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导师 著
自 序
对一般佛弟子而言,所谓念佛,系指称念佛菩萨圣号。因虔诚地不断唱念或默念,至心信赖归向,而获得佛菩萨之冥感或显相之感应。其普遍而主要的目的在求将来舍此报身时,得蒙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净土。而十方诸佛净土,包括本师释迦世尊的净土,其实无量无数,不可称许,非仅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而已。此外,净土亦有唯心净土与诸佛化土之别。
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
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工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
佛弟子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之助益成就动中工夫,则无论修学禅或净土,皆能得力,连获成绩。末学不揣谫陋,提出以上看法,欲以浅薄之经验,粗鄙之文笔,效野人之献曝。但求利益众生,不计个人毁誉,执笔为文,渐积篇幅,终于成书。除提出前开浅见之外,并略述本书之缘起于后,以明始末。
末学于一九八七年初,因执行业务极为繁忙,无时间打坐,每晚课诵金刚经时,总是一面课诵、一面打哈欠,课诵完毕即礼拜佛菩萨。
是年夏天的某一晚上,课诵完毕拜佛时,忽然想及--应该试著摒除佛号佛相,而以专一忆念佛菩萨之念来礼佛,当下付诸实行。次日起,便都使用无相忆念的礼佛方法。日积月累,细法渐成,竟然熟习无相念佛之法,法喜充满,浑然不觉世俗生活之忙与累。后来,拜得欢喜,索性停了晚课,专一无相忆念拜佛。日常生活中则专心地无相念佛。
一九八八年底,偶然思及应与大众分享法喜,乃一方面思索、回忆,将过程逐一记载,一方面阅读经论以为依据。即将完稿前,翻阅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读至“忆佛念佛”四字,无限欢喜:而后看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恍然得知此一法门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
随于一九八九年四月整理记录,写成短文,名为“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完稿后因阅读虚云老和尚之开示录,始真正摸清了看话头的理路。方知以前自己以为的参话头,其实都是在念话语、看话尾,居然还大言不惭地回答同修道友们,说自己在参话头。
为何以前不能参话头,而后来可以呢?原因在于初学时没有动中的功夫,后来修成无相念佛工夫以后,便有能力参话头了。
一九八九年八月六日下午,与同参们共修时,两次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初尝“黑漆桶”的滋味。此后即常常进出疑团。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从印度尼泊尔朝圣回国后,索性歇业,专一在家参禅,直到一九九0年十一月初二下午四时许,黑漆桶兜底粉碎,才结束参禅的历程。
检视这一段过程,发觉一般人修习佛法而不得力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动中的工夫。因此,写作此书,希望帮助念佛人迅速修成一心不乱的念佛工夫;并使参禅人早日获得参话头、参公案的能力。
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应共修同参之要求,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杜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之共修禅堂,连续三周讲述无相念佛之修持方法(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方便),共分三次讲完。
此二道场同修共约三十人,多数为持名念佛者。他们一面听闻,一面练习,不过六周,即有二人修成。三个月届满时有六个人修成,至今日(1992.2.28)止,未满六个月,已有十三人修成。目前仍陆续有人加入,并迅速进步中。比例之高,速度之快,令人鼓舞。而尚无进步消息者,除个人因缘不能拜佛外,主要系因不喜无相忆念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之善巧方便法门,不肯练习所致。及至彼等发觉有不少人陆续修成,并能看话头参禅时,再急起直追,已迟了三、四个月。
此项实际讲述观察的结果,令末学极为振奋。证实此种法门只要有方便善巧的辅助,和精勤的练习,必能修得。于是再起悲愿,所谓不忍圣教衰、不愿众生苦,因此,于寒假中奋笔急书,匆匆写就。文笔实非典雅,但求信达。平铺直叙,反复解说。尽量使用白话语句,求其易解。祈愿一切有缘的佛弟子,皆可修成无相念佛,普沾法喜,递相流传,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同入毗卢性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三宝弟子 萧平实 谨识
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八日
(原标题:01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