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中阴身  心经  明心  十八界  十信位  意根 

第019集 误解佛法名相的琅琊阁

   日期:2022-09-12     浏览:850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误解佛法名相的琅琊阁”。
2020年6月23日〈琅琊随笔(42)〉贴文,评论 平实导师在同年6月20日同修会增上班上课时说到:成年子女回家吃饭这件事,认为 平实导师是针对张志成先生家务事的批评,而举了一段《优婆塞戒经》的经文来指责 平实导师假布施、颠倒佛说。其贴文如下:【佛经里面没有说家长供养子女是理所当然之事,《优婆塞戒经》说佛弟子修佈施都应该先供养父母,否则是假佈施,萧导师颠倒佛说:《优婆塞戒经》卷五:“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琅琊随笔(42):三地菩萨的本色——萧导师2020.6.20增上班针对张志成老师的批评〉,琅琊阁。)
由这段经文很清楚可以看出来,是琅琊阁误会了经文的意思了!戒经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先供养父母,或者是恼害了妻、子、奴婢等人,让这些人受到痛苦而行布施,也就是说,拿了应该供养父母的钱,或者使用了本来应该给妻、子等人的家庭用度而去做布施,这就是在损恼父母、妻、子等人,这种人就名为恶人,这样的布施就叫作假名布施,不是义施。这样布施的人,是没有怜愍心,不知恩、报恩的人,这个人未来世即使因为这一世的布施而有布施的果报——也就是还是有因为布施的异熟果报,但由于是损恼别人,做了让父母、妻、子等人受到不利益的布施,所以会因此常常不能守护好钱财而遗失,也常常不能自己使用,而且色身遭受病苦。所以,经文的意思是说:要能够先供养自己身边的人,其中父母亲是长辈,是报恩田,当然得要先供养;而主要的内涵义理是不能减少对父母、妻、子等人应有的供养,把原先应该对他们的供养减省下来而拿去对其他人做布施,这才是这段经文的重点,否则未来得到的果报就不是纯善的。
经由这样的说明,相信各位菩萨已经可以很清楚了解,琅琊阁没有确实理解经文的意思,反而指控 平实导师颠倒佛说。这么简单的经文意思都误解了,对于比较深的经论是不是更有可能误解呢?贴文中又说:【萧导师讲《瑜伽师地论》时,讲到“贪爱”和“苦集灭道”时,说:“琅琊阁很苦,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写文章,就是“苦”谛的例子……他很辛苦的要去看《正觉电子报》在破斥您,觉得我这里又错了,那里又错了,苦啊……但是我写书破斥就是法乐无穷,不苦。”萧导师上面对“苦集灭道”中“苦谛”的解释显示连解脱道的基础名词都还没厘清,是一个标准的法盲。“苦谛”是指“三有”皆苦、皆不自在,即使是他“写书破斥的法乐无穷”这种“乐受”,也是“坏苦”中的“苦”。】(〈琅琊随笔(42):三地菩萨的本色——萧导师2020.6.20增上班针对张志成老师的批评〉,琅琊阁。)
这段主要是琅琊阁在评论 平实导师对苦谛的解释错误。什么是苦谛?在《瑜伽师地论》卷64说:【云何苦谛?谓生苦等,广说如前。若略说者,如说一切生杂染事,皆名苦谛。】弥勒菩萨开示说:“什么是苦谛?所谓苦谛是指生等苦,广说就如同《瑜伽师地论》卷27所说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等八苦。如果简略来说的话,就像说一切生杂染的事,都名为苦谛。”所谓生杂染事是指与生有关的那些事都是有杂染的,如为了生存而有的种种事,而这些事都是杂染的——不是纯善或纯恶的。当然如果以三苦来看,生苦则含摄苦苦、坏苦与行苦等三苦。
什么是三有?就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生于三界中,就会有种种的苦。所以三有还是以五阴为主,不论在欲界或色界都有五阴身,有身皆苦,即使无色界没有色身,也还是有坏苦与行苦,而在欲界中则是三苦、八苦具足的。所以,虽然可以如同琅琊阁说的苦谛是指三有皆苦,而用三有苦来说明苦谛,但是三有的主要受体是五阴身或四阴身,尤其是凡夫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就是惑——因无明而造业,就有后有;有后有,就得受种种苦。因此苦谛要依于五阴来说,若无五阴就没有苦谛可说,也就没有三受或五受;而五阴则由如来藏借无明、业种、父母等缘而有。归结来说,苦谛虽含摄八苦,以众生受生的因,及因为“生”引生的所有苦,都包含在苦谛中。所以,平实导师在增上班中所举的例子并无不当,因为以当时存在的案例作说明可以让同修们更容易了解。
接下来贴文又说:【萧导师常说他讲《瑜伽师地论》从来没有讲错一丁点。可是他讲到外六处爱和内六处爱,举了一个令人喷饭的例子:“外六处爱就是‘我好帅’;内六处爱就是‘我好聪明’。”“内六处是六根,外六处是六尘”——内、外六处是《阿含经》的基础佛法名词,十二处是说明认识生起的基础,有认识、有觉知后才产生贪爱。“我好帅,我好聪明”是内六处之意处,外六处之法尘,引起无明触,产生我慢的结果,属于想藴所摄。】(〈琅琊随笔(42):三地菩萨的本色——萧导师2020.6.20增上班针对张志成老师的批评〉,琅琊阁。)
针对琅琊阁这段质难,在此要先声明,这是琅琊阁曲解 平实导师所说之意。但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六入处。在《大集法门经》卷2说:【复次,内六处,是佛所说。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复次,外六处,是佛所说。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处有内外之分,内六处指: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外六处则是指:色处,声、香、味、触、法处等六处。什么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处?众生六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之别,外六处就是外六入处,就是众生外显的眼耳鼻舌身的扶尘根接触外五尘,及意根执著外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处,也就是扶尘根摄受外法的处所。而内六入处是说,透过外六处触了外法五尘及所显法尘后,经由如来藏转变为内六尘,而由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胜义根及意根接触这内相分六尘,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触内相分六尘的处所,就称为内六入处或内六处。所以,内外六处或十二处,并不是琅琊阁所说的内六处是六根,外六处是六尘;如此说,显见他们并不相信有内、外相分的不同。
所以内六处、外六处其实是指六根、六尘等十二法,因为六根与六尘都是有处所的法,所以合起来称为十二处,只是在运作时,须要根、尘触,才能有六入的现象产生,接着才会有六识的现行,而了知所触六尘法。所以由于有外六入处与内六入处,有情众生才能了知外面的色尘、香尘乃至触尘、法尘等法,才能在人间生存。若无内、外六入处,就不会有六识可以现行了知一切法。因为六识透过六入的现象而了知所触六尘诸法,才会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以及对六尘境界的领受与了知,而有随之现起的贪瞋痴烦恼。再说对内、外六尘的贪爱,不单只是对六尘诸法的贪爱,主要是对内我所的贪爱。一般人将自我的蕴处界当成内法,而将自我所受用的各种法,如山河大地、六尘等视为外法。然而,实际上以十八界的运作来看,六尘也是内法,因为能了知的六识觉知心,是在五胜义根与意根接触内相分六尘之处,才可以现起与了知诸法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十八界法都是内法,而能了知的功能是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这正是六识的内我所,正是六识的心所法。
而平实导师在上课时,举“我好帅”之例,是在说明《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四种因缘而有集谛所摄的一百零八种爱行,其中的第一种因缘,也就是内外差别,是说明由于内外六处为依生起种种爱行。导师举例说明的是众生因为有内外果报,也就是功能好坏的差异,而有种种爱行现起,这些爱行的造作就是集谛。但并没有如琅琊阁所说,“外六处爱就是我好帅,内六处爱就是我好聪明”的说法。看来这是琅琊阁有人在课堂上听 导师讲解后误解意思,或转述后让这篇贴文写手误解原有意思,而有这种错误的质疑。
琅琊阁又说:【“我好帅、我好聪明”,是内六处之意处,外六处之法尘,引起无明触,产生我慢的结果,属于想藴所摄。】请问各位菩萨: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显然琅琊阁是不认同 佛说内外各有六根、六尘十二处,否则不论是好帅或好聪明,都不应该说这是内六处的意处及外六处的法尘,应该如上所说是内外六尘、内外六根的十二处才对。所以,不论是内六处的意处,或者是外六处的法尘,都是要经由根、尘触之后,才会有受、有知,不但属于想阴,也有受阴在内。但是重点是这个慢是与意识、意根末那识相应的,而且是透过比较之后的慢心,并不是对自我存在而有喜乐的我慢。如果有我慢现起,就已经是意根相应的烦恼现起了,不只是意识相应的烦恼而已。
琅琊阁又说:【萧导师说是他自己“帮张老师一次开悟”,但是今日张老师不同意他的法义就说他“有萨迦耶见、没转依”。为何萧导师毫无责任感,不责怪自己当日没有做好“品质鉴定”,给出“冬瓜印”?正觉同修会里面,罚钱的、骂人的、妄语的、斗争的、阿谀奉承的,统统都有“转依”,反而说真话质疑萧导师的张老师没有“转依”,我们的“明心见性”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琅琊随笔(42):三地菩萨的本色——萧导师2020.6.20增上班针对张志成老师的批评〉,琅琊阁。)针对这段贴文,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转依这件事。“转依”就字面的意思看,是转变某一个法,去依止另一个法。在修行过程中须要转变的是有染污性的七转识,要转变七转识自私自利、有我有人的体性,而随顺依止于第八识的清净性、无我性、不分别六尘诸法、不执著六尘法的不念性。也就是要在证得真如心体后转依真如性,确定真如心体确实存在,能生一切法,却不被一切法所系。
在《大乘入楞伽经》卷6云:【妄计自性故,诸法皆无生;依止于缘起,众生迷分别。分别不相应,依他即清净;所住离分别,转依即真如。】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众生由于虚妄计执五蕴六尘诸法的自性是真实有的缘故,因此就流转生死,但是五蕴六尘这些法都是本来无生的;因此对于依止缘起法而有的五蕴、十八界等法,众生却迷惑不知而作虚妄的分别。如果能够不与分别六尘的贪染心性相应,而转依不分别六尘的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那么能分别六尘的依他起性的六识心王也就清净了;六识心王及意根如果能够这样转依而住于第八识心体的离分别的智慧中,这样转依的人就是证真如的人。”也就是说,所谓的证真如就是转依真如;而真如则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真实不变异性与如如不动的清净性。
意识应该如何住于真如性中呢?就是转依第八识心体的真如自性。转依之后,意识依然还有自己的分别性,但已经变成不虚妄分别的清净意识了,凡有所分别都是如理作意的正思惟;乃至修到究竟地的佛地意识心体,也还是有六尘中的分别性,但已经不是虚妄分别的了,凡有分别都是如理作意的分别,永离一切颠倒见,所以说“分别不相应,依他即清净”。能如此远离虚妄分别的话,所转依的法性即是第八识的真如法性;能够这样子转依第八识上所显示的清净真如法性,就是证真如,才是真正的证真如。
说白了,转依是证悟后观察阿赖耶识心体真实存在,又能出生一切法,却不对一切法有所分别,因此对一切法都没有任何的贪爱,也没有厌憎,更不会执著一切法。所以转依是悟后自己要去观察真如性,随顺真如法性,这并不是证悟时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善知识在印证弟子开悟的当下,弟子就能完全做到的,而且转依也有层次上的差别。因此,悟后有没有转依是弟子自己应该要去转变、检查、确认的,平实导师在印证开悟时也一再咐嘱大家:之后要确实观行、转依,才算真正地开悟。所以琅琊阁说:“萧导师说是他自己‘帮张老师一次开悟’,但是今日张老师不同意他的法义就说他‘有萨迦耶见、没转依’。为何萧导师毫无责任感,不责怪自己当日没做好‘品质鉴定’,给出‘冬瓜印’?”这是诬谤的说法!其实任何一位同修,不论他是一次或几次上山而开悟的,之后如果没有真实断除萨迦耶见,没有转依成功,还是会因为误解 导师所说法而否定当初的所证。因此要责怪 平实导师没有责任感,没有在当时做好质量鉴定,而说 平实导师给的是冬瓜印,令人觉得这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因此要请问还在同修会的琅琊阁先生:身为弟子的我们,禅三下山后没有依着 师父的教导及咐嘱去如实做悟后修行的功课,却要回过头来责怪 师父没有责任感,当初没有把好关,这是一个弟子应有的行誼吗?您不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吗?犹如世间法上有一句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 平实导师从来不吝法地教导我们,能不能修学成就,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就如同时进师门中,有人如实努力在做各方面的功课,有人则去做经论研究、比对,几年后两个人的学习成果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要奉劝琅琊阁们:大乘法是心地法门,不要尽在经论的研究上下苦功,老实如实地在心性及功夫上用功,才是能让道业进步的不二法门。这条路很漫长,仅有阅读经论的闻慧、思慧是走不长久的,福德的培植、性障的伏除是必须相伴而行的。但是老实讲一句,“尊师而后才能重道”,一般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是佛法中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修行更是如此。若不知尊师,如何能尊重、承受 如来无上大法?
另外,同修会内增上班的同修们,绝大部分都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转依这件事,即使有少数人因为习性的关系,而有看似有违证悟者的举止显现出来,也请琅琊阁诸位同修能包容,毕竟悟后起修得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才能入地,这时才会有如阿罗汉在解脱道上的功德,才能断除相应的贪瞋烦恼,这是大家都正在努力的课题,相信琅琊阁的诸位也有同感。事相上的事,请不要一直纠结着,放眼前面之路,小心一步一步地迈进,不要因为事相上的事而影响自己道业的进展。
最后提醒各位菩萨:阅读经论固然是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但是光有闻慧或思慧,而没有辅以福德及心性的增上,这只是干慧,无法显发应有的功德,也不会有受用,这就很容易自己退转或被转而退;所以福慧并进、伏除性障,才能走稳佛道而快速增上道业。大家一起加油!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019集 误解佛法名相的琅琊阁)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