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觉电子报》在般若信箱里答复问题真是使人心服口服,顶礼三拜。本人常思惟一个问题,《法华经》里有龙女成佛,飞向南方成一新国土,是不是佛就是度众生为业,必须带著烦恼,由烦恼变作山河大地以及众生,在那里度啊,度啊,直到众生度尽。佛与众生是同时存在的,山河大地则是依何种众生便生何种大地。所以萧老师在《我与无我》乙书中说:众生真的度尽之时佛也要入无余涅槃的,那时山河大地就消失了。我这样的思惟是不是不正确?请指教!
答:您的看法并不正确。众生是本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的烦恼所变现的,而且佛已经断尽烦恼,何来烦恼之说?山河大地也不是佛的烦恼所变现的,而是众生的如来藏和佛的无垢识共同变现的。从理论上而言,众生度尽之后,佛必入无余涅槃,山河大地也无法继续存在;但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如《佛祖历代通载》 (卷 13 ) 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
二、我住在美国,看了萧老师的书后,很想参加禅净双修班,不知可不可以像空中教学一样?让在远地的人有机会。
答:大德能够在阅读 萧老师的书之后兴起想要共修之念,可见大德的善根深厚。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并没有空中教学或函授的课程,短期内也没有这样的计划。
佛法的修学,真善知识的摄受是很重要的。亲教师能实际观察、修正学员拜佛的动作,帮助学员迅速成就无相拜佛的功夫。聆听亲教师的讲课,不但能够累积正确的知见,也能熏习亲教师清净的身口意行,迅速增长学员的戒德。尤其是与亲教师的小参 (个别的法谈) ,亲教师能针对各人的问题,以不同的方便善巧解答学员的困惑,帮助学员厘清问题、知所转折,减少修行中的障碍。亲教师也必须在实际的接触中,了解你的修学情况及进度,以便推荐学员参加禅三。如果因缘暂时无法具足,无法参加本会的禅净双修班,建议您可以先阅读 萧老师的《无相念佛、念佛修学三昧次第》等书,依书中所言如实修学,平时并应多累积福德资粮,常发愿、回向,以待来日因缘成熟。
另外,本会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有一共修处,最近的一期课程已在 2004/5/24 开始上课,平时共修时间为星期六下午 2:00 – 4:00pm ,其地址及联络方式,详如本期电子报之〈布告栏〉。
三、请老师解释,“一念相应”的“念”是什么意思?
答:“一念相应”指的是开悟时的那一刹那忽然契合,突然之间就知道了,知道了如来藏是什么,在哪里。“一念”可以是指极短的时间,指悟的时候只是一刹那,在那一刹那之前,于真心、实相心无所知,可是在那一刹那之后,就了知祂就是了;“念”也可以是指心中 (意识) 突然出现的一个“念头”,或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在悟的当下,突然就契合、找到祂了。就好像俗话说的“灵光乍现”一样,于一念之间顿悟了。
就好比寻找一位失散了多年的亲人,虽然只剩下略微模糊的一点印象,可是他日一旦遇著、碰著,当下一眼就能认出。参禅也是如此,破参前正知正见的熏习非常重要,这个阶段能让你充分了解如来藏的体性,他日福德因缘具足之时,一旦触著、碰著,当下即能承担、肯定无疑。
初学禅之学人,常以为开悟是很玄妙之事,而有过多的臆想;对“一念相应”也有过度的期待,以为会有个什么“东西”等在那里要去跟祂相应。如来藏是空性心,无形无相,不是有形体的物质,因此开悟并不是要去跟什么“东西”相应,而只是当下那一刹那知道了、找到祂了。如来藏其实是随时随地与您相应的,只是因为还没破参明心,所以不知道罢了。而开悟也是无所得、无所有、无境界的一种“境界”。
四、牛奶、鸡蛋、蛋糕是否为戒律?平时买包子、面包总会带一点葱,是否可开戒了?父母很固执,总认为我身体差是没吃肉,而我也经常为吃肉与父母争吵。我不吃肉他们就烦。
答:导师 平实居士说 (见《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 :【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已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
对于志求明心见性的居士来说,受持五戒和菩萨戒,应该就够了;其它的戒律,如果性质上不属于重大的性罪 (如盗法、破和合僧、明说密意等) ,或受或不受,个人可以自由抉择。来信所问,有关肉食、葱蒜的问题,属于《梵网经》菩萨戒的轻垢罪,如果父母坚决反对,导致受持有困难,可以参考前段的原则而取舍。但若想要证悟正法,最好能说服父母、如法受持。
依照《梵网经》的戒相,“食众生肉”是属于轻垢罪。未受精的鸡蛋算不算众生肉?因为它没有“识”的作用,不可能发育成小鸡;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众生,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违反菩萨戒。可是有一位读者指出:许多养鸡场,对待鸡只非常不人道,而且到最后那些鸡只,仍然难逃被宰杀的命运。以这种观点来看,为了长养大悲心,那种不人道的养鸡场所生产的鸡蛋,当然以不吃为宜 ── 这应该是再次于轻戒的小戒。至于饮用牛乳,则不在《梵网经》的戒相之内。
食用葱蒜,《梵网经》列为轻垢罪,原则上也不算重戒,但《首楞严经》将断五辛列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卷八) ,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 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如果日用饮食当中,经常有葱蒜无法避免,应该诵持楞严咒,由诵持此咒之故:“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卷七)
我们要指出的是,修道主要的障碍是在于重戒的无法持守。很多人一再的触犯重戒而不自知,由于触犯重戒,欲保住人身,尚且不得,何况能证三乘菩提?触犯重戒者,即使已证三乘菩提,若未及时忏悔,亦无法保住见道功德。哪些重戒是修行人容易触犯的呢?大多是属于口业方面的:谤僧、谤法、大妄语、不净说法、破和合僧等。例如有的人习惯说人是非,来到道场也不知收敛,还是一样东家长、西家短,他不知道 (或者是不在意) 被他批评的人,有的是已经见道的在家菩萨;或者没有确切的证据便嫌疑他人,被非理疑谤的人往往因而离开道场不再修行。妄说是非,妨害他人修行学法,影响道场的清净和合,是很严重的罪行,却是许多人一犯再犯的。因此,新学菩萨应该先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重戒上面,彻底反省是否曾经触犯这些重戒,把严持重戒当作修行的首要之务,行有余力,再去修持其它的善法。
五、看佛经,常有让我很矛盾之处。《弥勒所问经》中佛言:菩萨应远离众务、众话、利养、愦闹之处。然而《华严经》又云:菩萨要主动的去攀无边无量的众生,广学世间法,所谓文学算术、医术方药等无不该习,乃至于连歌舞娱乐也要学习。但这样就不能离开众务、世话、愦闹。这两本经很矛盾!同经中又言:菩萨不论人过。但我不说别人的过错,怎么帮他改正缺点呢?印光法师看到有弟子不爱惜粮食时,不是也当面大声呵斥吗?
答:《大智度论》 (卷十七) 有一段问答,正好可以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在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因此,菩萨为了修证禅定,获得真实的智慧,不得不暂时远离众务、愦闹之处,等到成就禅定、智慧,再回到众务、愦闹之处,与众生同事,摄受众生;时机、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作法,这是没有过失的。
所谓的“菩萨不论人过”,是指菩萨不恶意批评人家的身口意行,特别是在背后说人闲话、散播他人的是非,是菩萨不应该做的事。但如果是为了纠正对方的过失、出于善意的劝诫,则是许可的;此时的目的,并不在于减损他人的名誉,而是增长对方的德行,此种情形与“菩萨不论人过”并不相当。
六、萧老师,您好!我对人生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要向您请教,这些疑问不解决,我对佛教始终只能信到七分,不能信到九分、十分……〔文繁不录〕太多的迷惑期盼你的指教。我作过一个恶梦,梦到被坏人追杀,马上要死,死前就是担心再没机会得到你的指教了,这让我死不瞑目。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是如此焦急地等待您的回答。
答:来信已呈 平实老师阅览,您求法的热忱,老师十分感动,但老师弘法事务繁忙,特别指示由编译组代为回复。
您的来信,使我们感受到,您是一位心怀渴仰、恭敬的求法者,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您说:“ 我是一个热爱真理、为真理不惜身命的人。 ”这种勇猛刚健的人格,鲜明的显示出:您是一位菩萨种性的佛弟子;相信您必能锲而不舍的克服一切障碍和困难,亲证法界实相,乃至究竟成佛。
您一口气问了数十个问题,可见您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强烈的好奇心,意欲一探究竟。这也是菩萨行者的特征,为了求证究竟的真理,您将会不断的探究,直到智能圆满,绝对不会像二乘人那样,取证涅槃。您的问题,我们不准备在这里逐一、详细的回答,如果这样的话,至少是百页以上的篇幅。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一方面,我们即使回答了,对您来说,仍然将会只是“道听途说”的知识;“道听途说”的知识只能满足您的好奇心,没有办法让您断疑,更无法消解您因此而产生的烦恼。 (您所提的若干问题,其它读者也会感兴趣,这些问题将陆续于《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专栏中予以解答;除此之外,限于时间,我们只能以这封信总答您的提问。其余的都将慢慢的在正觉电子报中一一回答。)
我们想要告诉您的,是具体的、可修可证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您日后实证真实心、阿赖耶识 ── 三界万法的总根源。一旦您证得总相智,不需拾人牙慧,自己就能够回答许多问题,毫无疑惑,也知道如何继续进修别相智和种智;唯有如此,您才能够踏杀烦恼的源头,永断疑惑。
在《楞伽经》里 大慧菩萨问了一百零八个问题, 世尊也不是逐一的回答,而是从总相、配合部分的别相和一切种智来回答。如果真的从别相、一切种智做详细的回答,等于是要说出三藏十二部经全部的内容,才足以函盖。宇宙人生的道理,无穷无尽,没有讲到的,远超过已形诸于语言文字的 ── 如古人所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浸”,当真是浩瀚无涯。
宇宙人生的道理,茫茫无际,要从何处开始访道的旅程呢?答案很简单,先从有切身关系的地方入手。什么叫做“有切身关系”呢?就是说,有某一个烦恼,它深深的困扰著您,而您是可以立即改善,甚至克服它的。
如果一个人,他有很粗糙的恶行,像是酗酒、嗑药、斗殴、、外遇、撒谎、 …… 之类的,我们可以断定,他必然陷入烦恼的泥沼,无法脱困。像这样的人,什么大道理,对他来讲都是多余的,他应该先断除这些恶质的行为,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个部分,通常是属于世间智者 (包括社工人员、医师、观护人、教师、心理谘商师、监狱管理员……等等) 的教化范围。如果他此时接触佛法,多半无法安住,只能结一点善缘。
当他可以禁绝那些招惹重大烦恼的行为之后,剩下来的,就是一般世俗人的烦恼,包括择偶、就业、升迁、置产、子女、人际关系 …… 等等的烦恼。这些烦恼若不是很重,他已经可以开始学习佛法,这时候善知识大多会劝他量力布施、累积福德资粮,并且修习禅定和智慧。持戒当然还是很重要,但已不须要过度的强调,因为他早已经是一个善男子,重大的戒律差不多都不会犯了。
他熏习佛法越久,渐渐的就从内心深处生起一种决定见:世间的一切,皆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值得追求,只有佛法是生死大海中,唯一的舟楫,能够渡人到达涅槃的彼岸。当他生起这种决定见时,即是资粮位满足之相。此时世俗的烦恼已经无法障碍他学佛,他所关心的都是法上的问题,绝少为世俗的烦恼而操心,心念渐趋寂静,修习禅定能够得力,因而进入加行位的阶段。
加行位的行者,若得遇真善知识,断三结证初果,乃至破参明心大乘见道,都是指日可待的。但有很多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者前世有谤法业习、余殃未尽,便会受到外道邪师的误导,虽然很精进的修行,却无法证入真正的佛法。甚至在邪知邪见的教导下,参与抵制正法、诽谤三宝的大恶业;一旦造作此种恶业,往世所修善业,均化为乌有,非常的可惜。
而正法和邪法的分别,是很微细的,如果不是善知识详细的解说,一般人根本无法辨析。因此,破邪显正,救护众生出离邪见火坑,便是久学菩萨责无旁贷的任务 ── 这也是正觉同修会胜义菩萨僧团,多年来所坚持的。
您在信中,问到若干人有悟未悟、证几地菩萨等等的问题,并非您切身的问题,此时多谈无益。盼您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比较诸方说法:何者符合事实?何者符合经教?何者体系严整没有矛盾?何者能够经得起他人的质疑?何者能够逐步的亲证?若全部都肯定,就是真正的佛法,值得我们倾身命去求证。
期盼您能继续研读 平实老师的著作,特别是《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等书,只要能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体会“净念相继”的境界,就不枉费您此生了。怎么说呢?日常生活大多数的烦恼已能够有效的对治,往生佛国已有把握,功德受用胜过一般人数十年精勤的学佛。这是正觉讲堂门人的基本功夫,只要能成就这个功夫,您自然会信心大增,相信自己能够于此生悟道。
您想要以无相念佛的方法,忆念 平实师,也是可以的 ── 这是念僧法门,一样可以成就,依此因缘,未来世您会经常亲近 平实老师,从其闻法。
接著再研读《禅 ── 悟前与悟后》,修成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半年以上,便可参公案或话头,只要时节因缘到了,便可究明法界实相,悟明不生不灭的本心。
仁者欲函索本会赠阅书籍,或洽购正智出版社书籍,请参见本期电子报〈布告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