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假锋虚焰金刚乘--后记(中)----释正安法师

   日期:2020-07-09     浏览:1083    
——解析《般若锋兮金刚焰》的邪说
  后记(中)
  三、西藏量论起点错误,导致不能实现解脱结果,沦为戏论
  佛教的因明学,可以说即是以内明为根本,而藉由宗、因、喻三支的表述来达到显现世间万法三量之目的的学问,西藏喇嘛因此而将因明称之为“量论”。但是,西藏的量论传承自陈那、续接于法称,然后再引进了月称的中观应成思想,最后由格鲁派全盘接受以及发扬,并且提出了“中观量论双运”的主张;然而自始至终,由于藏密祖师们所建立的西藏量论,是全然背离了世尊正教以及佛法因明三量标准,更无有丝毫内明的正知正见可为基础的缘故,导致西藏量论在实质上早已失去衡量一切法的正量标准,依之修学的结果,终究只是戏论一场,实际上并无法使修学者获得一丝一毫的解脱功德受用;其种种论说,除了迷惑无知学人之外,完全无能教导众生了知世间诸法的真实法相。
  喇嘛教徒们往往自认为藏密所传之因明博大精深,最能帮助学人证得解脱,因此轻视传入汉地的佛法因明。然而,喇嘛教徒们所不知道的是,由圣 玄奘菩萨所引入汉地的佛法因明,才是真正甚深微妙的无量智慧法门,因为汉地的佛法因明是本于内明而开展出来的,其内涵乃是 释迦牟尼佛在
  《解深密经》等大乘经典中,以及妙觉 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在《瑜伽师地论》等论典里,所传授的第一义谛佛法。此诸大乘经论圣教中所谈到的因明教理,虽然只占全部佛法经教中的极小部分,并且 世尊将之归属于世俗谛的层面;然而,由于是附属在菩萨所应修证的大乘经教内涵中的缘故,因此,菩萨们经由因明所传达出来的内涵,实质上乃是甚深极甚深的法义,因为菩萨的所知所证已由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之世俗谛层面,极深妙地提升到第一义谛万法本来涅槃之根本因的缘故,所谈到的内涵就不再只是世俗谛层面的佛法而已。换言之,菩萨依于圣教启发智慧,是故能够超越世俗谛层面的佛教因明,进而由于实证了佛法因明的实质根本 ─第一义谛诸法寂灭之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而有了更为胜妙的因明智慧。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话,佛法因明到底是属于世俗谛还是胜义谛?其实还是依众生根性而有不同,就如同“众生看佛亦是众生,佛观一切众生无不是佛”。《妙法莲华经》卷 1 佛言: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1
  佛法因明宗、因、喻符合三量的本质,在诸多经论中皆已开示显现,智者当能审察。
  西藏量论之所以会背离佛法因明三量而误入歧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密宗”学人迷信藏密祖师的教导,错把一切万法无因而能生灭缘起与密教的圆满次第双身修法等邪见、邪法、邪行,当成是 佛陀所教导的诸法本自寂灭不生不灭的第一义谛佛法教理。
  在佛法因明学的教理上来说,现量、比量与圣言量是为因明学的依止,而西藏量论在格鲁派自明末清初开始统领藏地政教迄今约四百年的时间里,其他各派修学因明者皆受其主导,普遍地舍弃了圣言量这个标准,而依止于陈那与法称等自认为正确的现量与比量教理。
  于修学上“现量”是最重要的,而且对于学人的修学成果有著关键性影响。在说明现量的定义与内涵之前,需要先厘清一个问题:当一个证得无分别法的佛弟子,发起了真实的解脱智慧时,也就是说有了超越凡愚的世出世间智慧时,这位佛法修行人的意识还有没有于一切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分别能力呢?答案当然是有!智者当然是跟其他人一样都具有见闻觉知的能力嘛!所以禅宗祖师才会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大慧宗杲祖师亦说:“一道旧行路,高下自分明。”也就是说,一切尚未成佛的证悟菩萨,一样还是要在世间里生活,当然就必须倚靠第八识所生之意识等妄心的见闻觉知能力,同时修行菩萨六度乃至十度种种法门,利他自利、生生世世无有尽期。所以,智慧一定是具有分别能力之体性与特质的意识心所有,如果所谓的“有智慧”却不能分别日常生活中的世间共识,甚至于是非邪正都不能分辨的话,那这样的“智慧”也就不能名为智慧,既违背世间人所了知的智慧涵义,更遑论能有佛法中的胜妙智慧了。因此,绝对不会出现具有佛菩提智慧的菩萨,却不能正确分别世间万法的不合常理之现象。换言之,若说有自认为是具有解脱智慧的佛弟子,却不能正确分别解脱道乃至世间万法的正确道理,无有是处。然而,陈那与法称皆违背佛陀圣教,亦违背世俗的共识;例如陈那在《集量论颂》中说:【现量离分别、名种等合者。……意亦义贪等,自证无分别,瑜伽师所教。】 2意思就是:“所谓现量的境界是离言说分别的境界,是五识离于与种种名言及一切概念种类相应的了知境界……五俱意识能够相应于色声香等现量境,贪瞋痴等心所法则为意识所自证了知的现量无分别的觉知境界,此即是瑜伽师所教导的现量意义。”而法称在解释陈那《集量论》的《释量论颂》中说:
  彼由意乐力,宣说为有总。由彼所遍计,于胜义中无。
  诸别不随行,余随行不现。非离知各异,如何随余义。
  故执义一体,此分别颠倒。名义诸具者,互异即此种。
  法称的意思就是说:譬如由觉知心分别而认知“树”的共同法相(也就是指意识心中有树的概念),是由于意识的意乐力所成,因而宣说有树的共相、总相。由于此分别所产生的遍计执性的缘故,而有“树”等种种名相的概念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中是没有这些分别所成之名相的。又,一一树的法相是现量无分别所见的自相境界,各各不同(此树非彼树),而“树”共相之名称体性等于现量境的无分别觉中是没有显现出来的。然于“树”的总相并不是离于分别而能了知的,因此与现量离分别的觉知自性并不相同,如何能够随说是现量境界呢?故知于不同的一一树建立起同为“树”等的种类之概念,并给予诸名义法相等而加以执持分别,这就是因为分别而有的颠倒觉生起。因此,所谓具有“树”的名义之一一树,这些互相有差异的树即是缘树分别之种子的缘故。
  陈那、法称两人所说法理,其实有种种的错误,特别是法称,可以说几乎是句句皆错、错误连篇。然而,这里只就现量之名相来讨论,其余错处实在太多,以此篇幅难可尽数,他日待缘或可专书再论。(注:譬如,意识能够思惟分别法相的体性,要由意识的意乐力才能出生吗?分别诸法体相时就是颠倒见吗?率尔心时,无有分别吗?)今只针对其中对于现量的说法加以辨正。不论是陈那还是法称,很明显的,两者都认为说“现量离分别”,陈那所谓的现量,是指见闻觉知心直接摄取并了知当前的境界相时,是离一切名言相的,因此他说之为离分别。也就是说,那是以觉知心离一切种类及名言等分别时,即说之为无分别觉;然而,如此言论却正是妄说,因为七转识的“觉”即是了知与分别,即使是在离表义名言的状态也还是分别。又譬如,当菩萨明心证悟实相而获得无分别慧时,若七转识因此就不具了别的能力,那证悟的菩萨还能在世间正常生活,乃至荷担如来家业救度众生吗?又或者,当具有此大乘解脱智慧的佛弟子,以般若无分别慧说法度众的时候,不能正确地分别于世间万法的种种相貌,因为已得无分别慧,是故离分别的缘故?当知绝无此理也!此说不仅严重违背佛陀所教正理,同时也是违背世间可证现量之实际状况。现量最浅显的意思即是指:现前能够如实地观察,而有正确认知的意思;而于佛法甚深的现量意涵来说,则是指亲证一切法真如─第八识如来藏─而能现前观察祂的真如体性,一切法皆由自心如来藏所现的意思。此中甚深义理,唯有亲证大乘第一义谛的真实义菩萨方能了知,非凡夫、声闻所能知。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对现量的开示:【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4
  现量境界有三种意涵:一、非不现见现量:即是在诸根不坏且有作意现前时,能见闻觉知当下所见、所分别的种种法相。二、非已思应思现量:譬如,对于应修应取诸所依境还没有真实了解的名应思惟,已经真实了解的就名已思惟,此诸已思、应思的所依诸境是名非已思应思现量。三、非错乱境界现量:非是论中所列举见错乱、心错乱、想错乱等五种或七种的错乱分别境界。显然,现量境界必须是现见的诸法,既然必须是现见的诸法,自然于现见当时即完成分别;也唯有能够分别了知于诸法的染净、邪正等诸差别相,佛弟子才能够进而除灭凡夫的种种错乱分别境界,也才能够闻思修证甚深佛法,乃至成就佛道;如果不能分别出正法与邪法,那又如何能正确地修行与利他呢?
  佛陀在《解深密经》中亦慈悲开示: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 5
  损减边者,谓即于彼诸圣谛中,随所安立诸谛相状,执为无性、显为无性。何以故?若于诸谛起损减执,彼于三量亦生诽谤,谓现量、比量及圣教量,亦谤染净。6
  是故,说此名损减边。 于缘起法,善巧苾刍由三种相,于其三际能正思量,正能尽苦。……依止四种言说,应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见、若知二种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7
  是故,佛弟子先由闻熏正教,于非错乱境界精进修学于善清净言教所教授之六度法门等,现观四圣谛,亲证沙门果,因而能远离于诸谛损减执,不于三量中起诽谤见。从此能依自身所证般若与解脱之现量功德,见知佛法真义来为他解说,利他自利行于菩萨道。故知,佛弟子善能分别诸法相,皆由实证解脱与自心如来藏之现量所产生之分别力故有以致之。
  又,眼识乃至身识等五识,有正知见的佛弟子皆当了知,眼识唯缘青黄赤白等一切显色之色尘,耳识唯缘大小长短等一切音声之声尘,鼻识唯缘香臭等一切气味之香尘,舌识唯缘酸甜苦辣等味尘,身识唯缘冷热痛痒软硬涩滑等触尘;而且这五识所了别的境界,在三量中都是属于现量境界,虽然五识所行之了别不与语言文字相应,但不可能是无分别境界。
  显见陈那与法称对于现量境界的解释,是错误的虚妄说法。由此亦可得知,陈那与法称对于佛法四圣谛并没有亲证,因为亲证四圣谛的佛弟子,是不可能错解现量之涵义的。而且,没有亲证四圣谛的陈那与法称,当然更不可能了知大乘无分别法的甚深妙理。故知,藏密诸师推崇陈那与法称为佛法因明大成就者,实属无明之妄说;陈那、法称千百年来误导了天竺与西藏等地无数的学人,把佛法的因明之学贬低成了逞口舌之争的辩论游戏,就像喇嘛们所谓的“辩经”就是沦为此类游戏的戏论斗争,终究令其一切修行皆无有益。
  而陈那与法称之所以会犯下这样错说佛法的过失,主要的原因就是落在凡夫意识境界的我见与我执中的缘故。由于贪爱五蕴我的缘故,我见不断,因此令其诸见取见、疑见等增长广大。就是因为仍具凡夫恶见的缘故,虽然陈那还不敢否认佛菩萨的圣教,但是在面对实际的修证方法时,因未曾实证而不能现观,亦不能如实理解圣教故,所以他只承认现量和比量,而排除了圣言量。后人依据陈那在《集量论》及其他著作中的陈述,将其对现量的定义区分为四大类,譬如 窥基菩萨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 3中提到:“然离分别略有四类:一、五识身,二、五俱意,三、诸自证,四、修定者。”也有将此四类再划分为世俗现量(前三)和瑜伽现量(末一)者。而陈那所认为的世俗现量:无论是五识对五尘境离于种类名言的了知,或是五俱意识缘于五尘境时尚未生起名言思惟的了知,乃至是觉知心对贪等心所法的自证分,无非都是刹那起灭、变化无常的;相对于世俗现量而言,陈那认为瑜伽现量─修行瑜伽禅定者,超越经教的思惟分别,而直接见到诸法的真实相─是真正的现量,是永恒的实在。今时佛教学者追随沿用外国学者所创造的新名词,因此说陈那“改造”印度古因明成为佛教新因明,具有西方认识论的性质;也就是说,认为一切法无有出于吾人意识所认识(了知)的范围之外,吾人所认为不可知、不能证的法,即不应认可它的存在。只是,陈那对于永恒存在所谓瑜伽现量的认识,却只是虚妄想像而已,他虽然在《观所缘缘论》里也说有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存在,然而由于没有亲证第八识何在的缘故,而错将意识一念不生的境界认作是第八识永恒存在的瑜伽现量,亦因此缘故,才会得出“意识离于分别、无分别时即是现量境界”的错误结论;并错误地认为:“只要依靠前五识的现量与意识心的现量及比量境界,这样来修学佛法就没有问题了。”但其实这样作的话问题才大嘞!要知道,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学人,也就是没有内明为基础,当他说法讲述甚深第一义谛时,必定不能如实乃至错误、虚妄、颠倒说法,甚至于连世俗谛之佛法也乱说一场。陈那亦不免此过,所以他才会在《观所缘缘论》里妄说根能生识,不仅违悖声闻佛法,更是完全不懂大乘佛法的言说谬论(注:关于陈那未证第八识以及所衍生的种种过失等的详实论证,请参阅正觉同修会出版的《辨唯识性相》书中的说明)。小乘佛法说根、尘、触为缘故生识,绝不是说依根与尘就能够出生六识,因为根尘触三法都只是缘而不是因,况且对于六根与六尘的法相,有正见的佛弟子都知道,根与尘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之法,岂有生灭法能够出生生灭法的道理!大乘佛法则更细说六根、六尘与六识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藉种种缘而出生的三界有之法相,都没有真实不坏的自在体性是故说之为空相,是缘起所生之法终究空无所有,更不可能有缘起所生法能够出生任何缘起所生法的法教!如是佛法,不论是小乘法教还是大乘法教,显然陈那他是真的都没有弄懂。
  法称则不仅继承了陈那的错误,同样舍弃圣言量为依止,还将宗、因、喻三支论式中因支的因三相改为自己所建立的“三种正因”,并且认为依据此三种正因即足以圆满成就宗支的立论,故喻支其实非属必要,虽然仍保留三支论式的表相,但也只是聊备一格罢了。甚至进一步为了突显自己建立之正因的重要性而表示:在为他人说法的比量式中,宗支本身并不具有足以成立宗支的功能,由于没有说服力的缘故,因此必须运用因三相的因支论述才能够使人了解及接受所立宗支的义理,而根据三种正因就已经建立了因、宗的不相离性,所以喻支其实已无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只有因支才是三支中最重要的;在《释量论》里法称说:【由宣说所立,传亦无功能。……虽未显示宗,成立无障故。……转于第三处,受论则应理。彼与所立法,违害无不生,应舍,非舍余,犯无穷过故。】 8 即是此意。论意是说,宣演宗支旨趣所立之言说本身,不论直接或间接都不具有能够阐释宗义的功能,是故宗支是所立而非能立。(注:此乃承袭陈那主张宗支为所立非能立,因、喻二支才是能立的说法。若欲进一步了解,可参阅窥基菩萨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 1中的解析论述。)即使没有先提出宗支而是先阐述能立的因支,只要因支满足于遍是宗等因三相之法性,就能圆满成就宗支而无所障碍的缘故。(注:法称针对自己的《释量论》而作之《释量论略解》卷 8说:“若谓:‘若无显示宗境,则因不转故,由于显示宗境许成立宗功能得成者’。破曰:如说‘凡如此所作性皆是无常,喻如瓶等,声是所作性’。说此遍相为先之能立语,虽未亲显示宗,然以义引生了解彼声坏灭之觉,以虽未亲显示宗,然是成立声无常无诸障碍之能立语故。”)如果对于初二所量处(现见事与不现见事)遍观察已,复观察第三所量处也就是极不现事(如业果等超越常人所能现观之事),这时转而受持诸圣教经论就是应理的,因为除了经教论典之外别无极不现事能够成立的缘故。如果在受许经教之时,对于与所立宗法相违而使其不能成立者,就应该舍弃而不应取其作为正因。但并不是妨害余事亦舍其为正因,因为如此作的话,会犯有无穷过失的缘故。
  法称的这个思想,不仅对于外道的经论抱持怀疑,乃至对于佛菩萨教示的经论,也是同样怀疑而不是真的愿意信受。他认为吾人所能了知的真实,只要依于吾人所能观察及思惟的现量与比量,倚之作为一切检验的标准,即足够矣!不必仰信于不可知解的圣言量教理,如果仅是坚持圣言量而忽略现量与比量则会有无穷过失。法称的这个思想,其实源自陈那;根据陈那的传记,我们可以发现陈那的生平,正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的思想对佛子四众有著巨大影响力与摄受力的时代。因此,在当时的佛教界是具有正知正见的,是普遍认知诸法实相阿赖耶识的八识论佛教正理的。据说陈那在早期尚未跟随世亲菩萨修学大乘佛法前,曾经师学于外道,后来又入小乘部派的犊子部修学;刚出家时,寻求传授修禅定的要诀,当时有位法师就教导陈那:“去观修那除‘五蕴’之外,无可说的‘我’吧!”9(注:犊子部主张的是有一个真实不灭的补特伽罗我,而其本质却是识阴六识,也就是自性见。)然而,陈那几经行禅观修终无所得。有一天,大白天里他在四周身旁点起火烛,赤身裸体睁大双眼寻视四方;法师听说之后问其所以,他回答说:“我照老师所教,终无所得。”陈那的意思就是暗示说他的老师所授非理。所以他的老师就责备陈那:“你是破坏佛法的家伙!”陈那因为不接受老师教导,就被驱逐出犊子部了。传记中接下来说陈那去跟世亲菩萨学法,藏密老是说陈那为世亲菩萨的高徒之一,但笔者看来,这一点却是非常的可疑,因为世亲菩萨所传的大乘佛法,法理上与世尊教示的八识论正法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教理,即是 佛在《解深密经》里所开示的:【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 10如是教理,亦同于 佛在《杂阿含经》里所说义理:
  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11
  此中,佛陀所说“与五蕴不相在的我”,与现今正觉同修会所教导一切学人的佛陀正法——以意识分别心寻找“非五蕴我,不异五蕴我,与五蕴我不相在”的如来藏,毫无二致。陈那后来应该是有改变邪见,转而听受 世亲菩萨所授佛陀正法——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教理,因此他在后来自己所造《观所缘缘论》里才有阿赖耶识的名相出现。可是,因为陈那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终无实证之功德与智慧,所以才会错解佛法而妄说根能生识,落于六识论外道见中,乃至同于主张“物能生心”的唯物论者而不自知。(待续)
  -------------------
  1《妙法莲华经》卷 1〈方便品第 2〉,《大正藏》册 09,页7,上 17-中 27。
  2 陈那著,法尊法师译,《集量论颂》,详见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4235
  3 法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释量论颂》,详见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4238
  4《瑜伽师地论》卷 15,《大正藏》册 30,页 357,上 15-16。
  5《解深密经》卷 5〈如来成所作事品第 8〉,《大正藏》册 16,页 709,中 22-26。
  6《瑜伽师地论》卷 64,《大正藏》册 30,页 655,中 24-29。
  7《瑜伽师地论》卷 93,《大正藏》册 30,页 830,上 26-中 19。
  8 法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编,《释量论略解》卷 8,详见 http://book.bfnn.org/books2/1849.htm
  9 引自:法相山全球资讯网 http://www.e-fss.org/dharma/legacy5.php
  10 《解深密经》 卷1〈心意识相品 第3〉,《大正藏》册16,页692,下22-23。
  11《杂阿含经》卷1,《大正藏》册02,页5,上22-26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