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童女一名之意义
第六章 尊者、沙门二名唯能用于男性声闻圣僧身上?
复次,或有人谓:“《长阿含经.弊宿经》有二译本,一为《长阿含经.弊宿经》,另一为《中阿含经.蜱肆经》,二者皆是将‘童女迦叶’译为‘鸠摩罗迦叶’,并且将他称之为‘尊者’、‘沙门’。事实上,从这二个版本来看,这位‘鸠摩罗迦叶’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单身、未出家的女性。”
此语所说,寓意有三:一、童女迦叶不一定是单身者,二、童女迦叶是未出家者,三、童女迦叶不一定是女性身分,因为童女二字实为姓氏或名字,并非性别区分之意。然而此说实丈夫,岂有可能率领五百比丘尽寿遍行于人间而著有名称,以致于被声闻圣人同意结集入阿含部经典中?故知童女迦叶实为单身,绝非已嫁者。谓古天竺之女人,于家中之地位普皆低落;若非生于贵族之家,多被丈夫视为财产,当无可能婚后率领僧众(并且是丘众多达五百人)长期于人间各处弘法。而身为声闻法中之比丘众,尚且不受比丘尼领导,何况是由已婚之在家女人领导而公然于人间弘法?由此证知童女迦叶乃单身而且是已出家之童贞行者,并非已经嫁作人妇者,这已分明显示她是是出家而且证悟之菩萨。
其二、未出家疑义:童女迦叶本是出家菩萨,并非未出家之菩萨。此涉佛陀在世时之大乘佛教僧团事实,谓大乘佛教之出家人皆属菩萨身分,但并非全部皆示现声闻比丘、比丘尼身相;并且是以出家后示现在家相者为众,,而出家后示现声闻相者为寡。唯有原来身在声闻法中的比丘、比丘尼等人,譬如迦旃延、须菩提、舍利弗、阿难……等人,回小向大之后仍然示现为声闻相,其余都属在家身相之出家菩萨。譬如文殊、普贤、持世……等人,皆是示现在家相之大乘出家菩萨,而仅有弥勒菩萨一人示现为声闻僧的出家相。故不宜因迦叶菩萨之童女身分,就说.是未出家者,故童女迦叶当然是已在大乘法中出家,并且是已悟之大菩萨。
其三、女性疑义以及童女二字是否为性别表示之疑义。犹如上来数章所引证,已证明童女迦叶确为单身无偶之大乘法中出家女性。又迦叶二字本是姓氏,若童女、鸠摩罗亦是姓氏者,岂非违于事实?又何足据以为证?譬如《翻梵语》卷6 云:【鸠摩迦叶(应云鸠摩罗迦叶。译曰:鸠摩罗者童,迦叶者姓)】1
由此处明言迦叶是姓氏,当知鸠摩罗(童女、童子)之意绝非亦是姓氏,已证明吕先生所说童女为姓氏之说法错误。故知童女迦叶、鸠摩罗迦叶本是以童贞之身出家之女性,绝非男性,否则即应名之为比丘,汉译《阿含经》即不应特地译为童女也。若有译为童子者,实因终生受持童贞(童真)行之故而误译为童子也!童子通用而函盖于童女故。
注1、《大正藏》册54,《翻梵语》卷6,页1026,上24。
又,古天竺之所有声闻出家人,皆名之为比丘某某、或比丘尼某某,从来不称为童子或童女者。若鸠摩罗迦叶果真是比丘或比丘尼者,绝对不会被称为童迦叶或童女迦叶;只有在大乘法中的出家菩萨们,才有“童、童子、童女、童贞”之身分称呼。今见三经所译迦叶悉皆不称其为比丘或比丘尼,可见迦叶绝非声闻法中之出家人;必属大乘法中之出家人,方有可能被称呼为童迦叶或童女迦叶。
如是出家无偶而且受持童贞行之女子,能率领五百比丘公开于人间而广有名声,并且能被第一次结集的声闻圣凡等五百人,同意将其弘化之事实及所说法义结集入四阿含中者,若非大菩萨名称普闻,绝不可能成功,则其身为菩萨僧之意极明也。而其所宣本识常住不坏之意旨,绝非声闻人所能知之,未回心大乘诸声闻罗汉之所未证故;由此亦已证明童女迦叶为菩萨僧,亦是另一证明也。此谓:鸠摩罗为天竺之言,若意译为秦言(华语)时即是童贞之人,终生受持童子行、童女行之意;泛指大乘法中出家修行而不受声闻戒之人,是大乘法中穿著在家俗服之出家菩萨也;但大乘法中出家菩萨所拥有之童女或童子名称,一向不曾用于指称声闻僧,一向用以指称单受菩萨戒而不受声闻戒,并且仍著世俗衣服之出家菩萨而言。
其四、譬如 佛陀在世时之大乘法中出家菩萨,若不与声闻僧共住者,则不兼受声闻戒,只受菩萨戒而穿著在家人之俗服,受持童贞行而为菩萨,专修菩萨道而非单修声闻道,只与菩萨僧共住而不与声闻僧共住,皆属出家之人;即是文殊、普贤等类菩萨,皆可通称为童子或童女也。若非如此,岂如应成派中观见等六识论者所说“佛世之时并无大乘教,亦无第二、三转等大乘经”而只有小乘罗汉道?而童女迦叶与童子文殊、普贤、持世……等,又作何解?岂皆是在家之人耶?
其五、若坚持单修解脱道之声闻僧即是菩萨、即是已圆满成佛之道者,则诸大阿罗汉亦应皆是已成之佛,为何却普皆未能成佛?又凡有法义之论议为何皆必须全部请问佛陀,岂是已成佛之正遍知觉者?审如是,亦应世尊化缘未满而不应取灭度,尚未宣说大乘成佛之道一切法教故,尚未化度诸菩萨故,则不应由于化缘已满而示现入涅槃;则舍寿后更应再以佛身示现于人间,再弘大乘法教成佛之道,必俟圆满化缘以后方可示现入涅槃而不再有应身示现于人间。既然佛陀已示现灭度,表示三乘菩提妙义已经具足宣说了,当然佛世必然是有三乘圣人同时住世而具足三乘菩提之实证者,即不该只有声闻罗汉而无菩萨住世;是故,将“童女、鸠摩罗”二名,说为姓氏,实欲扭曲迦叶菩萨之单身出家女性之菩萨身分而说为声闻人,借以否定佛陀在世之大乘法教存在者,实有过失。
其六、尊者之尊称,并不能用来指证必是男性、声闻僧,事实上亦可用以指称女性及菩萨僧……等。譬如二乘法中之比丘尼若已证得阿罗汉果者,亦可被尊称为沙门、尊者;亦如大乘法中已悟而入诸地之地上菩萨,亦可被尊称为尊者或沙门,不论在家或出家身分;是故若将别译中之迦叶菩萨被尊称为沙门或尊者,用来证明童女迦叶必是男性之身,并不恰当。而尊者、沙门之名号,亦非唯有二乘法中方可用之,不应据此而指称童女迦叶必属二乘声闻人。譬如平实此世悟后不久,承蒙世尊派遣往世身在藏密觉囊派时之师父来召唤时,吾师厉声而责平实曰:“尊者!我已在此等你三天了,你为何迟至今天才来?”证知尊者一名并非二乘圣僧专属之名号。
又,佛世有许多大阿罗汉,于第二转时回入大乘法中,并已证悟,方能与佛针对实相般若而作种种对话,记录而成为诸般若经;但皆仍然被尊称为“尊者”,不因回入菩萨道中证悟后成为菩萨僧而改其尊称,由此可证知尊者二字并非声闻圣僧之专用语;是故,根据“尊者迦叶”之尊者称号而强指迦叶为声闻僧之说,并不恰当。
又,尊者一名,亦可用于在家人中之已悟者,譬如《正法华经》卷1〈光瑞品〉:
劝助发起,无数菩萨,不可思议,亿百千人。于时如来,尊者诸子皆为幼童2 ;
见佛导师,则从所尊,悉作沙门,弃捐爱欲。3
又如《放光般若经》卷 1〈放光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布施,当作是念:“使我得大果报,得生尊者家、梵志大姓家、迦罗越家,生四王天上乃至第六天中;因是布施得第一禅,上至四禅、空无形禅。”作是布施得贤圣八品道,得须陀洹,上至阿罗汉辟支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4
又,尊者一名,亦有用于称呼菩萨者,譬如《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卷1〈不退转品〉:
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告柔音软响菩萨:“汝等当与文殊师利俱至忍界,奉修训诲,使心然。”柔音软响菩萨白文殊师利:“吾等欲诣能仁如来观忍世界,承仁圣慧,令愿得果。”文殊答曰:“快哉!行矣!众族姓子!诸佛世尊难见难遇,所以者何?亿世时有。当共佥然供养奉事,所以出世于十方界矜愍众生,化入大道,令逮觉慧;当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供顺修礼诸佛世尊,谘问经典,令十方人获致上庆。”菩萨答曰:“令吾等身与尊者俱,奉见诸佛;归命启受,习学圣智,慈化群黎。”5
注2、案:应译为童子。古印度对已成长而尚未婚配之人皆称为童子,并非指年纪幼小之人,故不宜译为幼童。
注3、《大正藏》册 9,《正法华经》卷1,〈光瑞品〉,页66,下2-5。
注4、《大正藏》册 8,《放光般若经》卷1,〈放光品〉,页3,中26-下3。
注5、《大正藏》册 9,《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上,〈不退转品〉,页199,下4-15。
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诸菩萨住处品〉: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6
三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离世间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何等为十?所谓持戒足,殊胜大愿悉成满故;精进足,集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转故;神通足,随众生欲令欢喜故;神力足,不离一佛刹往一切佛刹故;深心足,愿求一切殊胜法故;坚誓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随顺足,不违一切尊者教故。7
四如《佛说罗摩伽经》卷 1:
尔时善财童子诣尊者婆须蜜多所,叉手合掌,白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8
婆须蜜多是示现婬女身分之在家菩萨僧,亦被冠以尊者之称呼。以上典故,皆是以尊者一名称呼文殊菩萨,或者泛称诸在家、出家菩萨僧,故尊者一名并非二乘圣人专用之名号,不应以此名相引证迦叶为声闻人。
又,尊者一名,有时亦可用以称呼出家相的菩萨,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入法界品〉:尔时,善财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大圣!一切如来授尊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
又,尊者一名,有时也可用来称呼 世尊,譬如《金刚三昧经》卷1〈无相法品〉:【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胡 10 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解脱。”】 11
亦如同经之卷1〈无相法品〉:【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12
6 《大正藏》册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诸菩萨住处品〉,页241,下 20-22。
7 《大正藏》册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离世间品〉,页301,下 17-22。
8 《大正藏》册10,《佛说罗摩伽经》卷上,页858,上22-24。
9 《大正藏》册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入法界品〉,页428,中 6-10。
10 《大正藏》使用异体字“?”,以现代字“胡”代替。
11 《大正藏》册9,《金刚三昧经》卷1,〈无相法品〉,页366,中6-10。
12 《大正藏》册9,《金刚三昧经》卷1,〈无相法品〉,页366,中23-25。
又,尊者一名,有时也用在尚未出家、尚未证道者身上,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5〈入法界品〉:尔时,女母为其太子而说颂言:“太子汝应听,我今说此女,初生及成长,一切诸因缘。……乃至妓乐音,靡不皆通达。妇人之所能,此女一切知,而无女人过,愿垂速纳受!
不嫉亦不悭,无贪亦无恚,质直性柔软,离诸粗 13 犷恶。恭敬于尊者,奉事无违逆;乐修诸善行,此能随顺汝。”14
又俗法中之父母亦得敬称为尊者,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
普现其身在于一切如来前、一切菩萨前、一切善知识前、一切如来塔庙前、一切如来形像前、一切诸佛诸菩萨住处前、一切法宝前、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其塔庙前、一切圣众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众生前,皆如上说,尊重礼赞,尽未来际无有休息。15
注13《大正藏》使用异体字“粗”,以现代字“粗”代替。
注14《大正藏》册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5,〈入法界品〉,页409,上16-下8。
注15《大正藏》册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页422,下20-26。
由以上所举证据,皆已证明“迦叶尊者”不等于迦叶声闻僧,若因迦叶菩萨被冠以尊者称号,即定义其为声闻僧,即属不正当之考证。
其七、沙门一名,在经中亦有被用来称呼外道出家人者,并非二乘圣人专用者,譬如《长阿含经》卷1 中,悉达多太子方始出家求道时的典故: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敕御者:“賷吾宝衣并及乘轝,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16
又如外道亦可名为沙门,属于表义沙门,谓出家修行之人也,非必是佛教中之声闻人也。譬如《杂阿含经》卷12: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17
亦如《杂阿含经》卷 27: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18
注16 《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1,页7,上8-14。
注17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12,页81,上3-7。
注18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27,页191,下22-25。
于佛教之真正沙门法出现于人间以前,所有出家的修行人都被称沙门。此二经文中所言沙门,亦是将外道中之出家人名为沙门;所以者何?谓彼诸天、……沙门……等众,皆非佛所说之如来众、声闻众故。证知沙门一名,亦可用于称呼外道出家修行者;这是在佛教出现于人间以前,就已经在外道出家修行者中使用的称呼;故不能用“沙门迦叶”之尊称为根据,就判定迦叶必是声闻人而非菩萨。
亦如《方广大庄严经》卷12〈转品〉:
尔时如来洗手足已,前入石室敷座而坐,龙便瞋怒,身中出烟;佛亦出烟,龙大瞋怒,身中出火,佛亦出火;二火俱炽,焚烧石室。迦叶夜起,见室尽然(尽燃),惊怖叹惜:“此大沙门端正尊贵,不取我语,为火所害。”遽令弟子:“人持一瓶,汲水而救。”所有瓶水悉变为火,师徒益恐,皆言:“龙火杀是沙门。”如来尔时以神通力,制伏毒龙,置于鉢中;明旦持鉢,盛龙而出;迦叶大喜,怪未曾有:“今此沙门乃复活耶?器中何有?”见是毒龙。佛告迦叶:“我已伏之,令受禁戒。”19
大迦叶初见佛时,尚未入佛门中,仍是事火外道;但大迦叶等外道亦称出家修行之人为沙门;所以沙门是古天竺各种宗教出家修行人之通称,不可将之作为佛教声闻僧专用之名称,据以断定迦叶是声闻僧。
其八、又佛法中,已断我见者即可名为沙门,不论其为出家身或在家身。
譬如《长阿含经》卷4:【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20 亦如《长阿含经》卷 8:【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21 而一切在家菩萨若是已悟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者,必然皆是同时已断我见者,当然亦可名为沙门,是故非必声闻出家人方可名为沙门,在家菩萨若已断我见者,乃至进而开悟明心证实相般若者,亦皆可称为沙门也!
其九、又出家菩萨亦得名为沙门,非必声闻人也。譬如《大乘悲分陀利经》卷3〈三王子授记品〉:【令其佛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令其佛土纯诸菩萨充满其中,无烦恼乱净修梵行,愿令其中一切菩萨,沙门形服与身俱生;适生中已,令思念食无量味饭充满宝钵在于右手。】22 由此证明,并非只有声闻僧才可以称为沙门。
注19 《大正藏》册3,《方广大庄严经》卷12,〈转品〉,页611,中28-下 29。
注20《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4,页25,上29-中2。
注21《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8,页51,上15-16。
注22《大正藏》册3,《大乘悲分陀利经》卷3,页252,上27-中2。
大乘法中以童子身、童女身而出家,不受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故,亦可称名沙门童子。譬如同经异译之《大正句王经》卷1:
尔时尸利沙大城中,有大婆罗门及长者主等,互相谓曰:“云何此沙门童子迦叶,来至此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是时尊者迦叶于彼城中名称普闻,而彼城中一切人民素闻迦叶善说法要,常说种种深妙之义,已得无病常行头陀,是即应供,是大阿罗汉;今既来此,我等宜共往诣彼林礼觐供养。”于是城中大婆罗门及长者等,咸出城北,往诣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欲伸参问。尔时大正句王在高楼上,遥见城中婆罗门长者等同共出城,行诣城北,往尸利沙林鹿野园中。王既见已,问侍臣曰:“云何城中婆罗门长者同共出城,诣尸利沙林鹿野园中?”侍臣白王:“有一沙门,名童子迦叶,游化至此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而为止住,是故城中诸婆罗门及长者等,同共出城礼觐供养。”王闻所奏,即谓侍臣:“汝可往彼,宣告彼众婆罗门及长者等:‘汝宜且止须臾小待,我今速至,当与汝等同共往彼,礼觐沙门童子迦叶。’何以故?如我意者,或恐汝等婆罗门长者,为彼沙门童子迦叶邪法引导;不依智识,妄称有人及有他世,复有化生。”23
注23、《大正藏》册1,《大正句王经》卷1,页831,上15-中7。
由此缘故,沙门迦叶于此经中被译为童子,但并非领受声闻戒之比丘,而是只受菩萨戒之出家菩萨。由此可征::不论童女或童子之名,皆是身分之通称而非姓氏称呼。
又,语意学中,童子一名可以函盖童子及童女之意涵;若是童女一名,即不可函盖童子之意涵,语意有别故,此一约定俗成之通例,古今无别。今观长阿含之《弊宿经》中特译为童女迦叶,当知不得称其为男子,故其性别显非男性,必属女性。若有人因此另作辩解:“童女一名为姓氏,并非性别身分之表征。”若是此说可以成立,则同经异译之《大正句王经》中,将迦叶之身分译为童子,其童子之名亦应是姓氏,不应作为性别身分之解读,而迦叶亦是姓氏,岂非同时拥有二姓氏?违于当时天竺世俗规矩。又,从无有人以童子为姓者,非唯无人以童女为姓也;是故,不论谁人将童女解为姓氏者,其说显与事实不符。今观《大正句王经》中已经如同《弊宿经》一般,称迦叶为沙门童子,是出家之后修童贞行的人,一生不著僧衣而不现比丘相或比丘尼相,已知是菩萨无疑也。
由以上所举经、论中之诸多证据以观,若是已受声闻戒者,应名沙门比丘、沙门比丘尼;若是出家菩萨不兼受声闻戒者,即名沙门童子;故不应因为有时冠以沙门或尊者之名,即说童女迦叶非是出家人,或说迦叶不是菩萨而是声闻人。今者有关迦叶菩萨弘法之三种经文所载,或有译为童女迦叶者,或有译为沙门童子迦叶者,或有冠以尊者者,皆不曾如同弥勒菩萨被称为比丘一般将迦叶称为比丘或比丘尼;更有汉译《长阿含经》中的《弊宿经》明确译为童女,而非译为童子。凡此种种,皆可取征童子或童女一名绝非姓氏;若是姓氏,则不容许有男女二边异译之大差别故。又童女亦可译为童子,谓同属大乘出家沙门所行之童子行故,由此亦可证明童女绝非姓氏。
又,若是姓氏,何有二姓并举之事?除非如同中国古人女子出嫁而冠以夫姓,方得有二姓可言也;是故吕先生强指童女为姓氏而迦叶亦为姓氏,显违常理,不足为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