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师兄的见道报告说:“明心的人是从阿赖耶识的相用,而推知祂的体性”,又说:“直到完全确认无疑为止”,请问这种推知是不是就是参禅?如果采用这个办法是否先要找到,或者推知到末那识,进而推知阿赖耶识?这种方法显然与参“念佛者是谁?”的思路和方法不同?两种方法是否都可试一试?如前者推知到阿赖耶识,是慧解吗?是否明心也可以慧解?而见性才真正须要功夫?因为就算告诉你,什么是佛性,没有功夫仍然用肉眼看不见?(1-5)
答:您所述的见道报告,系指找到阿赖耶识的相用之后,再去推知祂的体性,这已经是破参后的思惟整理,并不涉及参禅的方法。
有的人是先找到末那识,才证阿赖耶识;有的人则是先证阿赖耶识,才找到末那识;并没有一定。
慧解很强的人,往往没有基本的禅定功夫,也没有经过苦参,就找到阿赖耶识;但这种情形不值得羡慕,因为破参之后功德受用很小,容易退转。因此,行者仍应修习基本定力,再参究第一义。
见性与明心不同,没有定力是不能成办的,这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得很清楚,也可以从正觉同修会见性者的见道报告当中得到证实。见性后若定力退失了,也会渐渐看不见佛性;重新修得定力以后,又会重新再看见。但明心以后永远都会知道自己的真心如来藏所在,与定力的退或不退无关,所以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 读到范晓雯师姐的《毕业感言》真是感触很多,故而提起这样的话题,不仅为我自己,更是为大陆所有依从 导师修学的佛子们,向老师们进言:能否出版一些与“悟前应有之知见、禅净班之课程”相关的著作?否则 导师以后过来举办禅三,即使有人证悟,他同样会面对范师姐一样的问题,“难以观行生起妙慧”,同样会出现“悟后起修的阶段,却是备尝辛酸”,不论是法上的重整和补强,或是一些事相上的拿捏和处理,在在都是充满著压力和考验;甚至可能因为没有 导师或亲教师的摄受而退失。(6-4)
答:据 平实导师指示,本会目前没有将禅净班之教材或内涵公布之计划,但未来陆续会有种种书籍出版,由诸亲教师将教材中之内涵,陆续而分散的写在书中,只要如实的摄取书中的知见,反覆的思惟整理,就不会有走错路头的事情发生;但是想要求悟的话,单凭读书思惟,是永远不够的。而且在参禅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歧路与误会;常有会外人士读过 平实导师的书籍以后,自认为已经开悟了,但是经过来函陈述以后,发觉都是误会了开悟的内容,仍然落在意识心上面,成为大妄语业,必须再作公开忏悔的事行,极为尴尬。此事年年都有,令人感叹,其实不值得效法。所以最好是亲到正觉同修会中从头修习,有亲教师摄受与指导,就可以避免这种无心之过。至于大陆地区学人,将来因缘成熟时,应会有本会之亲教师前往授课指导,即可避免范师姊以前独自摸索的辛酸。至于所问悟前应有之知见,在《禅──悟前与悟后》书中,也曾说过不少,大德可以自行参考。
◎ 电子报第7期的〈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分解动作第十二,说到“双手用力支撑使双膝抬上,脚跟著地,变成蹲姿,两臂放松”,但若只用手部的肌力勉强将身体撑起来,肌腱很容易受伤;双手应该先伸直,使上下臂的骨骼成一直线,再协调配合手部、肩部和双腿的肌肉,把身体支撑起来,这样比较轻松而不易受伤。(8-6)
答:大德的说法很有道理,谨借此般若信箱披露之。
◎ 看佛经,常有让我很矛盾之处。《弥勒所问经》中佛言:菩萨应远离众务、众话、利养、愦闹之处。然而《华严经》又云:菩萨要主动的去攀无边无量的众生,广学世间法,所谓文学算术、医术方药等无不该习,乃至于连歌舞娱乐也要学习。但这样就不能离开众务、世话、愦闹。这两本经很矛盾!同经中又言:菩萨不论人过。但我不说别人的过错,怎么帮他改正缺点呢?印光法师看到有弟子不爱惜粮食时,不是也当面大声呵斥吗?(11-5)
答:《大智度论》(卷十七)有一段问答,正好可以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在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因此,菩萨为了修证禅定,获得真实的智慧,不得不暂时远离众务、愦闹之处,等到成就禅定、智慧,再回到众务、愦闹之处,与众生同事,摄受众生;时机、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作法,这是没有过失的。
所谓的“菩萨不论人过”,是指菩萨不恶意批评人家的身口意恶行,特别是在背后说人闲话、散播他人的是非,是菩萨不应该做的事。但如果是为了纠正对方的过失、出于善意的当面劝诫,则是许可的;此时的目的,并不在于减损他人的名誉,而是增长对方的德行,此种情形与“菩萨不论人过”并不相当。
◎ 萧老师,您好!我对人生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要向您请教,这些疑问不解决,我对佛教始终只能信到七分,不能信到九分、十分……〔文繁不录〕太多的迷惑期盼你的指教。我作过一个恶梦,梦到被坏人追杀,马上要死,死前就是担心再没机会得到你的指教了,这让我死不瞑目。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是如此焦急地等待您的回答。(11-6)
答:来信已呈 平实导师阅览,您求法的热忱, 平实导师十分感动,但 平实导师弘法事务繁忙,特别指示由编译组代为回覆。
您的来信使我们感受到,您是一位心怀渴仰、恭敬的求法者,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您说:“我是一个热爱真理、为真理不惜身命的人。”这种勇猛刚健的人格,鲜明的显示出:您是一位菩萨种性的佛弟子;相信您必能锲而不舍的克服一切障碍和困难,亲证法界实相,乃至究竟成佛。
您一口气问了数十个问题,可见您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强烈的好奇心,意欲一探究竟。这也是菩萨行者的特征,为了求证究竟的真理,您将会不断的探究,直到智慧圆满,绝对不会像二乘人那样,取证涅槃。您的问题,我们不准备在这里逐一、详细的回答,如果这样的话,至少是百页以上的篇幅。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即使回答了,对您来说,仍然将会只是“道听涂说”的知识;“道听涂说”的知识只能满足您的好奇心,没有办法让您断疑,更无法消解您因此而产生的烦恼。(您所提的若干问题,其他读者也会感兴趣,这些问题将陆续于《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专栏中隐名而分期予以解答;除此之外,限于时间,我们只能以这封信总答您的提问。其余的都将慢慢的在正觉电子报中一一回答。)
我们想要告诉您的,是具体的、可修可证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您日后实证真实心、阿赖耶识──三界万法的总根源。一旦您证得总相智,不需拾人牙慧,自己就能够回答许多问题,毫无疑惑,也知道如何继续进修别相智和种智;唯有如此,您才能够踏杀烦恼的源头,永断疑惑。
在《楞伽经》里 大慧菩萨问了一百零八个问题, 世尊也不是逐一的回答,而是从总相、配合部分的别相和一切种智来回答。如果真的从别相、一切种智做详细的回答,等于是要说出三藏十二部经全部的内容,才足以函盖。宇宙人生的道理,无穷无尽,没有讲到的,远超过已形诸于语言文字的──如古人所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当真是浩瀚无涯。
宇宙人生的道理,茫茫无际,要从何处开始访道的旅程呢?答案很简单,先从有切身关系的地方入手。什么叫做“有切身关系”呢?就是说,有某一个烦恼,它深深的困扰著您,而您是可以立即改善,甚至克服它的。
如果一个人,他有很粗糙的恶行,像是酗酒、嗑药、斗殴、赌博、外遇、撒谎、诈骗……之类的,我们可以断定,他必然陷入烦恼的泥沼,无法脱困。像这样的人,什么大道理,对他来讲都是多余的,他应该先断除这些恶质的行为,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个部分,通常是属于世间智者(包括社工人员、医师、观护人、教师、心理谘商师、监狱管理员……等等)的教化范围。如果他此时接触佛法,多半无法安住,只能结一点善缘。
当他可以禁绝那些招惹重大烦恼的行为之后,剩下来的,就是一般世俗人的烦恼,包括择偶、就业、升迁、置产、子女、人际关系……等等的烦恼。这些烦恼若不是很重,他已经可以开始学习佛法,这时候善知识大多会劝他量力布施、累积福德资粮,并且修习禅定和智慧。持戒当然还是很重要,但已不需要过度的强调,因为他早已经是一个善男子,重大的戒律差不多都不会犯了。
他熏习佛法越久,渐渐的就从内心深处生起一种决定见,佛法中的另一种定力:世间的一切,皆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值得追求,只有佛法是生死大海中,唯一的舟楫,能够渡人到达涅槃的彼岸。当他生起这种决定见时,即是资粮位满足之相。此时世俗的烦恼已经无法障碍他学佛,他所关心的都是法上的问题,绝少为世俗的烦恼而操心,心念渐趋寂静,修习禅定能够得力,因而进入加行位的阶段。
加行位的行者,若得遇真善知识,断三结证初果,乃至破参明心大乘见道,都是指日可待的。但有很多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者前世有谤法业习、余殃未尽,便会受到外道邪师的误导,虽然很精进的修行,却无法证入真正的佛法。甚至在邪知邪见的教导下,参与抵制正法、诽谤三宝的大恶业;一旦造作此种恶业,往世所修善业,均化为乌有,非常的可惜。
而正法和邪法的分别,是很微细的,如果不是善知识详细的解说,一般人根本无法辨析。因此,破邪显正,救护众生出离邪见火坑,便是久学菩萨责无旁贷的任务──这也是正觉同修会胜义菩萨僧团,多年来所坚持的。
您在信中,问到若干人有悟未悟、证几地菩萨等等的问题,并非您切身的问题,此时多谈无益。盼您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比较诸方说法:何者符合事实?何者符合经教?何者体系严整没有矛盾?何者能够经得起他人的质疑?何者能够逐步的亲证?若全部都肯定,就是真正的佛法,值得我们倾身命去求证。
期盼您能继续研读 平实导师的著作,特别是《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等书,只要能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体会“净念相继”的境界,就不枉费您此生了。怎么说呢?日常生活大多数的烦恼已能够有效的对治,往生佛国已有把握,功德受用胜过一般人数十年精勤的学佛。这是正觉讲堂门人的基本功夫,只要能成就这个功夫,您自然会信心大增,相信自己能够于此生悟道。
您想要以无相念佛的方法,忆念 平实导师,也是可以的──这是念僧法门,一样可以成就,依此因缘,未来世您会经常亲近 平实导师,从其闻法。
接著再研读《禅──悟前与悟后》,修成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半年以上,便可参公案或话头,只要时节因缘到了,便可究明法界实相,悟明不生不灭的本心。
仁者欲函索本会赠阅书籍,或洽购正智出版社书籍,请参见本期电子报〈布告栏〉。
◎ 如果拜佛拜到想睡觉,可不可以加快速度?(13-9)
答:可以的。
拜佛并不一定要非常慢,初学者可以每拜四十五秒钟,想作无相念佛深厚功夫的人,可以拉长每一拜的时间。看话头功夫很好的人,而求明心的人,每拜约四、五分钟;求见性的人内摄的功夫若是很强,会自然拉长每拜的时间。无相拜佛的重点在松缓、速度均匀、忆佛不失,只要把握原则,可以视自己的情形调整拜佛的速度。
◎ 还是做功夫重要,忆佛可以欢喜地忆,也可以悲切地忆,或定定的呆呆的没有情绪色彩的忆念,这对功夫的提高有无影响呢?(14-10)
答:无论欢喜、悲切,或定定呆呆的,都是与意识心相应的法尘境界,都是有相的境界。修持无相忆佛的人,不要著在这些相上面去忆佛,只能在忆佛不得力时才使用这些方法。忆佛的功夫越单纯越好,也应该是在正念分明的状态下忆佛──无相念佛──功夫才容易增长。
◎ 平实大德著《无相念佛》第12页第7行至第13页第6行,因查不到大正藏经集部第二卷所列举诸经文,可否告知或分别列出其系出自何经卷目或品?(15-4)
答:平实导师于此六段经文举示之前已有说明出处:“限于篇幅,仅举佛藏经(大正藏、经集部第二卷)所载部分经文为例,可窥一斑。”
经查,此六段皆出自《佛藏经》之〈念佛品第二〉及〈念法品第三〉。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之“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中的“经文检索”功能,即可查到此经所属之“CBETA经录”为“经集部类”,“大正部别”为“经集部二”。 平实导师所引经文即出自此《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五册No.653,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之《佛藏经》卷上(奉入龙华经一名选择诸法)。
书中第一段:“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念无分别即是念佛。”系出自〈念佛品第二〉T15n0653_p0785a25;第二段:“复次,见诸法实相……是名念佛。”系出自〈念佛品第二〉T15n0653_p0785b01;第三段:“舍利弗!是念佛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系出自〈念佛品第二〉T15n0653_p0785b04;第四段:“不可以色念佛……是真念佛。”系出自〈念佛品第二〉T15n0653_p0785b06;第五段:“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系出自〈念法品第三〉T15n0653_p0785b19;第六段:“汝念佛时莫取小想……是名真实念佛。”系出自〈念法品第三〉T15n0653_p0785c07。
(原标题:行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