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识蕴真义(连载十二).......... 平实居士

   日期:2020-07-08     浏览:1157    
识蕴真义(连载十二)
  平实居士
  亦如《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末云:【论:“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者,摄论本云:“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故知镜智自性身摄。】语译如下:【论曰:“论说转去阿赖耶识而获得自性”的意思,犹如《摄大乘论(本)》里面说:“应知法身由几个佛法之所摄持?第一,由清净法界摄持,这是说,转去阿赖耶识所集藏的七识烦恼生死体性而获得清净法界的自性故。”由此可以知道,大圆镜智乃是自性法身所摄。】由于阿赖耶识心体的清净法界性始终常住不变,不能增加其真如法性,亦不能损减其真如法性,非是可增减者,所以不能归类在识蕴中。既非识蕴所摄,焉可说阿赖耶识为生灭之识蕴法?
  安慧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大乘法中将心、意、识三者混同为一,所以他在《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第二如是云:【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无间灭意者,由随觉故,无间觉义是“意”义,当知此中随显相说。识者谓六识身:眼识乃至意识。眼识者,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随后又云:【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然后总结而说:【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所以安慧之意为:第八识摄归第七识,第七识即是前六识之总体而说为“意”,所以“意”即是六识总说。所以安慧法师的意思是:第八识亦是含摄在“意”内,而“意”就是前六识的总说;然后因为前六识是识蕴所摄,所以阿赖耶识也是识蕴所摄,因为是识蕴所摄而识蕴又是生灭法,所以阿赖耶识当然就是生灭法。安慧由此邪见之缘故,而认同一切法空之虚相法言说,认为“一切法缘起缘灭即是 佛所说之一切佛法宗旨,其余诸经所说的七、八识,都是方便说,实质上并无七、八识存在”;所以他和当今的印顺派、宗喀巴派……等追随者一样,以误会后之二乘菩提“一切法缘起性空”的随机门方便理,来解释大乘菩提实义门之般若及一切种智。因此缘故,导致今时杨、蔡、莲等新学菩萨,在平实助其证悟如来藏心体之后,尚未发起胜妙别相智之前,转被印顺及安慧所造之邪见书籍、论著误导,便大胆的否定第八阿赖耶识,诬为是识蕴所摄,并且谤为生灭法。然后再效法印顺别立真如的新说,创造另一个想象中才会有的“纯无为性而能产生有为作用的能出生阿赖耶识的真如”,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邪见。
  天台宗的智者法师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之〈菩萨行品第三〉中亦如是云:【经:“所谓观察身受心法不净、诸苦无常无我。”解曰:言观察者,观谓对观,察谓伺察,亦审察也,体即是慧。身受心法者所观境也。身谓相续,如智论中,身谓色蕴,受谓受蕴,心谓识蕴,法处法界并名法故。不净等者能治行也。】智者“大师”如是依二乘菩提中之四念处观而说心者,皆说识蕴即是六识心也,皆同以六识而含摄七、八识也。
  由此缘故, 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中,随顺小乘法之随机门而说云:【段食是色蕴。思、触是行蕴。八识是识蕴。五处者谓香、味、触三,法、意二处。】因为是宣说随机门之小乘法故,因为小乘法中唯明说有六识故,亦说“意”即是六识之总说故。是故 基大师复依 世亲尚在小乘法中时所造之《俱舍论》意旨,而于卷五中云:【识蕴唯摄心法八种,总摄九十四法,唯除六无为。故俱舍云:“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十二处摄者,内五处、外五处,摄十种色。意处摄八识,法处摄四类法,所谓色法:法处所摄色,有五种。是相应法有五十一,不相应法二十四,无为法有六,合有八十六法。十八界摄者,唯开意处、立六识界,余并与处同。】
  语译如下:【识蕴最多就只能含摄心法八种,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意根、阿赖耶识;以这八种心王法摄尽百法中之九十四法,唯除六种无为法,因为是与八识心王不相应之所显法故,不是识所变生之有作用法故,不是八识心王所能应用之法故。所以小乘法之《俱舍论》中说:“识蕴不摄无为法。”六识识蕴之真实义中与无为法不相应的缘故。若从十二处所摄上面来说的话,是说内五根处、外五尘处,摄十种色法。意处一法则摄尽八识心王,法处则含摄四类法,所谓色法中之法处所摄色,则共有五种。这个心识相应的法有五十一种,不相应的法有二十四种,无为法有六种,合起来总共有八十六法。若依十八界的含摄来说,则只开意处而建立为六识界,其余所说与大乘并无不同。】
  是故,在随机门之小乘法中,都是以六识心王含摄八识心王的;都是说六识合说为意处,意处又含摄阿赖耶识,所以依小乘随机门之方便法而言,阿赖耶识是意识所摄的;而意识既是识蕴所摄,则依小乘法而言,阿赖耶识亦应该摄归在识蕴中。但是这种说法,是有教证与理证上的大过失的,在实义门中不可能讲得通的,也违背原始佛法四阿含诸经的真实义,只能在随机门的观机逗教的方便说上才能讲得通。因为在教证上来说,四阿含诸经中,常常有隐说第七、八识的地方,只是那些不回心的二乘圣人们,不能理解般若,没有般若实相智慧,所以听不懂 佛所隐说的七、八识秘密真义,误以为只有六识而无七、八识。这在将来出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时,平实将在书中一一举证,此处暂且从略。
  此外,在理证上来说,四阿含诸经中 佛既明白开示说:识蕴为六识。又说识蕴中之所有六识,都是“根、尘、触”三法和合而生,依有生之法性、依能了别六尘之法性故,说识蕴唯是六识心王,说“根、尘、触三法所生者”方是识蕴;如是则可了知:眼识依于色法之眼根及色尘相触,方能出生;乃至意识须依于心法意根及法尘相触,方能出生。既然意识是以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方能出生,于意识尚未出生之前,意根本已存在,法尘亦是本已存在者,是故意根不但是意识之俱有依,也是识蕴全体之俱有依,如何可能会摄在识蕴之第六识中?意根在识蕴六识出现之前既已存在而不曾刹那断灭过,如何可以摄在意根为缘始能出生的识蕴中呢?所以,在小乘法随机门中所讲的这个道理,不但在大乘实义门中的理证与教证上站不住脚,乃至纯依二乘法随机门的四阿含原典来说,也都是站不住脚的;不管二乘解脱道随机门的学者如何的广有辩才,当他来到一切证得种智的菩萨面前,不论在教证与理证上都是说不通的,都是无理可说的。
  意根既然从阿赖耶识中出生,依附于阿赖耶识而运作,不能独立于阿赖耶识之外而存在;而识蕴等六识复从意根为缘,始能从阿赖耶识中出生,也必须依附于意根及阿赖耶识才能运作,怎可能阿赖耶识反而是摄在意识为主体的识蕴中?这种道理,怎么说都说不通啊!所以杨、蔡、莲……等人由于虚妄想,而把阿赖耶识摄在识蕴中,然后再来诽谤万法主体的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和古时身披大乘法衣的小乘论师安慧师徒二人一样,都是颠倒其心的人。所以 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中,依大乘法的实义门而说:【识蕴中取六识,除七、八识。】以彼等百法中之诸法,多非第八识相应法故,皆由第八识所生故。既然百法中的前七识心法,都是阿赖耶识所生;而七识中的识蕴等六识复又必须以意根为缘,才能出生;识蕴等六识出生之后,又必须依于意根及阿赖耶识之配合,才能运转,当知第八识阿赖耶不应摄在识蕴中。
  复次,大乘论中所说“转识而得四智心品,成就法身”之说,不可如杨、蔡、莲……等人之自生误会,然后再以误会后之知见来诬谤阿赖耶识是生灭法。譬如《摄大乘论(本)》〈彼果智分第十一〉如是云:【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杨、蔡、莲……等人误会此文“转识蕴依”一语故,便谤说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谤为生灭法,成就最严重谤法之重罪。
  今当说明“转识蕴依”之真实义,以解所疑。不论是大乘之修道,抑或是二乘之修道,都是从修正六、七识心行上面来修道,从来不是在修正第八识心行上面来修道;因为第八阿赖耶、异熟识的自性,于过、现、未三世中,永远都是保持真如体性而不改易其性,不须吾人去修行转变祂的体性。转识蕴者亦复如是,亦是于六、七识心行之修正上面著手,绝不在第八识之心行上著手。由二乘圣者之将六、七识之我见、我执消除断灭,自然使令第八识中之分段生死种子除灭,不必证得第八识心体,亦得方便名为“已证生空真如”。大乘法之般若修证,固然必须以亲证第八识为根本,然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亦只是将六、七识自身转依第八识之真如法性,由此转依而不再依止六、七识原有之染著自性,故能次第修除六、七识相应之烦恼障;由此缘故,导致第八识心体所执藏之六、七识种子渐转清净,即是清净第八识种子之正行,绝非直接将第八识心体自性造作任何改变修正也。是故转识蕴依之真实义,不可如杨、蔡、莲……等人之严重误会也。
  此外,从第八识心体自身以观,亦绝对不会有任何修行可言,因为第八识心体从来离见闻觉知、不知不愚一切诸法,云何而是可修行者?既如是,当知第八识不可归类在识蕴中也。如前所举证之论言,谓第八识之清净心性永远不增不减,则是体性无增减者,如何可以修行而令转易?唯有识蕴六识及识蕴所依之意根,才是善恶体性能增减者,所以应当在识蕴及意根的转变转依上用功,才是转识蕴依之真实义;是故,转识蕴依之真实义,乃是经由修行而转变七识与六识识蕴心行,转而依止第八识永远不变之真如法性,名为转识蕴依。是故,不可犹如杨、蔡、莲……等人误会论意,妄将此语作为“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之引证根据也。否则所说必将贻笑方家,即名文字障、无明障所障者,非是有智之人也。
  由上教证与理证所述,识蕴说有六识者,或识蕴说有七识者,皆是依于随机门而说,或是依实义门而作之方便说,是故虽有如是异说,并无定说;唯有在实义门中之实义说时,方有定说也。故《瑜伽论记》卷第七云:【识蕴谓心、意、识。此有两解,一云:即六识体,有集起义,名心;有思量、筹虑义,名意;了别,名识。一云:赖耶名心,末那称意,六识名识。】卷十四又云:【若取意处,即摄七心界及识蕴。】
  语译如下:【识蕴是说心、意、识。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依二乘随机门而解释说:单就六识本体而说,因为六识有集起的意义,所以名为心;六识也有思量筹虑的意义,所以名为意;六识有了别六尘的意义,所以名为识。另一种大乘实义门的说法是:阿赖耶识名为心,末那识名为意,前六识名为识。】在卷十四里面又说:【如果取其意处所摄的道理,那就是说,识蕴是含摄十八界法中的七心界的,也含摄五蕴中的识蕴全部。】这就是说,在二乘法中的识蕴一法中所说的心、意、识,都是说前六识;也说前六识能造作种种集藏一切善恶业种子、无漏有为法种子的业行。而在大乘法中所说的心、意、识,则是说第八识、第七识及识蕴六识。所以在三乘法中,其实同样都是说“识蕴为六识心”。
  又如圣 无著菩萨于《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第一云:【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识即是了别故,以识蕴六识皆能于六尘中各自了别相应之六尘法故,名之为识;六识和合运作似如一心,其实仍是由眼等六识和合而成,故名识“蕴”。是故仍应以眼等六识作为识蕴,谓所能了别者为六尘故,则知是指六识也。
  圣 无著菩萨又云:【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何等为意?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何等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仍是依蕴、处、界之方便施设,而说识蕴即是一至七识,而意根则仍摄在六识中,说为无间灭之六识心,是故识蕴者仍是指一至六识。
  若依实义说,则说了别六尘故名为识,是故识蕴以六识聚为一蕴;此有五义故作是说:一者、末那不能了别五尘故,于法尘中之了别慧亦极度低劣故,不宜归在识蕴中;二者、此意根末那识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闷绝、眠熟……等位中,不似六识之不能遍行于此诸位中;而识蕴六识于眠熟、闷绝……等位常常间断而不能常时行于三性之中,二者体性迥异,故意根不应混同为识蕴;三者、意根自无始劫以来常恒不间不断,非如识蕴等六识之夜夜有间有断,其体性大异也,故不应摄在识蕴中;四者、意根是识蕴六识之俱有依,识蕴等六识皆不得离于意根而现起、而运行,然意根却可离于识蕴六识而单独存在,故不应摄在识蕴中;识蕴六识不得离于意根而独存,但六识灭时意根却可离于识蕴六识而独存,体性迥然大异,故意根不可视同识蕴也;五者、第七识意根是有覆而无记性(心体无善恶性),识蕴六识心则是有覆而且是有记性(心体有善恶性),其性迥异,不应混杂为同一识蕴。由是五故,不得将第七识末那归类于识蕴中也。
  又如《宗镜录》卷四十七云:【小乘云:“我将六识为名色依,何要第八?”论破云:“眼等转识(六识)摄在名中,此(第八)识若无,说谁为(名色所依之)识?”论主云:眼等六识已摄在名中,为识蕴故;须得第八为名外识支与名色为依。又如此界人生时,中有初念心执取结生时,由未有前六识,为名中识蕴。名色唯具三蕴,此三蕴名色,一念间依何而住?故知信有第八识,是名外识支,与名色为依。八引识食,证有第八识。】此乃谓第八识为名等七识心王之外识支,方便说名识蕴。此谓初入胎位时,尚无六识心识蕴存在,云何而有名色之名可说耶?当知彼时甫入胎位中,方便说“名色之名即为意根”,由此证有意根可以外于识蕴六识而存在不灭,既然识蕴不存在时,意根仍可存在而不摄在识蕴中,则已证实法界正理:意根不应摄在识蕴中。
  意根既非摄在识蕴中,而只摄在五蕴名色之名中,当知不可谓第八识亦是识蕴也;名与色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生、所摄故,识蕴及其俱有依之意根皆从阿赖耶识中出生故,皆须以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才能运转故;正当识蕴六识现前运转时,阿赖耶识却不了别六尘一切法,不具识蕴之识相,由是缘故《宗镜录》卷六十九说:【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由此可证:永明延寿禅师此段论文之意,亦是说识蕴总有六识,不包括第七识意根,当然更不包括第八阿赖耶识也。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第一圣 无著菩萨云:【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此是依能识知六尘而说六识即是识蕴,与永明禅师之说相同;此是依五蕴之分法而说者,然若依界而说者,则又说七识为识蕴,是故卷一随后又云:【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若从所知依之观点而方便说者,亦说七识俱是识蕴,是故卷二有云:【……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此中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七识界中之六识即是意处而摄归于意处一处故。若方便定义识蕴时,亦往往定义为七识心王,是故卷三说:【识蕴摄几界几处?七界、一处。】
  《摄大乘论释》〈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世亲菩萨云:【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能断诸疑,能雨法雨。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如前所述“转识蕴依”之真实义,“转识蕴而得四智”之论句者,不应广为引申而作甚解、而误认作识蕴即是八识心王总摄也:由转识蕴七识心性,而得转生八识心王之四智心品故,第八识之自体性非是所转者故,由七识究竟转故能令第八识中之七识心王种子究竟清净;究竟断尽一切惑而证一切种智故,令第八识转生大圆镜智;然而第八识心性从来皆非所转,本自真实性、如如性故,不须转变其性故,唯转第八识所含藏之七识心王种子而不转易第八识之自性故。是故转识蕴而得四智者,非谓转变八识心王也,故不可因有第八识随识蕴七识而变生大圆镜智之圣教,便引申解释为“识蕴兼含第八”也,否则即成随言取义、执言取义而作甚解、过解之愚人也,即是依语不依义者,焉得是真实证真如者?焉得是真实证悟之人?
  复次,安慧《大乘广五蕴论》将八识悉皆定位为识蕴,其说非正:【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义。】则所说成谬。
  何故言安慧所说成谬?谓安慧既言阿赖耶识恒常不断,复又言其“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言阿赖耶识常住,而在灭尽定等位中亦恒常住不断的运作(转谓运作,相续谓不间断),故能使入定后断灭的了别识等六识于出定时重新现起;安慧又言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言意根在灭尽定位中断灭(此说不正确)而阿赖耶识仍然独存、相续而转,则已证明一项事实:阿赖耶识绝非识蕴所摄之法,识蕴已于灭尽定位断灭故,而阿赖耶识仍在灭尽定位相续转故。然而安慧却仍然将阿赖耶识函盖于灭尽定位已灭之识蕴中,由此可见安慧故意否定阿赖耶识之心行所在,可知心态绝非正确,非是学佛人之所当为者。
  复次,安慧既言“积聚是蕴义”,则知五蕴方是积聚之法,然而五蕴或识蕴灭后,阿赖耶识仍然独存:识蕴在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位,皆已断灭,成就积聚之义,可说为蕴;阿赖耶识则仍然独存不灭,非是积聚所成者,焉可说是蕴所摄法?又阿赖耶识既能离蕴独存,复又能出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万法等积聚之法,焉可是识蕴所摄之法?然安慧于论中自言“积聚是蕴义”,复又将非积聚所成之阿赖耶识心体,归类在识蕴中,若说安慧不是愚痴无智者,则必是心想颠倒之人也!有请宣讲“大乘广五蕴论”而主张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是生灭法之蔡岳桦先生,对此理出之以言,令天下人知之!
  推究安慧造此邪论之因由,必因未能亲证故,所以便同于印顺法师……等人一般,索性加以否定,则自己未证第八识之事,便显得无关紧要了,便可以继续广弘自己所知的“佛法”。何故言安慧未能亲证第八识心体?谓安慧否定其存在故,然一切真悟之人皆可现前观照第八识之运作,故非不曾存在;安慧既已否定之,显然是未证之人。又安慧论中自说:“又此〔阿赖耶识之〕行相不可分别。”可证安慧不曾亲证第八识阿赖耶也。然而一切真悟之人皆可藉每一当下之现观,亲见此第八识心体之行相而能为众生广作分别、广说其自性,绝非不可分别者,由此可见安慧根本未曾证得第八识心体所在;又因大乘诸菩萨都说亲证第八识而现观其真如性者即是真见道,是故安慧索性否定之,则可免除自己尚未见道之弘法时不利窘况。
  又 世亲菩萨在《大乘五蕴论》中虽然亦有是说,然定义异于安慧,故于《大乘五蕴论》中开示云:【言意处者,即是识蕴。】则是以七转识为识蕴也,不摄阿赖耶识于识蕴中也。又言:【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意谓:识蕴若是从十二处来说的话,那就是意处所摄之六识心王;若是从十八界法来说的话,那就是七识心王,迥异安慧之认定八识皆为识蕴所摄者。是故安慧同于 世亲菩萨之说:【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而将此句作错误之解释:将八识心王皆定位为识蕴,则安慧所说识蕴共为八识;如是定位者,非是正说。
  又,第八识若摄在识蕴中者,则有诸过:识蕴灭尽而成无余涅槃已,则堕断灭境界。谓 世尊于四阿含中曾开示说:灭尽五蕴而成无余涅槃,灭尽十八界而成无余涅槃。又于诸经中明言:识共有八,不过八识。若第八识亦摄在识蕴中者,则灭尽五蕴之后,识蕴已成断灭,阿赖耶识亦随之而成断灭,则无余涅槃境界即是断灭境界,明显违背 世尊在四阿含中所说涅槃有本际、实际独存,焉可符合 世尊圣教?安能符契理证真义?故说安慧……等人将阿赖耶识摄在识蕴中者,其实是极大之错误。有智之人,思之即知,焉可信之?焉可盲从之?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说:【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可征 无著菩萨亦以七识界作为识蕴,所说迥异安慧之说法。
  又如 世亲菩萨之《大乘五蕴论》云:【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语译如下:【如何是识蕴?也就是说:于所缘的境界能够了别,以此作为自性的心。这个识蕴又名为心意,由于能采集的缘故,是意处所摄的缘故。若说最胜心的话,那就是说阿赖耶识这个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第八识在诸行中的所有种子都会采集的缘故。……如果是单指意处的话,那就是指识蕴六识。】于此段论文中, 世亲菩萨很清楚的表明:识蕴是指对于所缘的六尘境界而作了别的心,又名为“心意”,因为意根能采集种种业种而交付于阿赖耶识保存的缘故。然后再说最胜心即是阿赖耶识,能集藏一切诸行中所得之种子故。最后则明言:识蕴即是意处一处。由此可知,在大乘法中,有时为摄取随机门之根性,故亦将意根方便摄在识蕴中,然终不将阿赖耶识摄在识蕴中,以识蕴从阿赖耶识中出生故,能生之法不应摄在所生之法中故。
  复次,依四阿含诸经圣教显示 佛对识蕴之定义:“识蕴由根、尘、触三法所生。”依此圣教,杨、蔡、莲……等人尚且不可将意根归类于识蕴中,如何可将能生意根六根之阿赖耶识心体归类于根尘为缘方生之识蕴中?识蕴不能出生五色根故,亦不能出生意根故,并且反须以六根为缘方能出生故;由是缘故,说杨、蔡、莲……等人将阿赖耶识归类于识蕴中,由此而诬谤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者,乃是虚妄想者所说:【如此当知八识皆为识蕴所摄,岂可自言己所证之第八阿赖耶识是无为无造作、是圆成实性,而自绝于识蕴外。昧言转第八识成真如,非理也。】(紫莲心海著《辩唯识性相》页63、64)由紫莲法师如是虚妄不实言语,可知紫莲沙弥等人只是食人涎唾之无智人,自无见地,不能了知佛旨、大菩萨旨,如何可以否定正法?
  一者,谓平实不论于书中,或于言论中,从来不曾主张“转八识成真如”,而是一向皆言第八识恒常显示真实性与如如性,有时则随顺禅宗诸祖约定俗成之规矩,而以真如一名以称阿赖耶识,从来不曾说过“转第八识成真如”之语也,紫莲心海受法于平实,岂可以学生身分而编造不实言语,无根诽谤平实?
  二者,平实从来不曾说过“阿赖耶识是纯无为法”,一向皆说阿赖耶识心体既具备无漏有为性,所以能生一切万法;但心体自身复又是无为性,出生了有为万法之后却又恒住于无为法中;如是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故能圆成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性、恶性、无记性及清净法,故名圆成实性,从来未曾说过第八识是纯无为法,紫莲心海不应以学生之身分,而以不曾闻我所说之法,无根诬责老师,失于为人学生之世间基本行谊。
  三者,若非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者,即是有缺陷之法,则是唯能显示纯无为性之自性,而不能以其无漏有为法之自性,而出生世间一切法。若不能出生世间一切法,则显然是有缺陷之法性,尚且不能出生五蕴觉知心等,又如何能出生四智心品?又如何能成就佛地清净法界?如是焉得名为圆成实性?紫莲心海于此真实义门,有所不知,竟以所知障具足之邪见,以其堕于无为一边之邪见,而主张圆成实性单具无为法性,不具备无漏有为法大利众生之广大功德,则是严重误会佛法之人也。误会佛法之邪见者,竟以编造之莫须有罪名,罗织于其根本上师身上,复又不经当面或电话商议讨论,便径行出书诬赖及否定之,尚且不符世间作人之本分,焉能符合修学出世间法之佛弟子本分?
  复次,由第一至第三转诸经中,或明说、或隐说“阿赖耶识心体能生万法”之佛旨而观,即知阿赖耶识心体绝对不应归类于识蕴中也,更不应将实相心阿赖耶识局限于纯无为法中,否则焉能具有出生世间万法之功德?又如何能是圆满成就诸法之圆成实性?如今紫莲心海等人如是归类,将出生识蕴之阿赖耶识,颠倒摄在阿赖耶识所生之识蕴中,严重违背佛旨,破坏 佛之旨意,亦使 佛所说万法根源之阿赖耶、无垢识,成为不是能生万法之心体,剥夺其“圆满成就诸法”之圆成实性,另行建立不能出生万有之纯无为真如性,作为“圆满成就诸法”之圆成实性,自语颠倒;又诬谤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为生灭法,加以否定,欲令自他一同别证想象中才有、而非法界实有之想象真如,则令三乘菩提之修证,永无亲证之时。紫莲心海等人从他人转闻平实之破斥后,为救此病,乃又寻文逐义加以曲解,另行施设而言另有清净法界是能生阿赖耶识者,以免堕于断见中;如此以虚妄想像之法,取代 佛所说本有而且可证之法,让佛法成为玄学,成为永不可证之法,本质完全是破法者。
  如斯等人,违 佛所说“阿赖耶识心体本来而有,永远不灭,同于涅槃”之圣教,此非唯是安慧、般若趜多之大过,今时彼等诸人无智,受安慧、印顺邪论误导之后而不知其谬,更振振有辞而作辩言,公然否定阿赖耶识心体,妄谤为有生有灭之法;乃更引用安慧之邪说而破 佛说,成就破坏根本大法之重罪。
  亦谓如彼归类之言,而言为 佛所说者,实质乃是谤法毁 佛之言,必将坐 佛于“不如实语,理证有缺”之讥讽中。何以故?谓若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则是意谓“识蕴能生识蕴”,则成严重过失, 佛言识蕴从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中出生故,世、出世间逻辑绝无可能自己出生自己故,是故识蕴不可能出生“识蕴所摄之阿赖耶识”。若有某佛确曾如紫莲心海、杨先生……等人如是言语者,则显示彼佛之智慧尚不能及于正觉同修会中现在自参自悟之初悟人,何况能及初地心之 龙树菩萨?何况能成究竟佛?由此可知正量部创造《大乘广五蕴论》之安慧等诸师,妄造《破大乘论》之安慧徒弟般若趜多等人,皆是犹未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者。若蔡先生、紫莲、法莲……等人仍执意要引安慧……等人之论中言句,用以否定阿赖耶识,坚持阿赖耶识应归类在识蕴中者,即是故意破坏佛教正法者;则一切佛门中人,皆应群起而攻、口诛笔伐,以免佛教正法为彼所坏;不应因为紫莲、法莲比丘等人身著僧衣,便曲意维护之,坐视彼等众人坏法毁 佛;此类人皆是狮子身中虫故,狮子身中虫是 佛在人间时所最不喜见之人故; 佛入灭前所堕清泪者,皆为斯等狮子身中虫故。(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