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中观金鉴》(连载三十六)——孙正德老师

   日期:2020-07-08     浏览:1386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彼等应成派中观又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则其矛盾又多一件,过失又增加许多笔。彼等说二乘证得人无我时,已有断除三界烦恼种子之方便,则理应二乘阿罗汉已断尽烦恼障;若烦恼障含摄所知障,则断尽烦恼障时,亦应已断尽所知障,即应所有阿罗汉都已成佛,则应无二乘阿罗汉与菩萨之差别,亦应无佛与菩萨、佛与阿罗汉之差别。倘若不是如此,则彼等所立之二乘阿罗汉即属于尚未断尽烦恼障者,因为尚有烦恼障所摄之所知障未断,未断尽烦恼障之现行者又如何可称为阿罗汉?既然于诸蕴断尽实执,为何不能断尽烦恼障?为何不能出离三界?又到底烦恼障该不该含摄所知障?应成派中观诸师于此都将进退失据,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于此诸多矛盾必皆无法自圆其说。故佛门修学般若中观者都应详细审察,为何应成派中观会处处矛盾而不能前后一致?
  二乘圣者未证大乘法无我,是因为未破所知障、未分断所知障故,烦恼障所含摄之内容仅止于五阴人我执之现行烦恼,二乘圣者虽仍有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随眠未断,但此习气种子随眠并不遮障于三界之出离;而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之随眠,反而都是被所知障含摄,并非应成派中观所说习气随眠函盖了所知障。而所知障乃是菩萨亲证本识如来藏心体以后,藉由如来藏所生万法之现观,进而证知如来藏心体能生万德自性之无我性、无自性性,以及如来藏中含藏之一切法种;如世尊于《楞伽经》中所说,证知如来藏心体离于心意识、五法、三自性,即是菩萨所破之所知障、所证之法无我。故二乘未证如来藏而无般若实相智慧,当然未证大乘法无我,故应成派中观之立论与主张皆是邪说谬论,于理无证、于教无据故。
  第二节 应成派中观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
  世尊之圣教中,阿罗汉确实断除五阴人我执之烦恼障而出离三界,而应成派中观表相宣称为藏传“佛法”,却处处以违背佛所说法作为其立论之宗旨,如此公然违反圣教者即不应该称为佛法,为什么呢?彼等否定诸佛世尊成佛之法体如来藏,使成佛之道的实证变为不可能;又执取佛世尊所诃责之虚妄不实五阴人我法意识我,作为真实常住我,使声闻解脱道的实证亦成为不可能;又以未离我见而俱有之见取见,攻击诸宗诸派正法,只因各宗派之法义与其说法不同,使应成派中观成为破法者。彼等又立论说,二乘阿罗汉必定要证得彼等所妄计意识微细我,才能断除三界烦恼种子,才能出离三界;主张意识微细我执就是法我执,称法我执为烦恼障之细分,又称此法我执为所知障,故彼等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这样的立论与主张,完全扭曲了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中一切贤圣之所见、所修、所断与所证,诸贤圣之一切有功用行、无功用行将于彼等之立论下悉皆唐捐其功,于彼等之立论下,我见凡夫即可超越佛世尊而成为喇嘛“佛”故。因为意识微细我,仍摄在“诸所有意识”中,世尊曾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亦曾说一切粗细色皆是无常、苦、无我、生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识是识阴所摄,故意识微细我即是缘生法、是生灭法,正是三界所系之三界有。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徒全都宝爱意识我,正是障碍出离三界之烦恼;世尊说二法所生之法是五阴人我法,而意识不论粗细,乃是“意根、法尘”二法为缘所生之法故,摄在生灭性的识阴中;应成派中观师徒等人,都未能断除五阴人我见,必定不能断除依于五阴人我见而立之烦恼障,必定永远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世尊教导随学弟子,要如实知、如实见五阴人我无常生灭而非真实法之内容,如实的断除五阴人我见与人我执烦恼障,依止于不生不灭常住之胜妙法,而得寂静涅槃之解脱证境,这才是真正不落于断灭且真实解脱之声闻佛法。
  于人我执烦恼障未断除时,法我执所知障本已存在,乃是因为人我执是迷于蕴处界诸事而产生的,迷于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藉缘出生蕴处界见闻觉知事,而颠倒计执诸事为真实有;
  而迷于本识藉缘出生蕴处界诸事而计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自性者,即是法我执所摄;亦即是未能亲证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心体者,不能真实知见蕴处界诸事因于本识心体之本来清净自性性而无三界我自性之法无我智境,所以说不知不证本识如来藏心体者不能断除法我执。然而并非未证本识心体者即不能解脱而出离于三界,本识心体乃是本来不生不灭自住涅槃,本识心体虽然为了酬偿业报而不断的出生六道异熟果五阴,所出生之五阴虽然无常生灭有为,而本识心体之本来涅槃真如无为,却不因五阴之生灭变异而有任何生灭变异。因此,世尊施设解脱之方便道,教导随学弟子如实知见五阴人我之过患,如实知见五阴人我之积习、五阴人我之断习,如实知断尽五阴人我并非断灭,仍有涅槃之本际、寂静清凉之真实法体本住不灭,但不必实证本识真如心体;故阿罗汉所断三界烦恼之现行,仅止于五阴人我见、人我执,而涅槃本际之本识心体本来即无见闻觉知事,亦无见闻觉知者,是阿罗汉所不需实证者,只需信受佛语,知有本识心体是无余涅槃之本际即可,所以阿罗汉未证本识心体之所在、未知未见法我执之内涵,仍然可以因为本识心体之涅槃性而将后有五阴人我灭尽,消失于三界而方便说为解脱。故应成派中观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认为必须断除法我执才能出离三界之说,纯属攀缘附会佛法名相以后再以自意想像而说者,因果不能成、事理不能圆,全无可信之基础。
  佛护、月称、宗喀巴等人,仅凭著住于五阴人我见中之虚妄想,套取《般若经》中“无自性性”名相,全然不知《般若经》中所说“无自性性”乃是依于本识心体之真如法性而说,
  滥用无自性于其一切假名佛法之著作中。无自性性之真实义,当于下一节中申论,此处不先表述,以免赘言。
  彼等以意识我,于领受见闻觉知六尘时,心中妄想著于当时意识“我”之文字名称是名言施设,名言所增上安立“我、五阴”等名词,乃是依缘假立而无有自性,声称意识之明了分—细意识—虽有自我了别之自性而没有名言增上安立“我”之名词自性,说这样证知时又能生起这样的名言“我”无自性“智慧”,就是通达法无我自性,因此主张彼等所立之二乘阿罗汉亦证意识微细我而断除法我执,圆满通达法无我。宗喀巴如是说:
  许二乘人亦达法无自性者,如佛护说:“声闻藏中说一切法无我,其所无之我,谓自性有。”此亦许尔,彼即无我相之圆满义。故知补特伽罗无我之圆满相,即补特伽罗无自性。欲如实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亦须如实通达法无我也。由是亦须安立法我执为烦恼障。故明烦恼障有粗细二义。(注1)
  注1、 宗喀巴造论,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原稿: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都西部印务公司代印),
  大乘精舍印经会,1979.6.30 印行,页7。
  依照宗喀巴之说,假如纯以五蕴人法部分来观察,观察从五蕴假名所称之“名词我”无有自体,非自性而有,故此名词之我,自相空、自性空,就可声称此假名所称之“我”无自性,即为人我空;此处宗喀巴所说之标的乃是在于假名所称之名词上的“我”,不是在于观察五蕴我等法之无常生灭、无自体性、非真实我而说,所以应成派中观佛护、月称、宗喀巴等人,实际上都未曾如实知、见五蕴我的无常性、生灭性,不如实知五蕴的缘起性空,故皆尚未断除五蕴常住之人我见,三缚结具在,尚非声闻初果;仅在名言施设之世间文字名词“我”无自性的戏论上,谈论补特伽罗名言无我、无自性,皆是凭空想象我见、断我见、断结缚,于声闻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而言,全部言不及义。
  彼等又认为此名言所施设之我是能取,能取五蕴及细意识为我所有;然彼等一向主张能取身者是意识,那么于其心中所想,取五蕴者亦应是意识,故将意识排除于五蕴之外,违背佛说而主张意识并非识阴所摄;由此缘故,彼等落入识阴所摄之意识中,永远无法断除我见、取证声闻初果,遑论成为证悟第八识的见道位菩萨。
  以意识为实法,而使意识成为施设名言我或补特伽罗我等名词我之因由,然后于此名言我或补特伽罗之称名上,遮遣名言之自性与实体,所说全都成为戏论,如同讨论兔无角之法性一般,言不及义。应成派中观即是以此新创之名词我,再来观破此名词我之虚妄,作为佛法中的法无我的实证,以如是自创之法及加以观破之因果关系,创建其人我执、法我执及人无我与法无我新义,托词为世尊所说的人无我、法无我等,而其意涵与三乘经典所说之意义全然无关,故非真正佛法,只能说他们是附佛法外道。
  为何说应成派中观如是主张是堕于我见中者?譬如名言施设之文字“我”、名词“我”,本身实无能取任何一法之自相,全无一用而纯属名言施设之戏论,非如意识我有其世间法中之作用,纯属名言施设而无实法存在于现象界中,非如五阴之一一阴、一一识都各有其作用而可被学人现前观知,全属名言戏论。如前一节所申论,必定先于五蕴中受、想、思而起我觉,其后才执五蕴为实我,以致流转生死;名词我、文字我既无我思、我觉,只是意识心中的一个观念、想法,即无可能被世人执为实我,亦无可能成为流转生死中的受苦、受乐者,故不必以此等假我作为修断之标的;只有落入常见、我见中的凡夫,为了在表相上符合人无我、法无我的经中修证名相,才需要如此套用经典名相而曲解之。宗喀巴于《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也已经将其落于五阴人我见之本质显露无遗,举证如下:
  其能立理,谓能取蕴者即说为我,识取后有故立识为我。此师不许阿赖耶识,故取身之识,许是意识。……次出正理,谓诸蕴等是我所取,我是能取,则识或余蕴理皆非我。若不尔者,作者与业应成一故。……譬如由眼见色,能善立云,祠授见色;由祠授观色能善安立云眼观色,然亦不违见色之眼非是祠授,观色祠授亦非是眼。如是眼痛、眼愈(愈),虽能立名我痛、我愈,亦能立名我眼痛愈;然非由世名言,安立彼眼为我、我所。由此道理,我与所余内外诸处,互相依托立闻者等,亦当了知。(注2)
  注2、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4,大千出版社(台北),1998.3 初版,页156~161。
  如前举证阿含部经中,世尊已说五蕴乃是人我所摄之法,于五蕴等法作人我想的缘故,因此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乃至我意识知法,这就是缘于五蕴所生我见之相貌。而应成派中观却以意识取身而住之邪见,观见意识我能缘于色尘境而了知色尘境之内容,不是经由世俗名言施设安立眼为我与我所,而是实质于其自心中能领受意识我见色、意识我闻声,乃至意识我知法,以此人我见而辨称意识我与眼处等互相依托而立我见、我闻、我觉、我知,而此等我见、我闻、我觉、我知之名言所说之我,并非五阴自我,仅是因为意识与眼处等依托之因缘而有,非自性有,是名言假立,故别无自性。应成派中观主张如此认知即是补特伽罗我无自性,如此即是通达补特伽罗无我;而彼等实际上是住于见闻觉知人我等五阴诸法中,执取此能见闻觉知之五阴为常住法,以为遣除而不执著我见、我闻、我觉、我知之“我”等语言文字,此时仍然认定五阴见闻觉知就是常住的自己,就是已证得人我无自性而得解脱。
  但见闻觉知事与见闻觉知者,皆是五阴人我之法,意识是五蕴中的识蕴所摄,正是二法所生之识阴所摄,既是依五色根及意根与法尘才能出生之生灭识,则意识显然是后于五色根出生者,当然意识不能持身、不能入胎,如是正理,已于前面章节中辨正;凡是将意识“我”执为常住法者,正是常见外道之法相,常见乃是基于意识分别我见所衍生者;世尊说,意识纵然能灭却见闻觉知,仍然是内守幽闲而不离法尘分别,落入三界六尘诸法中,并非真实心;更何况应成派中观入于六尘见闻觉知中而执取见闻觉知诸事者,当然是落入识阴六识等生灭法中,如何能解脱于五蕴人我之系缚?连声闻解脱道的世俗谛都不懂,何况能知实相法界第一义谛的佛菩提道,竟敢写作自己所不懂的“佛菩提道次第”而且“广论”之,令人不免觉得可笑。意识依止意根缘于五蕴而生起贪爱,导致现世之五蕴执取后世之五蕴种子,成就后有;故以此世之五蕴造作善恶诸行,能取后世之五蕴种子,因而有五取蕴之称名。执藏我见、我执种子之心体虽然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藉诸缘出生五蕴者虽然也是阿赖耶识心体,但能与五取蕴种子相应者则是意根与意识,并非阿赖耶识心体取五蕴为我而与眼处等互为依托而安立彼眼为我与我所。倘若应成派中观坚持主张是由阿赖耶识心体与五蕴种子相应,我见与我执是阿赖耶识心体所相应者,则应阿赖耶识实有,专弘应成派中观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即不应否定之,宗喀巴又为何要公然否定之?亦应阿赖耶识必定与我见我执烦恼相应,则阿赖耶识必定要能见闻觉知六尘,方得于眼见色时执取为我与我所;然而世尊说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对诸六尘皆无见闻觉知事与见闻觉知者,不著、不取、不舍一切法,本性清净;此本性清净性、离见闻觉知而不与六尘相应,无始以来即于六尘万法中如如不动其心,即是无所得之无我真如法性;而应成派中观于否定实有如来藏阿赖耶识之同时,以其具有我见及我执之意识心,不如理作意思惟而妄计意识心为本来常住之入胎识心体,于谤佛所说清净法外,又进一步毁谤菩萨藏,此等谤菩萨藏之无间地狱重罪,已不是宗喀巴一句愚钝就能够遮遣得了的!
  佛护、月称、宗喀巴等人,宣称若不能证得人我、法我无自性,则不能证得解脱,但彼等所说之无自性性,并非大乘法无我所摄不增益不损减之三性、三无性,不仅否定阿赖耶识心体存在,成就损减之实,而且是各自于五阴人我生起增益执以后,所妄想之五阴名言无自性,尚不能及于五阴法无常无自体性之缘起无自性,连初果向的见地都没有,所知与所见正与解脱道完全背道而驰。世尊所施设教导二乘断除五阴人我执之方便,乃是如实知、如实见五阴人我中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以知五阴苦及知五阴过患为先,再断除五阴人我见,进而断除五阴我与我所之贪爱执著,故世尊并未以蕴处界诸法无自性性为方法教导二乘声闻与缘觉,应成派中观主张未能见诸法无自性性即不能断除人我执与法我执,显然违背释迦世尊之圣教。
  兹举阿含中世尊教导二乘断五阴人我执之方法如下,供大众检查审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云何断断?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断。云何律仪断?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断。云何随护断?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尽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云何修断?若比丘修佛说此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断断、律仪断,随护、修习断,此四种正断,正觉之所说,比丘勤方便,得尽于诸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四念处,如是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观修习亦如是说。(注3)(……
  中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如是比丘能断贪欲、瞋恚、愚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断贪欲、瞋恚、愚痴,如是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贪欲究竟,瞋恚、愚痴究竟,出要、远离、涅槃亦如是说。(注4)
  世尊于此经说,降伏贪瞋痴、断除贪瞋痴,乃至究竟断尽而远离对五阴人我爱染、出离爱染系缚,远离瞋恚、出离瞋恚系缚,远离愚痴、出离愚痴系缚,断尽三界有漏苦法,证得五阴不再出生之涅槃解脱,要以四正勤之精进心,善于守护眼等六根,以远离对于六尘之贪爱;对于不净观所得之种种决定境,时时思惟守护不使退失,以断除对色身、眷属之贪爱;如是以身、受、心、法四念处正观修习为方便,乃至七觉支、八正道法为方便,能够断尽一切障碍解脱之有漏法。要能够断尽诸漏而出离三界,依照世尊之教导,首要断除五阴之人我见,如实了知五阴非真实我,如实了知意识自我亦含摄于五阴人我中,了知意识是二法为缘所生之识阴所摄,不能自外于识阴;亦应了知意识自我同于五阴,是无常法而不是常住法;应知意识自我若不能弃舍妄计自我真实之执取,则苦法不灭,即不得解脱。世尊对欲求出离三界之佛弟子如是谆谆教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非汝有者,当弃舍,舍彼法已,长夜安乐。诸比丘!于意云何?于此祇洹中,诸草木枝叶,有人持去,汝等颇有念言:‘此诸物是我所,彼人何故辄持去。’”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彼亦非我、非我所故。汝诸比丘亦复如是,于非所有物当尽弃舍,弃舍彼法已,长夜安乐。何等为非汝所有?谓眼,眼非汝所有,彼应弃舍,舍彼法已,长夜安乐。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云何?比丘!眼是常耶?为非常耶?”答言:“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此六入处观察非我、非我所,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彼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注5)
  注 3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31,第879 经,页221,中16-下8。
  注4 同上注,第881 经,页221,下16-22。
  注 5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11,第274 经,页73,上2-21。
  世尊说,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处中,能取六尘之见闻觉知及所取之六尘境,并非真实我,亦非真实为我所有,因为眼等六入处皆是无常法、苦法、变易法故;因此,经常听闻世尊善说五阴无常无我、已断我见之圣弟子,弃舍意识自我见闻觉知能取之心为真实不坏法之妄计,弃舍所取之六尘境,因为如实了知于其中无有真实常住我,所取六尘亦非此我所能真实拥有,了知真实常住之我,不与五阴六入十八界相在,故不随著阴界入的无常而变异生灭。多闻圣弟子于弃舍五阴之我与我所见以后,不取著五阴世间,不取著器世间外六尘,不取著意识心之见闻觉知,如是一切无所著,而意识自觉自我可以灭尽无余,因为尚有世尊金口所说真实不生不灭之涅槃本际恒存,如是于涅槃本际中无有五阴人我法现起,以本识之真实自住涅槃而施设为五阴人我解脱于三界,故能不堕断灭。也就是说,五阴人我法中,无有一法能够离开三界而存在,纵然处于意识五百劫不现起之无想天中,五百劫中都无意识现起时似是真实无我,亦仍是三界中之有法,无想天之天身还是有五阴人我法继续存在故,尚有意根执取无想天身之人我执而存在故,仍有天身色阴及意根心体故。因此,多闻熏习如实修道之二乘圣者,虽然不知不证涅槃本际入胎识之所在,未证蕴处界法与本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之现量,不能现观一切法唯由本识幻化所生,不知此中如何是遍计执性、如何是依他起性、如何是圆成实性,如何又是本识心体之无所得无自性性之自性,却仍然能够遵循世尊之圣言教,而以五阴人我之无常、苦、空、无我为智境,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断尽五阴人我执所摄之烦恼障而出离三界生死苦,永远不再有五阴出现于三界中。故二乘圣者不须断除所知障所摄之法我执,仍然能具足方便断除系缚于三界之烦恼种子。但应成派中观诸传承者皆不知、不证如是法义,徒以凡夫身心而师心自用,非毁诸佛圣教,一切正信之佛弟子皆应慎思明辨,勿受其盗用佛法文字名相之后所曲解之法义所笼罩。
  佛护、月称、宗喀巴严重扭曲了二乘五阴人无我之内容,妄计能持身者为意识,妄言能藉缘生一切法者为意识;又说只要遣除意识依托于眼等诸处因缘而有之名词施设我,了知此一名词施设之“我”名确实无有自性,就是断除烦恼障粗分之人我执;若证得意识明了分中之细意识我,观察此细意识我于受用六尘见闻觉知时,“我”之名言施设亦非自性有,宣称此为破除法我执,是破所知障,则称如是已断除烦恼障之细分。因此,应成派中观强言烦恼障含摄所知障,主张阿罗汉证得意识微细我之法无我才能出离三界,更将习气随眠系属于意识微细我,声称若不证意识微细我,则不能成佛,这也意谓著应成派中观主张彼等所立之阿罗汉已经成佛。先举示彼等之言论如下,后作辨正:
  《入中论》释云:“无明习气,能障决了所知。贪等习气,亦是身语如是转因,以彼无明贪等习气,亦唯成佛一切种智,乃能灭除,非余能灭。”;此宗诸教及圣父子无诤论中,未有较此更显然者。言身语转者,谓阿罗汉有身语粗重,如猿猴跃,呼他为婢,大师虽遮终不能断。言亦是者,显贪等习气,亦能障碍决了所知。故一切烦恼习气,皆是所知障。其果现似二取相等一切乱分,亦是彼摄。习气自体,如入中论释云:“若法于心熏染随逐,说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断除此所知障,虽除前说通达真实之道外,更无有余。(注 6)
  注 6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4,大千出版社(台北),1998.3 初版,页168~169。
  如上宗喀巴于《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所说,将习气随眠归纳为细分烦恼障,再将此细分烦恼障称为所知障。依照彼等之立论:称人我执为粗分烦恼障,称法我执为细分烦恼障(也就是彼等所说能常住细意识我之名言我),因此烦恼障就含摄了所知障,所以他们认为阿罗汉断除烦恼障出离三界,必定已经证得细意识我之存在,并断除“法我执”证得“法无我”。而宗喀巴宣称此等习气随眠细分烦恼障唯于成佛时能够灭除,这样前后呼应的主张就表示著:彼等之所立论,必定证得细意识我才能出三界之阿罗汉,是已经成佛,所以出离三界之罗汉道就是成佛之道。然而释迦世尊及十方诸佛皆未曾如是宣说“证得阿罗汉者即是成佛者”,反而处处训诫著:阿罗汉不知不证一切众生皆有之如来藏,阿罗汉之解脱道是方便道,不是究竟一乘道,阿罗汉仅断烦恼障现行而未断所知障等等。因此,依止于佛世尊之教导,仅断除五阴之人我执而真实出离三界之阿罗汉,尚且不列于亲证菩萨藏─本识入胎识如来藏─之菩萨数中,更何况能成就佛果?而月称、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师徒立论所称之“阿罗汉”,浅如烦恼障所摄之五阴人我见尚且不能断,何况能出离三界?更何况能证阿罗汉们所不知明心菩萨所证的如来藏?又遑论具足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成就佛道?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