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心经  明心  三摩地  陀罗尼  中阴身  十八界  意根  十信位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二)--黄正幸老师

   日期:2020-07-08    
第二节 求见性者应先寻觅真善知识
在说明过佛性的本质之后,继续为求眼见佛性的已明心菩萨们,解释佛性名义的二种差别。佛性的第一种定义是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之自性,第二种定义是《大般涅槃经》所说的佛性,是说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可以被十住满心菩萨所看见。这个看见佛性,不是只在有情身上看见,也能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与明心者只能在别人身上看见别人的如来藏自性不同。这第二种定义的佛性,才是十住菩萨所眼见的佛性。假使没有把这种定义先弄清楚,就会把明心时看见别人身上的如来藏自性,当作是已经眼见佛性,就会自以为是十住菩萨而误犯大妄语业,不可不慎。
在禅宗公案中,禅师有时说“性”,有时说“佛性”,往往是说真如的自性─如来藏具有可以使人成佛的自性;这里所说的见性,仍不是《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所说的眼见佛性,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这里面的差异,自古以来真正明心而没有眼见佛性的大禅师们也无法了解,得要明心以后又亲眼看见佛性的再来菩萨才会知道;但这种菩萨在人间是很少见的,虽然如此,却还是可以有缘值遇的;但是如果在往世不曾与真善知识结下善缘,则是很难值遇的;或者遇到了却无缘获得指导,乃至指导了也不信受。因此,行者如果不想自己障碍佛菩提道,想要避免误犯未见言见的大妄语业,应该亲随已经实证的大善知识来修学,才能清楚其中的微细差异,才不会多走许多冤枉路。假使有人觉得自己很行,想要自己弄清楚明心的内容,也想要眼见佛性,而不愿亲近真善知识,其实是没机会的。
有幸的是在末法时代还有真善知识在世间住持正法,并且还可以让我们亲近及追随。二十年来,平实导师不眠不休、力挽狂澜弘传如来藏正法,为我们详细解说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也为大家详细解说大乘佛菩提道的深妙义理。行者若欲了知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修证次第,可以先从平实导师所写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中,先作概略性的阅读、思惟与了解,就可以概略得知佛法修学的方向、内涵与次第,就会渐渐知道修学大乘佛法时应该如何下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平实导师也在许多书籍中,将佛菩提道的见道是依什么为根本,加以详细证明及解说。行者可以藉由无相念佛的忆佛拜佛功夫来修习动中定力,努力修集证悟如来藏所需具备之福德资粮,并随著真善知识的教导熏习第一义谛的知见、乃至熏习如来藏唯识正理。如是诸多条件圆满具足时,就有因缘一念相应亲证如来藏本体;当你一旦亲证如来藏心体之后,就能亲自体验世尊在《心经》中所开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实相中道的真实法义,不会仅是单凭意识思惟理解而在意识层面去远离各种的两边而说为中道。
行者如果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排斥 平实导师的书籍,愿意舍弃以前所学的六识论邪见,愿意正心诚意来阅读平实导师的所有书籍,并且能够详细思惟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误会其中的法义,今生也许仍有开悟的因缘。因此,千万不要随人轻嫌善知识、或者随意毁谤善知识,因为不经意的毁谤,往往会断了今生和善知识的法缘,这是一切想要实证佛菩提的人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如果愿意深入研读而且具有信心,有一天也有可能亲自证实《金刚经》所开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法界实相正理,那时自然就能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了。
所谓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就是因为亲证如来藏真心而产生了智慧,能够现观第八识本有的─不是修来的─真如法性,也就是证真如;由于亲证真如,对法界实相就能够亲自现前观察及理解,因而产生实相般若智慧,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根本无分别智。
所谓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这个智慧只是根本智,也是后得智发起时所依的根本。虽然证得的是无分别的心,却有智慧能够广作法义上的种种分别,是有分别作用的智慧与无分别的心同时存在的。有智慧而能对法界实相境界作种种了知及分别的心,是参禅时的离念灵知心,是参禅时能够看话头、参话头的觉知心;无分别的心是被能参禅的觉知心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无始以来就是无分别的心。证得第八识无分别心以后,参禅的觉知心中生起了能够现观法界实相的能力,就有妙观察智,所以就有了法界体性智;而这个法界体性智不是本有的,是开悟明心后才有的,是从证得无分别的第八识心以后才出生的,也是依无分别的第八识心而出生的,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这种智慧也是未来悟后进修各种更深细法界实相智慧的所依,未来更深妙的智慧,都是悟后进修才能获得的,所以又称为后得智;但这个后得智是依刚开悟时所发起对于法界实相了知的基础智慧而出生的,以刚开悟时的基本智慧作为根本,依凭根本智而继续进修以后才能生起的,所以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如是甚深微妙的智慧,在末法时代的今天,也还是有善知识能够自己亲证而教导大家,这就是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
平实导师不仅能教导弟子们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也能教导弟子们进修后得无分别智,教导大众悟后要转依如来藏心体的清净性,改变染污不净的自己,转依本来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心体,于是就有了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解脱功德受用,愿意转而依止如来藏识本来无生的体性。平实导师常勉励弟子们应当修集更广大的福德,当福德具足以后,又指导有缘人继续进修更深厚的看话头功夫;当慧力与福德都圆满以后,就能藉深入锻炼的更深看话头动中定力,在因缘成熟时得以一念相应清楚分明眼见佛性。因此,开悟明心的方向是与眼见佛性的参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若没有真善知识的开示与引导,是很难实证的。
一旦眼见佛性后,自然会生起二种功德受用:第一种是身心及世界如幻的现观,在眼见佛性的当下就亲眼看见自己五阴身心和山河世界全都虚幻。接著观察佛性有没有办法消灭?发觉除了入无余涅槃以外,根本没办法消灭佛性;因为声闻缘觉无法证悟佛性,所以永远也看不见佛性,又怎能灭除佛性?只有在进入无余涅槃以后,他们的佛性才不会继续现前运作。但菩萨却是永远不入无余涅槃的,所以佛性也是永远不会中断、永远不会消灭的。在不入无余涅槃的情况下,佛性就无法消灭,不论是闷绝或眠熟以后都是如此,死亡后则会转入中阴身中,从比量上也会知道同样可以看得见自己与别人的佛性。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亲眼所见的佛性,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是那样真实而不可坏,尽未来际都会真实存在而不断运作;从眼见佛性的真实,相较之下,山河大地、五阴身心全都变成假有,而且都是生灭不住、虚幻不实之法,这就是真正的如幻观;是眼见佛性的当下的直接领受,眼里所见的五阴身心与山河世界全都虚幻不实。由以上所说,可以知道不论是否已经明心开悟,凡是想要眼见佛性成功的人,都应该选择真正的大善知识,并且紧紧跟随修学,才有可能快速成就佛菩提道的见道及眼见佛性。
凡是自认为已经开悟而有心护持 世尊正法的菩萨,对佛性的二种定义都必须弄清楚,以免因为不知而误会善知识所说的法,以为前后不同,因而加以毁谤,难免会成为严重的破法者,遮障自己的道业。由于误会善知识的说法而想要加以纠正,护法的结果反而会成为严重破法。所以经教中或禅宗祖师语录中说的佛性二字,确实有二种不同的意义,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必须设法区分清楚;在参禅以及寻求眼见佛性的过程中,才不会盲修瞎练而白白浪费一生宝贵的生命与钱财,也才有开悟见道及眼见佛性的因缘。真正用心弄清楚的人,就不会由于误会而对善知识心生不服,不会因为慢心及愚痴而造下谤胜妙法、毁谤大善知识的恶业以后,还自以为正在护持正法、破邪显正。
在一般经典或论典中说的“佛性”二字,大多是说第八识心本具的成佛之性;也就是为佛弟子们说明,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不但含藏著能使众生轮转三界生死的无明种与业种,也含藏一切无漏有为法的功德与解脱功德,可以使众生藉祂的清净自性及真如法性,次第进修以后成就佛道;这是所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祖师们都能观察到的,所以就将这种能令众生成佛的体性称为佛性。当祖师们看见如来藏这种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时,就说是见性了,这个见性是指“开悟明心”,不是《大般涅槃经》中世尊说的“眼见佛性”。明心以后如果能够安忍不退,一定会看见第八阿赖耶识具足这种能令众生成佛的自性,所以有些经典中或已明心祖师的语录中,也常出现这种亲见成佛之性而称为见性的开示。但这都不是第二种见性的真义,不是《大般涅槃经》佛所说的眼见佛性所说的佛性意涵。这里面的差别,如果不是真正明心又真正眼见佛性的善知识,是无法了解及指导别人的,所以想要具足这二关证量的人,都应先寻找真善知识,追随学法。
第二章 明心与见性的差异
第一节 明心与见性的差异
游正光老师说:
眼见佛性中所说的佛性,是专指第八识自身的局部功能,也就是唯识种智中所说的“不可知之了”。若能眼见佛性,方能以肉眼亲见这种第八识专属的不可知之了;这种境界相的亲证,与明心时眼见如来藏的运作,是截然不同的。若是只有明心而不曾眼见佛性的人,听了眼见佛性者对这种境界相的述说时,永远都会认为是与自己明心所看见的如来藏运作的自性一样,永远都会认为自己已是眼见佛性的人。但是,自己是不是已经真正眼见佛性了?可以由这个说明中来作自我的判断:真正见性者,可以从一切无情物上,譬如墙壁、山河大地、石头、树木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然而实际上自己的佛性却不在那些无情物上面。可以从一切有情身上看见他们的佛性,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如果不能如是,那就是以明心的看见如来藏运作的体性而误认为即是眼见佛性。这种肉眼亲见佛性的境界相,并非只有 平实导师一人亲证,正觉同修会中,现有十余人都能如是亲证、如是亲见,所以并非 平实导师的专利境界,而是可以经由 平实导师的教导,以及自己的依教奉行、努力如实的修行,而在 平实导师的指拨之间就可以亲见的;这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以父母所生的肉眼亲见佛性,名为眼见佛性。与明心者的看见如来藏的体性完全不同。1
注1、摘录自正光老师著,《眼见佛性》,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三刷,2007 年12 月。
关于游正光老师所引述的“不可知之了”,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既然称为本觉,表示有觉了的功能;但这种“不可知之了”是不在六尘中了别的功能,不是六识心对六尘的了别。若是六识对六尘的了别,这是一般学佛人久学以后就能够观察出来的,不需等到眼见佛性时才了知,属于凡夫学佛人“可知之了”。如来藏的本觉之性所了别的都是六尘以外的法,但与六识在六尘中的了别性同时同处存在,却是所有凡夫位的学佛人以及二乘圣人所不知道的了别功能;真正开悟明心的菩萨们虽然能听懂善知识对“不可知之了”的开示,却仍然无法亲眼看得见,所以有一部分仍然是“不可知之了”。
十住菩萨亲眼看见了这个“不可知之了”,亲见山河大地及虚空中都有自己的佛性,但自己的佛性却不在山河大地及虚空中,才终于知道在六识、六根、六尘中都有自己的佛性,却不是指第八识具有的能使人成佛的自性;这个“不可知之了”就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就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时所看见的佛性。想要解释与说明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刚刚眼见佛性的菩萨能够解释及说明清楚的,得要在见性的境界中,经过长时间来思惟应该如何向人解说时,才能说明出这么一点点道理来;何况是尚未看见佛性的人,如何能够一听就懂呢?因此,想求亲眼看见佛性的菩萨们,都应该依止真善知识修学,才有希望看见佛性。
在这里,末学只能依目前所知,加上 平实导师以及已经见性的老师们所曾经开示过的道理,综合之后汇整为大家说明明心与见性在各方面的差异:
1、明心所需之定力只要会看话头、会思惟观即可,见性却必须看话头到特定的层次才能看到。这意思是说,明心参禅时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很深厚,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与定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明心需要锻炼定力的原因,是要把觉知心锻炼得细腻一些,才不会粗心大意,才能找得到真心如来藏。悟前所修的定力在悟后即使全部退失了,也不会看不到如来藏的所在,所以开悟而找到真心如来藏,与定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必拥有很深厚的定力。可是眼见佛性的人,所修的定力如果没有到达一定的层次,当他参出佛性的内涵时,就会看不见佛性而成为解悟佛性的人,大多不能满足十住心,所以开悟明心与眼见佛性在修证上确实有定力深浅的差别。
2、 明心与见性所需要的慧力不同。明心时需要的是思惟观的功夫及深入观察的智慧,眼见佛性时需要的是某一种特定的差别智─不许为人明说。眼见佛性所需要的慧力,除了参究佛性名义的慧力是属于佛法的慧力以外,见性时以及见性后继续保持见性境界的慧力,是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的过程中去发起的一种慧力;由这种不可以直接为人明说的慧力,配合动中定力─深入看话头的动中定的定力,当一个参究佛性的人,到了大福德具足时,才能在参出佛性的内涵时可以当下眼见佛性。由于见性所需要的慧力,与明心所需要的慧力大不相同,由此证明见性所需要的慧力远超过明心时所需要的慧力,这也能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3.、明心后的智慧不会因为定力退失而失去,依旧了知所悟到的如来藏在何处,依旧可以清楚观察如来藏的体性与运作,因此明心后不会因为定力退失而找不到如来藏。明心者所谓的退转,是因为慧力不够及福德不足,或者因为性障、慢心而不肯接受善知识的摄受,心生怀疑而无法承担所悟得的心确实是如来藏;或者希求意识神异境界而不能安忍于无境界的如来藏心,就开始疑心生暗鬼,怀疑所悟的心不是真的如来藏心,就会因此而自我否定,产生退转的现象。有许多人在退转之后,转而退回到离念灵知之中,如是退转却往往自以为是道业增上,智慧开始下降了却自以为智慧上升呢!但这些人虽然退转了,却还是知道以前善知识帮他开悟的如来藏妙心在什么处,都还能清楚的观察出来,由此证明他的退转其实与定力的是否退失并无直接关联。只要有一天,他依照经中世尊开示的法义思惟清楚了,把经中的法义与所找到的如来藏一一比对之后,愿意重新承担起来,认定以前善知识帮他找到的就是如来藏心,他的般若智慧就会渐渐回复,并且越来越深妙,如是现象却是与动中修来的定力是否退失无关。但眼见佛性的人,若是没有继续保持动中修来的定力,见性后都不再礼佛修无相念佛的功夫,当他有一天失去动中定,就看不见佛性了,不论他怎么瞠起眼睛也看不见。这时他还是知道佛性的内涵,却是看不见的,与明心后退转者完全不同;而他并没有怀疑以前参出来的佛性的内涵,也没有怀疑那是不是佛性。这时如果想要重新看见佛性,只要重新再每天礼佛作无相念佛的功夫,当他把见性所需的动中定重新修回来时,才能重新再看见佛性。这就可以证实眼见佛性时所见的佛性,会因为定力的退失而看不见;但明心者在定力退失后,并不会看不见自己或他人的如来藏,由此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4.明心需要很大的福德庄严,见性所需福德则十百倍于明心所需的福德庄严。不论是开悟明心或者眼见佛性,都属于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凡是佛菩提道的见道,都需要很大的福德作为见道的资粮。因为这样的缘故,有的人辛苦参禅一生,终究无法悟入,抱憾而终;有的人则因为过去世及今生都没有与真善知识结过善缘,或者今生虽与善知识相逢,却因为过去世曾与善知识结过恶缘,使善知识一见之下就流注出恶劣感觉的种子出来,因此就无法获得善知识的指导;或者善知识虽然愿意指导,却是以很平淡、很难悟入的机锋来指导,如此一来就不可能有开悟的因缘了。这种明心所需要的福德,需要很努力修集才能获得,若是往世以来所修集的福德不够多,资粮有所欠缺时,这一世在护持正法上面如果能够努力用心去做,也可以弥补过去生福德不足之缺憾,而使见道因缘早日成熟。
如果和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来比较的话,明心所需的福德相对就少多了。因为眼见佛性的位阶是三贤位中的第十住,而明心不退的人在三贤位中只是第七住位,虽然只相差三个位阶而已,却需要再修行一大阿僧祇劫的十分之一呢!对一般菩萨而言,那是要明心以后再继续修行很多劫才能达到的证量,由此可以证明二者所需要的福德是差很多的。再从平实导师度众的经验来看,也证明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有很多人很努力修行,定力、慧力都非常好,这一世也很努力修集福德,可是在参究佛性这一关被引导出来而知道佛性的内涵以后,却仍然看不见佛性;从定力与慧力都很好的事实上,来推究他们看不见的原因,当然就只剩下一种原因了,就是福德仍然不足。也就是说,这一世虽然很努力,但是因为往世学佛以来的时间还不够久,修集的福德还不够多,所以这一世还没有眼见佛性的因缘。由此也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一样的。
5. 明心者不能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也不能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但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也能在其他有情的身上看见有情的佛性,也可以从其他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是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又譬如有情睡著以后,他的知觉性消失了,而他的如来藏仍然继续存在而不中断,没有一丝一毫的遮隐;所有开悟明心的人都可以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存在,不曾离去,却无法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但是眼见佛性的人,仍然可以从眠熟者身上看见眠熟者佛性继续存在,也能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这也很清楚证实明心与见性的差异处。不可以说见性者所看见眠熟者身上的佛性是知觉性,因为眠熟者的知觉性已经不存在了,才能称为眠熟;而六识的自性并非佛性,因为六识的识性─见闻知觉性─仍然是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所含摄的范围中,不能外于佛性;但也不等于佛性全部,所以某人眠熟后,他的六识对六尘的分别功能不存在时,十住菩萨仍然可以分明看见那个眠熟者的佛性继续分明现前;显然可见那个人的佛性并没有随著六识知觉心的中断而消失,已中断的只是六识心对六尘的分别功能;因为六识心离念灵知已经断灭了,而佛性仍然继续存在著。
而且明心者可以看见眠熟者如来藏继续存在,但看不见眠熟者的佛性;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也同样看得见眠熟者的佛性,是同时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与佛性两种;并且还可以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如同在山河大地及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一样,是明心者看不到的,从这里也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6. 明心者没有世界如幻观,见性者在眼见佛性当下成就世界如幻观。明心者的如幻观,是凭智慧思惟比对,由如来藏心无法被毁坏的金刚性,了知如来藏的常住不坏性,然后比对出世界终究会毁坏的事实,心中了知世界是不实如幻的,纯粹是由明心开悟实相的智慧来比对出来的。但是眼见佛性者却是从佛性的真实与具体可见,而在眼见佛性的眼见之下就看见世界的虚幻不实;这是因为佛性的真实而当下就看见世界虚幻,全都是犹如幻化出来的一般。这种世界如幻的现观,不是经由智慧上的思惟比对才产生,而是在见性的当下不必经由智慧来观察,就伴随著所见的佛性而同时存在的。由此证实明心与见性是完全不同的。
7. 明心者是找到第八识及现观第八识的功能,但看不见第八识的本觉,只知道其本觉确实存在,而在六尘中离见闻觉知;这是由如来藏的功能来推论出如来藏必定有本觉之性,因为如来藏确实会配合七转识而运作,既能配合,表示如来藏确实有了知七识心意愿的了知性,可是却无法以眼睛看见如来藏的这种本觉之性,更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如来藏的本觉之性。但是见性者不但了知明心者所了知的,还可以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第八识的本觉之性,也可以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并且还可以从他人身上看见他人如来藏的本觉之性。细心观察以后,也看见第八识的本觉性都不离见闻觉知,除非眠熟时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消失了;这证明见闻觉知是与佛性同时同处而存在,是可以被眼见的;但是明心者却只能知道而无法眼见,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8. 明心者悟后只有实相般若智慧,是无境界、无所得法;眼见佛性者却可以在山河大地及有情身上看见佛性,虽然也是无所得法,却是有佛性的境界可以看见。因此刚见性者会觉得佛性很稀奇,才会在所见的一切事物上都加以观察,包括声尘、香尘乃至法尘中,都会特别加以观察,证实佛性是无处不在的,是遍于十八界的;然而明心者对于如来藏遍十八界的观察,有一些却是从智慧的推论来证实的;因为十八界全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又不能离开如来藏存在,当然是与如来藏互缘而不分离的,当然如来藏遍十八界;但这个推论的结果,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从亲眼所见当中,证实十八界的每一界都同时有佛性存在,可以藉眼睛看得出来。由这个能从眼睛看得见,以及明心者只凭智慧推断而不能藉眼睛看得见,也能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的不同。
9. 明心者不知道佛性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的见分,眼见佛性分明的人深入观察思惟以后,能知佛性是第八识的见分。明心者自己无法观察出佛性是如来藏的见分,因为他还不知道佛性的内涵是什么;而眼见佛性的人在见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加以思惟整理以后,可以了知佛性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见分,因为佛性就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能了知众生的心行;而众生的见闻觉知等六识自性,其实全都是由如来藏的佛性运作的缘故,才能出生及存在。这是很深妙的法性,见性者也不一定能知道。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中,已经把 世尊开示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加以详细的阐述,眼见佛性的人因此就能更深入了知,佛性就是如来藏的见分。由此也证实开悟明心与眼见佛性的差异很大。
10. 第十住位的菩萨虽然眼见佛性了,但是还没有能力与众生心直接感应,这就是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但已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可以开始多分或少分与众生心感应。由能否与众生心互相感应的事,也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以上所说的道理,散见于 平实导师的诸多著作中。
譬如平实导师在《钝鸟与灵龟》中,就有如下之开示:
复次,明心与见性二关,迥然大异;明心者,找到如来藏真实心,现观如来藏之常住性、无生性、涅槃性、真如性、中道性、离言性、离觉观性,此名明心。然而明心之人,不能于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不能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眼见佛性者,则悉能于山河大地上眼见自己之佛性。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时撰写见道报告后,再于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矣!
复次,明心者,悟后不论是否信受所悟之如来藏,乃至退失信心而否定所悟之如来藏以后,名之为退失者,然而彼所亲证之如来藏都不会消失不见;但眼见佛性者即不然,不论其信或不信,乃至完全具足信心者,当他的定力退失时,其所眼见的佛性,即无法眼见分明而渐渐消失不见。但若再度补修定力之后,则于定力回复之时,其眼见佛性之境界及受用,随即又回复如初。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
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实不符:眼见佛性者,能于他人亲见他人之佛性,但也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佛性。明心者则唯能于他人身上亲见他人之如来藏,不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如来藏;若明心即是见性者,则明心之人应都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如来藏;然而事实不然,是故明心不即是见性,大异于眼见佛性。至于其他更深细之差别,牵涉到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异于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之密意,事涉种智,不宜于书中明言,暂且略之。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是截然不同的,而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与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也是截然不同的;眼见佛性为何又异于明心而能够在山河大地上亲见之?亲见佛性遍满山河大地、虚空之中,却又为何不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这其中的道理,都不是天童宏智未见之人所能得知者,更不是今时连明心证境都不懂的凡夫与阿罗汉、辟支佛所能知之。所以未入地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境界,大异于七住菩萨的明心,更异于凡夫所随顺的六识见闻知觉性;此一境界已非真正明心之人所能知之,更非凡夫与二乘愚痴圣人所能知之。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钝鸟与灵龟》,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首刷2007 年10 月。
11、 见道的人都有见地,与听闻、熏习及思惟所得的知见不同;明心者的见地智慧不会退失,只有自我否定而使智慧开始产生偏差,所以名为退失;但否定之后所知之如来藏心仍然存在不失,仍旧知道如来藏的所在,不因自我否定而不知其所在或不知其如何运作。但见性则不然,纯依定力之退与不退,令其见性境界随之退或不退。从明心与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功夫不同,也可以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不同。比如有人专门修练静中相应的定力,当他的觉知心够细腻而且知见正确及具足时,就可以明心开悟了;可是眼见佛性者需要事先锻炼的定力,则必须是动中修来的功夫,否则是看不见佛性的。也就是说,求证眼见佛性境界的学人,如果没有特定的动中定力(看话头的动中定力),就算他很聪明伶俐,能参出佛性的密意内涵,也不能眼见;即使他有很深厚的未到地定功夫,在法座上参究出来时,还勉强可以看得见佛性;但才刚下座不久,由于他的定力不是动中修得的定力,下座以后开始不与定力相应了,佛性就模模糊糊乃至看不见了。但是静中修得定力的人,明心以后的见地智慧却是完全不受影响的。由明心与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定力不同,也可以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之不同。这种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定力,就是看话头的功夫,属于楞严定中的一种,可以由无相念佛的功夫作为方便入手而锻炼成功;若没有这种看话头的功夫,纵然参出佛性的内涵时,也只能以六根体会感觉佛性,仍然是无法眼见的。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