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略释法界实相之体性 .......... 正一

   日期:2020-07-08     浏览:1228    
略释法界实相之体性
  自从公元2004年底在浙江图书馆看到平实导师的《宗通与说通》始,每看到导师的一部书,都是法喜充满,烦恼尽扫,时有喜不自禁、热泪盈眶的现象,尤其是最近读到孙正德老师的《学佛之心态》一书,其中导师所造〈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长文,为导师如此悲悯之心性,不禁涕泪交横,失声痛哭。尽管读导师的书时间不长,但自认为对法界实相之体性体验真切,虽然暂且无缘得到导师和正觉同修会诸位老师面对面的勘验,但是我还是想对学佛人说明一点:善知识难值遇,微妙甚深正法难听闻,只要自己信力、慧力、福德具足,阅读善知识的书,照样可以体悟真切。对于文中所述若有错误与不足,望诸位老师予以更正与增补,以免对学佛人误导。
  学者经过修学,对法界实相心有所体悟时,整理后必须经过全面认真的勘验,确认无误,虽然千万人呼唤也绝不回头,安住于法界之实相和真谛,进一步历缘对境进行。然而,实相无相,真谛微妙,不了解其体性,则难以安住,更难以,必须对实相之体性作深入的解析,使学者能够处处现观,时时体察,唯有如此,学者证悟的法界真谛,才能为学者所用,才能作为学者进一步修学熏习的归依,才能发起更加深细的别相智慧,从而进入另外一片天地。
  根据末学目前所能了解的境界,法界实相之体性,主要体现在法界实相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寂静性、金刚性和任运性;也就是说,六尘万法必须归依于其本来、自性、清净、寂静、金刚、任运等六性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万法所应包含的体性,才能真正显示出法界本应具有的中道性,学者因此才会作具体细致的体验和。
  一、实相之本来性
  法界实相具有本来性,从本以来已经存在,过去未曾灭亡,现在依然存在,将来也不会消失。如果学者所证悟的法界实相,在证悟之前是不存在的,只是在证悟的时候才产生,那么,此“实相”是生灭法,因其有产生的时候,有产生的条件;有生必有灭,可见此“实相”即非实相,实相是绝对故,实相是不需要借助各种条件、因素而存在故。实相之本来性,不受时间的约束,与时间从不相应,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实相之本来性,具有本觉性,悉能了知一切学者的一切境界,而于所了知的境界上不起了知相。学者唯有证悟与不证悟的区别,实相与证悟及不证悟从不相应。学者修学佛法,当全力证悟法界之实相,因为实相具有本来性、本觉性,学者证悟以后,即可去除一切妄想,安住于法界之实相上,从而进趋更高的境界。
  二、实相之自性性
  法界实相具有其自性性,此自性性即是其空性性,无形无色,非善非恶,远离能所分别。实相之自性性常住于每位学者身中,无形无色故,住于学者身中而无所住;与意识不相应故,住于学者身中而无所觉;非善非恶故,住于学者身中而无所住;远离能所分别故,住于学者身中而无所住;不落一切境界故,住于学者身中而无所住。虽无所住、无所觉,实相之自性却能于学者行住坐卧,乃至睡著无梦时,分分秒秒、刹那刹那而生其心;即使意识不能觉知的时候,依然刹那刹那不断地生其心。实相之自性,于学者正在修学佛法时无形无色、远离分别,于学者不修习时,依然无形无色、远离分别。实相能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辗转出生万法,所以兼具三有的法性,万法无不从实相出生,不是没有自体性的空无之法,而是本来就有如是自性,此即是法界实相之自性性。
  三、实相之清净性
  法界实相之本体具有其清净性,一切染污与其无涉,一切烦恼不与其相应。学者修学佛法,若是追求有境界法,落在世间万法之境界上,必然对境界有分别,必然对境界的顺、逆、好、坏、善、恶有执取,也有舍去;内心必然会起“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因此说学者落于世间万法境界上的觉知心之清净性不受境界法之染污,只是妄想而已,不是实相。法界实相不落在世间万法之境界上,而离世间万法去求法界实相,亦是妄想而已。法界实相心与意识境界不相应,远离一异、断常、有无、刚柔、好坏等两端之分别性,能所双泯,无“苦乐忧喜舍”五受,与恒常作主之意根我执性也不相应,是离万法而独存的“无境界”之境界,其本体不受一切境界之干扰,常保恒持其清净之自性。是故,学者证悟以后,在历缘对境之中,常常将自己的意识心、觉知心归依于实相本体之清净性上,不断地现观和体验,逐渐去除身心所摄的各种烦恼,以求达到“不离世间万法而常依实相本体之清净性”而不断精进的境界。
  四、实相之寂静性
  法界实相具有其寂静性,远离一切语言和声音,与世间万法的一切行相不相应。学者修学佛法,有从行相入手的,有从色身体悟入手的,有著眼苦修的,有侧重于多闻博记的,有多注重于做善事的;如此不一而足,却全不离于身行和心行。身、心两行,不管如何深细,必然有其行相,必然可以进行粗细、好坏、对错、高低、前后、左右、强弱、出入、沉浮、刚柔等种种分别,无法做到绝对寂静;即使是站桩、打坐入静,达到远离世间万物的极静境界,依然有微细的意识心和相应的定境法尘存在,绝非寂静之境界。法界实相之寂静境界,既没有“有声”法,也没有“无声”法,“无声”法因“有声”法而有故。此寂静之境界,没有一切行相,唯与“舍”行相应,没有一切想相,没有“苦乐忧喜舍”五受之相,没有“没有”之相,是真正的寂静之境界。学者修学佛法,转依如此寂静之境界,那么一切的浮躁、烦恼、不安、盲动、抱怨、自卑、傲慢会渐转渐轻,逐渐止息,最后安住于寂静之境界而不为十方境风所动。
  五、实相之金刚性
  法界实相心,其本体具有金刚性,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存在,绝不会消失,绝不会败坏,常住法界而不灭。例如有的学者学练太极拳,常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刚则无坚不摧,柔则顺化一切,以为此“刚”即是其金刚体性,其实不然。学者所认取的太极拳之“刚性”,具有相对性,是在与其相比而显得弱、小、柔、软的对象上,才会显现其具有强、大、刚、硬之“刚性”。而且,此“刚性”是练习后才产生的,受学者学练太极拳的时间、方法及身体素质的约束,没有绝对性。法界实相之金刚体性,具有绝对性、一贯性,不受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的约束,常住学者身中而无所住,不可能被任何外力所摧毁,即使合天下所有大力士之力为一力,要摧毁其金刚体性之一分也不可能,何况想要毁灭其整个金刚体性,更遑论矣!学者正确认识法界实相之金刚体性,时时体验而转依之,才会正确认识一切烦恼、忧苦、困惑、迷茫是暂时的;万贯家财是虚妄不实的,不会是永久的,是无常、变易、生灭之法,由此可以大胆剔除一切烦恼,不被家财和娇妻所迷惑,不断精进一切善法,勇往直前,不断地修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直至究竟清净!
  六、实相之任运性
  法界实相具有其任运性,能随缘任运,应物随形,毫无遮障,具有绝对的不顶不丢、不取不舍的体性。实相之任运性,具有四遍性,即实相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识、遍一切界,所以遍于六根、六尘、六识及万法中,并且于十八界中任运而为,学者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此实相心未曾或离,即使睡著无梦时,也未曾相离而任运之。人的身、心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混淆,如同耳朵不能当做眼睛用,鼻子再灵敏,也不能代替眼睛的功能,此不同的功能,我们称之为“界”,或谓为功能差别。无论身、心功能有多少种不同,或功能有如何的差别,此实相心皆任运而住,应物随形,不受功能差别的约束,其用不曾或离各种功能。而十方不同处所,只要因缘成熟,此实相心即可任运随赴。例如有的学者学练太极拳,对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之“柔性”,认识上往往有偏差,以为柔至极端,即可任运随应一切方所,顺化一切障碍,克服一切刚强之力,不知此“柔性”具有相对性,受到所学太极拳的方法、练习的时间及学者本身的身体素质的约束,此“柔性”绝非法界实相之任运性。学者证悟法界实相后,应充分认识其任运性,转依于其体性上,不为虚空外道所迷,不为断见邪说所迷,为所当为者,不为所不当为者,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精进于解脱道与菩提道之正道上,直趋究竟之果,但无执取究竟之果相。
  法界实相具有其本来、自性、清净、寂静、金刚、任运之体性,学者修学佛法,必须以此六个体性作为世间万法的归宿点、转依处,才能趋向更深、更细、更微、更妙、更高的境界,以便取得此生所能达到的美好结果。普愿一切学子皆能证悟实相心,伏愿正法常住人间!
  佛弟子 正一合十
  公元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