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善十一概说
善心所,是六位心所中的第三位,总共有十一个法,即: 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什么叫做“善”呢?所谓善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名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 名为不善。《成唯识论》卷6云:“唯善心俱,名善心所。”1
意思是说,唯独与善心俱起的心所,才能叫做善心所。信等十一个善法,赅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其自体远离一切秽恶, 而聚集一切功德。以下就十一种善心所,分别叙述其内涵。
第一目 信心所
“信”就是不怀疑,有信心、信服、信受、信仰等意。《成唯识论》卷6云:“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2 意思是说,对于诸法的真实理体、三宝的真净功德、世出世善的能修能证,于深心中信受不疑并且想要去探求及实证,如是能够令心清净的体性就是信心所的自性;“信”能够对治“不信”,好乐善法就是信心所的业用。由此可知,“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相信因果的众生才会乐于行善,因为相信“善有善报”,知道此世行善在未来世可生为有福报之人乃至可生到天界;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不知不信一切善行或恶行在未来缘熟时都有相应的果报要承受,众生便很难主动去行善除恶了。
学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4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3 也就是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从初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著我们不断的勇猛精进。所以在“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里, 以信根为第一根、信力为第一力,不论是人天善法的修持,乃至进而解脱道的修证,或是佛菩提道的成就,都是因为有“信”作为基础才得以成办。但是在佛菩提道中,信的具足不退转很难,要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十信位圆满,进入初住位后,信根才能不再退失。
信可分为迷信、仰信、解信、证信等不同的层次。譬如一般人只想求人天福报,不会去探究佛菩萨与神明有何差别,往往一见到寺庙或宫观,不管那里供的是佛、菩萨,或是天神、鬼神,只要见了就拜就求,这就是“迷信”。等到后来有因缘接触正信佛教,闻熏了一些佛法知见,了解到佛菩萨除了大慈大悲护佑众生之悲愿外,似乎蕴含著更深一层的内涵,于是心中激起一股崇仰之念,这就是“仰信”。有了仰信,慢慢地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刚开始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认识佛教的基本教理,并确信这些佛法的教理,能够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之后,就会一步步跟随著善知识修学,经过长时间努力如法修行,终于断除我见,后来在因缘成熟时又亲证实相,乃至眼见佛性等,如是对于佛法的次第实证皆称为“证信”。
《大乘起信论》卷2:“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 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 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4 这是说菩萨要修学十信位以发起决定信者,应该修习以下四种信心:第一是要信根本。佛法的根本就是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信根本就是信受爱乐“一切有情都有真如心第八识”,而且想要去亲证这个真实心。第二是相信诸佛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能带领我们往佛菩提道前进,乃至究竟成就佛果。信受佛是福慧两足尊,就会常常乐于恭敬礼拜、赞叹、供养诸佛,爱乐听闻正法、依教奉行,并且将所修行的一切福德与智慧皆回向将来能成就一切智。第三是要相信佛法有真实的大利益,这样就会常常乐于修行诸波罗蜜。第四是要信正行僧。正行僧的范围很广,只要所说的佛法是正确的,就可以算是正行僧。如果有因缘遇见了正行僧,都应该随缘、随分、随力供养,这就是“供养诸菩萨众”,这同时也是在修集大福德,以作为将来见道的资粮。常供养正行僧即能亲近之而受其教导正确的佛法义理及修行方法,得以如法修行大乘菩萨的自利利他正修行;所以信受及依止正行僧很重要,尤其是诸佛不化现在人间的像法及末法时期。
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行,如果没有“信”的支持,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华严经》中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 也就是说在具足十信位圆满,入了初住位之后,从此才能开始按部就班的修上来,直到成佛。
《成唯识论》卷6又云:“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 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5 意思是说,信的差别相,大略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信实有”,也就是对于诸法的真实理,深生正信安忍而住。亦即相信有涅槃本际、诸法本源—真实心如来藏,相信此实相心无始以来本自存在,含藏无量无边功德, 本性清净而能生万法,其体性离六尘见闻觉知、一向不念诸法,祂既是生命之实相,也是一切诸法之本源,一切三界六道众生皆本自具足此涅槃妙心,不假外求。也就是说,于此含藏无尽功德的实相心如来藏之存在,能深信不疑者,相信有三乘菩提可以实证者,称为“信实有”。
第二种是“信有德”,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真实清净功德,生起深信及爱乐。唯有三宝才是一切众生的真正皈依处,而众生对于三宝之真净功德,能有一分胜解就会有一分净信,因为有净信就会发起欢喜爱乐之心、深心崇敬归向。此中佛、法、僧三宝又可分为自性三宝、出世三宝、世间住持三宝等三种意涵:
一、自性三宝—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心,是一切有情最初也是最后的皈依处,也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自心如来即是自性三宝的佛宝。众生修学实相法门而得开悟,并能眼见真实心的各种性用,看见真如佛性的清净自性真实不虚并显现各种功德作用,称为自性法宝。亲证真实心之后,现观自心如来自性清净的缘故,理事和合无诤而动无违诤,名为自性僧宝。
二、出世三宝—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称为出世佛宝;四圣谛、八正道、十因缘、十二因缘、菩萨六度诠旨等等, 即是出世法宝;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等,称为出世僧宝。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以及缘觉(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有出家、有在家,其中,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只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者; 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则多现在家相。此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皆为出世僧宝。
三、世间住持三宝—凡是泥塑、木雕等佛像,加以黄金、珍宝、璎珞等种种庄严,用以摄受众生,称为世间住持佛宝; 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著染 衣,离世俗的家,受持佛戒,住进佛寺者,即为世间住持僧宝。以三宝为依归之后,才可能念佛、学佛;不归依三宝者不可能念佛、学佛。所以即使只是为求生极乐世界而修持念佛法门者,皆必须先受持三皈五戒。受持三皈须先了解何谓三宝,然后皈依三宝,最后才能俱足众戒。如果对佛的功德不了解、不相信,就无法念佛、学佛;如果对于佛所讲的法不了解,不能生起解信,念佛就不会恳切、学佛就不会得力。如果对于世间住持僧宝与出世僧宝不能够产生信仰、信赖,就不会接受这二种僧宝所弘传的佛法,就不会去念佛、学佛。所以“信有德”是归依三宝的基础。
第三种是“信有能”,就是对于一切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善法,深信自己和他人都有获得成就的能力,并且希望能够成就。所谓世间善法是指人天善法,众生所行世间善法是属于有漏法,因为能增长生死轮回之业因;譬如慈济众生、利乐有情、行十善业,却执著行善之可爱异熟果报者,即是为世间有漏善法。出世间善法则是修习三乘菩提诸法,能让人出离三界生死乃至永尽一切生死,属于无漏善法。又譬如善知识不为名闻利养、不顾毁誉得失,出世破斥邪知邪见,以救护众生回归正道,如是等行亦是无漏善法。如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能使众生未来世得到可爱乐之果报,乃至成就圣道。正信的学佛人行世间善之目的,乃是在修集今世乃至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将来亲证三乘菩提后,也是以此教导众生亲证三乘菩提为主要目标。假使倒因为果, 专在世间善法上用心,而不是将世间善法的修行,回向作为未来亲证三乘菩提的资粮,那就与佛法背道而驰了。
“信”能够对治“不信”的疑心,有“信”者才能好乐修证 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信的体性湛然澄清,能令其余的心、 心所法随之清净;就好像水清珠的自体清净,因此能令浊水亦澄净。而惭等其他十种善心所,体虽是善,但是它们的自相并非能净,唯有这“信心所”是以能净为自相的。相反地,一切染法也都各有各的自相,而大随烦恼中的“不信心所”,它不但自相混浊,而且还能令其余的心、心所法也变得浑浊, 就如同极污秽的东西,不但自己污秽也能染污其他的东西。
-------------------
1《大藏经》册 31,页 29,中 21。
2《大藏经》册 31,页 29,中 22-23。
3《大藏经》册 10,页 72,中 18-下 2。
4《大藏经》册 32,页 590,上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