法界实相时,才初始与一分无始无明相应,当证得法界实相而如实转依不退时才初分打破无始无明。但是无始无明并不会妨碍众生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当声闻人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而成为阿罗汉以后,就出离了三界的分段生死,可是他的无始无明仍然没有打破,因此他虽然舍寿后能够不受后有而入无余涅槃,却不知不证涅槃本际。
“无始无明”就是指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宇宙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本源的体性,也就是没有法界体性的智慧。法界函盖三界世间、有情的十八界、四圣六凡法界等世出世间一切法,而不论哪一个法,根源都是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一切法都是或直接、或间接、或辗转从第八识而出生、而显现故,所以法界万法的根源就是众生各自本有、“唯我独尊”的第八识真如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第八识的真实体性,那就是具足无始无明的人,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者,就是能现观第八识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体性之人,即是证得法界体性智者。阿罗汉不知不证法界的真实相,不知不证法界的根源,不知不证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的人;因此,虽然在二乘法中说阿罗汉是圣人,然而 世尊却也说他们是大乘法中的愚人;二乘阿罗汉若回小向大,他们在大乘别教中,还排不到贤位的第七住位,而明心不退的第七住位菩萨,虽然在大乘法中还只是刚入内门的贤人,却有二乘阿罗汉无可思议的般若实相智慧。既然连二乘阿罗汉都尚且不曾相应到无始无明,更不曾触及法界实相,何况一般凡夫众生呢?众生这个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是无始劫以来就存在著,所以才叫作无始无明。一直要到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才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
由此可知,无明范围极为广泛、极为深细,“一念无明” 和“无始无明”的究竟断尽,则是佛地境界,因此唯有诸佛才是真正的无痴者,唯有诸佛才能称为“一切智者”、“究竟觉者”。佛地以下,乃至等觉位菩萨也都有其相应的极微细无明,更何况一般初学佛的人呢?对于“一念无明”或是“无始无明”的内涵泰半都无法如实知晓,遑论如法修证。是故,欲破除这两种无明,成为真正的“无痴”者,唯有追随真正的善知识,修学真正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正理,并且虔诚恳切、如理作意信受奉行,才能有机会渐断一念无明的系缚, 解脱三界的生死轮回,乃至打破无始无明,亲证法界实相,一步步迈向究竟成佛之道!
综上所述可知“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法,能分别对治“贪、瞋、痴”三类烦恼,防止种种恶法,长养一切善法。由于贪、瞋、痴烦恼所发起的势力强盛,所以贪、瞋、痴这三法,就称之为“三不善根”,又称为“三毒心”;要断除这三不善根,有“通”、“别”两种对治方法:“通”意思就是以善慧来对治,“别”则是指以无贪对治贪、无瞋对治瞋、无痴对治痴。解脱道行者断我见后,依止于断我见的见地,即能逐渐修断贪瞋痴三毒的现行,即使是最迟钝的初果人,也只要经过七次人天往返,即能得证阿罗汉果。菩萨亲证法界实相而转依不退者,同样能慢慢远离贪瞋痴三毒;如果又能亲证眼见佛性分明且不退者,由于时时深刻体会世界身心如幻,解脱及智慧的正受更为增上,则能快速成就薄贪瞋痴的二果功德;菩萨悟后如是渐次修断贪瞋痴三不善根,即逐渐不造作诸恶业。
第七目 精进心所
“精进”又名为“勤”。《成唯识论》卷6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2 意思是说,勤又叫作精进,在修善断恶的事情上,显现出勇悍的力量,这就是“精进”心所的体性;可以对治懈怠,圆满善法,这就是“精进”心所的业用。“勇”是表示趣向善法的精进,而不是勇于染污的恶法;“悍”是表示精纯无杂;因此“精进”在三性中,唯属善性。
《成唯识论》卷 6又云:
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如次应知。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胜进;自分行中,三品别故。或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 修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或二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别故。3
这是说“精进”的差别相大略可分为五种:一、被甲精进,即经中说的“有势”;有大威势者,即是犹如战士被甲精进的缘故。二、加行精进,即经中说的“有勤”;有精进者,是由于加行不懈的缘故。三、无下精进,即是“有勇”;有勇悍者,是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的缘故。四、无退精进,即“坚猛”;有坚猛者,是由于寒热蚊虻等诸苦皆不退失精进的缘故。五、无足精进,“不舍善轭”(“轭”是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等颈背上的曲木);有不舍善轭者,是对于下劣诸善法无有喜足地精进的缘故。这五种精进,名虽有别,但实质却是相同。显示出自初发心之资粮位,历经加行位、胜解行位、修道位,直至究竟位,在在都须按部就班,不断精勤努力,坚忍不拔,方能于修行道上,辗转升进,乃至成就究竟佛果。
修行者若受邪师误导,于邪法精进修行(譬如以离念灵知为真如心者,或如西藏密宗努力弘扬双身修法,以及印顺派兔无角论或无因论等),不仅能增长无明痴,更会增加三界六道轮回之势力,乃至造下谤佛、谤法、谤僧之大恶业,未来世必须长劫下堕三涂;此等行者虽名为“精进”,但属“邪精进”,非“正精进”。“正精进”的修行者,应当修正信、布施、持戒、多闻、智慧、大慈、大悲,于二六时中以至诚心努力修行,绝不后悔;于一切善法都不会生起满足想,不管是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都以善心、清净心来修学,这样才是“正精进”的行者。因此“正精进”者,乃是于正真法道中,戮力修持,持之以恒,乃至遇到逆境亦不动转者,方是正精进,属于”善十一“所摄。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 9〈福田相品 第 7〉云:
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 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如是精进,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普于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悭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著,勇猛精进。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事, 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4
此段经文是说,菩萨的精进有二种,一种是世间精进, 另一种则是出世间精进。“世间精进”指的是为了求取世间的福报而精进勤行诸善业,包括:修布施、修持戒、修心修禅定的精进,这是属于有漏善法的精进。“出世间精进”,则是菩萨转依真如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能够等无差别、不求果报的等视众生,为了灭除众生之一切烦恼而勇猛精进;如此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却具足出世三福业事而勇猛精进,方是菩萨摩诃萨之真精进。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 7〈毗梨耶波罗蜜品第 26〉云: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能修六波罗蜜,谁为正因?”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修勤精进,是名精进。如是精进即是修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是勤精进能脱一切诸烦恼界。”5
“精进波罗蜜”意即“精进到彼岸”。意思是说,精进就是证悟菩萨们修行六波罗蜜的正因;如果不精进修学六度,是不可能成就六波罗蜜的,所以精进就是到彼岸的正因。佛说:“菩萨摩诃萨们证悟之后要学四正勤:已经生起的恶法要把它坏灭,还没有生起的恶法要遮止让它不能生起,尚未出生的善法要想办法让它赶快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法要使它迅速的增长广大。能这样精勤的修行,才叫作精进。”是故,四正勤(又名四意端)是精勤修行正法的四种方法;若能这样精勤的修行,就是成就六度波罗蜜的正因,能使人脱离一切烦恼的境界。也就是说,菩萨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必须六度平等修集、六度普行,才是真正的“精进”。
正精进的修学佛道者,可以获得以下四种法益:一、诸善法得以增长广大。二、诸恶法得以坏灭不生。三、可以长劫入短劫,乃至疾得佛果。四、诸天助益。例如《杂宝藏经》卷2〈佛以智水灭三火缘〉中所述鹦鹉灭火的故事,由于鹦鹉欢喜首悲心深切,为救众鸟兽而精勤地以微薄的身力欲灭森林大火,因此感动了天帝释提桓因,为之降下大雨,大火得灭,众生得救 6。
《优婆塞戒经》卷7〈毗梨耶波罗蜜品第 26〉又云:
精进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7
是故,修行当远离邪精进,亲近真善知识,闻熏正确法道,并且于善知识所开示之正法,能受持、读诵、正念、思惟,精勤不懈,如此将可以迅速成就佛果。所以说,“正精进” 果报不可思议!(待续)
--------------
1《大正藏》册 31,页 30,上 9-10。
2《大藏经》册 31,页 30,上 24-26。
3《大藏经》册 31,页 30,上 26-中 4。
4《大藏经》册 13,页 771,上 4-27。
5《大藏经》册 24,页 1073,下 14-19。
6《杂宝藏经》卷 2:【佛言:“过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诸鸟兽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欢喜首。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错磨, 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投翅到水,以洒火上。悲心精懃故,感帝释宫,令大震动。释提桓因以天眼观,有何因缘我宫殿动?乃见世间有一鹦鹉,心怀大悲欲救济火,尽其身力不能灭火。释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语之言:‘此林广大,数千万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过数滴,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旷,精懃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必灭之。’释提桓因感其志意,为降大雨,火即得灭。“尔时鹦鹉,今我身是。尔时林中诸鸟兽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于尔时,为灭彼火,使其得安,今亦灭火,令彼得安。”】《大藏经》册 4,页 455,上 16-中 4。
7《大藏经》册 24,页 1073,下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