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上集节目中说明了四种净土,有唯心净土与诸佛化土的不同,也大概说明了诸佛净土的成就与差异,主要在于诸佛通愿——四宏誓愿,以及因地所发别愿的不同,而与不同因缘众生的如来藏相应,成就了不同的佛国净土,最后也说到有一位法师对诸佛净土的见解,与 佛陀所开示的法义有所违背;他认为如来藏就是一切法空性的别名,甚至更说如来藏是 佛为了开引害怕断灭空的外道所施设的;如果说有如来藏,这如来藏就像外道所说的大我、神我,或者古印度所说的梵我,因此论断说没有如来藏。
今天要接续未说完的部分,让各位菩萨能够更清楚知道其中的差异所在,更能分辨正讹。这位法师所说的法空性是什么呢?他在另一本书中如是说:【约法空性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样。】(《学佛三要》,正闻出版社,页240)诚然法空性凡圣没有差别,是本就清净的,虽如虚空没有形色,却非如虚空没有作用,虚空只是无物处施设名为虚空。这位法师认为真实法犹如虚空一般没有自性,甚至认为不存在之法就是真实法,如其所说的“灭相真如”。
“空”这个法到底有什么内涵?我们简单来看看,在佛法中说空——包含空性与空相。空相是说蕴处界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的法,虽然依根本因如来藏而由众缘聚合所成,最终也会因为缘的散坏而坏灭,因此没有真实的法相存在,只是暂时存在,是生灭变易的法,而说蕴处界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法,故说其叫作“空相”。而空性则是指在蕴处界诸法空相的背后,有一个永远存在、真实不虚,恒无生灭的法,犹如虚空一般无形无色,对六尘无见闻觉知无取无舍,与五阴—色、受、想、行、识—不异;因为五阴皆由这个空而有自性的如来藏所出生,但如来藏非如虚空,没有任何法性。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所说的空,是指空性如来藏,不是指虚空,因此空是包含空相与空性,不能笼统说一切法空——单就蕴处界空相不实的一面来说,而漏掉或者否定实相的一面——如来藏的存在及能生万法的性用;否则就会落入断灭空的一边。
在《成唯识论述记》卷9中说:
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为所由如方显故,如体空者何所妨也?真如离有及离无相:若言于空,虽离有相,非离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体故,致性言深为有用。真如离空,名空性。真如离有,名有性。
这大意是说: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是空寂之性,并不是说真如是空无之法;而空是由物的所在,就是一物的方所而显示此物是空,如果物本身的形体是空无形质的,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说真如本身无形无相,但祂是空寂性,真如不是虚空的空,并不是无自体性的空,因此真如不是虚空无法、无作用,真如也不是物体,所以没有质碍。接著因为真如离有相及无相二边,因此如果说真如“空”,这虽然可以离于有相的一边,却不离空相一边,结果还是落于一边,因此“空”这个名言不是真如本体,真如本体并不是一般所说空无的空、或虚空的空,因而就真如法性来说,是有很大功德力用的。所以说真如离于空无的一边而名“空性”;真如离三界有,却具有真实性而名为“有性”,这样离于有无二边,才是真实的中道。因此空性不是说空无或虚空,而是指真如如来藏具有真实的法性,能藉缘圆成一切法,却没有一切法的生灭性及终归于坏灭的法相。由以上说明可知法空性,如果单就蕴处界万法空相来说,是会落于断灭边,应该就真如如来藏的自性来说,是说如来藏具有真实不空的自性,虽然无形无相,却能出生现象界空相的蕴处界诸法,如此双具空性与有性。
这位法师在另一本书中又说到“菩萨与声,闻是同证法空性的。”(《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页192。 )“法空性”如上所说是指真如——如来藏及如来藏的空寂性。这位法师的意思是声闻行者与菩萨一样,都证得了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但是上集节目中我们已说过:这位法师是不相信有如来藏存在,因此他所谓的同证法空性,绝不是 佛说的空性如来藏、及 佛所说的如来藏的空寂性,而是他所认为的一切法众缘和合而起的缘生无自性。
另外在《阿含经》解脱道中说:声闻行者心中作意及所修行的法,是求在舍报时能入无余涅槃,他们只求能出三界,所断烦恼也只是见惑与思惑;而这只是一念无明的断除,并不是无始无明,既未破无始无明,就是未证如来藏。因此声闻行者只要确定自己可以在舍报时,将蕴处界诸法都灭除,不留一法,不再受生,就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以并没有证得空性如来藏。如果一定要说声闻行者有证法空性,只能说他们证得了蕴处界一切法皆是空相,皆无永不坏灭的自性,都是因缘生灭的空相之法,而且相信 佛所说:灭除了蕴处界一切法之后,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本际如来藏单独存在。因此阿罗汉们对于菩萨所证的空性心如来藏,是未有所证的。显示这位法师如此说法,是违背如来所说的谬说。
接著要从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195页经文看起,这是接续前段经文,宝积菩萨请问 佛陀如何修行成就佛国净土,佛所开示的如何摄受众生外,接著继续开示一个佛国土的成就,会与什么样的众生相应,就会有什么样的众生来生其国。由于经文很长,我们直接逐一大略来说明如下:
首先 佛提出来的是“直心”,直心是菩萨净土,因为直心,所以心性不会谄媚的,众生在菩萨成佛时就会生到他的佛国土来。直心一般人都知道作人要正直,心地要直不可以欺骗别人、或者应该老实,不应该弯弯曲曲的——一句话要说出来需要想很久才说出口,这些都是事相上的直心。为何直心的众生,会来生到菩萨成就的佛国土呢?因为心地直爽的人,作事也直心,自然就会投契。菩萨行菩萨道时,由于都以直心来度化众生,以众生的利益为归,不会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众生接受菩萨的教导,心地也会变直,无量劫之间互为师兄弟,自能感应道交,就会共同成就佛国净土。所以每个人都因为直心而度众生而成佛,不直心是无法成佛的;因为不直心,表示他心地不清净,烦恼未除,这样是无法成佛的,这是就事相上来说的。那实际上在理上来说,只有如来藏才是不谄曲的心,才是真正的直心。但是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过程中,却需要在事相上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因此经文中说的直心,就不是指如来藏。
接著 佛陀开示:“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会往生到他的佛国来。”深心是说深切信受,于心中都没有一丝怀疑,信受什么呢?在佛道的修行过程中,除了十信位要对三宝有正确信受及恭敬心,长养对三宝的信心外,在之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乃至诸地菩萨,不只对 佛及佛所说法深心信受,也对自己在菩萨道中所行,没有一点的怀疑,直到最后身菩萨位依然不舍弃深心,依十无尽愿利乐有情,无有退心;由于菩萨无量劫来如此度化利乐众生,众生对菩萨所说法也是深心信受,当菩萨成佛时就会生到他的国土中来,这是就事相上来说。
那么理上是怎么说的呢?平实导师是这样开示的:在祂,也就是菩萨成佛的国度当中,只有进入到祂所传授的见道法之中的弟子们才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因此不是每一位在菩萨座下修学的人,都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而这个理上的净土,又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广义来说,在事相上,生在佛国能够面见于佛,就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了;只不过那是净秽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那狭义是怎么说的呢?明心了就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不过_平实导师开示说:如果要符合《维摩诘经》中,佛在后面经文所显示的净土,至少得要加上眼见佛性才能符合经文所讲的净土;因此摄受净土,在广义与狭义的层次上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最后身菩萨既然成佛了,一定是具足深心,甚至连一念的疑都不会生起,这就是深心。也因为这个深心的缘故,当菩萨成佛时,得要具足功德的众生才会生到佛的净土中。
接著 如来开示说:“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菩提心的解释,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是说一般人在三归依时,发的四宏誓愿之一“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发起了愿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因为还没有证得真正的菩提心如来藏,因此说是世俗菩提心。因此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如来藏,确实了知如来藏是诸法的根源,知道三界一切法都汇归于如来藏,没有如来藏就没有一切菩提可说,因此说如来藏就是胜义菩提心。相对于未证悟如来藏,而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发心就说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意识心会断灭,有生灭而且在因地时是含有染污的,不像佛地的意识是纯然清净的,由此说三归依时发起“佛道无上誓愿成”,只是世俗菩提心。
有关发菩提心,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书中开示说: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三归依时发的四宏誓愿,第二个层次是发起愿意求悟自性弥陀,第三个层面是真实证悟且眼见佛性,明心且眼见佛性,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由此才真的开始往成佛之道迈进,能于无量劫后成就佛国净土。因此,在菩萨修行到佛地的过程中,祂的菩提真心由阿赖耶识转为异熟识,当所含藏种子究竟清净,不会再有变易了,就转名为无垢识。而诸佛无垢识独住境界,就是上一集节目中所说的唯心净土—常寂光净土—这才是诸佛真实的净土。再由前面_如来开示的深心来看,明心甚至眼见佛性的大乘行者,才算是进入诸佛净土,而能相信这种唯心净土,且修学证悟了这个真心的行者,是具菩萨种性的人,但证悟了才能少分成就唯心净土,到成佛的时候是究竟圆满,这无垢识才是诸佛真实的净土,也才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因此发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之间的差异很大。
关于菩提心有很多人是误解的,譬如有一位法师说:
凡发大菩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不堕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众生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页30)
如此说的菩提心真是误会大了,简单提出三个问题如下:第一、既然要发大菩提心,显然这个菩提心是尚未存在的心,那么如何说常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呢?第二、既然是还未存在的心,如何说在动静、语默等待人接物一切中,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凡外呢?再说会怕它变悔,显示这个菩提心是有变化的,就是有生灭的,与_佛说本际不生不灭是违背的。第三、既然是尚未存在的心,那么众生心中有颠倒、戏论、妄想、杂念等,如何妨碍菩提心不易安住呢?又会被妄想、杂念所影响而不能安住的心。大家想想:是哪一个心呢?没错!就是意识觉知心。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菩提心而有的误解,根源在于不相信如来藏真实存在,因而无法亲证,又将意识细心及极细心当作是真实心,因此对菩提心就有所误解,只能想象或安立一个不存在的法,当作是真实菩提心,其实所说都不离意识心的范畴。
佛陀又开示:六度是菩萨净土,然而各是什么样的众生会与菩萨相应,而共同成就佛国净土呢?佛陀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布施可以摄受众生,而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命、财,以及普施正法,利乐众生;因为作财施、法施以及无畏施,众生受菩萨财、法的恩德,就被菩萨摄受了,未来就能共同成就佛国净土。诸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的足下安平相,就是诸佛在长时劫中,布施利益众生所圆满的。
在《方广大庄严经》卷11,〈转品〉中 释迦如来为弥勒菩萨如是开示:“于长夜善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摄受众生故,名足下安平。”这是说菩萨长时劫中,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众生,而成就诸佛三十二大人相中的足下平满相。由此可知摄受众生不仅在摄受佛国土,也是在成就诸佛应具足的福德;福德具足圆满了,加上智慧也具足圆满了,才能福、慧二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这都是由利益众生中成就的。我们应该知道,佛菩提道的修学从初信位开始,每个位阶都有必须修集的福德,布施是佛菩提道修行的基础,甚至十地满心菩萨进入等觉位时,在百劫中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全心全意全力来布施修行,修集福德而能圆满三十二大人相,具足福德,成就常寂光净土。
而布施也是六度之首,也是六度的基础。如果布施行不能成就,就会有贪;有贪,持戒行将不能成就。或者不能将瞋心布施出去,就会常常起瞋,起瞋表示没有慈忍与悲忍,那么戒行就不好;甚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弃舍,对因果不能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不知道布施的因果,就不会乐于布施,这样显示无明还在,就无法清净持戒,因此说布施是戒的基础。同样,布施也是忍辱乃至般若度的基础;其实六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他五度,但是一定要先能将悭贪之心舍掉,布施行能成就,才能有后面五度的成就。而布施更是利益众生最直接的方式,利益众生就是摄受众生,因此成佛所需的大福德,布施是首要的。
至于持戒又如何呢?佛说:“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要成就佛果一定要清净守持戒法,尤其是千佛大戒的菩萨戒,更应该好好护持好。三世诸佛都因为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我们也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能清净心地才能证三乘菩提,最后才能成就佛道。在二地满心以前,还不知道戒的毁犯与受持有什么样的因果,还在学戒的阶段,而二地满心由于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内相分了,才是真实的持戒。因此在真实持戒前的学戒阶段,难免会有犯戒的情况,只要能如理如法忏悔,就可以回复清净而继续清净持戒。因此经中才会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不犯名外道。】(《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违犯戒法又没有如法忏悔,就不可能摄取净土,因为戒行不清净,我见就无法断,就会在我所上面用心;而我所不断,我见就更不可能断。经由持戒断除我所的贪著,才能进而修忍,也就是对于众生能忍,对于闻所未闻法及未证得的法也能忍。不毁谤所未曾闻法以及未证的法,才能保住人身世世行菩萨道。菩萨三大无量劫来,就是这样子来清净持戒,依戒利乐众生,依戒不断地修十善业道,也如此教导众生与众生同事、利行,将来成佛的时候,行十善道,满愿众生,生到菩萨的国土来。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具足,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