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导师
(连载十)
大众且看千年前的郑尚明尚书,官儿不小,也学得错误的默照禅,每天坐在离念灵知境界中自以为悟;后来听说大慧宗杲破斥默照禅,说为默照邪禅,又说教人修学默照禅的人就是邪师。那郑尚明仗著官大,又仗著自己聪明博学,精通儒、释、道三家,于是带著一片束柴(沈香木片),怒气冲天的来到大慧宗杲方丈室里质问,并且举出佛的默然,菩萨默然,声闻默然,凡夫默然,祖师默然,宗师默然,厉声向大慧宗杲提出质疑;大慧禅师等他说完了,不急不徐说了庄子书中所说底道理,先用这个道理框住了郑尚明;然后再以郑尚明的堕处来破斥他,都不引用佛言祖语,这才使得郑尚明不得不心服。
想那郑尚明初来乍到之时,p.1还以为大慧宗杲没有离念灵知的功夫,殊不知大慧宗杲不仅有离念灵知的功夫,还有更高的定境呢!那郑尚明以一己粗浅之离念功夫,尚且未能证得初禅,便傲视于大慧禅师,不知大慧宗杲始自佛世回小向大以来,世世不离初禅,与那些乡井中的穷措大没有什么不同。就如同今时两岸某些小有名气的法师与居士,一齐嘲笑平实没有离念的功夫,但他们还懂得无相念佛的功夫么?还能实证根本禅定么?平实可是实实在在亲证的。当年的郑尚明,就像今时以管窥豹的愚人一般;但他有个好处,就是肯当面寻人辩论法义,从来不曾躲在暗地里放冷箭─譬如现代某些弘法者专以化名在网路上无根毁谤─所以后来能被大慧宗杲所度,真实悟入般若禅,发起了慧眼,亲自证实默照禅的离念灵知境界全然非法。今时那些人却无一人肯来当面寻找平实辩论法义,都怕没面子。然而面子一斤卖得了几两银?只要能够不顾面子,纵使辩输给平实,当了平实的弟子以后,不数年也就真正的悟入了;不但省了今生继续摸索佛法的痛苦,活了法身慧命,又灭了谤法与谤贤圣的恶业,岂不两全其美?却总是舍不下面子,二十年来总是让平实候之不获。有智之人应当效法郑尚明尚书,肯舍下文人最重视的面子,前来寻觅大慧宗杲,方有悟入之因缘。何况平实心性与大慧一般无二,但凡愿舍面子者,只要肯来论法,平实总不埋没人。这是平实度人将近二十年的感想,今日藉机一吐为快。32 p.2
─────────────────
32编案:如今已有现代禅前副宗长张志成前来面见,今已证悟。详见《我的菩提路》第二辑。
大慧宗杲禅师当年,每每公开指责天童宏智正觉禅师的徒众们所弘扬底默照禅是“默照邪禅”;只因默照禅之法,耽误许多学人落在离念灵知之中,每以静坐时或行住等时候,默照一切境界而不动心,执取六尘中的离念灵知以为真如心。凡此类人,禅宗史上未记载者极多,不唯今时方有。大慧宗杲悯诸禅人,因此不得不加以破斥,自然会在默照禅弘扬以后,常常加以破斥。有记载者,除上来所举郑昂之事例以外,复有他例;若是无名小卒之以口语毁谤大慧者,即无缘得被大慧禅师所度,便无记录。今且再举一例为证:
临安府净慈肯堂彦充禅师。师,潜盛氏子,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首参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东林谓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秖有木札羹、铁飣饭,任汝咬嚼。”师窃喜之,直造谒,陈所见解。林曰:“据汝见处,正坐在监觉中。”师疑不已,将从前所得底,一时扬下。一日闻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默有所觉,曰:“打草秖要蛇惊。”次日入室,林问:“哪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师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师拟开口,蓦被拦胸一拳,忽大悟,直得汗流浃背,点首自谓曰:“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邪?”遂呈颂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然之。33 p.3
─────────────────
33《续传灯录》卷34
语译如下:【临安府净慈肯堂彦充禅师。彦充禅师乃是潜盛氏的儿子,幼小时依止明空院的义堪法师为师父;当彦充禅师开始参禅以后,第一次参礼的禅师是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来又听闻东林禅师告诉大众说:“我这里并没有其他人所讲的玄妙禅可以修学,只有木片煮成的浓汤,以及铁制的观赏用的饭,一任你们咬去咀嚼。”彦充禅师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暗地里欢喜,于是直接前往晋谒,并且当面铺陈了自己所悟底见解。没想到东林禅师听了却说:“根据你的所见境界,正好坐在六尘的监觉之中。”彦充禅师听了以后,不停地怀疑自己以前所悟的内涵,于是便将从前参禅所得底内涵,一时随风丢下,从头再参。有一天,彦充禅师听闻一位僧人举说一个公案:“南泉普愿禅师说:‘当代的参禅人看见这一株花的时候,总是犹如梦中所见一般。’”彦充禅师这时虽不出声答语,却似乎是有所觉悟的,于是就说:“拍打杂草之目的,只是为了想要蛇惊走。”第二天进入方丈室中,东林禅师问他:“什么处是岩头关起门来向德山暗地里说明牢关密意的道理?”彦充禅师答说:“我今天捉败你这老贼了。”东林禅师故意说道:“达磨大师的性命已经在你的手里了。”彦充禅师正准备要开口答话,没想到突然被东林禅师拦胸打了一拳,这时彦充禅师忽然大悟,方知刚才其实还是没有真的开悟──几乎成就大妄语业了,这时吓出一身冷汗,可以说是汗流浃背了;这时才点头对自己说道:“临济义玄禅师说:‘黄檗禅师座下会得佛法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人。’难道是虚说的吗?”p.4于是就呈上悟后所作的颂说:“为人助悟时必须要作得彻底,想要杀掉人们的我见时必须要见血;德山宣监与岩头全豁师徒二人,纵然远隔万里之远,他们师徒二人可真是同一条铁打成的──始终没有不同。”这时东林禅师便印可彦充禅师的悟境。】
想当时,彦充禅师向东林禅师口称“今日捉败这老贼”时,自以为这回一定悟对了,所以敢对东林禅师说大话,便以祖师的言语方式说话。没想到东林禅师是个老贼,懂得勘验再三,不愿草草为彦充错印证。于是故意用印证的口吻说:“达摩大师的性命已经在你手里了。”那时彦充其实还是真妄不分,如同临济义玄初出道时一般;他正准备开口答覆东林的所问,没想到东林禅师突然往彦充胸前打了一拳;彦充禅师这时方知刚才还是悟错了,原来这时才是真的悟了。当他想到几乎落入大妄语业中,若不是东林禅师慈悲又打了自己一拳,而不是不理会自己有没有真悟就放人,那么自己将是造下大妄语业的人了!这时警觉到严重性了,于是吓出一身冷汗来。这时他心中当然是感激东林禅师的,于是说了一首偈来赞叹东林,藉以表达感恩之意:“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也为了表示他已经知道禅宗师徒相传都同样是法界本源的真实心,从来没有不同,于是这么说:“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平实便藉这个公案,警觉所有当代大师与学人们:读了几则公案以后,千万别自以为悟,否则便落入大妄语业中,果报难酬。须知禅宗有一句名言:“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千万不可将自己未来百劫的法身慧命及五阴所受的果报当作儿戏。p.5
又譬如马大师与怀让大师的故事所示:坐禅不得成佛。这是何故呢?都因为坐禅求悟的人,每每堕入离念灵知中,或者求离烦恼而不起妄念,或者误以修定之法求离妄念,都落入意识境界中,从来不曾同于天童宏智的默照禅所悟底如来藏心,焉得以静坐默照而言之为大乘宗门禅?由于这个缘故,大慧宗杲被宋高宗贬谪于闽南时看见这种不如法的禅,便诃责那些落入离念灵知心中而自以为懂得维摩默然的人们,称之为默照邪禅。然而大慧宗杲被放回径山以后,就立即前往天童山面见宏智正觉禅师,想要解决默照邪禅的问题;直到相见之后,方知天童宏智的默照禅中别有密意──默照之法只是为了消除众人的攀缘心,以利日后参禅求悟;而天童宏智正觉禅师的所悟其实是与大慧一样,都是契符如来藏亲证之法,其实与临济一脉并无稍异;但是为了覆藏密意的缘故,唯对有缘弟子才会加以说明。也就是说:参禅人应该时时寂默,观照四威仪中之如来藏何在?这么一来就与临济一脉相同,绝无殊途。由于这缘故,天童宏智此后便与大慧宗杲禅师成为莫逆之交,甚至将身后事亲笔遗书委托大慧禅师为他主持。
第二目 大慧宗杲禅师与天童宏智禅师间的最后交情
(天童宏智禅师)十月七日还山,饭客如常。八日辰巳间沐浴更衣,端坐告众。顾侍者索笔作书,遗大慧禅师,属以后事。又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大慧夜得书,即至山中,p.6以十四日,奉师全身葬东谷塔;道俗送者增山盈谷,无不涕慕。自师之逝,风雨连日;及葬开霁,事毕如初。34
─────────────────
34《宏智禅师广录》卷9
语译如下:【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于十月七日还山,与前来山中参访的客人一同吃饭,犹如平常款待客人一般。第二天的辰时将过,即将交入巳时之间(次日早上七时至九时之间),沐浴更衣,端坐告知众人即将舍报了。又面向侍者索取笔纸写了信函,交待要送去给大慧禅师,在信中咐嘱自己的身后事──把自己的后事委托给大慧禅师全权处理。然后又写了偈说:“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写完就掷笔而逝了。于是装龛奉留七日,颜貌如同生时一般;天童宏智禅师的寿命共六十七岁,出家的时间共有五十三年。大慧宗杲禅师那天晚上得到天童山送来的遗书,随即连夜赶到天童山中,前后共以十四天的时间为他主持后事,然后供奉天童禅师的全身于东谷塔中下葬;佛门修道之人以及世俗中认识天童禅师的人,这时共同前来送葬,满山满谷的人,对天童禅师无不涕泪交流地思慕著。自从天童禅师逝世那天开始,风雨连日不停;等到要下葬的那天就放晴了,当下葬的事情都办完了以后,又如同天童禅师初舍报时一样的刮风下雨了。】
第三目 钝鸟与灵龟
天童禅师殁后约六十年,天童山的弟子们开始谣传:大慧宗杲在天童宏智禅师临死之时,p.7特地前往天童山探视天童禅师的疾病,同时送终;那时曾被天童禅师授以棉花,预记大慧禅师将会于背上生瘿,可以用那些棉花塞住瘿疾产生的烂洞;当大慧宗杲的背疮长时间恶化时,每天就用那些棉花塞住脓烂的洞,以免不断地流血;后来棉花用尽时,大慧宗杲也就身亡了。这种传说,直到二十世纪末,都还有人继续在流传,不断地以讹传讹。但事实上根本就不是如此。
一者,大慧宗杲是犹如天童于舍寿前不久才开始示现轻微的病症,并不是长时间罹患背疾痛苦而亡。譬如《佛祖历代通载》卷20所载大慧宗杲的事谊如下:
师(被贬入闽南时)悯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辩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被宋高宗放回而住持径山以后)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为人,老而不倦。上(宋孝宗)即位,特赐号大惠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
语译如下:【大慧宗杲禅师住在闽南时,怜悯诸方学者困于默照禅中,始终无法证悟,便写了一篇〈辩邪正说〉用来救护众人离开默照禅所陷堕的弊端;p.8泉南给事(给事为官位名称)江公创建草庵于小溪,延请大慧禅师居住,于是出家人与在家人中,凡是笃心修道的人又都全部集合到草庵来了;在大慧禅师指导下,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证悟的人就已经有数十人了。……后来大慧禅师(回到径山住持数年以后)由于年事已高,上书皇帝请求解除径山住持的任务;辛巳年的春天得到皇帝允准的意旨,于是退居于径山寺院之明月堂,然而他仍然继续弘法为人,老而不倦。等到皇上(宋孝宗)即位时,特赐封号为大惠禅师(注:大惠通大慧)。隆兴建元年自恣日的前一个晚上(结夏安居结束前一晚:农历七月十四日),有流星殒堕于径山寺院之西边,流光非常地光明而显然,流星落地之时的声音如同响雷一般,这时大慧禅师开始示现有轻微的疾病了;又过了二十余天,到了八月九日,学徒们前来问候时,大慧禅师勉励大家应该用心在弘扬正道上面,然后渐渐遣离众人说:“我明天才会离开。”到了五鼓天明之时,亲自写了遗奏,请弟子们代为上呈给宋孝宗;当时奉侍大慧的僧人们坚固地请求大慧禅师留下一首颂,于是大慧禅师就为他们写下四句偈,写完之后把毛笔用力掷到地上,然后上床就寝,心境清明地逝世了。大慧宗杲禅师的寿命有七十五岁,弟子们就以大慧禅师的全身,葬于明月堂后面预先建造的灵塔中。】这已经明确地载明:大慧宗杲禅师是在殒石堕下之后,才开始示现舍寿前的微疾,在二十四日后方才舍寿,并不是久年罹瘿痛苦之疾。
又譬如《释氏稽古略》卷4所载:
宋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宗杲。生江东宣州宁国奚氏p.9,嗣法佛果圜悟克勤禅师。初,绍兴七年诏住径山。辛酉十一年五月,为张九成上堂,言“神臂弓”;朝廷毁其衣牒,窜衡州。至是,二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未几,诏复形服,蒙恩北归;四方虚席以邀,不就。十二月二十三日,诏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绍兴二十八年,诏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示寂于径山明月堂;世寿七十五岁,僧腊五十八夏。葬全身于寺山,赐諡普觉,塔曰宝光。
语译如下:【宋朝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字为宗杲。出生于江东宣州宁国的姓奚的人家,继承法脉于佛果圜悟克勤禅师。大慧宗杲禅师初弘法时,是在绍兴七年,由皇帝诏命住持径山道场。辛酉(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五月,为张九成而上堂开示时,公开称赞张九成新制的“神臂弓”,认为有此种新武器就可以北伐而赢得战争,救回被金朝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但宋高宗心中其实不想救回徽、钦二帝)秦桧藉此为由,向宋高宗进谗言,于是朝廷毁坏大慧宗杲的僧衣及戒牒,将大慧宗杲流放窜徙到闽南衡州。到达以后因为大慧仍继续度人,惹来宋高宗与秦桧的不悦,于是又在绍兴二十一年十一月,再诏命大慧迁移到梅州。到梅州不久以后,因为时局吃紧而想要获得佛的庇佑,宋高宗才又诏命大慧宗杲回复僧人外形而发还僧服,随即“承蒙皇恩”而向北方回归;此时大慧所经之处,四方道场都空出住持之位以邀大慧,但是大慧都不迁就各大寺院住持之位。到了那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宋高宗又下诏,p.10命大慧宗杲住持明州阿育王山的广利禅寺。到了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宋高宗又再诏命大慧宗杲重新住持径山道场。宋孝宗即位改元,于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公元1163年),大慧宗杲示现圆寂于径山的明月堂;世间寿命是七十五岁,他出家的时间共有五十八年。门人随即将大慧宗杲遗体全身埋葬于寺院的后山塔中,宋孝宗颁赐圣号为“普觉”禅师,其舍利塔赐名为“宝光塔”。】由此证明大慧宗杲确实是舍寿之前不久,方才示现有小疾,其实是舍寿前的气力弱劣微疾,并不是背上生疮多年乃至后来溃烂而逝世,所以不用火葬。
又如宋朝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魏国公张浚所撰《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如是记载:
(被贬到衡州)凡十年,徙梅州。梅州瘴疠寂寞之地,其徒裹粮从之,虽死不悔;噫!是非有以真服其心而然耶?又五年,太上皇帝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四方虚席以邀,率不就。最后以朝命住育王,聚众多,食或不继;筑涂由凡数千顷,诏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移径山,师之再住此山,道俗歆慕,如见其所亲。虽老,接引后进,不少倦。居明月堂凡一年,以终将示寂,亲书遗奏;及寄声,别右相汤公;又贻书于浚。了贤请偈,复取笔大书,不少乱。35
─────────────────
35《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6
语译如下:【(被贬到衡州)的时间总共有十年,然后又被迁徙到梅州。梅州这个地方对北方人来说,p.11是个瘴疠而且人烟稀少的寂寞之地,然而大慧宗杲的门徒们各自携带粮食来随从他,有的人虽然因此死在梅州,却是至死都不曾后悔过;唉!这难道不是有其原因而真正服膺于各人心中,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吗?又经过五年,太上皇帝(宋高宗)特地恩赐放还南京;次年回复大慧的僧人身分,四方道场都空出住持之位以邀大慧前往,大慧全都不肯就任。最后还是因为朝廷下
了命令,大慧才不得不去住持育王山道场,随后即因为聚集而来的僧众实在太多了,粮食往往不够;于是率领僧众辟筑水田总数约有数千顷之多,又广建了许多僧房而构成了庄院的规模,于是宋孝宗颁赐庄院名称为般若庄。又过了二年再移居径山,大慧禅师的再度住持径山,出家修道及世俗之人全都欣喜仰慕,见了大慧之时就好像是看见他们至亲的亲人一般。大慧禅师这时虽然已经很老了,可是对于接引后进的利人之事,却是从来不曾稍有倦怠。大慧宗杲居住明月堂总共约有一年,由于终究将会示现圆寂,所以就亲自书写了遗奏,命人在他过世后上呈宋孝宗;同时也托人带话,向右丞相汤公告别;又再写了遗书给张浚。临行前,侍僧了贤请求大慧禅师写下一偈,以作纪念;于是大慧禅师又重新取笔特地书写一偈,心地不曾稍有迷乱。】
这其实是正念而终,何曾是久病之后始告衰亡的现象?如果是后背罹患瘿疾严重、破烂成洞而导致命终的话,手臂尚且不可能举得起来,若欲强举时,一定会导致痛楚不堪而心境迷乱,何况还能三度执笔写信及偈呢?所以,背上罹患瘿疾、腐烂成大洞、久病而亡的说法,p.12其实只是大慧殁后六十年的天童山虎丘禅师弟子,为了想要与大慧门下杰出的门人互争锋头,才编造出这一类的虚言假语,根本不符合历史记载的事实。
二者,天童宏智禅师舍寿前的示现小疾,总共有二十余日;由于只是舍寿前必有的小疾,天童并未通知近在二十华里外的大慧禅师;所以大慧并不知道天童禅师当时罹有微疾,也就不曾前往探视;既然天童示现小疾,直到舍寿之前,大慧都不知而不曾前往探病,怎么可能会有大慧前去探病时,以钝鸟二字笑责天童侍者的说法?又如何会有天童倡言大慧是灵龟,以及赠与棉花的说法?可见都是子虚乌有的说法。事实上是天童宏智临入灭时才写遗书,交待在他舍寿之后才送往育王山给大慧禅师,请大慧为他主持后事;所以大慧禅师并不知道天童禅师有疾病,更不知道天童禅师即将舍报,所以那天晚上仍然在育王山为大众说法;正在说法之时,突然接到天童山使者送来天童禅师的遗书,才连夜赶往天童山主持后事的;既有体力能够连夜赶往二十里远的天童山,并且为宏智正觉主持后事,当然不可能是久病缠身的人,如何会有在天童禅师死前就前往探视及受赠棉花的事情?由此可以明确地证明,所谓钝鸟与灵龟的故事,其实只是住持于天童山的虎丘绍隆禅师后人,传法六十年以来始终远远不及大慧宗杲的后人,他们为了想要贬抑在径山弘法的大慧后人,藉以取信世人前往天童山参学,以求名闻利养,所以便作了这些虚言假语、构陷大慧禅师;目的是想要使人从事相上误以为大慧禅师的证量低下,对大慧禅师的证量生疑p.13,那么天童山的虎丘禅师后人才能与大慧门下分庭抗礼。然而,诬谤贤圣之事,果报非轻;如是传言,不可为凭;佛门中人务必引为戒,慎莫犯之。读者若欲知其详情,请阅拙著《钝鸟与灵龟》专书之细说。36
─────────────────
36编案:以上为演讲纲要中原有之内容,但于演讲时略而未讲,于此书出版前由平实导师加以注解而成,藉此具足所欲宣演之内容。下一章开始,是赓续尚未讲完之大纲内容,于2007年12月演讲于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的记录。
〈人间佛教的真实义〉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陈修程主任:
各位来宾,今天的主讲者平实导师、还有贵宾们都已经进场了,现在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他们!(大众鼓掌声……)(谢谢各位!谢谢各位!)〈人间佛教的真实义〉演讲会——演讲开始!现在请偶发事件指挥官“高苑科技大学”蔡文元博士为我们报告。(大众鼓鼓掌声……)
蔡文元博士报告:
各位来宾!各位居士大德!偶发事件指挥官在这儿报告:本文化中心演艺厅共分三层楼,一楼两旁门外各有三道安全门,直接通往户外;二楼及三楼对外通道在两旁,门后各有两个楼梯及两部电梯,通往一楼大门口。演讲中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时,请各位来宾、各位居士大德先生,在座位上坐好,不要慌乱,听由现场指挥人员指挥。若需疏散时,一楼来宾请由两侧之安全门迅速离开,二楼及三楼之来宾,p.14请由两旁门后之楼梯疏散;请勿搭乘电梯,以维安全。谢谢!
今天的演讲会,邀请到崑山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周焕铭博士,为我们主持这场演讲事宜。现在用热烈掌声欢迎我们主持人出场。(大众鼓掌声……)
主持人(周焕铭博士):
平实导师!张理事长!陈主任!各位亲教师!各位法师!各位大德菩萨!阿弥陀佛!(大众回应:阿弥陀佛!)
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邀请到 平实导师南下,为我们作这一场演讲。在进入正式演讲会开始之前,将先邀请两位贵宾为我们致词;首先邀请正觉同修会理事长,同时也是这一次演讲会主办单位正觉教育基金会的执行长张公仆──张执行长,为我们致词!我们以热烈掌声来欢迎张执行长。(大众鼓掌声……)
张执行长:
导师!文化中心陈主任!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各位贵宾!大家午安!(大众答:午安!)本人谨代表正觉教育基金会,欢迎各位莅临今日的讲座!这一次要特别感谢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提供这么宽敞又舒适,而且视讯效果是全省第一流的演艺厅;看到今天现场几乎是座无虚席,更辉映这一场讲座的殊胜和庄严。那么这些年来 平实导师的著作已经超过了六十本,发行的总册数也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册37,p.15所揭示的胜妙法义和行门,已经对当今的佛教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是 平实导师十多年的弘法生涯中,第一次对外公开的演讲,有其特别的意义。在座的每一位能够参与这个盛会,自有其殊胜的因缘。以下就不耽误各位的宝贵时间,再次谢谢大家参加!谢谢!(大众鼓掌声……)
─────────────────
37编案:演讲当时是2007年12月,本文刊载时著作数量及发行册数早已超过甚多,目前持续增加中。
主持人(周焕铭博士):
感谢张执行长的致词。接下来,我们邀请这一次演讲的合办单位,同时也是这一次演讲场地的主人──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主任陈修程先生。欢迎陈主任为我们致词!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陈主任!(大众鼓掌声……)
文化中心陈修程主任:
我们最最景仰的 平实导师、正觉教育基金会张执行长、崑山科技大学工学院周院长、各位亲教师、各位善信大德,大家午安!阿弥陀佛!(大众回应:阿弥陀佛!)
我想,文化中心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跟正觉教育基金会,来合办这样一个殊胜、庄严的盛会:一场〈人间佛教真实义〉的演讲会。我想,文化中心成立二十余年,长期以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导正社会人心,赋有社会教育的功能;任何能够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包括导正社会风气,我想都是我们愿意去做的。而正觉教育基金会长期以来也是在做这样的一个工作,所以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p.16我想我们乐观其成,也全力给予协助。今天真的非常高兴,在这边也谨代表文化中心致上最大的欢迎之意!也感谢我们正觉教育文化基金会38,给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这样一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我想,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正觉导师第一次公开对外演说是选择在台南市,而且选择在文化中心,我们感觉到无比的荣幸。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群魔乱舞、人心惶惶,我觉得唯有佛教可以匡正人心、导引修正大家的行为;唯有我们自己先正心,才能够面对种种的困难。
今天很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跟我们正觉教育基金会合办,也请到我们 平实导师来到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今天里里外外都是人潮汹涌〔编案:这时已经有许多人只能坐到外面回廊了,而且人潮仍在持续增加中〕,让我们感受到佛法才是我们目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个正觉正法,唯有大家实在修行、老实修行,才可看到未来。今天也很高兴再次表达我的欢迎跟感谢之意!在此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大众鼓掌声……)
─────────────────
38编案:应为“正觉教育基金会”。
主持人(周焕铭博士):
感谢陈主任的致词,今天 平实导师为我们讲的题目是〈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主持人接著以台语复诵:〈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以下引言则是用台语发音)现在请各位贵宾大德,p.17眼睛合起来,咱39来好好思考几个问题:咱大家所熟悉的、所认识的“人间佛教”是怎样的佛教呢?咱所说的“人间佛教”又是什么款的佛教呢?咱是不是都认为只要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就是真正的“人间佛教”呢?咱是不是还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提升人的品质就是建设人间净土?这就是“人间佛教”的具体表现吗?其实,这都不是!这都不是佛所讲的真正的“人间佛教”。那这样讲起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间佛教”呢?那这样讲起来,佛所说的“人间佛教”到底是以什么为基础?到底是以什么为前提呢?今日的演讲主题〈人间佛教的真实义〉里面,平实导师会为我们详细来开示,会为咱细说分明。我现在不再耽误大家听 平实导师为我们开示的宝贵时间(以上台语发音)。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平实导师升座,为我们开示〈人间佛教的真实义〉。(大众鼓掌声……)
─────────────────
39台语的“咱”字,意指“我们大家”。
(以下是平实导师的开示)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这个“人间佛教”的内容,以前在会内曾讲过二次;但是因为资料太多,也因为想要把“人间佛教”完整的内容,在将来印行流通而完整地利益大众,所以,以前还讲不到一半时,四个钟头时间就都用完了;接下来今天就是要把剩下的部分继续讲完。但是,会中有好几位老师说:“可能还是会讲不完吧?只有四个钟头欸!”但是我会尽量试著把它讲完,p.18所以大纲中有一些经文举证的部分,我将会省略不说,等将来整理成文字出书时再补写上去。
关于“人间佛教”的内容,今天本来应该是要从第二章第二节开始讲,但是因为时间不够,而且那个部分大多是古人的事情,我想他们跟现代“人间佛教”题目的关联比较不直接,所以我想把它跳过去,留到将来我们整理出书的时候,再写入书中,今天就不讲它。40 p.19(待续)
─────────────────
40编案:已于前几期连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