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幸老师
第一章 佛性的本质
—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
第一节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末学所知,略说佛性的本质。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象于万一。稍后会将 平实导师于诸法宝中有关四种不同层次的佛性开示,举出来为读者解说。
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生眼,亲眼在山河大地上,也在虚空中看见自己的佛性;这种证量,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人可以证得,到了末法时代的今天,要实证眼见佛性则更加困难;虽然如是,但在正觉同修会中却仍然有人可以实证,实在是难以使人相信,所以必须先举述 世尊圣教作为证明,譬如《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中的记载: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白话翻译如下:
迦叶菩萨向 世尊请问说:“世尊!佛性是这么微细,所以很难了知,为什么世尊竟说肉眼能看得见佛性呢?”佛回答说:“迦叶善男子!这好像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实际境界,也不是二乘圣人声闻缘觉所能够知道,但因为二乘圣者相信契经中佛所说的缘故,才能够了知确实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佛性很微细而难以了知,一般人只能依经中 世尊的开示而知道佛性可以肉眼看见。就如同二乘圣者虽然已经实证声闻解脱果,却仍然无法了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一样,只因信受 佛所说法的缘故,所以知道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存在。就像这样子,佛性虽然微细,却仍然可以由有缘人所看见。因此,还没有眼见佛性的菩萨,应该相信佛语,努力进修而求有朝一日能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对 佛所开示眼见佛性的境界,不该有丝毫怀疑而不信受。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可以获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与解脱功德受用。
根据 平实导师书中所开示,已入地菩萨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满心时可以亲见自己所看见的六尘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所见的六尘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尘,只是看到自己的如来藏以佛性显示出来的六尘,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尘境界。犹如镜子面对色尘境界时,可以如实反射映照出一模一样的色尘来;真心如来藏也是一样,面对外面的六尘时,会藉六根来反射而映照出一模一样的六尘境界,让有情的觉知心可以接触了知,这是初地满心菩萨所证得、所随顺的佛性。如是境界,即是犹如镜像观的成就。
二地满心菩萨所悟的佛性境界,能改变自己的内相分;是因为他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是观察自己的意根和识阴六识都是自己的如来藏变化而出生的;当自己的七转识本质开始变化时,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生出来的内相分就会跟著改变;当二地菩萨修到满心位时证得这种现观,就知道要如何改变他自己的种子,所以内相分就跟著改变了,这种现观称为犹如光影。乃至三地住地心菩萨能改变别人的内相分,就更不是我们所能想象与了知的;四地至六地以及七地至十地诸菩萨所证的佛性境界,我们根本就无法思惟或揣测,当然也就无从说起了。至于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根据经中记载,十方如来眼见佛性成佛时,能够发起成所作智,因此诸佛的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自行运作而随缘应物,与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感应;这种境界不但是我们所无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知,当然更不是末学所能叙述的了。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的人,应该如何准备、如何修行,才能逐次具足见性时所应具备的条件。
关于佛性,有很多人误会;大多数的人都会把识阴六识的自性当作是佛性,所以还是凡夫。但佛性其实不是见闻觉知性,因为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自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内我所、是六识心的心所法所显示出来的功能,而不是“眼见佛性”中所说的佛性,所以佛性不是识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
平实导师在书中如此说:
那么佛性的无所住又是怎么说?佛性和见闻觉知的体性是在一起的,“祂”无分别又非无分别,你们听起来就会像在绕口令一样,可是当你证验到佛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我讲的话确实不是绕口令。但是这个部分最难解释,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义究竟是什么?可是却看不见,因为没有功夫与慧力,也欠缺福德;没有功夫的人,参破佛性的名义时,就会落到妄觉里面去,就是这样!可是佛性的本身并没有所住,没有所住之中又有祂的功能差别,那个功能差别又不能说祂完全无所住,如果说祂完全无所住,那不就跟木块、石头一样了吗?然而祂不是啊!祂是有情啊!所以佛性的无所住,应作如是观。1
注1、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7,页100。
这个真的很难解说清楚,只有亲眼看见佛性的人,才会了解 平实导师这一段话所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还没有亲眼看见佛性的人,是很难了解的。佛性其实就是第八识的见分,可以简称为“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平实导师在近日出版的《楞严经讲记》中,曾经引述 世尊的开示而说佛性是“觉精”,也就是本觉的精明之性。已明心的读者们如果想知道更详细的解释,可以请阅《楞严经讲记》详细阅读思惟,当可进一步了解此中妙义。在这里,末学先以本觉之性来指称佛性,也就是游正光老师书中所说的“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的见分”。吾人假使想要了解如来藏的见分,也就是想要了解佛性之前,应该先了解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才不致于误会“如来藏的见分”的意思,以免落入识阴六识的自性中而不自知。但这四分有不同的层次差别,我们就先从为一般菩萨所说的二分说起。
首先说见分与相分。相分是指六尘的境界以及自己的色阴,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内相分六尘以及色身五根,也就是百法明门中所说的色阴等十一法;但在这里主要是从六尘来说相分,不说到五色根也是如来藏的相分。因为相分是我们的觉知心所接触(看见)的六尘法相,所以称为相分。因为有被见的六尘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时会有能看见相分的能见者,也就是见分,所以见分是指能看见相分的觉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才能使我们在人间生活及存在。这个相分是境界,见分就是能知能觉。为了让行者更加了解二分的意思,接下来还要再从十八界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帮助大众确实理解二分的意思。
我们的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就是说,十八界中有十一个法是相分,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加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五尘中显现出来的法尘(又名法处所摄色),这就是色阴全部。色阴全部都属于相分,因为可以被我们的觉知心所看见,全都是有相之法,称为相分。因此,相分是指我们人类自己的十八界内的五根、五尘和法处所摄的五尘中的色法。相对于被接触(被看见)的色法等相分,十八界法中剩下的七个法,也就是意根及识阴六识,都是能觉知这些相分的心,就称为见分,因为这七识心都是能见者。
以上是从最简单的二分所作的说明。在这当中,见分又可以再细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当见分再细分为三分的时候,就与相分合称为“四分”,而不是只有二分了。七识心见分,简单的区分为三分,也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首先说明见分。见分,是指七转识自己,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及意根末那识;这七识心合在一起时,能觉知、能见、能了别六尘诸法,故名见分。把这个见分细分为三分来说见分时,是说见分对相分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故有人类的见闻觉知心的功能运作,对于所接触的色阴等境界相能够去加以领受,这就是唯识学中通称的见分。当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色阴等境界相的时候,很清楚知道自己所领受的相分境界,不会错乱。譬如看到黄色时知道那是黄色,不会误认为是青色,这就是有自证分;又如听见父亲的声音时,知道那是父亲的声音,不会误认为是母亲的声音;能够当下确定是父亲无误,这就是自证分。由于能够确实知道所见所闻的相分,没有误会,也就是对境界相了了分明;即使当时是离念的了了灵知,心中都没有语言文字出现,但已经分明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内容,没有错乱与无知,就是自证分确实存在的具体表现。也因为我们人类有这个自证分,所以在相分境界出现时,就会有适当的反应出现;但我们人类与畜生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人类会反应出人类应有的行为,而畜生则会反应出畜生应有的行为。譬如人类看见人类时,不是像畜生一样觉得自己与人类不同;而畜生看见人类时,会觉得自己不同于人类而产生了自己不如人类的感觉。
以上所说的是自证分,因为有自证分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证自证分的出现。所谓证自证分,就是指意识起念去检查、反观自己是否住于六尘万法中?是否正在领受六尘万法之苦乐?能了知觉知心对六尘万法之反应是强或弱,能反观自己对六尘万法中的境界,是住在想要继续或想要停止的意愿中;也能反观自己对所住的境界相是否确实了知,这就是证自证分的功能。因此,证自证分就是反观而确认自己确实对境界有所了知,确实住在那些境界之中,这种反观而作自我检查的功能,就称为证自证分。有了这三分,也就是有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七识心的功能便具足了;如果把这三分合起来说,就简单称为见分,因此当我们说有情有二分时,这二分中的见分,就是在说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了解以上所说的二分与四分,就能比较容易了解如来藏的本觉,也会清楚我们为何要把佛性说为如来藏的见分;知道了如来藏的本觉就是见分,就比较容易知道参究佛性的方向了。但是末学想先向读者建议:当您眼见佛性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时,请千万不要急著参究佛性的答案,以免耽误自己的道业。因为即使参出来也没有用,一定是看不见佛性的,会成为解悟佛性而没有十住位如幻观的亲证功德;不如先全面了解佛性及见性所需的条件以后,确实去履践,依著善知识的教导,一步一步去努力实修,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于善知识的引导下亲眼看见佛性,确实成为第十住位满心的菩萨。
有情众生觉知心所见的五阴相、六尘相也都是相分所含摄,譬如六尘诸法的色、声、香、味、触、法等法相与五根身;甚至于七识心自己的心行等,全都是我们的七识心所识别的法相,由见分七识心所见、所觉知、所了别。对于正在探究生命实相、欲求开悟明心的菩萨来说,见分就是见分,没有相分;对已明心的菩萨而言,明心时所找到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从来都不了别六尘;因此对还没有开悟的人而言,应该为他们说如来藏没有见分,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然而,如来藏真的没有见分吗?如来藏假使真的没有见分,也就是说如来藏如果真的没有了知的功能,那又怎能叫作“识”呢?又怎能叫作第八“识”或阿赖耶“识”呢?“识”就是了别,就是见分,所以如来藏一定是有见分的,一定是能了别某一些法,不是七识心所能了知的,所以才会被称为心,才会被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识”就是能够了知、了别的意思,那么第八识一定是在某个层次中也有了别性,既然也有了知性、了别性,当然也是有见分的;如来藏的这个见分就是佛性,也就是本觉之性。
六识心及意根等见分,所了别的都是六尘中的种种法;但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所了知、了别的却不是六尘中的种种法,而是六尘以外的种种法。因为如来藏有六尘以外诸法的了别性,所以祂有本觉的功能;既然是有情五阴尚未出生以前就存在的了知功能,当然不是有生有灭的觉,所以不是妄觉而称为本觉;这个第八识本有的外于六尘境界的知觉之性,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称为本觉;这个本觉自性就是佛性,因为本觉是依如来藏心而存在,所以本觉之性就是佛性。因此如来藏是心体,本觉之性是如来藏心体的功能自性,所以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本觉功能性。也就是说,佛性以如来藏心为体,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了知功能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作用之性。
如来藏心体虽然是无形无色的,但是从祂的运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如来藏心体的真实与如如的运行法相;这个运作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实与如如的行相,就称为真如。在《成唯识论》中引述 弥勒菩萨开示而解说“真如亦是识之行相”之意涵,也就是说,如来藏阿赖耶识运作过程中,一定会显示出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所以说“真如亦是识之相分”。所以真如心阿赖耶识,也是有见分与相分的;因为求见佛性时,并不是要看见第八识的相分真如,而是要看见第八识的见分佛性。明心而未见性者对此内涵很难理解,往往误会见性者所说的意涵,错将自己所看见如来藏的功能当作是看见佛性。
这个第八识拥有的见分功能,不是指真如的行相,所以眼见佛性时是看见第八识直接出生的见分,不是明心而证得真如;阿赖耶识的见分(佛性)外于六尘而运作,而于六尘境上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前七识在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而是能了知种种六尘外诸法的见分功能。世尊在《楞严经》中说如来藏有“融通妄想”的功能,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来藏有“了众生心行”的功能;由此可知,如来藏心体当然是有了知的能力,虽然不是如同六识一样在了知六尘的境界中运作,却可以了知六尘以外的境界,就由于祂具有这种于六尘外的了别功德,因此而被称为“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这已证明如来藏有见分;而如来藏这种了别的功能就是见分,这个见分是属于如来藏所运作的佛性的功能。因为这样的缘故,平实导师书中说:如来藏心是体,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作用。开悟明心以后,求见佛性时所应该看见的佛性,是指如来藏见分这个部分,不是要看见如来藏的功能或真如法性,也不是要证得地上菩萨及诸佛所悟的佛性,更不是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也就是说,眼见佛性并不是明心时所看见的如来藏运作的功德,而是看见如来藏于六尘外了别诸法的本觉性。假使无法认同以上所说之知见,再怎么努力修行欲求眼见佛性,也是永远看不见十住菩萨所眼见的佛性。眼见佛性的境界,与明心时看见如来藏运作的自性是不同的,在后面第二章中再来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先作细说。
有关如来藏的见分与相分等二分的道理,以及八识心王都具有四分的道理,对于已经开悟明心欲求眼见佛性的菩萨而言,在即将开始参究佛性前,都应该先深入的探究与了解。
游正光老师云:
既然前七识运作时都有相分及见分二种,当然第八识也有相分及见分二种,如此才能符合圣 玄奘大师《成唯识论》卷1 所说正理:“识谓了别。”第八识相分即能显现六尘诸法相,第八识见分须依意根末那识方能运转于三界中,谓第八识能了别意根之作意与思心所,才能在世间运转,包括能够了别七转识的心行而配合七转识运为,不随七转识在六尘中分别及起贪染喜厌等分别,也能够知道如何摄取四大种来成就众生身,也能了知众生色身之种种运作,并能了别业种的完成而主动记存众生的谤法、谤贤圣等业种,未来缘熟时也能了知如何让众生所造业种现行而受种种善恶业果报皆无差池,亦能作种种七转识所不能了别诸事等等,都不受前七识的控制,所以因果律会确实显现、执行;第八识既能了别种种意识所不能了别的事相,当然有见分的功能,只因为慧广是六识论者,舔食印顺六识论的邪见唾沫,所以不信有第八识,更不信第八识有见分名为佛性,为未入地菩萨所能眼见,所以再三的把识阴六识的见闻知觉性强行套在第八识的识性上;他再怎么想象思惟,假使寿命够长而能想象思惟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也还是无法眼见的;除非他肯回归阿含所说的八识论正见,断了离念灵知意识常住不坏的我见以后,才有可能在未来多世以后亲证第八识,才能再历经多劫以后得以眼见第八识见分示现的佛性。2
注2、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56?57。以下皆同一书。
游正光老师又云:
同样的道理,第八识与佛性的关系,不论是明心者眼见成佛之性所说的佛性,或者是眼见佛性者所说的第八识见分佛性,都不能离开第八识心体而有,是由第八识心体的运作而显现出来的第八识功能性故,是第八识的作用而与第八识心体非一非异故,所以眼见佛性的标的—佛性,是以第八识为体,由第八识所出生的六尘外的真觉之性—见分—而伴随六识的见闻知觉性及六尘上分明显现,是与六识的见闻知觉性同时存在、同时运作的。如果没有了第八识心体,连识阴六识都不存在了,何况能有意识来证得第八识的本觉性、真觉性、“不可知之了”?何况能证得第八识的见分而有眼见佛性的可能?
依世间语言的约定俗成,都是从体起用,而显现出其法性的;譬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热性与湿性都是从火体、水体而表现出来的,若无火体、水体,即无热性与湿性可说;不是由热性与湿性来出生火体与水体的,当然是由体的作用来示现其性,应该是由体生性,不该是慧广颠倒想所说的由性生体,或说性即是体。佛性既然是第八识的见分,显然是第八识出生的作用,是由第八识心体出生的,何况能作为第八识心体的根本?因此慧广坚持“性是体”的想法根本是错误的,完全不如法,平实导师所说“心是体,性是用”、“‘性’永远都只是作用,而不可能是‘体’”完全正确,完全符合佛说,而且还符合禅宗证悟祖师的说法。像这样符合佛说及禅宗证悟祖师说法,斯有何过,还劳慧广写二本书来质问平实导师? 3
注3、3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70?71。
游正光老师又描述佛性说:
不仅眼见自己佛性,而且也见其他有情佛性。何以故?眼见佛性是自己一念慧相应而亲证的境界(现量境)、亲自触证而引发的智慧(自相智慧)故。眼见其他有情佛性者,是以自己现量境及自相智慧为基础,比类推之其他有情亦如是见,比量境、他相智慧故。二者,眼见佛性时,皆可于一切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佛性清楚分明显现,乃至于眼见臭秽大便时,自己佛性还是无丝毫污染而分明显现,所以者何?无情无觉无知,非是有情,无法像有情能有如此功能差别,但眼见佛性之菩萨却能从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之佛性;但究其实,自己之佛性却不是在无情物上。故知,眼见无情时,非是无情有佛性,而是自己佛性分明显现尔。4
注4、
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101?102。
想要真实理解佛性的内涵是很困难的,即使眼见佛性以后,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作深入的理解,只是亲眼看见而已,只是眼见的当下有了世界如幻、身心如幻的现量,却还不是很清楚佛性的本质与其中的深妙义理。虽然亲眼见到了,却仍旧很难解释佛性的本质及内涵。如果有人来问末学时,在 世尊吩咐不许明说密意的情况下,末学也很难用适当言语为对方说明,恐怕会因无法描述而一时语塞。佛世尊却已经深入解释了,在《大般涅槃经》卷8、卷32、卷35 都曾详细演说佛性妙义,亦都宣示佛性不是六识心的见闻觉知、却不离六识心的见闻觉知,这也是从圣教量方面证明佛性与六识的见闻觉知是同时同处并行运作的。
譬如卷32 世尊开示说:
【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
意思是说,佛性不是六尘中的六入,但也不曾离开六入等法;佛性不是五阴,但也不曾离开五阴独自存在。世尊于卷35 中又说:【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这段经文意思是说,佛性不是内眼入、内耳入、内鼻入、内舌入、内身入、内意入,也不是外色入、外声入、外香入、外味入、外触入、外法入。佛性既不是自己的六识所接触到的内相分中的六入,也不是六根所接触到的外相分中的六入;而是遍于内六入与外六入中,内六入与外六入相合而不即不离,所以说佛性也和如来藏心体一样名为中道。这段经文,在眼见佛性以前阅读时自以为懂,其实根本不懂;见性以后恭读时,却可以现前一一印证确实是如此。
又《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云: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假于文字然后清净,何以故?性本净故,虽复处在阴界入中,而不同于阴界入也,是故众生悉应归依。诸菩萨等以佛性故,等视众生无有差别。】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有情众生的佛性不必藉由文字开示修行以后才变清净,为什么呢?是因为佛性的体性本来就是清净性,虽然处在蕴处界中随众生流转生死,但却不同于蕴处界、而依然保持祂的清净体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应归依自己清净无染之佛性。由于众生都同样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菩萨等视一切众生无有差别。从以上所举述的经文中,已经说明了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五阴,也不是外六入、内六入、十二处。因此不可以说佛性就是内六入或外六入中的见闻知觉性。佛性虽然处于五阴及内外六入中,也处于十二处、十八界中,却不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所以不能说佛性就是十八界里的六根、六识,也不能说佛性就是六识的见闻知觉性;更不能像落入六识自性见中的外道凡夫那样主张说“佛性就是六识的知觉之性”,或者主张说“佛性就是离念灵知之自性”,这都是违背 世尊圣教与见性菩萨的现量境界。
诚如游正光老师所说:
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时能藉外色尘眼见自己的佛性,即是在一切有情身上眼见自他有情的佛性,以及在无情身上眼见自己的佛性。眼识既如是,耳、鼻、舌、身、意识亦复如是,都能够亲见本识如来藏呈现出来的佛性,此即禅宗祖师所说“一根通,六根互通”、“六根通流”的道理。因此,有情自无始劫以来,见闻觉知心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境,所接触者,无非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六尘,再由见分(六识的见闻知觉性)来分别内相分六尘;于其中享乐时,无非是自心玩自心尔,有何真实可言。此中道理,就好像坦克车驾驶在坦克车内所见的外境一样,透过坦克车内的三棱镜反射而眼见,亦如透过监视器或小精灵视讯摄影机摄取外境,再将外境传输到计算机荧幕上显现出来,所见并非外境。表面上看来,有情似乎得以眼见外境,究其实,有情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外境,因为不了知其中真实道理以及虚幻的缘故,误以为真实接触外境而执以为实,遂起贪染喜厌等心行而造善恶业,导致轮回三界六道不得出离。但是未入地菩萨眼见佛性时,已经看见佛性与六识的见分—六识知觉之性—同时在运作,是二者并存的,所以绝对不会误认佛性为六识的知觉之性。慧广不知这个道理,也误解圣教真义,所以他只能落在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中,成为凡夫随顺佛性者。5
注5 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106?107。
亦如游正光老师所说:
又譬如在作梦时,意根透过五根接触外法尘而生独头意识,一般人的意识不知自己在梦中,便在梦里分别法尘之颜色(显色)、形状大小长短方圆(形色)、一切行来去止、屈伸俯仰(表色)、气质气色(无表色)等。当意识分别法尘的同时,佛性还是异于法尘在运作,而在法尘境上分明显现,因此佛性在梦中仍然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这个梦中佛性的道理,唯有亲证佛性的人才能了知,非是执离念灵知心,乃至否定本识如来藏而没有眼见佛性的慧广所能了知;因为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觉之法性,却是被慧广所否定的。6
6 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119。
游正光老师又如此说:
佛性不论见与不见,包括张眼、闭眼以及进行民俗观落阴的种种过程在内、白天见或者夜晚见、凭定力见或者在定境中见、醒时见、梦中见,都可以由已见性者自己亲见;或如睡著无梦见、闷绝位见,是在当事人知觉之性断灭时,由已见性的他人看见闷绝者的佛性等等,这是眼见佛性者共同的实证。可见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之性,都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体透过六根、六尘所显的功能差别、所显的总相作用,也是第八识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而于六尘境界上分明显现;不因慧广看不见佛性,就使他自己的佛性不存在,或使一切众生的佛性不存在;所以佛性乃一切众生都有之,平等无二。十住菩萨以下无法眼见佛性,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少分,诸地所见多分,而如来全见。7
注7、7 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页121?122。
亦如 平实导师所说:
六识的自性—见闻知觉性—仍然是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所含摄的范围中,不能外于佛性;但也不等于佛性全部,所以某人眠熟后,他的六识对六尘的分别功能不存在时,十住菩萨仍然可以分明看见那个人的佛性继续分明现前;显然可见那个人的佛性并没有随著六识的中断而消失,已中断的只是六识心对六尘的分别功能;因为六识心离念灵知已经断灭了,而佛性仍然继续存在著。8
注8、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0,页229?230。
由此证明佛性不是六识的自性。想要亲眼看见佛性而不是落入六识心的生灭觉知性之中,一定要先相信有第八识,并且要先知道大乘贤圣所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而不是前七识在六尘中运作的妄知妄觉之性,否则即是恶慧,将会错认七识心或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为佛性。一旦否定第八识心的存在,就不可能悟入第八识的境界,更不可能再继续进修而悟得第八识流露出来的佛性的真实义;往往会落入凡夫所知的佛性之中,继续住在识阴六识的觉知性中,那就永远不可能看见大乘贤圣所悟得的佛性了!
平实导师在《入不二门》52 页中开示说:
如契经所云:“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谓之智慧,根本不能知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由不能知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之故,便欲在弃舍或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之后,别觅永不可得之真如心体;如是之人,将永远堕于虚妄想之中,将永远不能启发般若智,将使其原有之证悟般若智慧,开始产生邪慧,最后必定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以及产生“将一贯整体之佛法加以肢解,令佛法开始支离破碎”之现象。由是缘故,说如是偏斜之智慧为恶慧。同理,禅门之中亦有恶慧;此谓真实之正慧者,乃是于参禅之时,已自了知参禅宗旨即是明心与见性。既言明心,则知必定有一真心,是吾人所应亲证者;亲证此真实不坏之金刚心已,方可名为明心也!既言见性,则知必定有佛性可以眼见;亲眼看见佛性分明显现而无染污时,但觉世界如幻、身心如幻,唯有佛性如是真实不坏而又无隐无遮;如是眼见佛性者,即是见性也!合此明心与见性二门,即是禅宗行人所应努力进求之目标也!是故禅门行者,必须了知:禅门之宗旨即是明心与见性。9
注9、平实导师,《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10 年7 月改版一刷,页52。
明心与见性的不同,是一切真正开悟明心的菩萨,在悟后修集了见性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后,想要证得眼见佛性境界的人所应该努力探究的差异所在。然而尚未明心的人,对于“见性与住心看静”的意识境界差别应该先予以了解,才不会误会而自以为见性了。眼见佛性与住心看静,两者是不同的;见性的菩萨所见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而住心看静时所看见的境界,只是离念灵知所住的六尘境界而已。
今举 平实导师在《大乘无我观》79?82 页中的说明,来叙明见性与住心看静两者之间的差异:
某师兄问:(录音不太清楚,大意如下)我想请问老师:老师说眼见佛性,那眼见佛性跟住心看静有什么不同?
萧老师答:住心看静和眼见佛性不一样的,住心看静就是你的心是有所住的,你在六尘诸法之中清清楚楚分明了然的去观察六尘万法,而不起心动念、不起语言文字、保持一念不生;可是眼见佛性是在六尘诸法之中,去看见佛性,不是看六尘境中的万法,也不是看觉知心自己有没起语言妄想,两个不一样。但是眼见佛性的现量境界很难解释,不像明心的人互相之间可以用语言说得清楚,这是唯证乃知的。就算是你已经知道佛性的名义,并不见得你就是眼见佛性了,因为见性必须有功夫;明心不一定要有定力,见性则必须有动态中的定力。你如果定力不够,你就看不见佛性;你如果看见佛性的时候,以后不再增长你的定力,或不保持定力—定力退失了,你也会渐渐地看不见了。
那这个眼见佛性很难解释,只有见与见的人,互相能够讨论了知自他互相之间的心意,没有眼见的人听不懂,无法了知,听了一定会误会的。所以这个不能跟你解释;因为解释了也完全没有用,完全只是在语言表相上面在说明,而听了对你一点儿帮助都没有;讲出来的都是我的东西,对你完全没有利益。因为我举出来的已经够多了,我再讲,还是那一些东西:非六入,不离六入;非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你听了,等于录音带再重覆放一遍而已,对你终究还是没有帮助。
这个眼见佛性,你必须要有功夫,还要有福德;有功夫有福德,还要加上有慧力,祖师们也常说要有时节因缘。定力、慧力、福德,三者缺一个,或者三者之中有一件不太具足,你就一定看不见佛性,就算是参出佛性的名义来,也是没有用的。
师兄又问:(大意为)老师说眼见佛性,那如果说见了佛性,定力退了就看不见佛性了吗?
萧老师答:定力退了就看不见了!但是如果你把定力再修回来,你又可以重新看见。佛性无形无相,但是看得见,所以很奇妙;我们在座有好多位同修跟我一起来,他们是看见的。……有见性的人会这样说—依我来讲、依我们这些有见性的几个同修来讲—他们从我身上看见我的佛性,也可以从我身上看见他自己的佛性;他也可以从墙壁上看见他自己的佛性,所以说:“哪里没有佛性?”墙壁上也有佛性可以看见啊!但是看见的佛性却不是墙壁的佛性,而是他自己的佛性,所以这是很妙的、也是很奇怪的事!什么无情的墙壁上怎能看见自己的佛性?就是可以看见!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眼见佛性。那没有看见的人,听人家说墙壁石头上都可以看见佛性啊,他就以为墙壁石头真的有佛性。其实不是,是人家眼见佛性的人,从墙壁上,从石头上看见自己的佛性,但自己的佛性却不在墙壁石头上。所以,从他来讲,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佛性可见,但不是讲那个东西有佛性,也不是讲自己的佛性在所见的无情物上面,懂了吗?所以,说法要很小心,如果你没有亲自的证验领受,没有亲自触证,而以自己想象的就去说,有一天,如果有人证道了,就都会被人家一一拆穿。
由以上 平实导师的开示,可以更了解佛性的眼见,既不是六识的知觉性,更不是住心看静的离念灵知心境界。也就是说,这种眼见佛性的境界,如果没有实证,真的讲不出来;譬如末学在刚刚实证的时候,也不太会说明,只知道自己在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上面都真的看见了,但是仍然无法言说佛性的其他深妙内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