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17、《胜鬘经讲记》摘录

   日期:2018-06-29     作者:三摩地    浏览:11620    
  胜鬘经讲记
所有修学佛法者,都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感想:“佛法浩瀚无边,当从何处入门?三藏十二分教,隐晦难解。如何正确入理?”产生如是感受的原因,皆因不知佛法粗分五乘之理所致。人乘者谓五戒十善:受持五戒、不犯众生。天乘者谓五戒之上加以孝顺父母,慈济众生,行于十善,得生欲界天中;或进而增修四禅八定,得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中。小乘者谓解脱道:断除我见、我执及我所执,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为观行之法,八正道为实行之法,可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中乘者谓缘觉道:依佛之教而修学十因缘观,然后及于十二因缘观,成辟支佛;或于无佛之世自修此二因缘观,自成辟支佛而出三界生死苦。大乘者谓:参禅实证第八识,了知此识是名色之本,亦是涅槃之本际,故知法界实相而生般若智慧,成三贤位实义菩萨僧;若能进修一切种智而成就道种智,即成诸地圣位实义菩萨僧;若道种智修正圆满时即是佛地一切种智,其第八识改名无垢识?佛地真如。知乎此,则有最初抉择分,能善显法门及真正善知识,不被假名善知识之大名声所惑,则于佛法之实修,知所进道矣!
——正智出版社——
大乘佛法之入门,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但门门所入者皆同一第八识如来藏之本有自在性、本有自性性、本来清净性、本来涅槃性。凡已亲证如来藏者即能现观如是四性,因之而生实相般若,成第七住位不退菩萨,名为实义菩萨,已非单受菩萨戒而未证实相之名义菩萨。此时实相般若在胸,已能粗知般若诸经中之法义,不待人教。然而如此阶段之智慧,实仍未足以了知诸地智慧,以未了知成佛之道次第及内涵故,以尚未通达实相般若故。若欲通达实相般若而速进初地者,悟后必须深入了知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之异同,以了知二者间之关联,然后知所进退;如实而修,则欲入地者亦得速达。《胜鬘经》所说者,即是此二种无明也;凡欲厘清佛道及二乘道之异同所在者,皆应深入理解此经义理;于此已有实质上之理解者,不论对于选择三乘菩提,或对于选择大乘入道之善知识及道场,皆已胸有成竹,则有能力自己选择真正善知识及真能助己实证佛法之道场。然后次第入道,终不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也!由此可知此经之重要。然此《胜鬘经》义理身邃难知,古来少有能作深入浅出而完全正确之解释者;今此讲记中,确有如是功德,能令读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见;对于久修佛法而深觉茫无所趣之老参,诚属难得一见之讲述实记,允宜熟读而助入道。
——正智出版社——
--------------------------
自  序
所谓原始佛法,必须函盖前后三转法轮的成佛之道全部佛法;因为,只有这样具足涵盖三乘菩提以后,才能显示 释迦佛已经圆满化缘了??四阿含诸经并不曾说到成佛之道,只说到成就罗汉解脱于分段生死之道的法义;也因为前后三转法轮的法义全部都是 释迦佛亲口所说,才能具足了成佛之道,而非如同四阿含诸经一样地严重欠缺成佛之道的原理与实行之道。但印顺法师不了解前后三转法轮诸经的意涵,连声闻罗汉们所集结出来的四阿含诸经的意涵,都严重的误会了,当然更无法如实理解大乘诸经的意涵。印顺又因为信受部派佛教时期的声闻凡夫论师们的六识论错误观点,所以全面否定大乘法,认定大乘非佛说;并将大乘诸经的义理曲解为同于二乘解脱道的法义,再以声闻凡夫论师的六识论邪见,套用在原本为八识论的二乘解脱道上面,于是连二乘解脱道本质的四阿含诸经中的义理,都严重的误会了。立足于这种误会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前提下,只承认四阿含所说的解脱道为原始佛法,认为大乘诸经皆非佛说,故只将四阿含定义为原始佛法,将第二、第三转法轮诸大乘经排除于原始佛法之外,意谓大乘诸经都非 释迦佛亲口所说,这是严重扭曲佛教历史之后所作的不正确定义。一开始学佛时若是信受了印顺这样偏差的观点以后,将无可避免地落入六识论的邪见中,于是连断我见都成为奢谈了,遑论实证大乘实相般若!
复次,大乘法之证悟,不许外于教门;若外于经典圣教开示,而言“所悟虽异于教门,然亦是宗门之悟”,当知即是错误,谓其所悟必定已经异于宗们之悟,经教所说法义正是说明宗门所悟内涵故;明得此理,始知宗门之悟,一向不得外于教门也。但若已经求证于大乘经典,印证自己确实证悟已,欲了知悟后进修之道,欲凭藉所悟如来藏而生起深妙般若智慧者,及欲快速进入初地者,皆应先行深入《胜鬘经》真义,由此了知大乘道与二乘道之异同与关联,然后对于自己应如何求得真正之大乘般若开悟,以及悟后应如何含摄二乘道,进而快速进修般若别相正义而具备入地之资,即能自知而无所疑也!
二乘人所证智慧为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智慧,只是声闻法中的解脱道智慧,所断者仅为我所执、我见、我执,不曾及于法界实相之了知与亲证,是故一切不回心大乘知阿罗汉,不论为慧解脱、俱解脱、三明六通大解脱,皆无法生起实相般若;此谓不回心阿罗汉,虽知ㄧ切法界皆为如来藏之所生,然唯是亲闻 世尊如是圣教而未能实证,是故凡遇亲证之菩萨时,皆无从开口共论般若。乃至诸菩萨与言无余涅槃中之实际者,亦皆茫然无措而不能回应,唯有回避不言一途。诸不回心阿罗汉,之所以致此者,皆因未证名色本、名色因、名色习之如来藏心所致也!譬如阿含中佛语圣教分明:“解名色本,即得应真。”为名色之根本乃是如来藏心??十方三界一切有情之名色,皆从如来藏心中出生,并皆以如来藏为本;是故,证或不证名色因、名色本之如来藏者,即成是否能入大乘别教而成实义菩萨之分野;惜乎今人能知此者极为稀有,皆坐密宗应成派中观六识论邪见所崇,致使当代诸大山头大法师等,悉被释印顺六识论邪见所崇而盲目追随,同声否定大乘及阿含经教中所倡八识论正理,则彼诸大法师及其徒众即失大乘见道因缘,兼亦成就谤菩萨藏之大恶业,成一阐提。
然而,已经实证如来藏之实义菩萨,虽已位阶不退位之第七住已,是否即能了知成佛之道内涵?实犹未必!谓此时之第七住实义菩萨虽有般若实相智慧,亦唯有总相智尔,尚未具足别相智故。般若实相智慧之别相智者,其义广繁,非如二乘解脱道之见惑、思惑意涵狭隘易知故;是故亲证如来藏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已,仍须亲随真善知识修学,方能快速而深入理解三乘菩提之异同,方能快速现观三乘菩提之关联而了知二乘菩提之局限,而能了知二乘菩提含摄在大乘菩提中之定位,然后深知无始无明含摄二乘菩提所断一念无明之真实义,则能了知三乘菩提之关联与全貌,欲求通达实相般若之别相智,斯有期翼;则能将长劫入于短劫中,数世之中即得圆成三贤位第一大阿僧祇劫之实修,灭尽大乘见道应断之广阔异生性,乐意培植入地应有之大福德:为人所不能为,说人所不能说,行人所不能行,乃至丧身舍命亦在所不惜,要护正法、要救众生及诸表相大师,乃至生起增上意乐而真发十无尽愿,入如来家、成真佛子。凡此,皆要以亲证如来藏为先,确实理解无始无明为次,实际救护广被误导之学人而进成大福德为后,始有入地进修第二大阿僧祇劫道业之可能。一切求欲实证佛法者,于此皆应了知。
凡欲深入了知如是正理者,于《胜鬘经》皆必须深入研读,并将其中法义实际现观,实证胜鬘夫人所说法义,即能印证自己所悟是否确实契合法界实相,亦能藉此而建立三贤位所应通达之智慧,然后付诸实行而快速圆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之道业。若属尚未实证如来藏而未发起实相般若者,不论已断、未断三缚结,皆可依讲记而了别三乘菩提之异同,则能自行抉择而入道:或依《识蕴真义、阿含正义》而深入理解、实际观行,实证二乘菩提;或依《真假开悟、心经密意、宗门正眼、宗门密意、真实如来藏、楞伽经详解、悟前与悟后、宗通与说通……》等书,依大乘正理多闻熏习乃至实修;若得实证如来藏已,即入菩萨数中,成真菩萨,名菩萨僧,位阶不退菩萨位中,庶免受生一世而唐修佛法也。《胜鬘经》虽然文义深邃难解,今余已将此经法义深入详说,整理成文而为讲记,付梓流通以利大乘学人及诸方大师,若愿反覆细读此书而详加思惟理解者,无不受益。今以出版之时将届,合述缘起,即以为序。
佛子 平实 谨序
公元二○○八年大暑 于竹桂山居
------------------------------------------------------
《胜鬘经讲记第三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连载】内文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乘章〉第五
(上承第二辑〈一乘章〉未完部分:)
但是这个涅槃的一味、等味、解脱味,印顺怎么说呢?来看看他的说法:【从此三德的平等,显得大般涅槃的常住究竟,所以《大般涅槃经》说:涅槃是三德秘藏。】我们再来看看楷书的第七点中,我怎么评论他的说法:“只有从如来藏的本自解脱、本来涅槃、本自清净,方可说是究竟涅槃,方可说大般涅槃是常住而且究竟的,方可说涅槃是三德秘藏;若是二乘将灭止生的方便涅槃,便不可说二乘涅槃是三德秘藏了。”
因为如来藏是本来解脱、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而这个法于一切众生、于十方法界一切国土中都是如此,不会有任何一个众生的如来藏是后来才清净、后来才解脱、后来才涅槃,都是本来就清净涅槃的。可是印顺所说的解脱道(成佛之道)以及所证的涅槃,是要在舍报之时把名色灭尽的,灭尽以后剩下的如来藏在哪里呢?他并不知道。他又不知道如来藏本身即是涅槃,不懂涅槃是依如???藏而施设的,他现观不到。所以印顺既没有般若德,也没有解脱德,更没有法身德。他那个涅槃将来必然是断灭空,因为他舍寿后已经不在了、断灭了,而剩下他的如来藏在哪里呢?他始终都没有去碰触到,又公开把第八识如来藏否定,所以他的涅槃见解落入断灭空中;正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就不生,这在六祖《坛经》中早就斥责过了。
想要把名色灭尽,未来世中不再出生而叫作无生,是二乘法;未来世不再出生了,这样说为无生,也是没有错;但那个无生是将灭止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生,由于未来不再受生、出生,所以称为无生。问题是菩萨所证的涅槃,是本来不生,不是灭了以后才不生的,这与二乘法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来就不生所以未来就不会灭,而阿罗汉的法是把有生的名色灭除,灭除以后变成未来不生而叫作无生,那是以灭来停止生,是灭掉名色而不再有生。可是菩萨所证的是本来就无生,无始以来就没有出生过,那就不会有灭,是名色仍然存在时就已经不生了,所以菩萨证的是本来不生。
本来不生这个法,阿罗汉看不见;可是菩萨从所有的有情身上——上自诸佛下至地狱的痛苦有情——都现前这样看见,都是本来无生,这才叫作涅槃一味。菩萨也预见阿罗汉、辟支佛将来入了涅槃以后,他们都不在了,但他们的如来藏还是继续无生;这样的无生当然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涅槃。在菩萨看来,三乘圣人的涅槃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味的,所有有情的涅槃都是如此。二乘人入了无余涅槃以后无生了,但他们的涅槃还是依本来就涅槃的如来藏而施设的涅槃,不是因为灭掉他们的五蕴才说有涅槃,所以菩萨看待一切圣者所证的涅槃时,都是平等的。不是从灭掉五蕴而说涅槃是平等的,因为二乘圣人灭掉五蕴以后,总不能够把灭掉五蕴后的断灭空叫作涅槃吧!否则涅槃怎么能被佛称为常住不变?
可是如今印顺自己说“涅槃是常住的”,却又说阿罗汉五蕴名色灭尽以后是涅槃,而没有留下第八识如来藏常住不坏,那他的涅槃显然还是断灭见的臆想,不是实证的。他为了补救这个过失,所以又发明一个创见(真是他的创见);他说名色灭尽了以后,那个灭相不会再灭了,所以叫作真如,所以涅槃是常住。如果这样说得通,哪一天有因缘遇见他,我就把他身上的衣服都扒光烧掉了说:“你的衣服现在是常住涅槃,同意不同意?”我要问他同意或不同意。如果衣服是身外之物,不算数!“好,那我把您印顺的名色毁灭掉,再放一把火把您烧了,然后再用一阵强风把您的骨灰吹散,那您这个名色的灭相就永远不会再被任何人消灭了,您就永住于真如境界中了!”他一定不肯接受他自己讲的这种真如。
可惜的是,他已经无法跟我对话,因为他已在中阴了,不久就会往生投胎或到别处去了。若是他的中阴身还在,我会对他的中阴身讲:“您还有中阴在,所以您仍然没有实证涅槃。”让他无法以二乘涅槃来自处,教他无法回答,灰头土脸!但是我会再告诉他:“您目前中阴现前时,当下也是涅槃的。请问您的涅槃在哪里?您还没有现观,但是我却现观您在中阴境界也是涅槃,而您以前活著时也是涅槃;您若立刻去投胎了,入母胎去了,您已经不在了,还是一样涅槃。”他仍然将是听得一头雾水、茫无头绪。
地狱众生受苦无量时一样也是涅槃,与阿罗汉所不知的本来涅槃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涅槃才是真的一味、等味,因为都是解脱味。本来就解脱的,当然是涅槃。所以印顺所说的灭相不灭即是真如,问题是灭相到底是真实法还是虚妄法?其实灭相只是意识心中生起的一个概念而已,只是意识心中的一个观念;当意识灭了以后,这个灭相的观念还能存在吗?已经不存在了,断灭了。可是真实的涅槃,当名色灭了以后,祂还是在,祂继续涅槃,仍然是真实法,这样才能够说涅槃是一味、是等味、是解脱味。所以二乘法的涅槃不能够说是有三德秘藏的,因为是将灭止生,不是实相法。将灭止生的变异法,绝对不是究竟涅槃,因为连涅槃的实际都观察不到。涅槃的实际若观察不到,怎能知道三德的义理呢?
譬如法身德,既然没有证得法身,怎能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依如来藏为诸法的法身、为法界的实相,是依如来藏而有无量的中道义,这样来称说般若智慧。可是印顺既然没有证得如来藏,怎能有般若智慧?怎能说他有般若德?解脱德,说句不客气的话,他完全没有证解脱,连二乘解脱都无法稍稍证得,何况大乘解脱?因为大乘法中的证解脱,是要现观涅槃实际的;而二乘圣人是把自己灭掉以后,自己消灭而不存在了才叫作解脱,那其实是方便说解脱,不是正确的、究竟的解脱。因为二乘圣人已经灭掉自己了,自己不在了,有什么解脱可说呢?菩萨却不是,菩萨是现前观见自己仍在轮回中,但是也看见自己住在如来藏中,而如来藏已经是解脱的,所以自己是住在解脱中、住在涅槃中的。
菩萨这样看:我再怎么轮回,都是解脱的。因为解脱是现前可以观见的,现前可以体验的,也可以在同样证得解脱的人之间,互相可以沟通讨论,而且永远是法同一味,这样才叫作大乘法中的真解脱,真正的解脱德是这样实证与现观的。而阿罗汉死前,没有看见自己解脱在何处,他只知道自己灭了以后没有生死痛苦而有解脱;可是他自己灭了以后,解脱又在哪里?还是不知道。那这样看来,他有没有证解脱呢?说句老实话,他并没有住在解脱境界中,所以从实际理地来看,阿罗汉仍然未证解脱。
请问:二乘涅槃的解脱,既没有法身德,也没有般若德,也没有究竟的解脱德,请问他们的三德秘藏在哪里?“在呀!就是他们的如来藏。”问题是他们都没有证。所以你证得如来藏以后,听我说这个法,心里一定这样想:真过瘾!可是阿罗汉、辟支佛听了,可真是苦恼无状、烦恼万端,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三德秘藏。三德的秘密藏就是如来藏,只要证得如来藏了,三德的秘藏你就把握在手里了。只有这样,才能叫作常住的涅槃。二乘圣人将灭止生的涅槃法,从来都不知道解脱中的境界,怎么能够说他们有三德秘藏?因此印顺以灭止生,将灭相真如认作涅槃的说法是绝对错误。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
讲记:胜鬘夫人说得很快,我们却讲得很慢,因为想要让大家确实了解她所说的真义。胜鬘夫人说得很深,而且讲得很简略。当年她讲的时候是面对佛前所说的,当然只说纲要,不必说到很微细;而且当时人的根性也很好,容易听懂。但是今天佛法已经被藏密的应成派中观乱七八糟的妄自解释,已经变成乌烟瘴气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讲得微细一点,让大家确实了解胜鬘夫人的真正意思。当我们把佛法明矾投入浊水里面,想要把它澄清时,他们却说是我们把佛教界搞得乌烟瘴气。他们以前把佛法全面错说的乌烟瘴气却都不说,而那些弄不懂是谁把佛法弄成乌烟瘴气的初学者,也跟著那些人一起来诬责我们。所以说,人的明与无明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胜鬘夫人在这里讲了明解脱味,我们来看胜鬘夫人是怎么说的。她说:“世尊!假使无明住地不断除,或者是断除而没有究竟的话,就没有办法得到一味、等味,也就是明解脱味。”我们先来谈谈这几句。
无明住地讲的是无始无明,而四住地烦恼叫作一念无明。为什么会叫作ㄧ念无明呢?因为它是三界中的生死法——与三界生死有关的烦恼。可是明明是四种的住地无明,为什么要称为一念无明?我们举个例来说,譬如断我见以后的初果人还住在欲界中,他再度受生时仍然无法离开欲界境界;乃至他修断五盖而进修初禅,在还没有发起初禅以前,纵使已经很努力在远离五盖了,最多也只能进入薄地,是薄贪瞋痴的二果人。
这时已经是断我见以后的事了,但他的一念无明还是没有完全消除掉;因为四住地烦恼中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等三种住地都还存在;也就是说他的思惑还没有断除,所以当他在断我见的基础上修得了初禅,远离欲界爱而成为三果人了,他有可能是生般涅槃,或者有行般涅槃,或者是上流乃至处处般涅槃。当他生到色界天而不再来生于人间了,可是他生到色界天以后,假使是无行般涅槃,他在初禅天中一生无所事事,只要打坐就好了;每天静坐之后,到了寿尽时还是会生起一念;一念生起了,觉知心又接触到色界法了,那时舍报就断尽思惑而取涅槃;但在舍报前仍然会再生起一念,这都是由于思惑尚未断尽才会生起的一念,所以名为一念无明。
但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当他修得四无色定,舍报后生到无色界天;假使不中夭,在空无边处一万大劫,或者在非非想处八万大劫,于舍寿前都是一念不生的。可是非想非非想天人八万大劫后,突然生起一念时就退回无所有处了,随即下堕于人间或旁生道去了。就只是这么一个念头动了心,而这个念头是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呢!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因为他的我慢没有断,也就是由于对自我的存在而觉得有价值,喜乐于自我的存在,就是我慢;就因为这个我慢的缘故,于是生起一念就下堕了。人间修得四空定的人如此,修得色界四禅的人也是如此;在得四禅八定以后,生到色界、无色界天的人们,也都是不离这一念的。由于这一念妄起,因此就下堕了!在下堕前及下堕后,都是仍然在四住地无明之中;这都是由于见惑与思惑尚未断尽的缘故,所以见惑与思惑所摄的这四种住地无明,就简称为一念无明。
----------------------------
《胜鬘经讲记第四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节录-〈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一切苦灭,唯佛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
讲记:“空义隐覆真实”这几个字,大家先要斟酌一下。当你将这几个字斟酌清楚了,就可以走遍佛教界的五湖四海;因为这几个字有真实的含义存在,佛教界的大德们都是弄不清楚的。
首先来看空义,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空,有两个道理: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空相。空性,讲的就是不空的如来藏,因为这个空确实有真实性,不是缘起性空,所以称为不空如来藏;缘起性空是没有真实性的,可是如来藏这个空,有真实性,所以不能说祂是缘起性空的空无。另外一个空是指空相,蕴处界等法都是其性无常故空,无常空就一定有生住异灭的法相存在;既然有生住异灭的法相存在,有生则必有灭,那就叫作空相,而这个空相却仍然是附属于如来藏;这个空相,就叫作空如来藏。
懂得了空性与空相,你就知道空性讲的是如来藏心体自身,空相讲的就是如来藏所生的蕴处界等万法;空性与空相二法都如实知了,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二法是隐覆的。如来藏一向隐覆于众生身中不断地运作著,众生都找不到祂。观察当代的有名大法师、大禅师,不论是台湾或是大陆,不论是南传或是北传,有哪一位大师能如实了知空性与空相的异同呢?他们都找不到如来藏空性,所以才说如来藏是隐覆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呢,当你把空性与空相如实了知了,再把《般若经》请出来读,你将会发觉:原来佛陀在经中是明讲的。然后再把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打开来读,原来禅宗祖师之中有许多人也是明讲的,可是众生都读不懂;是因为明讲之中仍然有隐覆之说,悟者读了是明讲的,众生思惟研究时却觉得是隐覆的。而这个隐覆之说却是不得不然,因为众生的信力不具足,慧力也还没有发起,若为他们明讲时,心中必然生疑不信,当然会毁谤正法,因此就只好隐覆密意而说。
如来藏心体的所在,不单是在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时期才隐覆而说,其实在声闻法的阿含诸经中就已经是隐覆密意而说了!当你证悟以后读到那些经文时,你还是会觉得经中是明讲的。可是对那些不肯回心大乘的声闻阿罗汉们而言,仍是隐覆密意而说的。空义及隐覆的道理,你若清楚了,就不会再对三乘菩提纯然依于想像来了解,你将会发觉:佛法是很真实的,不是推论的哲学思想,也不是虚无飘渺的想像法。但在真的开悟明心之前,对于开悟的境界纯然只是想像,所以一些有品味的人都很喜欢在茶杯、宣纸弄上一个禅字;或者在竹帘写上斗大的禅字,觉得很有禅味。
可是,对于这个禅字觉得很有味道的人,其实都是凡夫,表示他还没有开悟;若是悟了以后再看到那个禅字,根本就不是禅,而禅悟之中也根本没有禅;不管那个禅字写得多妙、多殊胜,龙飞凤舞、神韵超然,还是没有禅味;因为对你来讲,禅已经是很明白、很公开地完全呈现在眼前,有什么神秘呢?可是没有悟的人就会觉得很有禅味。特别是当他问你:“禅到底是什么?”你就写个草书的禅字。他懂得书法,可是仍然听不懂你的弦外之音,只好再问你一遍:“如何是禅?我还是不懂呀!你告诉我清楚一点,如何是禅?”“这就是禅!”他不懂,所以就觉得:“你这个意境,我真的想像不出来。太深了!太高了!”从此以后他就觉得你很有禅味。可是对你自己来讲,你还会觉得有禅味吗?没有!悟后一点点禅味都没有,只有实相智慧。
假使要说真的有禅味,那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你自己却觉得一点禅味都没有了;因为实相已在你眼前,一点点神秘感都没有了。禅味的意思是表示心中还有一分神秘感存在,假使有人号称学禅三十年、四十年,还很喜欢那个禅字,就表示他根本就没有悟。所以你们如果去探望开悟的大师,他的会客室墙壁若还有个斗大的禅字,你就不必再跟他谈了;因为他还觉得禅字很有味道,就表示他对禅还是充满著想像。对你来讲,禅已经不是禅了,只有真实而没有禅味了!因为你把般若诸经请出来一读:啊!原来是讲我心里面的法,祂是那么的清楚,而祂是真实的存在。这时你心中已经没有一点点的想像空间了,只有一份禅悟后的真实感恒存。
常常有人在破参前,觉得自己是开悟了,可是他脚下浮逼逼地不实在;等到后来真的参出来了,体验过了就会觉得很实在,所以当你问他:“悟前与悟后的感觉怎么样?差别在哪里?”“太实在了,很真实。”假使是听来的,虽然知道密意了,绝对不会有真实感;因为他没有体验,无法如实分清楚蕴处界与如来藏之间有什么关联,如何互动;所以他一点真实感都没有,打探密意而不是真参实究的人就是这样。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我被萧老师印证了,我直接把密意告诉你好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赶快捂著耳朵熘走;否则当你知道了密意,却还是脚下浮逼逼地,一点都不真实,智慧出不来,将来也会跟他一样不珍惜,想把密意为人明讲,那有什么用呢?
这意思就是说,空性与空相的道理必须要弄清楚。缘起性空只是空相,而这个空相的了知,是要依真实法不空如来藏来建立蕴处界的缘起性空,否则蕴处界空相的了解与现观也将全是假的,不可能会有实证的智慧,这就是印顺他们无法断我见的原因所在──于内有恐惧、于外有恐惧(编案:详见《阿含正义》引述的阿含经义)。假使他断了我见,就不会再去建立意识细心不坏说;正因为印顺不知道本识出生名色以后才会有名色的缘起性空,所以他的缘起性空观即不能成就;恐怕落入断灭空中,就必须要再建立意识细心的常住说法,免得缘起性空之后变成断灭空。但这只是印顺对空相部分的了知,而且是错误的了知。空性的意思则是说,如来藏有真实自性,不是想像法。真实自性的意思是说,祂能出生蕴处界等万法,使得蕴处界具有缘起(藉缘而生起诸法)以及性空(所生诸法其性无常故空)的现象,祂这个自性就叫作空性。
对空义有了真实理解以后,就懂得如何隐覆密意说法;而这个空性的真义要怎么懂得呢?要靠实证。实证的方法则以禅宗的方法最快,以禅宗的公案参究最快悟入。可是有很多人不喜欢读公案,因为读起来都好像天马行空一般,言语对话很难读懂:每一个字都认得,就是不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有些人拿到我的《公案拈提》不断地读,心想:哎呀!这萧平实真会打哑谜。他觉得我是在打哑谜,我不如就老实承认是在打哑谜,当哑谜打破了也就破参明心了。可是再怎么读,总是读不懂,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出在没有找到如来藏。可是有人也许想:“我如果找到如来藏,我干嘛还要读你的《公案拈提》?”可是我告诉你:“你不读我的《公案拈提》,你就更难悟!”就是这么奇怪。
这意思就是说,必须要亲证如来藏以后才能真的懂得空性这一边,不会只落在蕴处界空相一边。而空性与空相之间本来是没有分隔的,本来是一体的,当你两边都弄清楚的时候(其实不是靠两边去研究弄清楚,而是靠著你在中间把如来藏找出来),你就两边都通了。想要通两边,不要往两边去研究,只要在中间把如来藏找出来就结了。可是那些佛学研究的大师们,都向两边去找:在这一边的蕴处界中找答案。研究了以后又回头再来研究:如来藏是什么?虽然经中说祂会出生蕴处界,可是这也许是方便说,因为印顺法师研究到后来也这么说:这是为了摄受计常的外道才讲如来藏,所以显然是方便说,原来没有如来藏心可证。如此研究的结果,最后是连两边都摸不著边,莫说中道了!这就是佛学研究的盲点。
禅宗祖师可不是这样修行,不管你是空或是有,不管你是空相或是空性,就只要负责把如来藏找出来就够了。这一找出来时,两边就都通了;因为两边其实也都在如来藏里面,不在两边。事实上是:空性与空相、有与无,都在如来藏里面;说祂有两边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说,结果他们还真的当作有两边。你说那样的佛学研究,会有什么用呢?
当你找到如来藏了,你发觉:原来空性、空相,它根本是混合在一起的,不是两边的,都是如来藏。那你就懂得如何隐覆密意而为众生说法。隐覆了密意而说法,是在保护众生,让他们不会在将来谤法;等到众生证悟的时机成熟了才悟入,就会有智慧生起,就不会谤法而受恶报。但是在隐覆密意中而为众生说法时,就在不断的闻熏当中,建立了众生对佛菩提的正知正见,建立对如来藏的正知正见;将来他的缘熟了,突然间触证时就进门了。进门以后也许会来告诉你:“师父啊!禅,一点都不神秘,一点禅味都没有。”如果他说一点禅味都没有了,表示他真的悟了,他一定是很真实在佛法中,不会是像以前那样纯靠想像,所以就没有神秘可说了,也就没有禅味了。
空义隐覆,隐覆的是真实法如来藏的所在。而真实法被隐覆起来,其实也是方便说,因为如来藏从来没有对你隐覆过;你一天到晚住在如来藏中生活,却每天询问说:“如来藏在哪里?”就好像住在庐山中的人看不见庐山烟雨,庐山烟雨不是很有韵味吗?但是众生住在庐山烟雨中,却看不见庐山烟雨在哪里?又如很多人听说每年到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潮如何地壮观,一定要去看一看;等他从庐山赶到浙江看过以后回家,家人问他说:“你看过庐山烟雨,也看过钱塘潮了,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当你身历其境时,有什么烟雨和钱塘潮可说?就是那个样子。
所以,钱塘潮一直滚过去的时候,那水里面的鱼都亲历其境,可却一点钱塘味都没有;只有人从钱塘潮旁边或远处看著钱塘潮时才会说:“喔!真壮观!”禅宗秘密也是一样,真实法如来藏其实并没有隐覆,一直都很清楚地显现著,只是众生自己在如来藏中身历其境而找不到如来藏。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可是众生却都找不到如来藏,所以禅宗才显得高超可贵。等你悟了,你说:“禅宗不过尔尔!”可是当你说“禅宗不过尔尔”的时候,遇到了久悟的禅宗祖师时,你照样没有开口的余地。所以很多人自以为悟了,没想到去禅三精进共修而期待我为他印证时,却还要弄到第三天才能够开始整理,还是到第四天才被我印证,所以没那么简单啦!
如果我们真的把手头抓紧了,其实一个也过不去。如果要以禅宗祖师的标准来讲,一个都考不过去,因为有一些禅宗祖师的最高标准是通达了差别智。可是禅门的差别智有那么好通达的吗?所以说,真实法才是最胜妙、最广泛而最深奥的法。可是,广大胜妙深奥的法,其实却很平淡、很真实。所以当初我开始写书时需要一个笔名,就取名萧平实;因为真实法很平凡而又很实在,一点都不是想像而是很实在。如来藏就是这么真实,可是祂在真实平凡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高超、无比的胜妙、无比的深广,完全都不平凡。而这个平凡是要在你真实、脚踏实地觉得祂很平凡、很实在的基础上,去往上进修才能达到。所以真悟的人从来不会说他成佛了,只有没有悟的凡夫才会说他一悟之下就成佛了。
----------------------------
《胜鬘经讲记第五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一依章〉第十一
【“一苦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
讲记:〈一依章〉所说的,只有一个最胜妙法是万法的所依,所有的修道人都要依这个法作为最后的归依处,而这个归依处永远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三个、五个、八个归依处。凡是有二,其中最少会有一个不是究竟归依处。凡是有人提出二法,乃至以上,所提出的二法或多法都不是究竟归依处,只有绝待而唯一的法才是究竟归依处。对一般修行者来说(包括那些大师们),他们所谓的究竟归依处,往往是误会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开悟其实是错悟,不知道自己证得所谓的常住不灭法是虚妄法,落入二法之中──离念灵知意识;而离念灵知意识心,只是相待而有的二法,必须依止意根与法尘才能存在。所以说,究竟的归依只有一个法,就是如来藏,不必依任何他法就可以独自存在。
你如果说:“我认为究竟的归依就是世尊,我永远赖著世尊就好了。”但是 佛会告诉你:“你不要永远赖著我,你总有一天要成佛,成佛以后也不能再赖著我,总是要离开我。”因为世间不可能有二佛,只要有佛在人间,连辟支佛都要舍报的,都不许同时存在的,何况能有两位世尊。所以,你如果说:“我三大阿僧祇劫以后还是归依你。”佛一定说:“你这个傻弟子,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你成佛了,干嘛还要归依我?你要归依你的自心如来。”所以诸佛仍然不是究竟归依,而是自心如来才是究竟归依。你归依于世尊,世尊不会因此高兴,反而懊恼说:“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成佛?看来很难期待!”那不是祂想要的,诸佛想要的都是弟子们赶快成佛。世间人用世间心去想像诸佛:“我归依祂,有什么不好?祂一定喜欢,眷属越多不是越好吗?”问题是诸佛根本没有眷属欲,祂希望你赶快成佛,度更多的人成佛。所以,究竟的归依一定是唯一的归依,究竟的归依不可能有两个,所以才会演说这个〈一依章〉。
四圣谛中,有三个是有为相,只有苦灭谛是无为相。苦灭了就是解脱,苦灭是出世间法中的究竟位。二乘人也灭苦,可是他的苦灭并不究竟,因此才特地要探讨这个苦灭谛。苦灭谛这个圣谛,是离开有为相的,因为苦灭的真正道理就是把蕴处界我全部灭尽。从二乘法来讲,我见与我执都要灭尽,灭尽以后入无余涅槃中,万法俱灭、灰身泯智,三界生死苦就灭尽了,所以苦灭圣谛是离有为相的;蕴处界既然灭尽了,连意识都灭除了,也就没有解脱智了,当然已无有为相了,那就是无余涅槃;而无余涅槃中有本际识常住,不是断灭空。如果本际识是常,就不是虚妄法;不是虚妄法,当然是真实理,也是常住法永不坏灭。
这个本际识如来藏当然也是诸法的所依,二乘圣人虽然不证这个真实法,但是不因为他不证,就没有真实法。他虽然不证,他的如来藏本际识还是继续存在著,并没有消失掉;因为祂是常,常当然就不是有生法,不是有生法就不会有灭,所以阿罗汉把蕴处界灭尽以后,他的本际识继续存在,是无始以来就存在;而流转生死的是蕴处界,蕴处界灭???了以后,本际识如来藏继续存在而常住。继续存在而不生不灭,所以是涅槃。所以二乘人灭尽自己入了无余涅槃中,从菩萨的见地来看仍然是第一义谛,不是世俗谛──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还是第一义谛。
但是,如果从阿罗汉的无生智来看所入的无余涅槃,那就成为世俗谛了,因为不涉及第一义──阿罗汉看不见涅槃中的本际,也看不见本际能生万法;但菩萨看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因为万法都与本际息息相关,都附属于本际识如来藏,所以都是第一义谛。也许有人不信菩萨所看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那我问你:世俗人的蕴处界我,最喜欢去哪里?去福隆、苏澳吃海产。这正是贪,贪是不是第一义谛?阿罗汉一定说不是,但菩萨仍然会说是第一义谛。因为正在贪中另有一个不贪的,而这个能贪的也是从不贪的生出来;当能贪的意识灭了以后,那个不贪的如来藏还是继续不贪;菩萨所见是永远不贪的如来藏,将时时起贪的意识摄归如来藏,所以贪也是第一义谛。这个能贪的意识,如果离开了那个不贪的如来藏,能贪的意识也不可能继续存在,那时贪也不存在了,所以贪也是第一义谛。所以大乘经才会说,贪就是胜义,瞋也是胜义,痴也是胜义,因为三毒其实只是在胜义谛真实法的表相上来来去去、起起灭灭而已,都要被菩萨摄归胜义如来藏。
就好像一颗明珠,明珠表面有种种影像来来去去:张三来了,它的表面看来有个张三的影像;张三离去了,看来张三的影像不见了;如果王五来了,它又变成王五的影像;就只是在影像上显示变来变去而已,可是珠体始终不变。在明珠上变来变去的影像虽然不是第一义谛,但是第一义谛珠体并没有改变过,珠体就是如来藏心,是究竟法,而影像是归如来藏所有的,所以如来藏即是第一义谛。所以上一辈子当王五,这一辈子当张三,下一辈子也许当赵六;三世蕴处界都是有为法,可是有为法蕴处界都不能离开这个珠体──不能离开如来藏,三世蕴处界只是在如来藏的表面来来去去而已;当这些影像─三世蕴处界─全都摄归如来藏所有时,即是归属如来藏所有而成为如来藏种种功德中的一种了,当然三世蕴处界因此就同样是第一义谛了!所以菩萨才说有为法仍然是第一义谛。
菩萨看诸法,不论诸法是净法、染法、无记法,都是第一义谛;因为离开了真实法就没有这些法,而真实法始终常住不变,不改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实性。所以,从菩萨来看二乘圣人的灭谛,也叫作第一义谛。但是从二乘圣人所见,来看他们自己的灭谛,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因为他们无法像菩萨这样照见万法都只是如来藏珠体表面的影像而全都摄归珠体如来藏,所以他们所见诸法仍然是诸法,而珠体如来藏究竟在何处,却全然不知。二乘圣人既无菩萨第一义谛的智慧,当然就只能看见诸法的生灭相,无法照见诸法附属于如来藏时的不生灭相,当然就没有第一义谛可说了。所以若要主张灭谛就是第一义谛,阿罗汉是没有资格说的。
菩萨主张灭谛是第一义谛,当然没有问题。因为菩萨很清楚看见苦谛、集谛、道谛都是有为法:很辛苦地修学佛道整整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世色身化成白骨以后,把它累积起来,远超过须弥山;这样长时间的辛苦修行而不退失佛菩提,却不会想要取无余涅槃,都是因为证真实法的缘故。可是菩萨反观三大阿僧祇劫舍报留下的无量无数身骨,仍然会说这些无常法还是第一义谛;因为在三界中出生的万法都是从蕴处界来,也都是要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出生,可是三界中的万法归纳到最后,还是要汇归到第八识如来藏;换句话说,所有法都摄归如来藏中,从来没有一法能离开如来藏而单独存在。显然,所有的流转法、染污法、净善法、无记法,在这些运行的过程当中,都显示了如来藏,都附属于如来藏心,归如来藏心所有,而如来藏心即是第一义谛,那么万法怎能说不是第一义谛?
只要证得这个真实法──如来藏心,你就可以如此现观;当然更可以了知四圣谛,可以了知三界万法,而将万法摄归于出生蕴处界的如来藏心;这样现观法界实相以后,一切法就等于一法,因为就是如来藏,全都附属于如来藏心所有。所以当你明心以后成为菩萨僧中的一分子,就会认同经中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没有悟得万法根源的如来藏心,就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却东施效颦而公开解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会闹笑话了。闹了笑话以后,人家不会为他鼓掌,反而会拿来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谭。
所以,禅门常常有人问祖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要归于何处?很简单!一棍打过去就解决了,一就归于这一棍。可是这一棍的密意是什么?你得要会。会了才知道:“喔!原来也归于这个!”这个就不能叫作一了,因为你说了个一,已经是多余了,当然只能随俗而说一归于一棍。可是不懂的人,他靠意识思惟在揣摩那些公案说:“有一就会生二,有二就会生三,有三就生无量,所以从一就变成多了。你如果想要学佛法,你就把很多都归于一,一再归于无。”然后就讲出“多、一、无”的荒唐道理。知道谁讲的吗?名闻四海的大法师讲的呀!当你找到如来藏以后,看到他们讲禅时说什么一呀、多呀、无呀,你不免会喷饭!
所以,悟后如果读那些大师讲禅的文章,最好不要在吃饭时读。因为他不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正意涵,总是用意识思惟揣摩,然后想像出多、一、无的道理出来!上座者说得口沫横飞,下座者听得好神往,就这样子愚痴地神往得不得了!等到你找到这个一,真的知道不论二、三、多、万法,原来都是这个一所生,那时你再也不会跟人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多、多归于无,你再也不愿这样子讲禅了。假使有人问你,你一棒就打过去了,这样才叫作一依;要归依于这个一,一就是如来藏心──能显现一世又一世不同蕴处界的明珠。只要你能够找到这个一,然后归依这个一以后,那时连一也不见,因为明珠不会自觉是一,而你也不可以说祂是一。
所以,菩萨由于这个实证的缘故,看到二乘圣者的苦圣谛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苦是二乘圣者所不知道的;菩萨也知道二乘的苦集谛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的集是二乘圣者所不知道的;菩萨也看到二乘灭苦之道的圣谛并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道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所以菩萨确认二乘圣者修的是有余道,不是究竟无余之佛道。最后,菩萨看到灭谛的内容时,发觉灭谛的实证还是要依大乘道来修,才是究竟;因为还有许多应灭的法是二乘圣人所不能灭。所以,菩萨从这些见处,看到二乘四圣谛都不究竟。
但是二乘圣者的灭谛所入无余涅槃,却跟菩萨所证的无余涅槃一样──假使菩萨愿意舍弃万法而入无余涅槃。初地满心菩萨都有能力取无余涅槃,却都刻意生起一分思惑而润未来世生;菩萨到了三地满心时,都有能力取证灭尽定,随时可以成为俱解脱者,但他宁愿不证,懒得去证灭尽定──他只要拨出一、二小时静坐就可以取证,却不取证灭尽定。乃至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终于转入八地了,这时是不得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连思惑的习气种子都灭尽了;这样的菩萨不能入无余涅槃吗?当然更能入,只是他们都不想入涅槃。由于从现象上来看时都不入涅槃的缘故,所以才说菩萨不证有余、无余涅槃,其实是早就有能力取证了,是比二乘圣者更有资格说已证有余、无余涅槃的。
菩萨可以看到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以后无境界相的境界,可是菩萨把那个无余涅槃境界移过来在入涅槃前观察,照见自己当下的如来藏心涅槃与阿罗汉所入的无余涅槃完全相同;又观察自己如果也入了无余涅槃时,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仍是完全一样,完全没有差别;明知无余涅槃距离佛地无住处涅槃还很遥远,却仍然不离第一义谛的范畴;菩萨因此而说:大乘的灭谛是第一义谛,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也叫第一义谛。因为仍然是如来藏心的自住境界,还是一样的真实法。所以从菩萨的现观来说,二乘所入的涅槃也是第一义谛,但是不许二乘圣人自称他们的灭谛是第一义谛。只有菩萨可以这样说,因为二乘圣人无法照见这个事实而没有实相般若智慧。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哪一个阿罗汉胆敢来菩萨面前说他的灭谛是第一义?当然不敢。因为不知道那个原理──他们还没有实证,也无法为人解说;而菩萨可以说灭谛是离开有为相的,是离开蕴处界及我所的,不再有一法存在了,只剩下本际──如来藏心;本际却不是你阿罗汉所证,是我菩萨所证。虽然我证了,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厉害,因为我是长劫以来追随诸佛修学而得证;你阿罗汉若是在这一世遇到我这个菩萨演说二乘四圣谛而得证,那你的涅槃仍是声闻果,我的涅槃却是佛菩提果;而你不能说你的灭谛是第一义,因为你的灭谛不是第一义,没有与第一义相应,因为你的灭谛是在世俗法中把自我灭尽,第一义的真实法你还没有亲证;但是我菩萨亲证了第一义谛,我是许多劫以来不断地跟随诸佛修学,所以我这一世依凭自己的无为法种流注而自己亲证了。
我现观进入无余涅槃以后是本际独存,是如来藏心离见闻觉知而独存,不再出生任何一法,再也无一法可说了。我现观你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是什么境界,而你不能现观;因为你入涅槃以后,你自己已经不在了;而你入涅槃之前,那个涅槃的本际你并没有实证,所以你也不知道将来入无余涅槃时是什么。既然入涅槃前、入涅槃后,你都不知道涅槃中的本际,当然你就不知道第一义。而我不必进入无余涅槃中,就已经知道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我可以在眼前现观涅槃本际,而且现观这个涅槃法是常、是无为、非虚妄,并且现观祂是世间与出世间法根源的真实道理,没有一个有情可以推翻它。既然这样的灭谛才是真谛、是常、是依、是万法的所依,所以我说:“你们阿罗汉的灭谛是第一义谛,但你不能说你们的灭谛是第一义、是胜义。我们菩萨们的灭谛全都是第一义谛,因为所有圣谛只有一依,这个一依就是如来藏,因为你们所有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也是依这个万法根源的如来藏心独住的境界而施设的;而你们没有亲证如来藏心,当然不能自称自己的灭谛是第一义。”菩萨们却是已经亲证的,所以说这样的灭谛才能够说是万法─世出世间法─唯一的所依。要这样亲证、这样现观,才能说是真正懂得〈一依章〉的贤圣。

----- 《胜鬘经讲记》平实导师 著
------------------------------------------------------
目次
自序…………………001
第一辑:
〈经题释义〉…………………001
〈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012
〈十受章〉第二………………128
〈三愿章〉第三………………182
〈摄受章〉第四………………193
〈一乘章〉第五(未完、待续)…………………335
第二辑:
〈一乘章〉第五(承上辑未完部分)…………………001
插图:雨伞图…………………113
第三辑:
〈一乘章〉第五(承上辑未完部分)…………………001
〈无边圣谛章〉第六(未完、待续)…………………321
第四辑:
〈无边圣谛章〉第六(承上辑未完部分)…………………001
〈如来藏章〉第七……………026
〈法身章〉第八………………126
〈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252
第五辑:
〈一谛章〉第十………………001
〈一依章〉第十一……………033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067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未完、待续)………………238
第六辑: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承上辑未完部分)………………001
〈真子章〉第十四……………219
〈胜鬘章〉第十五……………290

(原标题:17、《胜鬘经讲记》摘录)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