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次的节目,我们介绍了所谓空三昧、金刚三昧、灭谛、十二因缘、真实禅、甚至中道的这些相关的道理,知道一切法的这个范围,然后知道它最后都会坏灭,我们说这个是空三昧。那金刚三昧是证得不生不灭的这个生命的本体,可是这个金刚三昧一般很难令人理解,所以有时候也会以空三昧来表彰菩萨的智慧——也用空三昧的某一个角度来表彰菩萨证得金刚三昧的一种智慧。因为这涉及到空性跟空相它的共相,因为它的共相就是有空,所以就会把空三昧的这个部分,有时候也当成是菩萨实证金刚三昧所表彰出来的一种智慧。
我们来看看这个《大智度论》里面,它就有提到这样的论文:
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大智度论》巻11)
这里说 佛陀到忉利天去结夏或受岁之后都会下来。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须菩提在石窟中,他就想一件事情,他说:“佛陀从忉利天下来了,那到底我应该去现场觐见佛陀呢?还是我不应该去呢?”然后他又想着说:“佛陀也经常这样讲啊!说:如果有人以智慧眼来观察佛陀的法身,这样子就是在见佛里面最殊胜的!”换言之,看到 佛陀的生身——就是祂的身体、肉身——很殊胜,可是佛有三身啊!祂有应化身、有报身,祂也有法身啊!佛陀说:如果以智慧眼来观察佛陀的法身——就见佛来说,它最殊胜。所以须菩提就想到这个道理。
接着,须菩提又有他的想法:
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大智度论》巻11)
这是说当 佛陀从忉利天下来的时候,阎浮提的在家、出家、男女二众,总共四众就集合在一起,殊胜的场面从来没有这样子过。这个时候须菩提心里就想,他说:“虽然大家都在一起,情况非常的特殊,而且虽然它非常特殊,可是这种聚会它也不可能一直存在,它也是会磨灭的啊!”就像我们的五阴身心也一样都会磨灭。所以说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想说:“这些都是磨灭之法,都是无常之法。”所以他心中就生起了无常的观点,来观察诸法都空无有实。什么叫诸法呢?就是蕴处界一切法,就是所有人的身心——肉体的身跟心理功能的意识心——它最后都会坏灭的,这叫无常观。
当他这样子观察的时候,他就获得了道证,表示他在空三昧之外,又证得了另外一个法,那个法其实就是金刚三昧。我们要知道在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情:须菩提进行无常观,能够以空三昧进行无常观,之前他是有观佛法身的,他知道空三昧在一切法都最后会灭尽的这个情况之下,是有诸佛的法身存在的;因为这样子的观察之后,他生起了无常想,他就能够获得了大乘法的证得。所以显然无常观之所以能够成就,它必须要有法身的观;如果没有法身观,他是不能获得真正的空三昧的。
我们可以看民国初年有一些人,他们的观点经常落入无常观,可是他们的无常观是没有法身的,所以他们的无常观不能产生空三昧的正确见解,没有办法产生声闻见道所见的空三昧,所以他们就堕入断灭见而不自知。我们来看这个资料:“诸有欲知无为者,吾可告之曰:一切诸法皆是有为,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剎那剎那,不得停住,常生灭故,常有为故,是故无常,即此无常,其性是常,常无常故,即此有为无常,是为常住无为。……三者、佛法云真如非以有一常住之体故,诸法依之而有生灭,但以诸法生灭无常故,而显此无常之常性,名之曰真如。”(〈大乘起信论料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6册,页64~93。)这是民国初年一位内学院的学者,他叫王恩洋,他就主张所谓的无常(这个无常的)这个规则,它本身因为有一个不变的规则,所以他就把这个无常当成常了。可是他说无常的这个生生灭灭,一切法、诸法都是生生灭灭,这个生生灭灭它是永远不变的,就把这个生生灭灭永远是有这个现象,就当作是常了;换言之,他就把生灭法同时又是无常、又是常,然后就认为说这样就是法界中所有的实相了。
那显然在他的观念里面,他就缺乏了总相智。因为他不知道法界有两类法:一类叫作生灭法,一类叫作不生灭法。因为这两类法:一个是黑法,一个是白法;一个是缘法,一个是无缘法;一个是照法,另外一类是无照法。他不懂这个,所以他把生灭、有为(生灭、有为意思是这样的特性不会改变)就当成是这个常住的无为法;甚至把无常的这个规律当作是常,然后说这个就叫作真如。他对于有一个真实法存在,作为一切生灭法所依,他推翻掉!他认为佛法中没有这样讲法。
可是我们从《阿含经》舍利弗所说的总相法里面,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来,黑法、白法,缘、无缘法,照、无照法,明显地在说有两类法,这两类法才是法界里面的总相,能够因为这样证得这个两类法的总相,就叫作总相智,所获得的就是一个空三昧的智慧跟一个金刚三昧的智慧。如果把无常的这个法性一直不变,就当作是常,表示它还是只有一类法而已;而且把生灭的法就当成是常法,那本身就产生极大的矛盾。为什么?因为生灭法自己灭了之后,它如何能够自己再生起自己,让自己持续延续下去呢?法界中是不可能那样子的。
从十二因缘法里面,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流转跟还灭它是两个力量,它是彼此会抵消的力量;它要能够运行两个方向,一定要有在十二因缘法之外别有一个阿赖耶识存在,使得流转跟还灭能够同时存在。所以显然王恩洋他不了解这个道理,他就把无常的这个法性就当成是常,然后说这个叫真如。显然他是有无常观,可是他的无常观因为没有法身作为前提,所以他不能成就真正的无常观,不能获得空三昧,也更不可能证得金刚三昧的。所以一个正确的无常的观行,其实它必须要有法身观在前面,才能够成就真正的无常观。
那我们接着来看须菩提最后因为行空三昧又有道证之后,又有什么样的精采的内容?
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以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巻11)
这个故事是在说:因为大家都想要看 佛陀从忉利天下来,想要第一个来见佛,来算是供养 佛陀。其中有一个叫华色比丘尼,她认为自己是女众,女众有一些不好的名声,所以说她想要获得最初礼佛的功德。所以她化作转轮圣王,还有一千个儿子的这样的威德,大家看了(每一个人)都避开了;所以说,这个华色比丘尼就一马当先,跑到 佛陀的面前去见了 佛陀,然后回复她的本来的比丘尼的身分见了 佛陀。她想说:我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人啊!结果 佛陀就跟这个比丘尼说:“妳不是第一个见我的。”祂说:须菩提才是真正第一个见我的,因为须菩提见了我的法身。然后 佛陀就说:“因为见佛法身才是得到真正的供养啊!而且是供养中最殊胜的。”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凡是这个《般若经》里面在讲一些般若波罗蜜的时候,都是以须菩提作为当机众,由须菩提来跟 佛陀对答有关般若的这个部分。
所以显然须菩提行空三昧最后道证,其实他是证得了 佛陀的法身,那也代表他已经证得了金刚三昧。那因为他行空三昧,这个空三昧跟般若波罗蜜的空相相应,表示说般若波罗蜜是有谈到一些空相。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有相貌的,所以那是空相。可是般若波罗蜜不是只有空相而已啊!因为般若波罗蜜的空相是跟空三昧是相应的;可是法身不是空相,法身是空性,所以般若波罗蜜有空相,也有空性。而般若波罗蜜的空相,就是跟声闻法的空三昧是相应的,所以须菩提他行空三昧。
菩萨有时候以空三昧的证得,也表彰他的智慧,因为般若波罗蜜空相是跟空三昧相应的。那般若波罗蜜证得空相的相应的时候,其实他也同时相应了般若波罗蜜没有相貌的那个空性的部分,因为那个就是 佛陀的法身。所以有时候为了表彰菩萨证得法身,就以般若波罗蜜的空相相应的空三昧表彰他的智慧。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空三昧,它是一个菩萨证得 佛陀的法身的时候,他不是只得金刚三昧而已,他同时也证得了空三昧;代表一个大乘菩萨他证得金刚三昧,就是获得了明心的功德,他同时也会获得声闻见道初果的空三昧的功德;因为证得空性之后,同时也会证得般若波罗蜜的空相,而这个空相是跟空三昧相应的。
所以大乘见道,其实他会获得两种总相智:一个总相智叫作空三昧的总相智,一个是金刚三昧的总相智。然后金刚三昧跟空三昧刚好是两类法,他都证得,所以这是证得法界完整的智慧。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说佛陀成佛的时候,祂还有真言没有说,譬如有些密教认为说,释迦牟尼佛祂并没有真正成佛,因为祂还需要真言,还要大日如来来教导祂真言;可是其实不然,因为法界就是两类法,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不灭法,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类法;所谓的真言还是属于第一类法而已,还是属于生灭的总相法里面。所以 佛陀成佛是完整的成佛,因为祂证得了法界完整的实相,所谓生灭的部分跟不生不灭的这个部分全部证得。菩萨也是依于证得了空三昧跟金刚三昧之后,经过长久的修菩萨道,最后成为菩萨的极果——就是成佛。
所以菩萨证得金刚三昧,同时也证得空三昧之后,他就能够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佛之道;而且他所获得的智慧是法界完整的智慧,不需要别有真言。如果有真言,也是菩萨引发智慧之后,属于蕴处界的这个智慧,属于金刚三昧的智慧所引发的真言的智慧;而这个真言的智慧,一样是附属于空三昧跟金刚三昧的,而不是在外于空三昧跟金刚三昧之外,别有真言。因为法界就是只有生灭这一类法跟不生不灭这一类法,总共就是这两类法,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种类之法。
那我们接下来跟各位看看,有些人对于所谓的空三昧,他会有很多的误解,甚至对于空三昧产生了一些蔑视。我们来看看有一位法师他这样说:“在行、住、衣、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著,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样常修空三昧,以达一切清净。所以,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专在义理上说,是体验无我我所。二、在行为上说,则是于见色闻声中不为境界所系缚,离欲清净,这是空三昧的特色。”(《性空学探源》,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78。)
其实这一段法说,在我们的行住衣食之间行这个空三昧。可是他怎么描写空三昧呢?他认为说:在这个行住衣食之间,去观察我们的内心中,去体验所谓的无我、无我所,然后体验我们有没有贪染执著在这里面,如果有就以空义把它对治掉。可是这样并不是符合空三昧的道理,因为空三昧是要知道一切法的范围而没有遗漏;然后能够知道它的法性是生灭,最后能够灭尽;因为灭尽,所以说产生了空三昧的智慧。可是它还有个前提:要知道有法身。如果没有这样子总相的智慧,就不能说他有空三昧的智慧。
好,那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