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张善思 居士

   日期:2020-07-09     浏览:1147    
第三节、菩萨道必修布施、持戒、十善业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也就是福德和智慧要修集圆满,以达到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可以让我们越来越快乐解脱,帮助自己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以及福德和智慧都能增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
  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的修行,总共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和智慧(般若)这六度波罗蜜,乃至入地后也有十度。
  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 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 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
  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 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样,得要常常念著有没有机会利益众生,有机会就做,这也叫作念施。
  布施与持戒是初机学佛的基础,但是对于证悟的久学菩萨来说,也是一样的重要。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初分转生品〉说: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恒住施、戒波罗蜜多,于一切时不堕恶趣。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
  在经文中 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三恶道中。另外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也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并时常布施众生以及教化众生修行十善。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 佛国品〉也说: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关于这段经文,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02-203 页中有如此开示:
  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作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就净土,因为这三种布施是成就净土的基础。如果不作这三种布施,或是作了却不圆满具足,菩萨就无法成佛;乃至圆满十地的布施而入了等觉位以后,还要整整一百劫之中全力修布施行。所以等觉菩萨最后百劫中,“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命时”,生命都可以舍了,何况身外之财?有这最后一百劫的内、外财布施,才能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每一相都是由无量的福德修集而成的。如果不在这百劫之中全意修集福德,三十二大人相就不能圆满成就,因此这也是具足福德、成就常寂光净土的基本条件。所以凡夫菩萨初学佛法,从十信位开始专修信心,一旦进入初住位就开始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六度万行都以布施为基础,布施行若不成就,持戒行就不能成就。布施行不能成就,就会有贪,有贪就不能成就戒行。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
  戒又是忍的基础,这样一度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著其余五度。
  由此可知,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不仅是初机的学佛人行菩萨道的基础,另外对久学菩萨也是很重要的,菩萨们应该努力实践布施、持戒……等六度,并且应该以此三论努力教化众生。
  由此缘故,末学搜集经典、论典中的开示,配合 平实导师书中的内容,为众生略说此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期盼能利益有缘的初机学佛人及久学菩萨们能够福德日增、道业增上,由此具足次法而能早证菩提以及早成佛道。
  第四节 诸佛度众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诸佛度众的次第就是先讲布施、持戒和生天之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卷14 中说:【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13〈1 序品〉中也说:【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接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大法!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使讲到生天之论,闻者不能信受,佛陀便不再继续讲解脱道的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更不会再讲佛菩提道。
  平实导师也在《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第183-184 页中说:
  菩萨因为世世修福,才能遇见真正的大善知识,才能证得“法”而亲见万法的缘起;所以新学菩萨如果想要修证般若慧,一定得要先多修护持正法之福;不具备这个福德,就遇不到善知识,假使遇见了也还会错过。如果善知识特别慈悲,一把将他抓住,所以他没有错过;但他证悟以后将来还是会诬谤善知识,还是会退转。所以新学菩萨想要证悟而进入菩萨数中,一定得要同时修福。可是修二乘法就不需要福德吗?亦不尽然。在阿含中 佛度人证初果时是怎么度的?佛陀都是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某人来到佛前,听到 佛陀说要先学布施,他听进耳朵就觉得很刺耳了;佛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那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布施说了,他能听得进去,再为他讲戒法,以及持戒的因果,让他下一世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戒也能听得进去,真的领受了,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假使这些还能听得进去,才会告诉他五蕴虚妄而让他证得初果。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大乘的菩萨正法当然更是如此。所以即使是讲真实理的《金刚经》,佛陀也要为大众讲布施。为什么连讲理的经中都要说布施?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 佛要看你有没有菩萨性。如果你听了布施就生起烦恼,就会把《金刚经》执以为虚而不是执以为实,然后就说一切法空,全都是缘起性空;心中认为五阴死后全都没有了,成为断灭空了,全都是缘起性空。那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修行了,所以 佛还是故意要讲布施。
  佛在《阿含经》中的确有非常多的经文提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例如《长阿含经》卷2:
  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毡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婬、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佛陀遇到初次前来学佛的众生,不论对方是男众与女众、在家或出家,佛陀都先为他们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才进一步教导他们离开和得解脱;不仅我们的本师 释迦世尊是这样子度众生,甚至十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也都是如此的教导众生。
  如《增壹阿含经》卷13〈23 地主品〉:
  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各共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如来与父王及四十亿众渐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
  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不论面对哪一位众生,都先教导对方“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
  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生欲界天之理论;然后告诉众生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因此要出离欲界爱的系缚得证禅定;并且要远离色界爱,乃至以出离三界为首要目标。如果众生心性很柔和都能够接受,这样善根成熟的众生,接著 佛陀才会为对方说苦集灭道等四圣谛之法,让对方断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著 佛陀再为对方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因此我们也要这样度众生。所以接著我们先来讲布施之论。
  第二章、布施之论
  第一节 为何要修布施?
  布施在佛法中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又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也就是说,就连一只鸡,牠饮一滴水,啄一粒米,都有过去生的因缘。而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为了赚钱养家活口,为了准备退休金而努力赚钱。古德云:“人人知道有来年,个个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人为了明年、后年、晚年的生活都会努力存钱了,何况是未来世,更应该也要努力准备自己的福报。所以布施就像在投资一样,是为了修集未来世的福德;布施也像种田播种一样,果报收割是在未来世。现在多布施,未来世就能远离贫穷;就像现在勤俭存钱作有利的投资,晚年就有比较多退休金可用,这是一样的道理。
  第一目 贫穷是苦恼法
  所以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学佛还要修布施呢?”因为贫穷是苦恼法啊!贫穷的人为三餐奔忙辛苦,每天烦恼的事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瓦斯、管理费的钱付不付得出来。贫穷的人就是因为过去生没有作布施,因此此生得财不易,要受饥寒之苦或奔波劳累之苦。贫穷的人因为比较辛苦劳累,所以容易生病,但生了病也没钱看医生,因此俗话说:“贫病交迫。”贫穷的人没钱买足够的衣服、饮食,因此衣食缺乏导致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所以外表也不会好看。贫穷的人因为要为五斗米折腰,总是要卑躬屈膝地乞求别人施舍,因此地位又下贱,常常被人看不起或欺负;因此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所以一般人布施的目的是要脱离贫穷,脱离贫穷后不仅利益自己,同时也可以利益众生。常布施的人未来世的福报会很好,菩萨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因此需要很多世间福德当作工具,成为修道的道粮,因此也是广修布施行,这样可以利用未来的这些福报来帮助许多有缘众生。
  佛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83 毕定品〉中说到菩萨是这样教化悭贪吝啬之众生的:
  为悭者如是说法:“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莫以贫穷故,共相食噉,不得离三恶道。”
  佛陀常常为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的人说:“各位众生!您们应当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为这个缘故,您们应当努力精勤的布施,这样自己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2〈1 序品〉中也说:
  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劫盗心生;以劫盗故,而有杀害。以贫穷故,不足于色;色不足故而行邪婬。又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何以故?五尘充足,无所乏短故。”
  也就是说,菩萨会这样思惟:“众生因为不布施的缘故,导致未来世贫穷;因为未来世贫穷的缘故,就生起偷盗抢劫之心,而杀害了其他众生。又因为贫穷的缘故,所以得不到眷属无法娶亲,因此而生邪淫。又因为贫穷的缘故,地位低下恐惧而常常妄语。所以因为贫穷的因缘导致常常作恶多端,所行皆是与十不善业道相应。如果有修行布施,那未来就会有很多财物,就不会因此做非法造恶之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福而五尘充足,因此于此心中是无所乏短的缘故。”总之因为悭吝心性而成为贫穷的果报,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是很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布施。
  第二目 布施的利益
  在《大智度论》中也有提到布施有许多利益。布施从音译来说,又称为“檀”,布施的福业就像宝藏,常常追随著施主;布施可以破坏痛苦的过失,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布施是善法,能够摄受善人,与善人结缘;布施能够让众生安隐,临终的时候心无恐惧怖畏;布施就像大将军,能够降伏悭吝的敌人;布施是善妙的果报,天人都很爱乐布施;布施是清净的法道,贤圣们所追求的道路;布施是积善福德的大门,是建立度众的因缘……;总之布施的功德无量,是圣人大士和智者之所行的。
  而世间就如同失火的屋宅之家,有智慧的人,明白认识到这样的形势状况,在火还没有烧到此处时,就急著把财物搬出去;后来屋宅虽然烧尽了,但财物都还在,然后才再重修屋宅。爱好布施的人也是如此,因为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危脆的,财物是无常的;修福的时候就如同在火灾中把财物搬出去,后世受到快乐就如同这个人重新整修屋宅一样,财物依旧存在而搬回屋里去。而愚痴的人就只知道保护著屋宅,急忙间营救不及,不知火势而全部烧尽,屋宅也没了,财物也没了,只好饥寒受冻,忧苦的过完一生;这就譬如很悭吝的人也是如此,不知道身命无常,也许很快的就死亡了,而却一直积聚钱财守护爱惜著不肯布施,不肯为后世植福,直到无常到时忽然死了,却什么福报也没有,这样的愚痴人未来只好过著忧苦的生活。
  爱好布施的人,会受到众人所尊敬,如月亮刚出来一样,大家无不爱者;布施会得到好的名誉,周闻天下,人人皆归依景仰,他所说的话人们都会相信。爱好布施的人,地位尊贵的人也会时常想念著他,地位下贱的人也会尊敬他。我们要知道往来在六道轮回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亲人可以依靠,唯有行善布施能让我们生在善处,或往生到天上或在人间。在人间当象、马,得到人类妥善照顾,又如宠物等被养的畜生,优于其他畜生道有情,这也都是因为布施所得到的果报。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1
  注1、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中也有提到布施的利益: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爱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护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施是名失时),觉事应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一心观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大正藏》册25,页140,上23-下14)
  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乐业,生生世世都富裕快乐,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我们所造的一切善业都会存在如来藏中,所以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不断地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累积了许多福德和智慧,这些福德种子都存在我们各自的如来藏中带去未来世实现,这样未来世种子现行时我们就会很有福报!所以像正觉讲堂有许多菩萨今生福报很好,生活富裕、有钱有闲又有许多法眷属─菩提眷属,就是因为过去生常常行布施的关系。例如像 平实导师那样的大菩萨,平实导师这一生四十几岁钱赚够了就退休了,而且智慧很高、证量很高,所以肯定是过去生常布施的久学大菩萨─他是一位从小时候就喜欢布施的人。
  第二节
  布施得富裕快乐之果报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提到布施的果报就是富裕,如《佛说罪福报应经》云:“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
  另外在《中阿含经》卷44〈2 根本分别品〉中也说:
  摩纳!何因、何缘男子女人无有财物?若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彼不施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饮食、衣被、华鬘、涂香、屋舍、床榻、明灯、给使。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来生人间,无有财物。所以者何?此道受无财物,谓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报也。摩纳!何因、何缘男子女人多有财物?若有男子女人作施主,行布施,彼施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饮食、衣被、花鬘、涂香、屋舍、床榻、明灯、给使,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升善处,生于天中;来生人间,多有财物。所以者何?此道受多有财物,谓男子女人作施主,行布施。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报也。
  白话解释如下,佛陀说:
  摩纳!是什么因、什么缘,令男子或女人贫穷困乏?如果有男子或女人吝啬小器不肯布施,他(她)不肯惠施饮食、衣被、医药、房舍、床榻、明灯、仆役等等民生必需用品与僧伽、离欲清净的修行人、穷人、病人、孤苦无依的人、从远地方来的人等等,这样的人造作并累积了这样的恶业,死后便会往生贫瘠的地方,于地狱中再生,若转生到人间时,将贫穷潦倒。摩纳!是什么因、什么缘,令男子、女人财富无限、富裕多金?如果有男子或女人慷慨大方、欢喜布施,他(她)乐于惠施饮食、衣被、医药、房舍、床榻、明亮的灯光、奴仆劳役等等民生必需用品与僧伽、离欲清净的修行人、穷人、病人、孤苦无依的人、从远地方来的人等等,这样的人造作并累积了这样的善业,死后便会往生福乐富饶的地方,往生到天上,若转生到人间时,将财富无限、富裕多金。
  由此可知,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往世不布施的关系!而富裕的原因是因为往世有作大布施。而我们现在看到国内或国外都有许多超级有钱的大企业家,他们会把自己的财产半数甚至百分之九十捐出来作慈善,也许他们往世就有这样布施的习惯了,因此今生可以富裕;加上今生又这样布施,下辈子又可以继续当有钱人。
  第一目 佛典故事:一亿里—布施成富豪的故事
  接著我们就来看看布施未来世得到大富的故事,《杂譬喻经》中的一个故事:
  在过去居住在王舍城中的人民,大多过著富裕的生活。王舍城里的人,依家产多寡分为九品,这九品各别居住于不同的乡里,彼此是不相互矫错杂居的。其中有个安乐富足的乡里名为“一亿里”,居住此里的人都拥有一亿以上的家产。
  当时有一位居士,很向往能住进一亿里内,为了达成目标,他总是拼命工作、勤俭持家,用各种方法存钱。就这样过了数十年清苦的日子,居士累积了九十万数的财产,但是还未满一亿,但却在此时生重病而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有一个才七、八岁的儿子,所以临终前,他告诉妻子:“我的儿子还小,将来长大以后,就给他现在的财物,让他以此广行治生之道,希望能够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这样必定居住在那个一亿里的地方,这样来成全我生存之遗愿啊!”当他说完了这个遗愿以后,就舍寿死亡了。
  居士妇将居士的丧事办完以后,就带著儿子去看家中的财宝,展示这些宝物并告诉他说:“你的父亲的遗言嘱咐,就是必须要你长大以后,将来你一定要努力赚钱,再具足一十万就可以满一亿了,等凑得一亿元,我们就可以住进一亿里。”
  儿子听完母亲的话,回答母亲说:“妈妈,您放心!何必需要等到我长大?现在就将财产交给我来处理,很快我们就能住进一亿里了。”于是母亲将财产交给儿子。想不到童子得到这笔钱财后,竟大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贫户,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几乎散尽。母亲因此忧愁苦恼,怪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作为。这时童子竟在此时得了重病,不过短短时间便死亡了。童子的母亲失去了财产,又逢丧子之痛,心怀伤心欲绝的忧愁而想念著儿子。
  在一亿里中,有一位最富裕的首富年已八十,却仍膝下无子,于是童子就投生到他们家中,成为首富与他的大夫人之儿子。大夫人怀胎满十个月后,童子出生,非常端正聪明而且记得宿命,但亲生妈妈亲自抱著喂奶他也不肯进食,以及所有婢女及请来的保姆,谁来抱养他也都是如此。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地传开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试著喂食,然而都是无功而返。
  童子前世的母亲听闻这个消息后,也好奇地前去富豪家中尝试。她一看到这个婴儿就很爱他,一抱著婴儿,婴儿马上就开口要食。首富长者非常的高兴,就重金雇用儿子的前母,使得他来养护自己的儿子。首富长者于是与大夫人协议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论谁抱他都不肯饮食,只有这位妇人抱他才欢喜肯饮食。我现在想要迎娶她进来当小夫人,让她养育我们的孩子,不知是否可以呢?”大夫人听了随即答应,并且以厚礼为聘,将她迎娶进来,又另作屋宅分给她许多财产让她无所匮乏。童子的妈妈果然如愿的住进一亿里中照顾这位婴儿,这时抱在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妇人听到这声音,又惊又恐而说:“我不认识!”婴儿又说:“我就是您往生的儿子啊!当初取母亲九十万分别布施,因为布施财物的福报,如今我投生到一亿里的富贵人家,与您共同来作这八十亿的主人,这样就是不用劳力就可以得到福德,您看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这个母亲听到这样的话,既是悲伤也是欢喜。
  婴儿长大后,于一亿里地区之中推行大乘佛法,并引导度化乡里的民众广修供养、行菩萨道。因此之故,所谓:“正便亿千出之,一邑里能为室舍,安诸施以道,菩萨所入如是。”2
  注2《杂譬喻经》卷2:【昔王舍城中人民多丰饶,九品异居不相杂错,别有一亿里,有一亿财者,便入中。时有居士,规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节用广诸方计,数十年中九十万数未满一亿,得病甚笃自知不济。有一子年七八岁,嘱语其妻曰:“吾子小大,付与财物令广治生,使足满一亿,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愿矣!”言竟终亡。丧送事毕,将子入,示其宝物:“父有遗教,须汝长大具一十万足满一亿,居亿里中。”子报母言:“何必须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于是童子以财物珍宝,供养三尊,施与贫乏者,半年之中财物尽了。其母愁恼,怪子所作。童子未几身得重病,遂便丧亡。其母既失物,子又幼丧,忧愁忆之。中有最富者,八十居而无子姓,于是童子往生其家,为第一妇作子。满十月生,端正聪明自识宿命,母自抱乳确不肯食,青衣抱养亦复如是。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爱之,即抱呜噈,开口求食。长者大喜,重雇其价使养护子。长者便与夫人议曰:“吾少子性,他人抱养不肯饮食,此妇抱撮儿辄欢喜,吾今欲往迎取以为小妻,令养视吾子,为可尔不?”夫人听之,便以礼娉迎来,别作屋宅分财给与无所乏短。儿便语母:“为相识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识。”儿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母九十万分用布施,今共来作八十亿主,不劳力而食福,为何如耶!”母闻是言,且悲且喜。其儿长大,化一亿里为摩诃衍道。故谓:“正便亿千出之,一邑里能为室舍,安诸施以道,菩萨所入如是”。】(《大正藏》册4,页508,中22-下22)
  由此可知,想要未来世有富裕的果报,就是今生努力布施,而不是一直赚钱把钱财积聚在身上,应该要学此篇故事中的菩萨或古今中外的大富豪一样,把大部分的财产拿来救济众生,如此未来世还是一样富裕;并且我们也要学菩萨那样弘扬佛法,度众生一起广修布施、行菩萨道。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