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正纬老师开示:三论宗(二)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将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跟大家谈一谈独立三论宗的一些缺失。
上次我们主要谈到了三论宗里面的灵魂人物,也就是吉藏法师。吉藏法师的主要思想的根源,就是所谓的“无得”,他曾经在他的着述里面说,应该要令一切都毕竟无遗,凡是心有一毫有依有得,或是言有一句定相的话,都应该要洗除。这个是在吉藏法师在他的论述里面谈到,无得的思想、无得的这个观念,应该就是佛三藏十二部经的最主要的义理在。并且从无得的思想再加上三论的文字内涵,吉藏法师也认为说,三论的论述只破邪,不会像其他的宗派一样,破邪了之后,又尝试要建立自己的宗派;所以吉藏法师认为,实际上只有三论宗这个宗派是真正符合佛的精神,破除一切的执着,破除一切的名相,而不自己再建立宗派。当然各位菩萨在听起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一些语词上面,在接续的方面会有一些奇怪;因为虽然不立宗派,不过最后还是形成了三论宗。
那这种但破他宗、不立自宗的这个现象,也在近代的近年的西藏藏传的佛教里面,有所谓的应成派中观,也是同样的只破他人、不立自宗。当你问他说“你这个宗主要的意旨是什么”的时候,他都会跟你回避,跟你说:“我们这一宗是秉持真正佛教的义理,是不立任何的宗旨的。”这个思想的来源,其实就是根源于三论宗的无得的思想。
并且吉藏法师在执持了无得的思想之后,又按照这个思想,进一步去解释,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谈到的世俗谛跟胜义谛的内涵。吉藏法师认为二谛(就是世俗谛跟胜义谛)的前提,也都是在彰显所谓的无得。也就是他认为,无得是中道,无得才是佛经三藏十二部经的唯一的义理;由于众生进入无得正道的门,要消减执着的方式有许多种,所以经典才会因此而分成不同的部类;所以连带的所谓的二谛——世俗谛、胜义谛这个名相,也是在导引无得,也就是在导引众生能够到无得的境界。所以,吉藏法师曾经提出过所谓的“四重二谛”的观行,这里我们就不花时间再细探。基本上对于二谛的四重观行也就是一样的,是要藉由这种四重的观行去去除众生对于法的执着,最后就是希望能够遣除一切的执着,言亡虑绝。这个是吉藏法师主要的思想。
那接下来,我们就回到《宗通与说通》说通的正文,来跟大家谈一谈三论宗在佛法中的定位。首先,我们还是要回归我们一贯的理念,也就是修证应该要回归一个佛乘全面性的修证;就如同健康一定是要追求全面性的健康,而不是只有治肠胃炎、治头痛而已。我们再进一步来看,我们说三论宗它的特征就是独尊三论,也就是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本论述作为立宗的根本,作为一切思想的源头。但是我们说,如果不是利根的人,或者不是由善知识的指导,或者不是已经实证本心的人,要从这个三论的文字里面,从它的文字里面去探求三论的真义的话,里面的岐路实在很多,非常容易在文字里面迷失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无得”。我们说三论,吉藏法师曾经说三论最主要是讲无得的,所以三论只是破人家的主张、人家的邪说,但是三论都不会去建立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学说。但是,我们如果细看三论的话,三论的文字固然有很多是破斥的地方,但它在破斥同时,其实也处处都在显立中道,那其中的主要的意思很难用依文解义的方式来得到。所以我才会说,除非是利根的人,或者有善知识的指导,或者根本就已经实证本心的人,回头再来看三论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看到 龙树菩萨苦心处处都在建立的意旨。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强调,是很难用依文解义的方式来得到的。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吉藏法师特别强调了二谛的“四重观行”。可是我们如果看看吉藏法师自己写的关于二谛的义理,他写了一本叫作《二谛义》的书,根据《二谛义》上面的文字记载,南北朝时期关于二谛的不同解释就已经有十四家,有十四家不同的解释,这个还是吉藏法师自己所记载的;如果我们根据同一时期其他的历史记载,关于二谛的解释甚至有到二十、三十家之多。关于这个简单的世俗谛跟胜义谛这个名词的解释,就已经有这么多家的解释了,那么请问:要如何单单从三论的文字去领会到二谛的真正的道理呢?所以,这个在方法论上面来讲,是不切实际的作法。因为三论的本身,并没有明确以文字来定义世俗谛跟胜义谛的具体内涵;所以如果要这样子,要用三论来直接领会到二谛的全部内容的话,在方法上面本来就很难达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三论宗另外一个思想根源,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空”。这是因为从三论宗立宗以来,到后来的不管是历史的或是哲学方面的学家,在看这些三论宗的事情的时候,都会习惯的把三论宗把它归类成所谓的大乘的空宗,它的宗法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空。关于这个“一切法空”这四个字,我们来看看,我们如果看看《中论》来讲,在《中论》里面的的确确有一切法空这四个字。比方说,在《中论》的〈观行品〉里面就有谈到:【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中论》卷二)这个是在《中论》的〈观行品〉里面就确实有出现一切法空的文字;并且实际上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出现一切法空的文字;如果说我们只是依文解义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说《中论》谈的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空。但是,《中论》其实也有其他重要的名相,比方说我们刚才讲的二谛——世俗谛跟胜义谛;或者我们谈到的所谓的因缘、空、假以及中道。比方说,在《中论》的〈观四谛品〉里面就有一句偈谈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卷四)这些重要的名词,也同样出现在《中论》里面。但是,如果要以依文解义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名词的话,那是很容易有所闪失的。
比方说,有人就说:“我们如果缘生的话,那么有这个生生不息的这个状况的生起,那就知道它没有自性,因为在《中论》的这个〈观因缘品〉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生、灭都是所谓的无自性的,所以缘生而无自性的话,那不就是离开了常、离开了有吗?接下来,性空而有假名,所以不就是离断跟离无了吗?那么离常、离断、离有、离无,这个不就是双离两边,所以这个不就是 龙树菩萨所讲的中道吗?”这个是有一些人用这样子的方式,去理解 龙树菩萨所谓的八不中道。也就是,他把它界定成说,中道就是“无自性有假名”,因为无自性有假名,所以才会离常、离断、离有、离无。
但是,我们接下来我们就继续看到,我们看看,我们想想看,龙树菩萨讲的中道是不是就真的是无自性有假名呢?我们接下来不用其他的经论,我们直接看《中论》本身的〈观法品〉,〈观法品〉里面有一句偈谈到:【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中论》卷三)各位菩萨请看,这里面谈到的诸法实相,谈到了是“心行言语断”。如果按照我们之前,按照一些人的讲法说,中道就是无自性有假名的话,请问中道是不是实相呢?如果中道是实相的话,那就表示这个实相是无自性有假名;可是在〈观法品〉里面 龙树菩萨已经跟我们讲了,诸法的实相是“心行言语断”;既然“心行言语断”了,怎么会有假名呢?所以光是从《中论》的本身,就已经可以发现说“无自性有假名”并不是中道的实际的内涵,不是中道真正的义理;那样子的解释是曲解了中道,实际上那样解释仅止于依文解义的情解思惟而已。
正是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才说,你要光从文字里面依文解义去得到真义的话,是很难的事情。那三论宗后来的,的确也发生这个缺失;后来的这个门人学者,几乎很少有证悟实相的。所以,这个三论宗的后来的学者所认知的空呢,其实并非实相的空性;他所认知的空,就正如我们刚才所举例的无自性有假名的空,或者是仅仅是对于现象界的无常空跟无自性空的一些认知。现象界的无常空跟无自性空这个事情其实并不是空——佛教讲的空的真正义理。
我们回到之前谈到的三法印,这个三法印我们谈到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前有跟大家提到了,现象界的无常空,其实只是沾到诸行无常的边;现象界的无自性空,其实也远远不能够与诸法无我来相比;更何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法印是涅槃寂静。这个三个法印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这个三个法印整体修证,才能够证到我们前面讲到的诸佛菩萨的共同证果之一,也就是离欲、灭尽、涅槃的真正解脱,或者是八不中道的真正的自在。上述如果你知道了,如果你有按照这样的修证,再回头来看的时候,你就知道真正的一切法空是什么意思。
所以,正因为三论宗的学者一开始就是许多没有证悟真正的实相,往往流于依文解义,所以后来他们的许多的着述也产生了偏差。比方说我们常常见到的《中论》的注记,《中论》的注记里面就有许多的不恰当的注记。那另外再来说,三论宗里面后来也有学人在判教时候产生了错误,比方说他的判教把《阿含经》是判成初时教;接下来就把唯识的经典,比方说像《解深密经》、《楞伽经》之类的经典,判成第二时;再把《般若经》判成究竟的圣教,这个很明显就是错误。这个部分的判教错误,我们留到以后再说。
那这些不论是《中论》注记上的错误,或者是判教的错误,它的根源都是因为只是从三论的文字里面,想要从文字里面去找到实相的义理,所以难免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因为这个宗的学者,正因为这个宗的学者后来展现大概都是这样子的特性;再加上其他宗派的人,当他们在看三论宗的时候,往往也都会是以为三论宗就是主张一切法空的,并且这个一切法空的空字讲的就是现象界的无常空跟无自性空,所以教内教外绝大多数的人,都把三论宗称之为大乘空宗。那其实这个字眼呢,恰恰就是对佛教真正的空是误会了空,误会的空,不是真正的空的义理;其实对空义的正确的掌握,其实正确的掌握是必须要从《般若经》、从三论一体整体来去看。
我们今天我们再回头来看整体的内容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空义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所谓真心如来藏的空性、中道性、清净性等等,并不是现象界的无常跟无自性。从经典的义理来看,不管是《阿含经》,或者是《般若经》,或者是后期的唯识,这些经典从我们今天整体的修证的这个次第来看的话,阿含、般若、唯识讲的这个道理,每一部经典其实它都有切中空的义理,只看学人能不能从中间真正看到它的道理。所以我们说,从经典来看,的的确确一切的佛法都是依据真心如来藏来说的。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三论宗这些古圣先贤,我们就要从中间要有所体悟,也就是,我们说如果不是利根的人,或者不是有善知识的指导,或者不是已经真正已经证悟真心的人的话,你要从三论里面依文解义要去求得真正的义理的话,那是很容易走岔路的。所以我们刚才讲的,因为这样走岔路,所以三论宗从一开始的无得,到后来的二谛,都有所偏差。这个就会导致容易用情解思惟来去臆度、来去揣测,误会了一切法空到底真正的意思是什么。甚至近代有一些人会觉得说,按照三论宗的无得的这个道理,他们也会认为说,三无性的意思就指的说三自性是假名施设。其实我们真正在看《解深密经》的时候,我们发现三无性跟三自性,它都是各别能够成立的道理;三无性讲的并不是三自性没有自性,三无性讲的道理是有各别的道理在,那你要证得三自性之后,才知道说三无性讲的真实义理是什么。
更何况我们也要提醒大家,三论所述的修证,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描述的修证的范围,远远不足以函盖整个的菩萨道的修行。比方说三论所函盖的这个范围,就没有办法函盖《解深密经》所谈到的范围,也没有办法函盖《楞伽经》所讲的范围。所以,这个是因为说,我们在修证里面的话,本来菩萨道修行就是按照次第而修。三论所修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在菩萨从七住悟后,然后同时依照《般若经》熏习别相智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成就的般若中观,大致上就是三论所含摄的范围。但是,关于入地之后菩萨所需要修习的种智,乃至于究竟位所需要的这些一切种智,这些部分完完全全都没有在三论里面;或者是说三论里面的文字,没有办法具体的揭示里面的修行的内涵。
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次的呼吁大家,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证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讲求全面性的修证,能够全面性的修证,你才能够掌握佛法里面的宗、这个宗的意思,你才能够掌握什么东西叫作宗通。所以我们主张:不应该再立门派,应该要回归全面性的一乘佛法的修行。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96集 三论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