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从十信位转入十住位中的初住位,开始外门广修菩萨六度波罗蜜多。菩萨在初住位的发心住,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多第一度布施的功德,二住位的治地住开始修第二度持戒的功德,乃至六住位的正心住开始修第六度般若的功德。于六住位所应修集的福德与智慧等圆满前,应进行断除五阴无有真实常住不坏我的灭除我见,以及建立五阴等我依真如而有的大乘四加行 1 ——煖、顶、忍、世第一法,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不再将意识我当作真实我,印定五阴等一切都是唯有真如所成的正见,成就世间智慧中至高无上的智慧,也已成就声闻人断我见证初果的功德,因而圆满六住位(将要)转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之前,必须跟随真善知识教导及熏习,知道有一个真如心存在,世出世间法都要以祂为依止,所以祂是一切法的根本等等正知正见,并要先依照真善知识所教导的次法去培植开悟明心所需的定力、慧力、福德,以及用真善知识所教导参禅正知见去参禅而参究这个真实心何在,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明心真见道,接著深入现观真如心的总相而且心得决定时,成为七住满心位不退菩萨,这有经典为证如下:
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2
注1 七住前所进行的四加行与初地前所进行的加行有所不同,七住前所进行的四加行,是在断除五阴中真实常住不坏我的邪见,于断除我见后,成为声闻解脱道世第一法,作为七住菩萨未来明心真见道的前方便。初地前所进行的加行,是明心以后经过多生多劫,于第十回向位满心前所应修而发起圣种性的加行,属于出世间法的加行,是入初地前的前方便,与七住前所进行的加行大不相同。欲知两者之间加行详细差异内容,请参阅第六章第四节说明。又《瑜伽师地论》卷46,已谈到初地前的加行,乃至谈到菩萨欲进入下一阶段修行,都有其加行的条件(次法)存在,并于加行条件圆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位修行。
注2《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贤圣学观品第 3〉,《大正藏》册24,页1014,中29-下5。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开示:从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如是经过初住到六住,一一修习菩萨六度波罗蜜多,于六住圆满后,修证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行,也就是去参究真如心之所在的观行,于一念相应慧,般若正确的观行现在前,亦即“正观现在前”,亲证禅宗所谓的生命实相、本来面目、佛法大意,因而明心证真如,那就是“意识觉知心证得真如心而转变自己原有的邪见、边见等,改为依止第八识真如心的境界,而仍然保留意识觉知心自己本有的六尘中一切境界,只是不再认定觉知心意识自己是真实法,也确定万法都由自心真如出生,有智慧现观这个事实而且心得决定了”3。菩萨明心证真如进入第七住后,再加上诸佛、菩萨等真正善知识摄受护持,才得以成为第七住之不退心住,成为位不退菩萨;若能继续把真如心的总相具足现观,使根本无分别智圆满时,因而转入八住位。由此可以证明:菩萨明心圆满时才只是第七住位而已,才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七,还有二大阿僧祇劫又三十分之二十三犹待菩萨精进修行完成才能通达而得入地;所以明心只是第七住位而已,在佛菩提道中才刚开始注册、刚入内门而已,还有八住、九住、十住,以及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有三十五个阶位尚待完成,并不是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更不是悟了就是佛。以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悟了就是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等等,表示他们对佛法误会很深,犹待跟随真善知识学习以及深入经典研读,才能改正自己邪知邪见而如实修行。
注3 平实导师著,《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6 初版,页88。
七住菩萨明心以后转入八住位,不断地修集定力、慧力、福德,得以圆满八住的童真住、九住的法王子住,转入十住的灌顶住。于十住位中,继续跟随真善知识教导及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正见、锻炼看话头功夫、培植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并于锻炼看话头功夫纯熟后去参究:“什么是佛性?”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得以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于成佛之道上继续向前迈进。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何证据说十住菩萨能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正如佛在《大般涅槃经》卷 8 的开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4
注4《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第 4〉,《大正藏》册12,页412,中7-10。
说明如下:
“迦叶菩萨向佛禀白:‘世尊!佛性真的很微妙、真的很细腻,很难让人了知,为什么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看见佛性?’佛告诉迦叶菩萨:‘迦叶善男子!就好像二乘慧解脱的圣人,若未修得第四禅及神足通,尚且不知道四禅天人的境界,云何能够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纵使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若未修得神通,仍须舍报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后,才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们因为随顺契经,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佛性。’”由佛的譬喻开示可知:真的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而且正觉同修会中也有不少人看见佛性了,证明经中所说真实不谬。又,想要眼见佛性,需要具足十住位所必须的福德与纯熟的看话头功夫,以及眼见佛性的正知见,譬如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智力,于这些条件具足后,才有可能眼见佛性。以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主张:“不能用父母所生肉眼来看见佛性”或“佛在经典并没有说可以用肉眼看见佛性”等等,你就可以断定,这样的人一定是未圆满十信位的凡夫,才会对佛的开示不能信受。久学菩萨纵使现在因缘尚未成熟,无法肉眼亲见佛性,但是他相信佛语开示,只要努力去圆满眼见佛性所需要的三种资粮次法,于因缘成熟时,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亲见佛性,并不会因为自己现在无法眼见佛性,就否定佛在《大般涅槃经》卷8 所开示以肉眼得见佛性的事实。
又,佛在《大般涅槃经》卷 25 也同样开示:十住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5
注5《大般涅槃经》卷25〈师子吼菩萨品第 23〉,《大正藏》册12,页769,下24-页770,上1。
佛陀开示:十住菩萨只要肉眼正常,并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可以用肉眼看见佛性,但只是少分见,不是具足见,就好像在夜晚看见诸物一样,因为黑暗的关系,所见不是全然的清楚;佛则具足眼见佛性所有功德,就好像在大白天看见物质一样,非常清楚。由此可以证明:十住菩萨真的可以眼见佛性,也就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看见佛性,因而成就菩萨二果薄贪瞋痴的功德,也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修行过程,因而圆满十住位转入十行位之初行位中。
又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成就一种现观:如幻观——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现观:“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是名如幻观成就。6 这样的眼见佛性,乃是上于明心亲证第八识所显真如性相的境界,非是七住明心菩萨所能了知。
注6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 初版3 刷,页221。
由此可以证明:
一者、明心与眼见佛性是二种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前者是七住菩萨亲证如来藏本体之所在,也是七住菩萨亲证如来藏所显的真如性;后者是十住菩萨亲证如来藏见分所行境界,也是十住菩萨眼见如来藏自身五遍行等运作,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出家在家四众主张:“明心与眼见佛性是同一个法,不是两个法。”表示彼等对佛法认知非常浅薄,根本不相信释迦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开示: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
二者、菩萨明心是亲证第八识所显的真如性,真如心本身离见闻觉知,是没有境界的法。菩萨眼见佛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有境界的法,两者所见的内涵是大不相同,完全是不同境界。
三者、眼见佛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要透过看话头的功夫才能成就,明心则不需要看话头功夫。为什么?因为见性要有深定才能够看住话头,没有深定是无法看住话的前头。如果连看话头功夫也无,如何眼见佛性?这是因为第八识的种子流注非常快速,如果没有修成将话头看住的定力,一定会住在话尾而落入妄知妄觉中,而将识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当作是佛性,成为佛在经中所说四种随顺佛性当中的凡夫随顺佛性,而不是佛所说的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大众如果想要知道四种随顺佛性的详细内容,以及见性与看话头有何关联,请参阅正智出版社、正觉同修会所出版的四本书:《宗通与说通》、《眼见佛性》、《明心与眼见佛性》、《见性与看话头》,在此不再赘叙。
四者、虽然十住菩萨见性比七住明心菩萨多了三个阶位,可是见性所需要的福德,却是明心所需要的福德至少十倍以上,所以要有很大的福德来庄严才能眼见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卷27 开示。为何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福德比七住菩萨明心来得广大?这可用譬喻来说明。譬如:在数学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πr2,其中π接近3.14159,r为圆的半径。为方便说明福德的差距,姑且将圆的面积譬喻为菩萨所应圆满具足的福德,并将七住、八住、九住、十住菩萨阶位分别设定r=1、2、3、4。首先比较七住与八住菩萨的福德,两者福德则相差4(=22)倍之多。七住与九住相比较,两者福德相差9(=32)倍之多。同样的道理,七住与十住相比较,两者福德相差16(=42)倍之多。就像这样,见性虽然只比明心多了三个阶位,可是见性所需具备的福德却是远远超过明心所需要的福德至少十倍以上,所以十住菩萨要有很大的福德来庄严才能眼见佛性;如果没有广大的福德来庄严,仅有看话头的定力以及有眼见佛性的正知见等慧力,很有可能眼见佛性模糊不清,乃至不见;如果在参究当中,知道佛性的答案而无法眼见,那今世想要眼见佛性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留待后世有机缘时才可能眼见佛性。
是故,要眼见佛性真的很不容易,比明心困难很多,这也是在禅宗典籍所记载一千七百多则公案中,处处可以看见明心菩萨的公案(错悟、解悟的祖师公案不算),而见性的公案却是很少,眼见佛性的祖师,据禅宗历史所记载,找不到一打人,是非常少的。7 既然七住与十住的福德尚且有如此差距,更不用说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每一阶位的福德,比之于前一阶位,都是以等比级数之差异来计算。从这里用比量及想象可知,要成为初地菩萨所需要的福德比七住菩萨来得广大无边,更不用说成佛所需要的福德,比七住、初地菩萨更是广大无边不可计数。
注7 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11/30 初版首刷,页169。
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以后,转入十行位的性种性 8 中。所谓十行位,就是十种菩萨性具足圆满的阶位。由于菩萨明心与眼见佛性,圆满十住位功德,转入十行位修行;于初行位之欢喜行开始,已具有微妙的般若智慧,可以荷担如来家业,出来摧邪显正救护众生,因此心中非常欢喜;一直到十行位的真实行,使自己的菩萨种性接近具足圆满阶位,于一切身口意行都成为无漏有为法,都是清净无漏,住于一真无为 9 境界中。也就是说,十行位的菩萨专在八识心王等法相中,比对阿赖耶识心体之如何配合运作,并观察七识心之现行与微细心行,由是而渐渐伏除所知障相应之异生性。因为菩萨多闻、多熏习的缘故,转进转增,到了即将圆满真实行时,依相见道之八识心王等别相智慧,努力作诸微细观行,亲自证知而发起一种现观:
阳焰观——现观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而不能止息,而此阳焰实非真有,乃是妄知与妄觉所构成者。10
注8 性种性,就是要让菩萨种性具足圆满的阶位,也就是要培养菩萨出来摧邪显正、救护众生的种性阶位。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后,不忍众生被邪师误导,所以出来摧邪显正,出来救护众生,因为这样的缘故,才能渐渐圆满十行位所应具有菩萨种性的功德。如果菩萨宁愿看著众生被误导,不愿出来摧邪显正,表示这位菩萨很乡愿,没有资格担任菩萨,当然无法圆满成就性种性的功德,未来更不可能转入十回向位的道种性阶位修行。
注9 详见佛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 所说真实行的内涵。
注10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2009/9 初版3 刷,页222。
菩萨圆满十行位阳焰观后,转入十回向位的道种性 11 中,此时仍在色阴区宇 12 范围中。所谓十回向位,就是十种菩萨不畏惧艰难去摧邪显正、去救护广大众生的回向行,以培养自己入地前的广大福德,能够这样去摧邪显正、去救护众生,未来也可以发起圣性而进入初地修行。由于菩萨成就十行位阳焰观后,转入十回向之初回向位,救护一切众生远离众生相,一切修行全部回向这个志业的成功,为了众生继续出来摧邪显正,广度众生走向正道,让众生远离众生我的法相;一直到第十回向的法界无量回向,对见道位所应现观的真如法性渐次圆满具足成就。当菩萨为了圆满第十回向位功德,还必须完成四件事才能转入初地通达位:
一者、由于菩萨在初回向到十回向位不断地摧邪显正,不断地救护众生回向正道,使得菩萨心渐渐清净、渐渐广大,以此累积自己广大的福德。
二者、菩萨分别圆满完成别相智三品心智慧(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13,并于最后一品心智慧完成时,成就一种现观──如梦观:常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诸事相,亦可观见多生多劫违犯过失而受果报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恶果报皆由往世自造因缘所致,因果历历不爽,悉如昨梦。由是缘故,便得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事相,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便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梦中无异。14
三者、于完成如梦观后,对大乘四圣谛四行观进行安立谛有十六品心 15 及九品心之加行;完成时不仅有了初分的道种智,能了知百法明门内涵,而且也成为圆满初禅的最顶级三果人,使得菩萨能够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或者有四果向的证境;或者有大乘通教四果慧解脱阿罗汉证境,已有能力将思惑断尽,也就是将三界爱烦恼的现行断尽,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可是因为菩萨所发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也为了继续修学无生法忍道种智,不乐取证无余涅槃,故意生起了最后一分思惑而润未来世生,名为留惑润生,以取得未来世五蕴身心而于初地位中继续修行。
四者、于佛前勇发增上意乐的十无尽愿。于此四事完成,即可入于通达位成为初地菩萨,名为“生如来家、住佛种姓”,尽未来际永远随顺诸佛。
注11 道种性,就是指十回向位菩萨,为了进入初地十种前方便阶位,由于十回向位菩萨不断地摧邪显正、不断地救护众生,于圆满后,方能进入初地进修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所以十回向位,乃是菩萨为了成为地上菩萨的前方便;若不知初地前十种前方便施设,以及不知如何具足圆满道种性的功德,未来无法成为地上菩萨。
注12“‘色阴区宇’是说,这时的菩萨还没有超越劫浊,无法突破色阴的限制,还必须依赖外光来照明,否则就无法看色法。区是区隔,宇是遮盖的意思;区宇是说对某一种区域内的法性无法自在,被区隔及遮盖住了。”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2/2/24 初版2 刷,页94。
注13“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11-18。
注14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初版3 刷,页223。
注15 安立谛有十六心之观察,区分为二种:第一种,依所观察所取与能取之关系,对大乘四圣谛之一一谛,分别以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来观察,来建立十六品心。第二种、依所观察下界与上界之关系,对大乘四圣谛之一一谛,分别以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来观察,来建立十六品心。详见《成唯识论》卷9 之安立谛有十六心开示。
又菩萨七住明心有了总相智后,渐渐深入别相智,乃至很有福报,遇到善知识教导道种智知见,会将七住明心、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作一个全盘的思惟整理,发现这些观行的内容是有次第性,不是毫无关联的。也就是说,菩萨明心后依第七住位的真如智,遥知第十住如幻观、第十行阳焰观、第十回向如梦观,相互之间的观行是有其前后次第及关联,这也是七住明心菩萨以自己所证自心如来现量境界,来比量推度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境界,仅是知见而已,并非是自己证量、自己见地的缘故。譬如明心后,能够现观自心如来分明显现,虽然证得一分人无我智、法无我智,然而不如十住菩萨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来得震撼,为什么?这是因为明心菩萨亲证自心如来之所在,乃是离境界的现量智慧,纯粹是悟后发起的般若智慧而已,没有任何境界或神异可言。然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不仅出生比明心更高层次的般若智慧,而且还能用父母所生肉眼亲见自己的第八识见分作用,由此而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因而刹那之间得以成就如幻观。所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时不仅是智慧境界,而且还有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之有境界法出现;如果拿眼见佛性有境界法与明心的离境界法来比较,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当然比七住菩萨明心更具有震撼力。
又十住菩萨眼见自己第八识见分佛性,再来比对十行位菩萨亲证阳焰观之七转识晃动不已,是以眼见第八识见分为基础下,来观待自己的七转识虚妄,当然是比十住位更能深入观行、更有智慧。又十回向满心时,证得过去无量世乃至今世的种种行都犹如梦境的如梦观,比十行位满心只证得今世七转识虚妄的阳焰观来得更深入,因为前者如梦观是现观今生及过去无量世所行种种菩萨行(包括七转识在内)虚妄,都如昨梦而能顿舍三界贪爱,后者阳焰观仅是现观今世七转识虚妄而已。然而第七住满心菩萨能够作此七住、十住、十行、十回向之比量及推度,乃是因为有真善知识教导,以及自己明心有了少分真如证量及智慧后,才能作此比量及推度,纯粹是自己意识思惟所得的知见,是菩萨意识心中的一个概念而已,并不是自己亲证的现量境及见地故。
七住明心的菩萨悟后进修所遥知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既如是,初地乃至十地菩萨所证的现观亦复如是,都有其先后次第。譬如初地菩萨看见六尘影像是自心之明镜所映现,证实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现量而无外境可得,当然比十回向位满心菩萨只知无量行虚妄,不知这些无量行之影像是自心明镜所映现来得深入。又譬如二地满心能够转变自己的内相分,三地菩萨能够转变别人的内相分,如果自己尚且无法转自己的内相分,又如何去转别人的内相分呢?所以二地与三地的现观是有其次第先后,不是没有关联的。然而这些甚深微妙的观行境界,纵使有地上菩萨将其证境一一详细说明,或者因为佛告诫地上菩萨不得明说而(只能隐说),或者真善知识将其证境书写成文,而自己有幸能够听闻、阅读真善知识说法,那已经不是笔者所能思量及想象的;因为这样的境界,距离自己所知、所见、所证境界,不是近在咫尺而已,而是远在天边(距离自己很远、很远),已经不能用算术譬喻来形容;因此,菩萨将此正知见加以闻熏后,应该好好种在自己的第八识田中,以待自己未来能够亲证及了知。
又菩萨圆满十回向位转入初地,开始进入十地的圣种性 16修道位中,甫入初地时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转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中。所谓十地,就是十种修无生法忍道种智的阶位,始从初地对三贤位所证诸法真如通达的极喜地,一直到第十地法云地为止。由于刚转入初地的入地心菩萨,已经断了三界爱烦恼现行,已有能力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但因起惑润生不入无余涅槃,才能继续成佛之道的修行,于是开始分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因此,进入初地的菩萨开始修学三事:一者、修集布施波罗蜜多,尤其是法布施波罗蜜多,以累积自己的福德,来圆满初地所需要的福德。二者、修学百法明门的道种智,尤其是八识心王的智慧,来圆满初地菩萨应有的智慧。三者、断除初地所应断的所知障随眠,以及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于这三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镜像观,现观:六尘影像唯自心藏识所现,自心七识所触六尘唯内相分,不触外六尘,证知一切染净果及所爱厌境界,皆如镜中映像,皆唯自心藏识明镜所现,非有外法可得。17 因为亲证镜像观的缘故,成为初地满心菩萨,解脱道中的智慧胜于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证量(这在十回向位满心就已经成就,不是现在才成就,但是菩萨为了修证无生法忍的智慧,故意留惑润生),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为了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故意保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因而转入二地(离垢地),继续修学二地无生法忍的智慧。
注16 圣种性,是指已经有了无生法忍道种智的种性,是具有道种智的地上菩萨,名为佛子──佛的真正儿子、如来真子,也就是说,于修学佛菩提道证悟后,还要发起道种智,以及荷担如来家业,才是佛法上所说的圣人,因为里里外外都具有圣性,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圣种性菩萨为:“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住佛种性;能修诸行,不断三宝,善能守护菩萨种族,净菩萨种,生处尊胜,无诸过恶,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恭敬赞叹。”(《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9〈入法界品第 39〉,《大正藏》册10,页438,中24-28。)
注17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台北),2011.5 初版12 刷,页165。
到了二地,成为二地入地心菩萨。菩萨为了成就二地满地心的功德,开始修学四事:一者、主修戒波罗蜜多,也就是修集二地的增上戒学 18。二者、继续修学千法明门的道种智,使得二地的无生法忍智慧得以圆满。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微细的随眠,以及微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四者、继续修集法布施利益众生,以圆满二地所需要的福德。于这四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光影观,现观:见分七识犹如光影。譬如明镜中像,若无光影,像则不现;七识心中所触藏识镜像亦复如是,七识若不现行,见闻觉知心中则不受镜像;复次,意根若不现行,藏识即不执取五根,则无意识,若无意识,则无六入,是故镜中映像皆由光影所成——自心藏识所现六尘映像,皆由意根意识光影所成,犹如光影。19 因为证得光影观的缘故,成为二地满心菩萨,可以转自己的内相分,透过见分七转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之影像,能令自心与非择灭无为相应,自然永不违犯清净戒律 20,名为真实持戒,使得自心更加清净,至此之前,名为学戒。二地满心菩萨于证得光影观后,如同初地菩萨一样,为了继续修证无生法忍的缘故,故意留惑润生,转入三地继续修学。
注18“云何菩萨增上戒住?谓诸菩萨(指初地菩萨)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住。”(《瑜伽师地论》卷47〈住品第 4〉,《大正藏》册30,页553,中20-21。)
注19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台北),2011.5 初版12 刷,页165-166。
注20 参见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初版3 刷,页226。
又菩萨成为三地入地心菩萨,为了成就三地满地心的功德,开始修学四事:一者、主修忍辱波罗蜜多,并以法布施来广度众生,以圆满三地所需要的福德。二者、继续修学万法明门的道种智。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微细的随眠,以及微细的烦恼习气种子随眠。四者、满地心之前应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 21,亦即修集三地的增上心学 22。于这四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谷响观,现观:于他方世界说法利乐有情时,意根意识在此娑婆世界色身中,同时缘于他方世界之意生身所说佛法及诸众生。缘熟之时,忽然返观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识缘于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现意生身所说诸法,犹如
山谷回响,而却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与意识所缘。23 因为亲证谷响观的缘故,成为三地满心菩萨,能证灭尽定而不取证,不仅成就色阴尽 24 之功德,甚至还能发起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 25,前往诸佛世界礼拜、供养诸佛,以及可以自在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由于三地菩萨心清净的缘故,可以改变他人内相分,也成为解脱道的俱解脱大阿罗汉,同样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为了继续修学无生法忍的增上慧,如同二地菩萨一样,故意留惑润生,转入四地继续修学。
注21 菩萨可分为戒定直往菩萨(依戒、依定修行的菩萨)、戒慧直往菩萨(依戒、依智慧修行的菩萨)二种,所以有些学佛人,对于戒慧直往菩萨于二地持戒、三地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有所疑虑,不认为二地持戒、三地修四禅八定等说法是正确的,认为在初地以前,已经有四禅八定等,因此笔者特别举《大方广佛华严经》来证明戒慧直往菩萨修学方法确实与戒定直往菩萨不同,经文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7〈十地品第 22〉,《大正藏》册9,页577,下20-22。)
注22“云何菩萨增上心住?谓诸菩萨(指三地菩萨)增上戒住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瑜伽师地论》卷47〈住品第 4〉,《大正藏》册30,页553,中21-23。)弥勒菩萨开示:菩萨二地持戒圆满的缘故,得以转入三地修行,并于三地快满心的时候,开始修世间的四禅八定等引、等至、等持。
注23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初版3 刷,页227。
注24“‘色阴尽’不是色身不见了,也不是五尘消失了,而是佛性不被色阴所遮盖,即使暗夜之中一样可以明见一切色尘。”(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2 刷,页95。)
注25“大慧!何者菩萨摩诃萨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静行种种行,大海心波转识之相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大慧!是名意生身相。”(《入楞伽经》卷5〈佛心品第 4〉,《大正藏》册16,页540,中23-27。)佛的开示:最快三地满心就会有第一种意生身,最慢到五地才有第一种意生身,端视菩萨当时定力、慧力、福德等条件是否具足圆满而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