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古时黄檗禅师,在记载他语录的《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中曾开示真妄和合运作的道理: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1
注1《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册48,页380,下2-7。“檗”古时通“蘖”。
黄檗禅师开示:本心离见闻觉知,不属于见闻觉知所含摄的范畴,如果想要找到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要透过见闻觉知心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真心,而不是在见闻觉知范畴中去找;因为在见闻觉知心所含摄的范畴去找,永远都落在见闻觉知中,永远都落在妄心的境界中,根本找不到从本以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也就是说,要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运作的范畴,去找与见闻觉知心同时同处和合运作之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从这里可以证明:真心与妄心是和合运作的。如果不是有真、有妄,参禅者又如何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呢?如果不是有真、有妄,禅宗祖师又如何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心呢?如果不是有真、有妄,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菩萨,又如何现观真心从本以来是真、妄心从本以来是妄呢?如果不是有真、有妄,证悟者又如何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心体性而修行呢?如果不是有真、有妄,证悟者又如何汰换染污的七转识种子而得以清净,乃至究竟清净而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果呢?由于众生心太粗糙,以及正知见与福德等条件都欠缺下,所以才会落在妄心运作的有为境界中,无法证得从本以来没有境界的第八识。既然连妄心都无法分清楚,更何况能够亲证与妄心和合运作似一的真心呢?所以说,八个识当中有真、有妄,而且真妄和合似一,才会有世间人所认知的五阴世间、器世间及诸法出现,以及菩萨据此真妄和合运作,而亲证从本以来离见闻觉知的真心。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出家人、在家人不相信
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主张:“有分别心是无法悟入本心的”、“能观的心就是真心”、“能见之性乃是我们的心性,即是佛性”、“对境都不分别,但了了常知”、“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当下即是”等等,你一定就能很清楚知道:他已经落入妄心识阴六识所含摄的范畴,今生今世尚且无法远离识阴境界,当知也无法亲证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必须加强自己的佛法正知见,未来才有可能证得真心第八识。
又由于这八个识和合运作似一,以及第八识行相非常微隐、深细,是只有菩萨摩诃萨才能证得及了知的境界,不是二乘愚人及凡夫所能了知的境界,如 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卷2 开示:【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2 经中开示:藏识的行相很微隐、深细,除了住于真如境界的菩萨能够了知,诸佛究竟了知外,其余二乘及外道凡夫,穷尽定力与慧力,也是无法了知菩萨亲证藏识的境界为何。由此可知:藏识的行相很微细,不容易亲证,所以古时禅门有很多祖师从小出家,长大开始参禅一直到死都无法证得,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那是大丈夫 3 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行境界,也不是知见、福德等条件欠缺的凡夫菩萨所行境界。
注2《大乘入楞伽经》卷2〈集一切法品〉,《大正藏》册16,页594,中29-下2。
注3 古时的禅门,凡是破参的人,不论他是现出家相,或者现在家相,也不论他是男众,或者是女众,都名为大丈夫。纵使女众现的是在家相,面敷胭脂、身穿华丽衣服、配戴名贵珠宝等来庄严其身,一旦破参了,不名为小女子,名为大丈夫,也是佛门所认定真正的出家人(心出家),亦名黑衣。这告诉大众一件事实:佛门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真正的出家人,而是以他有没有证法、有没有证量来认定。如果有人执持出家身分而认定他就是出家人,而不是以有没有证法、有没有证量来认定,表示他对佛法懵懂无知,是新学菩萨,熏习佛法才刚开始不久,没有具足正知见,所以才会有如此荒唐的说法出现。
最后作个结论:一切正常人都是八个识具足,不多也不少,亦无法以人力强行加以增减,因此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诸法都是八识论,不是七识论、六识论;而且有真、有妄,第八识是真心,前七识是妄心,真妄和合运作似一,才会有一切有情的五阴世间及器世间,乃至诸法出现,都不能外于第八识而有、而存在。
第三点:菩萨明心时能够现观真心的真如性。亦即证悟的菩萨可以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的如来藏性,二乘人没有亲证如来藏,所以无法现观如来藏性。既然菩萨亲证“圆净法性”,当然可以如实现前观察如来藏的体性——无觉无观、不会六尘。如《大方等大集经》卷11 开示:【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若见众生心性本净,名如法住。】4
注4《大方等大集经》卷11,《大正藏》册13,页71,上18-20。
过三恶道菩萨开示:一切诸法没有造作、没有变异、没有觉与观,所以没有觉观的心体就称为真实心的体性。如果众生能够如实看见自己及其他有情没有觉观、本来清净的真实心,也有定力配合而且能转依成功,他就是证悟明心的菩萨,亦名如法安住清净心的菩萨。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真实心如来藏没有觉观,也没有能所,所以不在六尘中起分别,菩萨如果能够这样现观及转依,才是真实亲证如来藏性的菩萨,亦名证悟明心的真实义菩萨。
既然菩萨可以如实现观自己的如来藏性,当然也可以现观别别有情的如来藏性与己无异,为什么?因为自他有情如来藏平等平等故。既然菩萨可以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的如来藏性,当然会发起下品妙观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这样的智慧当然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智慧,因为二乘人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仅是观察蕴处界虚妄而已,无法现观外于蕴处界运作的范围,无法现观与蕴处界同时同处配合运作的如来藏,也无法如实现观如来藏所显的真如性。因为这样的缘故,
当菩萨讲到如来藏的种种内涵,以及如来藏与蕴处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阿罗汉根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这是因为二乘人对大乘法没有“胜解”心所的功德,也就是对大乘法没有殊胜了解,无法对大乘法义产生“念”心所而有明记不忘的功德,所以无法忆持大乘法义。因此缘故,“四阿含中有许多经典本属大乘经,但被与闻的二乘圣凡诸人结集成二乘菩提的解脱道经典了”5,这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众:“有很多大乘经被声闻人结集以后,都变成声闻法只说解脱道,就是四阿含诸经中,与大乘经典中的某些经典同一经名而没有大乘法的实质,根本就不能称为‘阿含’,因为没有成佛之道的内涵。”6 再者,当菩萨演说微妙甚深的大乘法义时,譬如菩萨说:“阿罗汉断烦恼证涅槃,菩萨不断烦恼证涅槃”、“阿罗汉没有证涅槃,菩萨当下就是涅槃”等等,阿罗汉根本无法理解;因为阿罗汉很清楚知道自己是断尽烦恼,于舍寿后才能入涅槃,不像菩萨还没有断尽烦恼,就已经证入涅槃中;阿罗汉更无法想象,菩萨现前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任凭阿罗汉想破了头、搔破了头,也无法了知菩萨所说涅槃的真实义。所以阿罗汉在菩萨面前,根本没有插嘴的余地,只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说法,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注5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2 年9 月,初版四刷,页2376。
注6 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3 年5 月,初版四刷,页3,行7-10。
又菩萨明心亲证真如,当然可以现观自他有情的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真心所显性,如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10 开示:【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7
也就是说,第八识所显示的如来藏性─真实而如如的法性─真如,可以为明心的菩萨所明见,再也没有别的法可以显示真心的真如性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亲证真心的真实如如法性,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如性,也可以看见别别有情的真如性,无有差异,都是那么清净无碍真如。这个真如,乃是透过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法十一,以及二十四心不相应行等九十四种法,真妄和合运作所显的真如法性,而为菩萨现前观察到,也是唯识学所说的真如无为。这样的真如性,是没有境界法,纯粹是菩萨找到真心如来藏所显示的真如性所发起的般若智慧境界而已。当明心的菩萨现观自他有情的真如,并转依真如法性后,于历缘对境当中,渐渐地将烦恼种子汰换为清净法种,虽然仍然是旧时的自己,但是其行为举止、说法等已经改变,已经不是以前的旧行履,正如禅宗证悟祖师所说“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8,一旦说起胜妙法来,与以前大不相同,令人刮目相看,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禅宗祖师于悟后所说话语真的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真实例子: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本寺。受业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其师又一日在窓(古时同“窗”字)下看经,蜂子投窓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其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其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师登座举唱百丈门风,乃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其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9
注7《成唯识论》卷10,《大正藏》册31,页59,上15-16。
注8《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30,中1。
注9《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册51,页268,上10-24。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在外行脚,于百丈禅师座下悟入,回原受业师所住持的大中寺欲报师恩。受业师问:“你离开后,在外面得到了什么事业?”神赞禅师答:“没有任何事业。”受业师便派遣工作给神赞禅师做。一日其师沐浴,神赞受命帮受业师搓背,轻抚受业师肩背说:“好一所佛殿啊!可惜这佛不神圣。”其受业师一听就回头看神赞禅师,神赞禅师却说:“虽然这佛不神圣,倒是还能放光芒。”一日,其受业师在窗下看经书,正巧有一蜜蜂撞在窗纸上求出不能,神赞禅师看了就一语双关说:“世界如此宽广而不肯出去,却在已经斑黄旧纸上钻(暗喻其师只知读经典),得等到驴年来到才能出得去(示意其师只知读经典如何能出得三界生死)。”其受业师看他几次出语不俗,觉得很奇特,便询问之,得知神赞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开悟,便告诉众僧准备斋饭,请神赞禅师受供后再为大众说法。神赞禅师登座,举唱百丈禅师门风说:“真心灵光独自照耀而超脱于六根六尘之外,其心本体真
常而远离语言文字,心性本自清净没有染污而自然圆满成就一切法,只要舍离妄心等缘以后即能证得不会六尘的如如佛。”其受业师于言下有所感悟说:“没想到垂垂老矣还能听到如此殊胜究竟的法!”由于未悟的凡夫,所知、所见都不离蕴处界范围,而神赞禅师于百丈禅师座下开悟,其所说法,当然不会落入虚妄的蕴处界范围,当然会以真心的体性、真心的真实性来为人说法,所以其受业师知道神赞禅师证悟回来出语不俗,就请神赞禅师登座说法,自己在座下听法,因为听到这样闻所未闻法,才会有所感悟而说:“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由此公案可知:证悟的人,其智慧已经生起,所以出语不俗,虽然与悟前仍然是同一个人,但是他的行为举止、说法内涵等已经改变,已经不是以前的旧行履了。
最后作个结论:菩萨明心亲证真心如来藏的真如性、真实性——无觉无观、不会六尘,祂真实存在,不是如虚空一样虚无飘渺而不存在;而祂对六尘所有境界都无所动心,故称如如。因为这样的缘故,证悟的菩萨所说的法,都是站在真心如来藏性的立场而说,当然是众生闻所未闻法,与一般法师、居士们说法不同,所以才会说菩萨出语不俗,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第四点:菩萨亲证真如所发起的智慧,未来能够证得一切种智。亦即菩萨明心后,最后穷尽三大无量数劫以后,能够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由于佛有一切种智(一切智智),阿罗汉仅有解脱道的一切智(萨婆若),所以阿罗汉还不是究竟佛。有何证据说二乘人仅有一切智,菩萨有道种智,佛有一切种智,如 佛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 开示: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佛告须菩提:“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10
注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 第70〉,《大正藏》册8,页375,中23-27。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声闻、缘觉仅有一切智,地上菩萨有道种智 11,佛有一切种智,由于二乘阿罗汉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如,不会有七住贤位菩萨的实相般若,当然没有菩萨的道种智,更没有佛的一切种智,所以二乘的阿罗汉尚未成佛,更不是已圆满一切种智的究竟佛。又譬如《大智度论》卷27 也开示,阿罗汉仅有一切智,没有一切种智,所以并不是佛: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12
注11 道种智、一切种智,皆必须先证第八识的真如法性,次第进修入地以后方能修学直到佛地圆满。
注12《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册25,页259,上20-23。
不论是经典或论典都已经很清楚开示:二乘四果人仅有一切智,七住以上的地下菩萨有实相般若,地上菩萨有道种智,诸佛有一切种智;而且诸佛的一切种智是最究竟,它函盖了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与贤位菩萨的实相般若,更函盖二乘的一切智。如果二乘人想要证道种智,除非他回小向大勤求明心见性,证真如以后次第进修迈向初地,未来才有可能证得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否则二乘人永远只有一切智而已,没有道种智,更没有一切种智,所以 佛般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此缘故,如果佛门中有人主张:“阿罗汉就是佛”、“阿罗汉有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你一定很清楚知道:这个人在说梦话、在谤佛,不是吗?
又笔者经常听到有人提道种智这个佛法名相,一旦问他什么是道种智、一切种智?大部分人都无法清楚地回答。因为这样的缘故,有必要加以说明什么是道种智?所谓道种智 13,就是菩萨进修一切种智尚未圆满,是修道位中已证而未圆满的一切种智,名为道种智。如实了知真心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个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无量无边广大深细,已究竟了知时,则名为一切种智,此时即能具足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也就是成佛了;这也是佛门中所说,地上菩萨摩诃萨有道种智,诸佛有一切种智的由来。然而,菩萨要发起道种智,就要在诸法上,现前观察真实虚妄才能发起的智慧,如 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开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14
注13 道种智简称为种智,属于地上菩萨无生法忍的智慧,这是以狭义的方面来讲。广义的方面,三贤位的别相智也属于种智的一部分。
注1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87,下30-页488,上5。
经中开示:什么是法无我智?就是菩萨如实观察阴界入虚妄想自性,犹如阴界入没有真实不灭的我与我所;而我与我所,乃是阴界入的积聚,是以如来藏为因,藉无明业爱系缚为缘展转而生。诸法也是这样的道理,无有真实不坏的自相与共相。不实的虚妄想及势力,是凡夫虚妄分别而生的境界,不是诸圣贤所行境界,所以菩萨摩诃萨对于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能够真实了知,因而远离不实的虚妄想。因此缘故,佛告诉大慧菩萨,菩萨摩诃萨当善于分别一切诸法中没有真实不坏的我,这就是法无我的智慧。善于如实观察法无我之菩萨摩诃萨,不久以后应当会证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之境界相。佛已经很清楚明白开示:能够了知一切诸法没有真实不坏我的智慧,就是有了地上菩萨的法无我智,也就是地上菩萨有道种智,这样的智慧有少分、多分的了知:初地菩萨能少分了知,十地菩萨多分了知,唯有佛究竟了知。
又法无我智的现起,是在菩萨找到第八识明心证真如时,入了真见道位,成为菩萨七住位不退,由此后方是法无我修证之开始。为什么?因为菩萨在参禅时得以破参,找到第八识之所在,观察万法皆从第八识真如出生,有了法身德;以及找到第八识时证得真如而了知实相法界,发起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德;然后以发起的法身德及般若德,来观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也就是说,菩萨明心证真如,转依真心实际理地的功德,以及发起的般若智慧的功德,来观待蕴处界及由蕴处界展转所生的诸法,都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都是虚妄的生灭法,因而有了少分的人无我智,以及极少分的法无我智。正如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所说:破参的七住菩萨有二种无我智 15 的道理。其中的人无我智,含摄大乘人无我智,即是大乘菩萨依于真如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虚妄而发起的智慧,也含摄二乘人无我智,即是二乘人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了知蕴处界没有任何一法真实存在而生起的智慧。菩萨的法无我智,是菩萨依于真如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所生的诸法真实虚妄的智慧;而且菩萨现观蕴处界也是诸法的一部分,故说菩萨开悟明心后,可以同时现观人无我以及法无我,因此而有少分的人无我智,以及极少分的法无我智。
注15《成唯识论》卷9:“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大正藏》册31,页50,上6-8)其中二空就是人我空、法我空,因为菩萨如实现观二空所显真实理,所以有了人无我智以及法无我智出现。
然而,七住菩萨的法无我智与二乘的法无我智仍有所差异。二乘人的法无我智,是依于人无我智而说,是把五阴十八界加以细分;细分之后又将心所有法再细分,这样列出许多法,现观其无有真实我之存在,现观如是诸法之无我性,而说诸法无我。可是他们所说的法无我,并不是依实相法界第八识的无我性、中道性、涅槃性为中心来说的法无我,而
是依灭除五蕴后的空相—使他证入五蕴空—来说诸法无我。16
注16 此中详细义理,请读者自行参阅 平实导师著,《起信论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
这告诉大众:二乘所观待的诸法,都是依于蕴处界细分出来的法,属于人无我智所含摄的范围。七住菩萨的法无我智有三个部分:第一、是以自己亲证如来藏本来无生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及展转出生的诸法都是从如来藏出生的,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都是如来藏所含藏的功能差别的一部分,摄属于如来藏,与如来藏非一非异。譬如身体与手的关系,身体是身体,手是手,故非一;但是手不能离开身体而有,属于身体的一部分,故非异,因此身体与手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由于如来藏是常、不生不灭,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从如来藏出生,所以蕴处界汇归于如来藏,蕴处界及诸法本是如来藏功能体性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了。第二、菩萨了知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是以如来藏为因,藉种种缘出生,所以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然而诸法依于如来藏,可以不断地生起及消灭,前一刹那如是、现在这一刹那亦如是、未来一刹那亦复如是;以此类推,昨天、今天、明天亦复如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亦复如是,都是生灭不断的法、不真实,但因为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都摄属于真心,所以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才能不断地出生,以及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出现。第三、蕴处界与诸法既然都是依于如来藏才有不生不灭与生灭二种说法发生,但若离于如来藏又根本没有不生不灭与生灭可言,因此如来藏本体不生不灭,其所含藏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有生灭,也就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故非一非异 17。
注17《大乘起信论》:“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大正藏》册32,页576,中7-9。
综合上面所说三种境界,都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的境界,主要的原因是二乘圣人不证如来藏,不知真如。既然不证如来藏,当然不知如来藏之所在,更不用说能够现观如来藏与其所生的诸法非一非异的关系,所以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行的智慧境界。又七住菩萨法无我智仅是极少分知之,不如地上菩萨多分知之。为什么?因为七住菩萨仅知道如来藏总相而已,尚不知如来藏其他种种别相的智慧(别相智),更不用说能了知地上菩萨对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千百万亿法明门的智慧。所以,七住菩萨于法无我智仅是极少分知之,地上菩萨多分知之。
综合上面所说,诸佛的一切种智函盖地上菩萨的道种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函盖贤位菩萨的无生智及二乘圣人的一切智;所以菩萨有道种智,未来可以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二乘圣人仅有一切智,无法成为菩萨,更无法成佛,唯除后来回小向大、证真如,未来才能像菩萨一样,成就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出家人、在家人主张:“阿罗汉就是佛”、“阿罗汉有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也就是主张阿罗汉是佛,有道种智、一切种智,你可以肯定这个人一定是佛法的门外汉,才会有如此荒唐的主张出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