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活在佛法中(二) ..........李正因

   日期:2020-07-08     浏览:1137    
活在佛法中(连载二)
  ──专访庄正枝师姐、卢正娴老师、卢正珊师姐
  时间:2004年1月
  采访:李正因
  若非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要想明心见性,一定得循序渐进,蹋实地做功夫,包括念佛拜佛定力的逐步转进、由浅入深地建立正知见与闻熏般若、以及观行体验的逐渐深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而随著功夫的进展,也有阶段性的转折。 萧导师曾开示:
  【菩萨于十信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信心,累积福德资粮,乃入初住位;复依外事〔依于外门〕修学菩萨六度,渐至六住位熏习般若,并修四加行,依于二乘修学之‘相空’诸法,于苦集灭道各依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而观十六心,依四寻思证四如实智,而后心心无间寻觅真如;……若一朝觅得真如,即住中道,入七住位常住不退,于中重观见道前之十六心,确认色阴乃至识阴──一念不生之灵知心──虚妄,肯认‘真如体性’真实不虚,深入体验真如之诸多别相,即成十智之法智。复依法智观诸三界九地有情,即成类智;依此类智细观三界九地有情诸心、心数法,得成知他心智。复依真如所蕴一切种,熏习体验一切种之功能差别,名为熏习一切种智;复又将其熏习之一切种智;一一深入证验,通达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及二种无我,证入初地无生法忍而得道种智,名为戒慧直往之初地菩萨。】(《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304-305)
  【悟前须彼七识闻熏第一义知见及参禅之法,悟后须彼体验真心之体性及其处世诸功能差别,……】(《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139)
  正珊师姐说:“以前我以为一念相应,就是佛菩萨会在梦中降临告诉我,明心是如何如何……”
  庄师姐接话说道:“其实见性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以为会看到什么境界,一定有很多人都落在这上面!”
  正珊师姐点点头,轻叹口气说:“我大概在一年左右,曾经触到,但是慧不足,并不知道(因为不看书);后期看书回想才知道,当时确实便跳过祂,以为没什么(庄师姐:‘那是福德不够!’)后来我们回想二年半来的点点滴滴,能有一些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如实走过;但那时心太粗、太杂染,所以根本没注意,每日运用,却从来不注意,就像每天呼吸空气而不注意一样!”
  卢老师说:“真的是要定慧福德皆俱足才能找到真心,我们可以套公案来自我拣择,以此自我肯定,但却不能没有一念相应的触证。佛法是一法通全部通,不会通此不通彼。”稍稍停顿了一下,她语重心长地接著说:“开悟明心有法可循,重关的见性依然有法可循;见性之前从 导师书上看不到见性的开示,见性后才发现,原来 导师都写在书上了!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法眼、慧眼都还差这么多!所以悟后慧的延伸真的很广,全部不离六入、六识等四加行观行,以及定的功夫。大乘法是定慧等持的,外面有人说,我们慧多定少,其实这些都是定的延伸,是他们自己不会用,而且外面也没什么人能教我们亲证初禅等定境, 导师却有禅定证量和教导的计划。要有定才能生慧,如果没有相当程度定慧的功夫,哪怕 佛的经典、 导师的书写得再清楚,我们就是看不到!”
  “如果只有明心而不能眼见佛性,我们仍会偏一边,”卢老师殷殷提醒:“等到见性后,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实相的一体两面,真正的实相智慧,就会源源不断生出来。见性的部份,真的是要‘老实’、‘直心’做功夫,想要‘摸鱼’、投机取巧的从经典或 导师的字里行间得法,那叫‘自欺欺人’,所以就是直心做功夫、看话头,把明心部份尽量整理深入。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的法,因为法实在是深不可测,只能整理出局部的东西;即便如此,却已是十分受用了。由明心阶段性的清楚了知,和概略的见性知见,再配合‘务实’参拜、参究程序功夫的整理,开悟便是迟早的事了。”
  只有定慧等持,才能如此一步一步走过来,乃至更上一层。“我们也因此可以了知,每一个法门,四禅八定,乃至从初地到等觉,其实都是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卢老师感叹著:“我们现在真的仅是刚入佛法的大门而已,我在见性当下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的定与慧实在好浅薄,离那些大菩萨、 佛陀太远太远了!甚至定力比俱解脱的阿罗汉也差太多了,我们真的是速成学法; 萧老师太慈悲,把方法教我们,让我们迅速的悟入;而且这方法可以延伸的定与慧太深了,而我们只用到其中的几千万分之一。难怪修行愈须谦虚,当我们的慧源源生出时,才蓦然发觉所了知的原来是这么少!这真是当时很深的感触。”
  当问及,明心看话头的方式与见性的有所不同,要如何用功时,卢老师说:“其实明心的话头也是铺陈见性用的,不是截然划开无关的,它仍不离见性功夫基础,只是二者的疑不同。为了防范先见性后明心,也为了防范知见混淆不清而无法明心或无法见性,才这样划分,不然我们会修得很辛苦。明心与见性二者虽近似,毕竟有所不同,最好先明心,做好观行整理的功夫,而后在见性当下马上慧生,可以和明心的部份做串联,也可以辅佐原先明心后智慧不足的部份,解开明心时仍不明白的疑问。”若在明心后,不再深入观行整理,将会徒有总相之智,别相智的智慧就会生不出来。
  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大乘法门,绝对要在实践中修学,即便读破万卷经,也只是死的知识,无法化成活生生的智慧;尤其是禅宗,参禅证真之道,完全在生活日用里,完全靠现观体证,即使满腹祖师语录,学祖师装模作样、舞舌弄棒,再怎么会引经据典,也只能是野狐一只。
  “导师之所以能飞快的写出这么多书,不必先打草稿,绝对是他亲自体验走过来的,也是靠他定慧融通的功夫。现代人多慧少定,尤其后期学员偏在慧解,因为书写得太白了。以前我们没那么多书,就是捧著《无相念佛》、《禅──悟前与悟后》如实去做,很单纯,因为其中有实修的方法,”卢老师轻轻叹了口气,接著说:“许多人真的是聪明伶俐,在书中看出端倪,但是如此并无法延伸出慧来,横问、竖问就被问倒了;如欲度人,权巧方便也会太少。唯有自己如实走过来,才能了知,众生在拜佛中所会遇到的瓶颈,或是每一阶段所会遇到的困难;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看书整理来的,便无法解答别人的问题,将来任亲教师时就难以利益学人,这也是慧的一个部份。”
  慧是什么?修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并非找到一个答案才叫做‘慧’,而是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巨细靡遗的用心之下,慧才不断的衍生出来,”卢老师说:“这些都是我们的资粮,可以奠定将来层次往上提升的底。般若智哪里来?就从六入的每一细部去观行,配合定慧等持才能衍生。若想跳脱这个过程,全然靠看书,全部会卡在死点上;每看一个公案、一本书,就卡在一个点上。”卢老师滔滔不绝继续说:“公案横看竖看都是立体的,有许多症结在其中,很多人破参了,却看不懂公案,除了文字障以外,大多是因为慧还没开,还未通透,没有别相智、后得智,没办法观公案。 导师的慧可以那么活跃,是因为他本身亲自走过来,看 导师解说禅定的亲证过程与体验是那样的细腻即可知,所以他有办法知道:众生现在在什么阶段,会有什么问题,要如何通过。”
  卢老师表示,我们一边现观因而生慧,一边加强定的功夫,所以禅净双修班的二年半很重要,这期间仔细听闻熏习、思索课堂上老师所教,将大道理通达,知道自己“定”的功夫如何做,往前行进的方向为何,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强,二年半毕业后,不管分配到哪一班上课,应都已具备知见能力去处理。
  “因为往后(尤其在毕业后)都要靠自己,进阶班中有很多人不得其门,不知如何契入、进升,就是因为二年半中没有奠定好基础,”卢老师颇有感慨:“很多人二年半是混出来的,毕了业,不知再来该怎么进修,于是便容易退转,加上若是专在‘慧解’上下功夫,而不肯实修,成天研读经典,所走的方向会偏一边(包括所证的慧),横问竖问就倒了,许多枝节都有问题,因为没有通透;自认触证,而没有通透,就会卡在一个个死点上,落在 导师说的总相上(就是只知道一个答案)。”庄师姐和卢老师异口同声提醒,如果没有经过长时期亲自去体验,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整理,光知道总相仍旧没有用,智慧延伸不出来。
  “我们如果是自己慢慢如实走过来的,在听 老师宣说时,我们很高兴与 老师所说的法相应;若不肯好好下功夫,只一味在文字上臆解,这样就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容易产生幻觉。”
  “不要小看这二年半,”卢老师深吸一口气,定定的说道:“每一个拜佛、每一个人事应对、每一个观行等等所产生的慧,往往不是书上所能描述的,完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些过程中,每一件发生的事、每一个现行的业,如果不会善用,往往流于埋怨:‘唉呀!怎会发生这种事?’然而如果将其视为修行的课程,善加利用而想办法去转折,它便不是业,反而成为我们增上的资源。”很多人在明心破参后,并不知道往后要如何用功进修,甚至得少为足。当“荒废修学”一段时日后,又回到种种的习气上,此时会觉得“心虚”而有“无力感”,便会产生无法安忍于“法”的现象,于是人云亦云,“法难”便发生了。
  众生心水月 菩提影现中
  趁机请问如何转念?卢老师详细说明,悟前与悟后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悟前,只能闻熏老师所教,知道这是业力。”
  然而何为业、业力与习气? 萧导师在《楞伽经详解》中曾开示:
  【何故名业?一切三行之熏习,必将增长藏识之善恶染净功能差别,形成未来妄心于善恶染净法中之势力作用,转易增减。若连续使妄心熏习染法,则藏识中之妄心种子于染法之功能力用便渐增长;若七转识多闻佛法,熏习净业,则使藏识中之妄心种子于出世间法之功能力用增长。】(《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101)
  【由如是我见我执及贪著意识相应之有漏法故,造作成就后有之种种行支;由如是种种行支之造作故,令我见我执及贪著习气增长,蕴成后有业种,必于后世受轮回果报,名之为业,是名烦恼障所起之业,即是烦恼障业。
  由往世行支熏习成业种,因此业种故而受此世生〔身〕;于此世中,一切非依教导而自起之惯性行为,皆名习气,……】(《楞伽经详解》第五辑,页271)
  既然业之势力作用,会造作后有之行支而世世轮回不已,我们当知如何受熏成业,才能逆向清净我们的业种,进而降伏,乃至逐步断除它们。 导师有言:
  【意识现行既必以藏识为俱有依(藏识是执持意识种子者),由藏识秉意根之作意而流注意识种子,令意识现行,当知意识与藏识非一非异。由如是关系,意识之种种熏习,必定影响意根之习气及执著性;如是,意识意根由意识之种种熏习故,习气转变……世俗人益趋贪瞋愚痴、修行者益趋清净有智。
  如是习气渐渐转变者,皆因藏识持意识种及意根种故;此谓意识之熏习,必定转易藏识中之意识意根种子;若人熏习我见不断(如义云高、喜饶根登、释性圆等人之执意识为不灭不断者),则将令我见习气长养藏识中之我见种子,是名意识由境界分段计著而生已,所熏习气长养藏识种子,令藏识含藏意识之我见种子不断增长。如是意识之我见习气增长,必定增长来世之意识俱生我见;亦必增长意根之此世来世我执习气,意根因意识之熏习而长养习气故,意根之熏习所成习气,必令藏识所藏意根我执种子增长故。……
  然此习气之熏习,除意识之三种俱有依外,要在邪思惟因缘。我见我执者,谓意识误计觉知心自己为常不坏者(以为今夜眠熟断已,次晨复能自起,不须依他而起),名为我见;意根依意识如是见,而执觉知心意识及恒时审度思量作主之自己为常不坏者,并内执阿赖耶体性为我用,内执阿赖耶本体为我所,(如是内执,一切凡夫有情恒有,而不自知;唯别教见道者能知),名为我执;由如是我见我执故,令世世意识坏已重生,令世世意根不断不坏,故有众生轮回生死。而此我见我执,由邪思惟生,以邪思惟为因缘。……】(《楞伽经详解》第五辑,页146-147)
  也就是必须建立相关的正确知见,并做好看话头、参禅的功夫,再加上四加行的现观,断我见,逐渐薄贪瞋痴等习气,以为明心做好准备。
  导师亦一再强调断我见的重要,甚至在课堂上明白开示,众生单为一个我见,即受无量世大苦恼,因三界的贪爱而受无量后有,皆是从我见而来;若单单为每一众生个人利益来考量,断我见甚至比破参明心更重要!那么,该如何断我见呢? 导师于《楞伽经详解》中详示:
  【诸佛菩萨现观意识于眠熟等五位悉灭,须有三种俱有依(藏识现行及意识种、未坏之五根、意根末那识),方能灭已复起,由是断意识我见,从此不认意识不灭,证得断我见之须陀洹果。复历缘对境观察处处作主、恒审思量之意根我,依于意识方能觉知分别,依于未坏之五根方能攀缘六尘;复观此心恒于三界中现行,执著自己不欲舍灭、内执藏识为我而不肯舍、外执意识等六而不肯舍,恒欲触知六尘而不肯舍,遂成我执;现观此心执我不舍已,乃历缘对境而渐断之……】(第五辑,页197)
  【非以意识住于不执著意识自己,而可名为不执我;非以意识离我见之想,而可名为断我见……应以意识现观自己非常、非恒、非不坏心,而断我见;了知意识自我非常恒不灭性,方可名为断我见;由如是断我见之见地,起修意根我执之断除,方可名为断思惑,成就有余涅槃,是名真实不缚……】(第五辑,页199-200)
  悟后由于亲自体验真心离见闻觉知、及恒常不断的体性,可以更深细现观意识觉知心之虚妄不实;见性后亲见五蕴虚幻,可以更深细地断除三缚结。 萧导师曾言:
  【觅著真心以后,体验其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证知其常而不坏;由此真心之四种遍一切,对照觉知心自己之夜夜断灭,不遍十二处等,即知“觉知心我”之虚妄,从此不承认意识自我为真实法,名为“断知、见真谛”。】(《楞伽经详解》第五辑,页51)
  【佛子证得真如、眼见佛性时,了知五蕴假有,六尘变易,无始无明摧破,及一念无明之见一处住地惑断故,以此功德,使空明觉知之心渐能远离五尘欲及世法欲,妄想渐稀乃至不起,非因修定强伏不起。于此悟后修行之过程中,渐渐证明一切妄想杂念皆因灵知心之觉想而生;不论妄想杂念之有无语言文字,皆因空明觉知心之欲了别诸法而生。凡夫……欲使明觉灵知常保明觉不昧,……不知此心正是轮回根本,皆因此心不肯自我灭除,永远不能实证无余涅槃,导致此心念念增长,增益后有种子及行业。……佛子一旦真实证悟,了知空明觉知之心乃是五阴中之识蕴,则我见与我所见皆灭,转依无我之如来藏空性,渐能远离六尘,必将发觉妄想愈来愈少,明觉灵知之心渐渐澄净,烦恼渐转轻微,渐起解脱正受功德。】(《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78)
  导师曾说,我见断至极深细,我执即断!故而断除我见,乃是长时期极重要的功课。
  还是旧时人 不同旧行履
  卢老师接著说:“此外,悟后可以现观这些业种的现行,转依于真如。”“我们带著欢喜心,迎向每一个境界,视为增长功夫的原动力,知道这不过是种子的现行,去观它如何起灭、如何转变、如何辗转衍生,而我们当下要如何面对、要如何熏清净种子进去。”《楞伽经详解》中云:
  【明心证真之后,欲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者,须知悟后第一件修行方便事:应于四威仪一切法中,观察七转识如何生起现行运作?如何演变及与消失,而后又如何生起另一法?观已复于四威仪中审观第八识如来藏之心行;现观其无一时无一处(十二处)不在之遍常体性后,复将分别事识(前六识)及现识(末那)如何与藏识互相联系、合作无间等心法,一一详细触证领受,则能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第三辑,页33)
  卢老师表示,当我们能如此随时随地,转依如来藏而现观每一个境界,我们对人世间所有事情的观念便会起很大转变,不知不觉中,自己整个人便有如脱胎换骨了,较不会起执著心、埋怨心、瞋恨心,贪瞋痴等习气便因而渐舍渐薄、乃至最后降伏、断除,这也就是修行。“修行与我们的改变息息相关,”她凝视著我,郑重说:“修行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修除习气,许多人说:‘不喜欢就改了’,其实这样是改不掉的,必须视其为种子的现行,欢喜对待,安住于真心,而熏入清净种。唯有对待每一件事,都这样审慎细心地现观、转依,去汰除染污种子,才能逐渐清净我们具有染污种子的阿赖耶性!”
  那么,我们应如何转依? 萧导师亦曾开示,亲证真心之后,我们需时时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在日常生活中及梦中现观其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而渐渐转变七转识对自我之执著:
  【“云何诸觉转?”转谓转依:转舍遍计所执染性,改依圆满成就诸法之清净自性。……见道后之七转识仍是见道前之七转识,而能依其见道所证知之空性体性,改变其知见及行为,于历缘对境之中渐渐自我净化,消融我执,令其知觉转变清净。
  “及转诸所作?”谓知觉转变清净后,身口意行随以空性如来藏为所依,起诸智慧,依无我慧而现三行,凡有所作,不同悟前;禅宗祖师所云:“还是旧时人,不同旧行履。”即是此意也。”】(《楞伽经详解》第二辑,页90)
  歇口气,卢老师接著说:“我们循序清净种子,下一次就会减少遇到的机会;不能说没有,可能还会有一回、二回、三回不断重复。这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认为已经汰换掉的业种,或以为自己已经胜任、过关了,下次换个人、换个境界,又同样现行,我们往往比较愚痴,会以为上次的已断了,这次是新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换汤不换药。我们若要检视自己,反而是多层次一直浮现的境界,来做种子的汰换是最好的,我们的慧便一直不断的衍生,性障一直不断的除,最后只剩随眠种子蛰伏于藏识中,那时便是梦境考验或魔考了。有时我甚至自以为已经断除了某些念,但在梦境中拣择,发现那些种子竟然还在!业种太多了,因为我们有无量无数劫所形成的业种,很难断清,但仍是要断,而且要欢喜受。”每一次境界、业种浮现时,随时观我们自己的心:是随境高低起伏被它转?还是始终安住于真心,以心转境?
  【后得无分别智若极深细,便能了知自心所现妄想分别何因而起?识种如何流注?渐渐了知三界万法悉从缘起,孤因不生万法,便知凡夫之心一向不离“缘性自性”及“大种性自性”;于“大种、因、缘”性自性中,恒有“成性自性”存在,然要因修而显,非可不修而显。】(《楞伽经详解》第三辑,页33)
  悟前精读莫贪多 悟后起修细观行
  “是不是如实做功夫、触证、观行、整理,再来看老师的书,便比较不会有知见上的偏差?”我很想知道如实体证、与研读书籍的前后关联,赶紧请教。
  卢老师说:“导师的书我破参前已看数次,每次体会都不同;破参后再看,还是有所不同;可见众生在看这些书,一定掺杂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所以 导师的书,不是看完一次就可以结束,即使我那时做功夫所作的笔记,破参后再看,还是有所不同。”
  “破参前不要广读,可以先看《无相念佛》、《禅──悟前与悟后》,然后将重要知见(八识)搞清楚。”
  庄师姐连忙补充:“这二本书非常重要!”
  正珊师姐也凑热闹呼应:“我就是实例,二年半我只看三本书:这二本、再加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卢老师接著说:“我们早期也没有什么书,就看这几本,好好精读就够了,因为书上有方法,很单纯。悟后看书会较快,可以多看,若自觉已触证,可以再读《入不二门》或其他公案拈提的书做拣择用;平日就是拜佛和观行除性障,很重要,一定要二者同时并行。”
  所以, 导师的书要反复研读、思索,配合自己的功夫和观行,一遍一遍去体会,因为我们的慧日渐增长,我们前后的体会,便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要从六入去观,要把每一细部分解好,才能有见性的底;因为明心与见性是一体两面,祂的体与用,就只在一线之隔;既然在一线之隔,我们必须从明心部份做细部的了知。”卢老师强调:“所以虽然已触证,但后得智,必须在悟后起修,慢慢研发出来,也就是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反复不断的,逐步去体验、观行、了知,等到我们能在明心的阶段,依法将‘体’的部份逐渐分别找出来后,所剩的,就是去找‘用’的部份了。”
  卢老师诚挚地接著说道:“若我当初在上课后第一年就提前上山,也许就不会见性了,因为容易生慢,或得少为足,觉得已经参出来了就好了。我在等待上山期间开始细部整理,获得很多,别人上禅三花三、四天整理,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一样。这些知见是自己整理来的,别人带不走; 导师写的是导师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定要亲自去体验,智慧才能源源不绝涌出,别人的落处,我们一看也很容易了知。
  也有人质疑:为何他明心了,甚至见性了,还会产生某些修行偏差?其实这与自己所下的功夫底子有关。”
  运水搬柴 无非妙道
  重点来了!既然提到“观行”,我一面心中暗喜,一面赶紧抓住机会,趁势请问:“老师能不能跟我们具体解说一下,如何观行?”
  “咦?”正珊师姐惊喜道:“跟我想的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可见同样犹疑彷徨的人大有人在!
  庄师姐见我们有一点“猴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很多人都不会观行。”
  “简单的观行可以先分成自己和外界。”卢老师说:“从自己方面来说,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著手。譬如说,我们一早起来,我们是如何起床的?如何刷牙、洗脸、吃饭、做家事等等,都可以观行。如果没有忆佛,就随时提起念去观,看整个心与境中,起心动念的刹那微妙变化。”
  “细部一点说,例如,我们眼睛看出去,先看到什么?如何起分别?有没有妄想?妄想由何升起?这些都是‘妄’的部份,妄的部份要整理,先分出来,才有办法找‘真’;”顿了顿,卢老师继续说:“而且因为我们常常都是八识同时在运作,所以也可以再观,我们眼睛在看时,鼻子在做什么?怎么口渴了?我们以为舌根没有在动,咦!竟然也微细的运作!所以知道口渴。就是这样,从每天所有的活动去观。”
  “当我们观自己而比较了知后,可以去观身边的人,例如,配偶、小孩、父母亲、宠物等等,看他们与我们的一样、不一样?”
  卢老师恳切地继续说道:“二年半的修学过程中,不用把自己弄得很复杂,在触证前要做的观行,最基础的是在自己身上,这是最切身的东西,顶多延及家人、宠物;而有些慧,在触证后才会慢慢延伸,扩及更大的层面,包括观事情的发生与境相触的转折:一件事的源头、来龙去脉、它的变化,这些只有在观行做得更细时,才有办法去观。还有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
  事情的变化?世界?怎么观?观心的变化?观事情与自我互动的变化?
  “不只、不只!”卢老师连忙说:“要看种子如何现行,以及事发当下,自己与境接触所产生的变化。”又说:“ 导师说过,世界是我们的如来藏共业所造,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你没疑过吗?世界的变化、事和物的变化、周遭的变化,静的、动的,我们都要观!”(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