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元老师
(连载二十)
第三目 藏传佛教外道说“意识可去至未来世”是 佛陀诃责之荼帝比丘的翻版
在《中阿含经》卷54(第201 经〈大品荼帝经〉第10)中有记载荼帝比丘因为执著“意识为常,可往生至未来世”之恶见,而被佛陀诃责之故事,今以略述如下:
当荼帝比丘对诸比丘说:“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
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之时,诸比丘即诃责他,说:“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荼帝比丘!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说识因缘故起: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荼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但荼帝比丘仍强力执其恶见,而再三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
众比丘见无法令荼帝比丘舍此恶见,就向 世尊禀报,世尊即唤荼帝比丘前来询问,荼帝比丘仍不改其语。
世尊问说:“你所说的是哪个识啊?”
荼帝比丘答曰:“世尊!就是这个能说、觉、作、教作、起、等起的识啊!衪会作善恶业而受报。”
世尊即诃责他说:“荼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随后 世尊即开示说:“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
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世尊并说:“此荼帝比丘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
古今之藏传佛教外道诸师,正是佛世荼帝比丘之翻版,坚执意识可去至未来世之恶见而不肯弃舍,完全背离诸佛菩萨“意识不可去至未来世”以及“诸法无我”之圣教量、圣法印,正是我见最为深重之外道;而今圣教俱在,藏传佛教(喇嘛教)诸活佛、喇嘛竟然视而不见,原因无他,乃因藏传佛教本质就是外道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只是想混充成佛法中人而吸取佛教资源,套用佛法名相、表相,实际上真正乃是要破佛正法,正是佛所预告之“狮子身中虫”,更是佛于《楞严经》中所破斥预记:“赞叹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婬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毕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1有志佛子应同心将藏传佛教(喇嘛教)这些魔师、魔弟子逐出佛教之外,以免有心修学之佛子被其误导,不但无法成就解脱道、佛菩提道,死后反而可能堕入魔民、魔眷之中,冤枉造下破谤三宝而沦堕三涂之大恶业啊!
注1 :《大正藏》册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 9,页151,中3-6。
第五节 涅槃寂静法印
第一目 涅槃寂静法印之正理
三法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涅槃寂静印,故说“涅槃为上首”2,但由上两节之说明,可知藏传佛教外道诸师完全无法了解,而且背离佛教二乘法中“诸行无常、苦法印”及“诸法无我法印”,怎么可能懂得连二乘无学阿罗汉都无法了知内涵的“涅槃寂静法印”呢?因为二乘有学知道蕴处界无我后,即努力断除对蕴处界我的执著及三界爱等烦恼,当完全灭尽蕴处界我而入无余涅槃之时,已无意识存在,故无法观察无余涅槃中的内涵。此处限于篇幅关系,不多作说明,欲详细了知此中深妙义理,请阅读思惟平实导师于《邪见与佛法》、《宗通与说通》、《大乘无我观》等诸书中之说明。
注2 《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20,页388,中14。
当二乘有学听闻解脱道正法后,了知生死轮回的根本即在于我见与我执等无明烦恼,因造作诸染污业行,致使在三界中虚受生死无量苦果。亦了知因缘所生之蕴处界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当蕴处界法完全灭尽之后,方是无余涅槃解脱境界。如《中阿含经》卷2 (第6 经):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
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3
注3《大正藏》册1,《中阿含经》卷2,页427,下16-21。
下段经文更清楚说明:蕴处界法皆是因缘而生的有为法,本质上就是会生、住、异、灭。但更为甚深难见的是“非因缘所生”的无为法,因为祂是本来就在的常恒法,所以不像有为法一般,有生、住、异、灭之体性;这就是:当比丘们经过如实观察修行后,断除了身口意诸行的寂灭涅槃。当所有造成苦集的因都灭除之后,相应而生的苦就灭了;所有世间的相续法皆灭尽之后,就称为苦的边际。当已证至有余涅槃之后,于灭除微苦所依的五蕴身后,即是清凉、息没的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的无余涅槃境界了。
《杂阿含经》卷 12(293 经):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4
注4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12,页83,下13-21。
再举一段经文,能更清楚了知,若要证得无余涅槃,是要先灭尽五阴的,当然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识阴都是可灭、当灭的。《杂阿含经》卷3(59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5
注5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3,页15,中11-20。
龙树菩萨亦于《大智度论》卷61 同作是说:【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6
注6 《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61,页495,下29~页496,上2。
由上述诸行无常、苦、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法印之正理以及所举经论,学人应可很清楚了解,无余涅槃虽要灭除一切因缘所生之有为法,但绝非是断灭境界,而是清凉、真实、常恒的寂灭境界;并且其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
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是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的。如《法华经》中所说,佛陀于初转中,为度有情众生离开断常二见,故先施设二乘涅槃,让有情能有个涅槃化城作为依止;当有人能自知自作证成阿罗汉时,发现解脱确实可得,并因之发起大心,世尊再为这些人开示大乘法,令许多阿罗汉们回心大乘而成为菩萨。也因为世尊的巧妙施设,更可以让因缘成熟的菩萨能于蕴处界法中,证悟不与蕴处界法相在的大乘涅槃——如来藏,因为大乘及二乘总共四种涅槃,同是依于如来藏而有;若没有正觉同修会中诸同修们所证的第八识如来藏恒存不灭,灭尽意识心等十八界法以后的无余涅槃,就必然成为断灭空;由于有如来藏常住不灭,所以佛陀说无余涅槃中是常住不变。
第二目 藏传佛教外道所说涅槃是 佛陀所诃责之外道五现涅槃
若是无法断除意识我见之外道,则必定会落于外道欲界至外道四禅等五现涅槃之意识境界中,而错认自身已证涅槃境界,因造大妄语恶业而被佛陀所诃责,如《长阿含经》卷14(21 经梵动经第 2)中所说:
第一见:我于现在五欲自恣。7
注7 藏传佛教所有法王、活佛、仁波切所说的“乐空不二、轮涅不二”,正是这一种:我于现在五欲自恣而错认为不生不灭
的涅槃境界。这是欲界中最粗浅的外道现法涅槃邪见。
-------------------------------------
第二见: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第三见: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第四见: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入第三禅。
第五见: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8
注8 语出《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14,页93,中17-下7。
而且无论藏传佛教外道如何相互吹捧说其修证如何高妙,皆仅能落于外道五现涅槃之第一见──于五欲自恣中,永远不能进入第二见外道初禅境界。因其包括观想、脉气、明点、灌顶、无上瑜伽等等索隐行怪之修法,完全不离欲界男女欲之极粗重境界,是绝对无法发起初禅的,初禅是因离欲而证得的,不是由贪欲中可以证得的。再次举出多识所言,证明多识喇嘛是常见外道:
小乘佛教诸论师认为,证无余涅槃,如油尽灯灭,意识和根身同时断灭;但大乘诸论师认为,“无余”是烦恼障及业力异熟身了断无余,但净识不灭,否则,涅槃之乐的感受就不存在了。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又有一个纯意识的事例了。9
注9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199。
既然涅槃后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觉知心又是什么呢?阿赖耶识既然无“觉知”,为何名为“识”呢?阿赖耶既称为“心”、称为“识”,就是有觉知的,若无觉知为何称“心”、称“识”?如果有“心识”而无觉知,和木石佛像有何区别?说什么“佛说涅槃寂静”,难道“寂静”就是无意识吗?有心就不能寂静吗?若有心不能“寂静”的话,那有心的众生永远寂静不了,只好对庙中泥佛石菩萨讲寂静。10我们宁愿做有意识灵感的人类,也不愿意做无意识灵感的石佛、泥菩萨。11
注10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88~289。
注11: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91。
由多识这几段话,可知多识正是坚执意识我见不肯放舍之凡夫外道,背离“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法印之真义,别说是大乘甚深微妙法,就连二乘解脱道都尚无法入门。所以,当多识评论平实导师关于涅槃之正理时,自然是错得离谱了。其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喇嘛教所宗六识论乃错谬之故,也因为藏传佛教的根本法义就是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而这种双身法的淫乐享受境界正是依意识而有故;意识若灭了,或者承认意识是生灭的,那么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理论就全然瓦解了,密宗也随之而不能存在了!因此多识喇嘛才会这么愚痴地执著“意识为真”的邪见不舍。多识完全不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意识的体性,但是祂却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无量无边的无漏体性,乃是与意识完全不同的体性,由于执著六识论的多识喇嘛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更无法实证及观察之,才会错误地以为“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同于石头木头一般。
阿赖耶识一向不执我且无间断,虽有无量无数功能德用,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但却从不了别六尘境界,故说之为“恒而非审”;意识一向只能了别六尘境界,又是有间断法,于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等六种情况,六识心是不现前的,故说之为“审而非恒”。
如《维摩诘所说经》卷 1:【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12《成唯识论》卷2:【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13于自所缘有了别用。】14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当然有了别功能,祂能了别众生之心行,亦能了别有情的根身、种子以及器世间,这些深妙法义内涵当然都不是否定第八识存在的多识喇嘛所能了知的。阿赖耶识从来只是如镜现像般的显现六尘境界,让意识等识阴得以了别,但其自身却从来不曾于六尘境界上作诸了别,所以称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注12:《大正藏》册14,《维摩诘所说经》卷1,页542,下1-2。
注13: 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异熟识名函盖凡夫地、阿罗汉及辟支佛地,兼及妙觉地以下所有菩萨位。
注14:《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2,页10,上17-21。
第三目 我见未断之外道必定错会四种涅槃的真实义
多识于书中自举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10 所说的四种涅槃,说大小乘之涅槃完全不同,更是只能证明藏传佛教外道诸师不懂此四种涅槃之真实内涵,将其与外道五现见涅槃混为一谈,多识说: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除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众苦永灭,故名涅槃;三、无余涅槃,谓即真如除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除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5
注 15: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351~352。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众生皆平等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本性清净但含藏染污种子的如来藏,是大乘佛菩提道七住位以上菩萨自内所证,此点已于本书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目及第三章中详细解说过了;而二乘的有余依涅槃是依已出离烦恼障之阿罗汉,其如来藏中所含藏之烦恼障已经永寂而不起现行,但尚有烦恼障种子随眠及五阴身微苦所依而施设;无余依涅槃则是依阿罗汉五蕴身灭后不再出生蕴处界法,已断分段生死,完全出离生死苦,仅余如来藏自住之境界;无住处涅槃则是不但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并已出离所知障究竟,悲智圆满,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之佛地境界。
多识既举《成唯识论》此段论文16,当知一切有情皆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如来藏,但此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却不是对六尘境界了了分明的意识心,得要证悟此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才能真的懂得二乘两种涅槃之内涵。而二乘阿罗汉即使能灭尽烦恼障之现行,证得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但对自身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仍不知位于何处。要待听闻大乘法后,愿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于初住位至六住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后,方有机会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般若慧中道智与涅槃智,这是多识完全不知的法义。
多识又说:“涅槃”一词的含义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的“涅槃”—指破除三界烦恼障之后的思想寂静状态。“涅槃 ”意为“寂灭 ”,“寂 ”指思想寂静,“灭 ”指烦恼息灭,烦恼虽然息灭了,但心识不会断灭——这是
佛教不同于外道断灭论的特点。大乘的“涅槃 ”—指虚妄分别的断灭。此虚妄分别心不是自然地消亡,而是觉知心中所生智慧进行简择破除使其息灭,故成“择灭无为 ”。无智慧简择,虚妄分别怎么息灭呢?萧平实一方面主张成佛后“阿赖耶识永存 ”,这就堕入了阿赖耶外道的常边;又说涅槃后无觉知心,复(编案:应为复)堕于断边。”17
注16 :多识喇嘛举《成唯识论》卷10 却未依原文如实摘录,擅改论中之内文及用字。兹举《成唯识论》此段论文内容如下: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
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
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
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
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
世尊可言具四。】《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5,中7-23。
注17: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89~290。
多识虽举《成唯识论》的四种涅槃,不过他显然对其内涵并无正确认识,因为多识误会得很严重。二乘有学、无学在尚未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证得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前,因信受佛语故,知蕴处界灭尽后的无余涅槃中仍有涅槃本际存在,亦能自行观照蕴处界诸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故于断除我见、证得二乘初果后,能继续修断欲爱、色爱及有爱住地等烦恼,渐次迈向二果乃至四果,证得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
至于所谓“心识不会断灭”者,并非指生灭的意识心,而是指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涅槃之本际,如此方能说“这是佛教不同于外道断灭论的特点”。然而,多识所说的却是涅槃之中尚有意识觉知心不会断灭,正是佛陀所诃责的外道常见论,所以多识是与常见外道合流,所说都是常见外道法。
多识不识三乘菩提:二乘阿罗汉于回小向大后,于初住至六住位修外门六度万行积集福德资粮;或大乘菩萨于六住位修学四加行,证得能取、所取空时,依已证悟善知识指导之正知见而参究,终能证悟自身本有之如来藏。悟后真实转依如来
藏,并于相见道位四谛十六心,现观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性与如如性及不生不灭等八不中道性,且与祂所出生之蕴处界诸法同时同处和合运作;蕴处界法虽虚妄无实,但皆由第八识所生,依第八识亦可说蕴处界具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等中道性,不堕断常二见,得入般若中道观。
随后并深观第八识永远如是常恒运作,因缘果报由其异熟性而显现,故知必定要如实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由是不需执此真相识而能远离法执;由于第八识从不自执有我,是无自性性,故能由三自性而入三无性。因能于蕴处界运作中,同时观见第八识之运作,并转依其真如性,故不但不会落入对蕴处界之执著,反而因有般若中道智慧,能渐除对我、我所之执著习气,故不须如二乘人为远离蕴处界之执著而入无余涅槃,但亦终能实证有余涅槃,更向无住处涅槃迈进。
如是微妙甚深之大乘法更绝非是不懂二乘涅槃的多识喇嘛等藏传佛教外道之所能知,未证悟本来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却又否定如来藏者,必定落于能取意识及所取六尘境上难以放舍,这从藏传佛教诸多荒诞之理论及索隐行怪之修行法门即可了知,故也只有贪著欲界粗重境界之众生才会与藏传佛教邪法相应。
二乘声闻之修证,于了知意识等识阴虚妄、断除意识等五阴我见后,即利用识阴来依圣教如实观察,于断尽贪瞋痴等烦恼、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后,终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这正是不再出生意识等蕴处界我法,也可说是利用意识为工具来达成“”18的目的,因为蕴处界法本来“无我”,仅有如来存的无余涅槃才是常恒、究竟、真实、清凉的缘故。
注18 编案:杀我见、我执之意。此我见、我执唯自己心得决定,方才能杀,而不受后有,故名为“”。
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中,固然也要用意识心,然而却是以与六尘相应的意识心作为工具,用来求证从来不与六尘境相应的第八识如来藏,由实证而能观察到所证之第八识如来藏之不生不灭性、本来自在性、清净无我无自性性、不与六尘境相应之寂静涅槃性、从不作主性等等无量功能体性,而使妄心意识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意识觉知心即可因此住于第一义谛法相之中行菩萨道,而非以因缘所生、虚妄无常、无法去至未来世之意识心为修证之本体。所以,在三贤十地的修行中,随顺因缘自度度他,渐次发起世界如幻观、蕴处界犹如阳焰观、菩萨道如梦观,及地上菩萨的犹如镜像、光影、谷响、如水中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等等现观智慧;更于第三阿僧祇劫实证无量三昧及功德,最终能成就佛道。此非假“藏传佛教”之名的外道喇嘛教等法王、活佛、仁波切……等所能知,多识当然亦是不知的,才会公然否定第八识正法。
第四目 喇嘛教之“佛”无第八识心体存在?
多识喇嘛又言:虽然唯识论持阿赖耶识之说,但“八地舍名,十地舍体”,即七地破除我执后,阿赖耶的名称已不存在,从八地到十地未成佛称“异熟识”,成佛时八识转智,异熟识的识体也已不存在了,佛地岂能有“永存”的阿赖耶识?如果说佛地的“圆镜智”是阿赖耶转成的,因此认为“阿赖耶识”是“常住”识的话,那么,佛地的妙观察智由第六意识转成,为什么说佛地没有第六意识呢?如果佛地没有第六意识的话,佛地也同样不能有阿赖耶识。
唯识家也从不承认成佛后有阿赖耶识。如果说诸佛的圆镜智是阿赖耶转化的,因此认为圆镜智就是阿赖耶识的话,由矿石炼成的金银为什么不当作矿石而当作金银呢?把八地前的阿赖耶识、成佛前的异熟识和佛的智慧当作一体,而说阿赖耶永不息灭,犹如把狗转生为人时,把此人仍然当作“狗”一样荒唐可笑。
大乘佛教无论中观家或唯识家,都一致认为成佛不是意识的断灭,而是意识转为净识——即佛的遍知智体。如果成佛后没有觉知意识,就和泥佛、石佛没有差别,如何肩负利乐众生的重任而“尽为来际19”呢?动物尚有觉知心,如果佛没有觉知心,那么佛连动物都不如了,修成“无知白痴佛”还有什么好处?除了萧平实之类的无知(编案:网络版用词是“白痴”20),谁也不会把佛当作没有觉知心的泥石偶像。我们宁愿做有意识灵感的人类,也不愿意做无意识灵感的石佛、泥菩萨。21
注19 编案:应该为“尽未来际”之错别字。
注20 :自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8131 2011/3/17 下载破魔金刚箭雨论.zip (204.83 KB) ,
本段内文:【修成“无知白痴佛”还有什么好处?除了萧平实之类的白痴,谁也不会把佛当作没有觉知心的泥石偶
像。】
注21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90~291。
从多识之语,即可知他确实只是一个断章取义,无法会通佛法之人,我们来对照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的正理,即可知多识的错谬。
《成唯识论》卷3:
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智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22
注22 《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3,页13,下3~页14,上9。
由玄奘菩萨之开示,即知阿赖耶识依其功能体性而有种种名称,一切位皆可称为心、阿陀那、种子识;依修证位阶不同,则有阿赖耶、异熟识、无垢识等名。异生凡夫及有学声闻、菩萨,因阿赖耶心体中有我见或我爱等烦恼种,而执阿赖耶为我,故称阿赖耶识。只是尚未证悟的凡夫及二乘人,茫然不知己身之阿赖耶识何在,更有愚痴如多识等一类藏传佛教学人,矢口否认自己有阿赖耶识常住,犹如一群每天运用自己脑袋却否认自己有脑袋的人。另外,尚未成佛之一切众生皆尚有种子变易流注,故彼之阿赖耶识依其异熟性而亦皆可称为异熟识。
已断分段生死之阿罗汉及解脱道无学位之菩萨,已无执藏分段生死烦恼之杂染法,不复执藏阿赖耶为我故,但仍有第八识体持种,而非是断灭,仅舍去了阿赖耶之名,唯改称为异熟识。声闻、独觉于入无余涅槃时,不再出生蕴处界法,不于三界现身意,仅余第八识心体独存;从已不再出生之蕴处界法来说,可说是妄心我已永远舍离了异熟识体性,即使佛陀也无法找著此无形无色入无余涅槃之异熟识,但并非说此异熟识心体就此散坏,注解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多识喇嘛,应知此识性如金刚,永不坏灭故。而最后身菩萨成佛之时,最后一分无明去除,已无识种变易,永离异熟性,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识体纯然白净无垢,改称为无垢识,但仍是原来之第八识心体。
玄奘菩萨说:“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照多识之意:“八地舍名,十地舍体……成佛时八识转智,异熟识的识体也已不存在了,佛地岂能有“永存”的阿赖耶识?”则莫非是舍了异熟识心体,又另外出生了一个“无垢识心体”?若多识此说为真,则完全不符合佛所说的不生不灭之体性,而使因地的阿赖耶识、异熟识以及佛地的无垢识都成了有生有灭之虚妄法了!如此全属有生有灭的法,诸佛又怎么能称为常、乐、我、净呢?且成佛之后转识成智,第八识转生大圆镜智,第七识转生平等性智、第六识转生妙观察智、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四智圆明,智依识有,仍是八识具足,何曾稍缺一识?只是说,在尚未成佛之前,你我应依第八识体之般若智慧而修行罢了;而事实上,除了多识自己,又有谁说过佛地没有第六意识呢?可见无智少识的多识喇嘛只能依文解义,根本不懂佛法之真实义。而且若照多识主张之六识论,依其修法而果真成佛了(仅是譬喻,事实上绝无可能成佛),则其所成之佛定非四智圆明,因无有第七识、第八识所成就之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且事实上前六识由第八识所出生,若无第八识,则哪来的前六识?如此八识全无,所以藏传佛教外道“佛”也必将是一智也无!
如多识又说:“唯识家也从不承认成佛后有阿赖耶识”等等言说,又再次证明多识只能依文解义,不解真实义。正是因为众生率多执言取义,无有般若智以贯通佛法,故多识看到阿含就说只有六识,浑然不知阿含已隐喻第七、第八识于其中,不知诸经典中无量名称皆是指称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反说“二乘涅槃完全不同于大乘涅槃”、“唯识说有,般若说空”、“胜义谛是一切法空”等等诸多谬理邪说,尽将完整一贯的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平实导师为接引有心佛子入门,于诸书中多处说“第八识有多名”23,并如同玄奘菩萨说“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故常以“阿赖耶识”一名指称自七地以下菩萨及诸凡夫众生,七地满心时唯舍阿赖耶名而不舍识体,成佛时唯舍异熟识名而不舍识体,改名无垢识。故上至诸佛如来,至于一切凡夫异生,普皆平等具有之第八识心体,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中如是细说,俾使读者能够熏习正法,始从入门便得容易贯通三乘佛法之根本大义,而能不重蹈多识在藏传佛教外道法中用功数十年,却仍认为三转所说佛法各各不同,且至今尚完全无法入门之窘境。再者,《密严经》又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24这个成佛之后“常所宝持”的第八识无垢识心体,仍然是原来因地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只改其名、不改其体。而佛地第八识名为无垢识,亦名为心、佛地真如、阿陀那识、种子识,虽有多名,却都不是意识,仍是因地阿赖耶识心体,此非少识而持六识论的多识喇嘛所知。
注23: 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正觉佛教同修会(台北),2009 年5 月初版十二刷,页129。
注24: 《大正藏》册16,《大乘密严经》卷下,页741,下6-8。
世尊于《大悲经》卷 4 中如是说:
阿难!我当入于无余涅槃。如是涅槃,寂静清凉、无尘离垢、一切苦息、舍于窟宅,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无悲、无苦、无恼、无不称意、无诸悔恨、无怨憎会、无爱别离。如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及与一切声闻、缘觉,皆悉已去、今去、当去。阿难!汝今当观我犹爱彼无余涅槃,有诸愚痴凡夫之人,而不爱彼胜妙寂静安乐涅槃,亦复不能一念发心随顺解脱;是人若能一念发心,以是因缘即为种子,当得涅槃。25
注25《大正藏》册12,《大悲经》卷4,页965,下19-28。
但是多识却说:“我们宁愿做有意识灵感的人类,也不愿意做无意识灵感的石佛、泥菩萨。”等于明确的表明:“若无余涅槃是要让我灭掉意识自我,那我情愿永远于三涂六道轮转!佛陀犹爱无余涅槃,我可不爱这种解脱的!”正是表明多识自己及所属之藏传佛教外道,皆是绝对不肯放舍意识我见的愚痴凡夫,都是贪著意识境界的异生人,也是 佛于经中所说“诸愚痴凡夫之人”,由此证明藏传佛教喇嘛如多识等人所说之法,当然也是常见外道法。由是可知藏密喇嘛教自称中观应成派是“佛法中最高深的一派”,仅只是嘴上说承认“四法印”而已,实际上却是完全背离二乘解脱道的三法印、四法印,更是完全不承认大乘佛菩提道之“实相印”的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