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15 第十一答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46148    
  [第十一答:]
  来文:
  【【4、 萧老师书中所说“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的疑问。
  依 萧老师曾于周二课程中回覆“般若信箱”问题,亦有学人问及此建立出处;若晚学没有记错, 老师在课上曾回答:在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有此记载。但后学浏览《唯识述记》,并没有 萧老师所谓“戒定直往”或“戒慧直往”之说;《成唯识论》、《唯识述记》中有分“直往”、“回心”两种说法,乃是依种性而分别;而萧老师“戒定直往”或“戒慧直往”之说,却是依修证禅定,于大菩提道先后次序而言,实有相异之处!而且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明“托最胜依入见道故”,“见道”须要有四禅定力,换言之,初地菩萨已具四禅定力,方能“见道”;但 萧老师的建立,则三地方修四禅八定等,此与《成唯识论》 玄奘菩萨说法似有出入!】】
  再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21之一”有云:“
  不思议劫所修行 常为饶益诸群生
  精进坚强意无碍 常求诸佛妙功德
  其心清净离瞋恚 恭敬供养调御师
  深解诸法救众生 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力照明甚清净
  忍心坚固不倾动 常能救护诸群生
  于无等所心安住 踊悦欢喜意清净
  菩萨忍力如大地 悉能饶益诸众生
  不以苦行自求乐 大慈悲起无量行
  常能救护诸群生 彼人速入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 其中众生皆摄取
  常为众生心安住 修学无量诸回向
  以欢喜心行布施 具足护持清净戒
  勇猛精进心坚固 清净忍慧善回向
  其心广大不可量 忍力坚强常回向
  净修一切诸禅定 智慧深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习清净行
  智慧回向诸功德 以一切乐益众生”
  于初回向位已修诸禅定,非三地前不须修也!
  而 世亲菩萨之《十地经论》卷五说明第三地“明地”亦有云:“经曰: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是菩萨住此明地,因如说行故,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是菩萨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是菩萨离喜行,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是菩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想,不念一切别异想,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边虚空想,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处行,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但随顺法行故而不乐著。
  论曰: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义故,此地得不退禅故,名为得三昧地,前地非无此三昧,此地胜故。”
  更进一步说明三地前并非不修诸禅定,而是于此地得胜故名,不同 萧老师立义;此又一疑。
  谨答:
  来函所言《述记》之中唯有直往与回心二名,所说无误;然余所说戒慧直往及戒定直往者,亦无差谬。而此戒慧、戒定直往之说,实是本于述记所说直往之义而言者;然为令诸学人易得了知述记之意,故作二名,以释直往者有二种差别,令知佛法中本无定法,非是无根据之说也。
  回心者,谓二乘有学及无学圣人回心大乘法中,非是定性二乘者,此则暂置不论。大乘直往菩萨则有二种:一者别教直往菩萨,二者通教菩萨转入别教法中。依佛门中大乘直往而修菩萨行者以言,直往菩萨有二种:一者依别教之道次第而进修者,即是真见道位中亲证根本无分别智以后,入相见道位中,次第进修般若别相智,进修楞伽、解深密、瑜伽师地等经论所说诸法;复依十回向位法义而修,伏除异生性障,熏发十无尽愿,始入初地之入地心中。次第修证初地二地应修无生法忍,入于三地心中,亦修三地应修之无生法忍等法,然后方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法;如是进修,不于三地之前具足修证四禅八定…等法者,即是戒慧直往菩萨也!此是别教学人修学佛道之通途,即是别教直往菩萨。
  此谓自始即依别教法门进修者,非从通教法中转入者,亦非二乘俱脱无学有学圣人回心者;要待三地中方才具足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此虽为别教直往菩萨之通途,然非绝对。譬如别教菩萨若非世世生在人中,而是往世已曾随分修得部份禅定境界而生色界天者,已因报得禅定天之可爱异熟果报,因此而具有报得天眼通…等五神通者,则虽仍是别教直往菩萨,然已获得五神通、禅定等境。若于天界常住,未舍寿前,得值 佛或菩萨,于天界讲说《华严经》时,亦得于三地前之初地或未入地时,进修三地应修之禅定及五通等。
  此即是华严经十回向品中为天界菩萨所说者,与别教直往菩萨之通途有异,是故 大德来函所举十回向品中之天界菩萨,虽犹未至三地心中,仍应修学上地禅定乃至增上之神通者。然非是人间之十回向位、初地、二地菩萨所必修者。是故,人间之大乘直往菩萨,若是一向别教直往之菩萨,皆是依般若慧、一切种智而进修者,非是曾经旁修通教直往所修之俱解脱与禅定、神通者,即名戒慧直往菩萨。此菩萨未依禅定之修证而揉伏其心,纯依戒律摄心而不违犯恶业,故名戒慧直往菩萨。菩萨若未修证四禅八定者,皆未揉伏其心,于未入初地以前,皆有不慎犯戒谤法之可能,要须依戒而住、而进修佛法般若智慧,故此菩萨纯依别教法门而进,不修禅定揉伏其心者,皆名戒慧直往菩萨。
  然而大乘直往菩萨中,间有曾在通教法门中修证者,多世以来未曾值遇别教法门,是故多世以来已经证得禅定、神通等境界,能自伏心,然缺般若智慧;今时既值别教法门,而得转入别教法中,仍是大乘直往行者,未曾远离大乘法门,仍是大乘直往菩萨,而非二乘回心者;如是之人转入别教中者,即成戒定直往菩萨,于初地心中便能飞过百佛世界,如是戒定直往菩萨若得初地之无生法忍果时,必能发起意生身故,必能证得如是世间境界故。
  为有如是差别相,故于大乘直往菩萨,依通教转入之戒定直往者,及一向依别教法门进修而待三地时方才修证禅定之戒慧直往菩萨,加以区分,建立为戒定直往、戒慧直往二种,不违述记所说大乘直往之意,不违诸经所说种种异根异性菩萨,故无过失!是菩萨道中必有之现象故,所说谛实故,无人能否定大乘佛道之直往菩萨中,必有如是种种异根异性之菩萨差别故。
  亦如 大德来函中所举说:
  【【再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21之一”有云:“
  不思议劫所修行 常为饶益诸群生
  精进坚强意无碍 常求诸佛妙功德
  其心清净离瞋恚 恭敬供养调御师
  深解诸法救众生 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力照明甚清净
  忍心坚固不倾动 常能救护诸群生
  于无等所心安住 踊悦欢喜意清净
  菩萨忍力如大地 悉能饶益诸众生
  不以苦行自求乐 大慈悲起无量行
  常能救护诸群生 彼人速入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 其中众生皆摄取
  常为众生心安住 修学无量诸回向
  以欢喜心行布施 具足护持清净戒
  勇猛精进心坚固 清净忍慧善回向
  其心广大不可量 忍力坚强常回向
  净修一切诸禅定 智慧深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习清净行
  智慧回向诸功德 以一切乐益众生”
  于初回向位已修诸禅定,非三地前不须修也!】】
  大德所说“非三地前不须修也”,此一句语中,实已显示一项事实,谓 大德其实早已知悉:三地方是主修禅定之时。然因此段经文中已说十回向位之天界菩萨亦兼修禅定,故有此一句问语也!问此一语时,其实已经证明余所说三地主修禅定之法为正确之说也!
  四十华严中虽有如是说法,然而吾人当知:华严经中十回向品之法义内容,乃是为兜率天宫之天界菩萨所说之法故,非是为人间之菩萨所说之法故;是故不可混为一谭,而言《解深密、楞伽》等经之说法有误;否则即成诽谤《解深密、楞伽》经之谤法者,千万谨慎明辨为宜!复次,《华严经》乃是终教、圆教之法,是故必须包括人间菩萨与地上菩萨所修之一切法,不可有所欠缺;由是缘故,说法之时,必须函盖天界菩萨所应修证之一切法义,必须顾及天界菩萨之现况,而作适时适地之说法,所谓为人悉檀。
  故说华严所说虽然有异 佛在人间所说之处,然不可因此便说有误,亦不可因此便解作人间之菩萨亦应完全遵照华严所说天界菩萨境界而修。否则即有过失:谓若不依十回向品而修证一切禅定证境者,即不可进修初地、二地之法。审如是,则复违背《解深密、楞伽》二经所说之法;或应解为:二经所说不符华严,当是伪经。或应解为:华严所说不符解深密与楞伽,应是伪经。或应解为:华严前后所说不符,应是伪经。十回向品中如是说,十地品之第三地中所说者却是“三地菩萨始从初禅起修”,与十回向品显然不符故。然而如上说法皆有过失,是故应当观察当机、当时、当处之种种别异,而作融合贯通之说,否则往往误犯谤法、谤经之过也!于佛菩提道中,法无定法故。
  譬如 大德来函所举 世亲菩萨之论文,亦已明示余说之无讹也:
  【【而 世亲菩萨之《十地经论》卷五说明第三地“明地”亦有云:
  “经曰: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是菩萨住此明地(第三地),因如说行故,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是菩萨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是菩萨离喜行,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是菩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想,不念一切别异想,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边虚空想,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处行,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但‘随顺法行故’而不乐著。”】】
  世亲菩萨此论文中,已经明示三地心中‘始’修初禅,末至非想非非想定,论意极明!不违余说也! 复次,文末已有此意:三地菩萨本不欲修证四禅八定,此乃是世间禅定故,是世间法境界故,只是因为随顺法行之缘故,只是因为别教之道次第本如是故,不得不修之;是故虽然随顺法行修之,而不乐著。如是 世亲菩萨之论文中,已经极为分明显示:四禅八定之法,于别教直往菩萨而言,三地心中尚且不欲修证之,只因随顺法行--别教十地行门之道次第本来如是--应于三地中修之,是故随顺法行而‘始’修之,从初禅起修,此前多不修之。三地菩萨心中对于如是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境界,本无任何贪著之心,是故若能不修,则往往避过不修,迳修无生法忍,是故 世亲菩萨言“但”字,谓为“只是”随顺法行是故修之;此处‘但’者即是“唯”也,唯是因为随顺法行之故,所以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
  然因至三地心已,若欲成满三地心者,必须亲证犹如谷响之现观,否则不能成满三地心;为成满三地心故,必须有意成身,方能作此犹如谷响现观,方能成办三地满心位功德,是故三地菩萨修完三地之无生法忍慧时,不得不随顺法行而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如是则已明言:真正之别教菩萨种性之大乘直往者,悉皆不会贪著世间禅定神通境界,悉皆避免修之,以免因此而障般若慧修证之道业,以免因此而多外缘--多诸鬼神来求种种与佛法无关之事;唯至三地心时,因为必须证此犹如谷响之现观,方能前进四地心,是故不得不修之。论意如是极明,已说三地之前不必定修禅定等法,不劳多言。华严十回向品者,乃是同时兼顾天界菩萨之证境而说者,乃是兼顾大乘直往之通教菩萨转入别教而修者故说,乃是兼顾别教直往菩萨有时遇缘而兼修禅定者故说,是故法无定法,不可一概而论,否则便将堕入“以此经而非彼经,以彼经而非此经”之过失中,则成谤法之大过,亦成偏执之过失,学人于此不可不慎也!
  譬如 大德来函所询:
  【【“论曰: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义故。此地得不退禅故,名为得三昧地,前地非无此三昧,此地胜故。”更进一步说明三地前并非不修诸禅定,而是于此地得胜故名,不同 萧老师立义;此又一疑。】】
  此中意旨, 大德当知:彼等亦非真能明了也。谓菩萨根性及因缘,常有种种差异,是故三地之前是否应修禅定及神通者,并非绝对。是故余于1991/11/22之早晨5.30便已发起初禅,当时之修学日记所载者,完全符合初禅善根发之证境,复是刹那间即得遍身善根发者,乃是初禅证境中之最上境界。后时永不退失,常得身中妙乐觉受,历经多种乐触而使身中乐触渐次转细之后,方于1992年初进修二禅,久后方证“住一识处”之境界中,如实了知“内净一心,定生喜乐”之义。
  随后又于等持境界中,经历虚空粉碎及大地落沉境界,决定了知皆是定境,实与般若禅无关,由是乃于拙著中说:“诸方大师将虚空粉碎、大地落沈认作开悟境界者,皆是错悟般若之人。”如是证境,皆在当年所写修学日记中明记。今犹可住,不须人授。然而当年实犹未曾发起道种智,唯是根本智及少分后得智尔;于今日观之,其慧尚浅,殊不足言。是故,余当年明心见性之时,由未了知十地之道,由未亲到通达位故,以为明心与见性之后,便应修学禅定等法,以为禅定证境即是悟后进修之道,因此而进修四禅八定之行门。逮至后时通达般若,方知此等皆非此时所应进修者,乃弃置禅定行门,改向无生法忍进修,直至如今。
  余既如是,未至初地之诸多菩萨中,当亦可能有如是人,当有众多菩萨未入初地之前,同皆不知别教直往之道次第与内涵,是故有人未入地前,于十回向位之内便已多少证得四禅八定而未具足或已具足,不可一概而论也!由是缘故,若说人间之菩萨,未至三地之前,便已曾修禅定者,事亦可信;然却不得因此便言《解深密经、楞伽经》中 佛所说之道次第与内涵有误,亦不可说华严经中十地品、十回向品中所说之法有误也!否则即成抵制解深密与楞伽正法之大过,亦成诽谤华严之大过也!前二经皆不于三地前教人修证四禅八定故,华严十地品与十回向品中所说亦有部份差异故,乃是因应佛子根性之千差万别而作之别别施设故。是故一切佛子于此应当谨慎,万勿以此经而否定彼经,万勿以此论否定彼论,以免误犯谤法之重罪。如是误犯者,唯有初地以上菩萨,已经通达故,已有道种智故,方能确实避免之,是故当求道种智。
  复次,诚如 世亲菩萨所言:“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此乃是为令部份憍慢、苦恼、邪归依……等众生能生信心故,不得不以此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之证境,作为示现,以摄受俗人生信,令入佛道;是故菩萨于初地、二地心中,已经度多学人进入大乘佛法之中,为欲再度俗人同入大乘般若正法之中,乃进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世间有为法境界,藉以摄受世俗根浅之人进入大乘般若法中;亦因此故,而令自己得以成就满心位之犹如谷响现观。如是 世亲菩萨论中所说甚明,是故三地心之前,非必须修禅定……等法也!
  复次, 世亲所言“禅定境界于三地得胜”,亦无过失,然非绝对正确,谓成论中依《解深密经》所说者,乃是三地中已修四禅八定……等法,而于五地中方才转胜深细,不同 世亲所说,是故不可执定一言,以为究竟之说,然后引为证据,用来否定他人依于经教之正说,否则即有大过。
  由上所述正理故,若是大乘直往之通教菩萨转入别教中者,即名戒定直往菩萨;此由大乘法中专事修证解脱道者,多在俱解脱果亲证之后较易转入别教,慧脱者较难回转,是故多数为先取证俱解脱之后,方才转入别教法门中修学,故依如是大乘直往之通教菩萨多数情况,而称为戒定直往。复因通教极果菩萨(通教佛)已证有余、无余涅槃,然而无缘得遇别教佛菩提道;此菩萨以菩萨种性而起愿力故不入无余涅槃,世世发愿受生人间天上而利众生,由此缘故,多生以来于慧解脱之基础上继续进修俱解脱果,多数已证俱解脱果;今既得值别教法门而转入别教法中,则是大异于自始即修别教法门者,故成戒定直往菩萨;世世皆由非择灭无为之亲证,故名为戒;具足四禅八定、灭尽定,故名为定;合此戒、定,名为戒定直往菩萨,大异于别教中之大乘直往菩萨,仍是大乘直往菩萨,非是从二乘回心者。
  云何言通教俱解脱菩萨修学别教般若法义者,名为戒定直往菩萨?谓通教菩萨多世以来已证有余涅槃,而以愿力故不入无余涅槃,世世常住人间以利众生;然因已成菩萨阿罗汉故,已得四禅八定及灭尽定故,今遇别教法门,尚未证得阿赖耶识(异熟识),未入第七住真见道位时,已经具足三地菩萨所应进修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世间有为法,是故进修相见道位之般若智时,必定依其原有禅定……等法而进修无生法忍,于初地之入地心中,已可飞过百佛世界等,不须犹如华严所说要待初地之满地心位,再出家、勤行精进之后方能,乃至犹如楞伽所说之“必须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于三昧境界中得佛传授”之后,方能现起如是世间有为法境界。由是缘故,说此菩萨名为戒定直往菩萨;仍是大乘直往者,说彼非由二乘回心故;此菩萨名为戒定直往者,说彼原已证得解脱道极果之俱解脱故,说彼原已真能持戒不犯故。
  云何言别教直往菩萨为戒慧直往菩萨?谓别教菩萨之断烦恼障现行者,有异通教菩萨。所以者何?谓通教菩萨于多世以前即已进修俱解脱果,即已成就三明六通,即已具有神足通而发起能到诸佛世界之功德,即已具足四禅八定,即已断尽思惑而非永伏;唯以菩萨种性及慈悲愿力之故,乘愿受生于人间,唯因多世或多劫之中未曾得值诸佛、诸别教菩萨,是故始终滞于通教位中;今既得遇别教妙法,改依别教妙法而修时,则非是二乘回心者,而依通教中原有之戒德、解脱德、禅定德,进修般若妙义,即成戒定直往菩萨,已具道共戒故,已具定共戒故。
  别教中,诸多人间菩萨自始即依别教行门而进修者,则多不修禅定,唯依戒行及般若智慧进修;虽然亦有随于因缘之故,而多少修证禅定如余所修者,然于通达般若智时,即便放舍一切禅定行门,回归别教之道次第与内容而修,如余今时已经多年不复继续往前进修禅定,要待时节因缘成熟时,方始重拾禅定境界之修证;如是,别教直往菩萨,既不以禅定为主修,不以俱解脱境界为主修,而依戒行及般若智慧为主修,故名别教直往菩萨为戒慧直往者,斯有何过?诸经诸论中所说之别教直往菩萨,必有如是现象故,此种戒慧直往之现象,谁人能予排除?谁人能言如是现象为无?
  通教中之大乘直往菩萨转入别教中修行者,则不同于别教中之大乘直往菩萨,故说通教菩萨后来得遇别教胜妙法门而转入别教中时,得名戒定直往菩萨,以别于始终在别教法门中直往之菩萨,其世间法中境界及解脱果证量,皆悉大异别教中之大乘直往菩萨故。如是建立,斯有何过?若不作如是建立,末法之时,便将无人能知大乘直往者如是行门中之差别。若不许如是建立解释,则成论之著造,则唯识述记之著造,则诸菩萨、诸阿罗汉之造论,则诸法师之讲经说法,则诸善知识之注解经典等,亦可免矣!同皆不许作发挥细解之论故,经中皆无如是明言之文句故,只须依于诸经原文而作课诵即可故。
  若善知识所发挥细解之论义无过者,不违经中 佛说者,则当认同与支持之,方有菩萨诸论成立之意义,否则菩萨造论亦可免矣!若不许菩萨造论详解经中所未明说之义者,时至末法,无人宣说细解其义者,诸经诸论尚有何人能解其义?如是,应知诸师所言、所注解、所宣说之经论,若发挥经中 佛意、大菩萨意,与 佛意、大菩萨意无违者,则是正说;若发挥之后异于 佛意、大菩萨意,与经中意旨相违如彼等诸人之质疑余法者,则当举证破之,不应和稀泥而作人情放过,以免遗误今时及后世诸多学佛之人!如是,诸方大师与诸学人,当探究经论之真意,莫著于文字指;著文字指者,悉皆不能亲见明月也!
  复次,由成论之意及述记之意,亦可证明别教直往与通教转入别教之菩萨,所证境界同中有异,已证明余说之无误也:
  【【成唯识论卷三曰:“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唯识述记注解曰:“下结正义,且如初释:直往菩萨八地已去,非是此中阿罗汉摄。有种染故,三乘无学方名为舍。”[0343c02]】】
  此论文与述记文中,已经说明:阿罗汉是永断烦恼障粗重究竟尽者,即是说烦恼障思惑之现行,已经永断而不复起,是故阿罗汉亲证灭尽定时,即可说为舍阿赖耶识者(其第八识舍阿赖耶识名),改易其第八识心为异熟识。然而别教直往菩萨于六地满心位中虽已亲证灭尽定,却是因为此地中必须证得无生法忍之修证以后,方能进修第七地无生法忍,是故不得不证;然而亲证之时,却又仍然保留最后一分微细思惑而不断之,名为未断尽粗重烦恼,思惑是粗重烦恼故;藉此以润未来世之再受生,是故仍然不名其第八识为异熟识,异于定性阿罗汉之必定断尽最后一分烦恼障现行,故六地满心位中乃至七地满心位中,皆是亲证灭尽定者,而皆仍保留阿赖耶识之名;要待七地满心位中,方才确实断尽最后一分微细思惑,而由七地满心位所亲证之方便波罗蜜多,能令自己断尽最后一分微细思惑之后,仍得继续受生于三界中而不取无余涅槃,亦由 佛之授与“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进修佛菩提道,是故转入八地之入地心中,方舍赖耶识,方改其第八识心体为异熟识名。此乃别教中直往之菩萨通相。
  然而通教三明六通之俱解脱菩萨转入别教中者,却非如是,于未悟及初悟阿赖耶识时,皆已名为异熟识也!皆已舍阿赖耶识名也!已非阿赖耶识也!复又异于别教中直往之菩萨,别教直往菩萨要到三地之住地心中方才修证四禅八定……等世间有为法,配合三地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方得成满三地心;于此位前,纵有随缘而修之禅定,亦多未能具足,亦多未修五神通,迥异通教俱解脱之三明六通菩萨转入别教者,由是缘故,诸多通教俱解脱菩萨转入别教者,虽然仍是大乘法中之直往菩萨,名为大乘直往菩萨,然终异于大乘别教中直往之菩萨;为显示有此异相,是故余将大乘直往菩萨建立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差别,能令学人广知直往菩萨亦有差异之处,可免法义次第内容混淆之过。是故直往菩萨必定有此二种,如是应知!
  亦如唯识述记所云:“此义意言:三乘无学、直往菩萨八地已去,亦舍此识。名不退者,行亦不退(此谓具足行不退功德,非如初地以上之行不退功德尚未具足也;非谓八地唯是行不退而不具念不退功德,唯是念不退功德尚未具足也);于未得法亦复不退。四理证知:一者一切烦恼永不行故;八地以去无漏相续无现执藏,故可说舍。[0342a27]”既如是,当知别教戒慧直往菩萨,不同于通教戒定直往之菩萨;要在八地之入地心时,方才舍尽最后一分微细思惑之现行,方名无学圣人;是故别教之直往菩萨,非如“通教三明六通菩萨转入别教行门于尚未悟证第八识心体之时,即已是无学圣人,即已永舍阿赖耶识名”也!要待后时进修至八地入地心时,是方舍阿赖识名,方名灭阿赖耶识性,方名无学圣人,由此可知:“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有其差别;直往菩萨必有如是二种同异。”如是知者,方能了知通教无学圣人与别教无学圣人之行门差别所在也!否则便难以贯通“藏、通、别、圆”等四教之教判意涵也!
  复次,述记中亦云:“此四因中,初因简‘解行地’已前。十地菩萨能伏烦恼毕竟不行,非第七识。今通七识。 第二因简前六地,第三因简第七地,第四因简一切地。由四因故,直往菩萨八地已去方名不退,舍赖耶名。 [0342c08]”如是所言,同于上举文意,故知大乘直往菩萨中,有戒慧与戒定差别不同,如是应知。
  譬如述记中云:“《无上依经》云大地菩萨,旧云意生身;此言意成身,彼义随意而生;今意随意而成,但转易故,非新生故,不可言生,此即二乘无学回心向大者。(0536b末行)”
  又云:“如是五住地中无明习地为缘,即所知障无漏业因,即有分别业,有阿罗汉一、独觉二、已得自在菩萨三,以彼所知障及无漏业为因故,生是三种意成身。(0536b11)”
  由此可证:回心大乘之俱解脱阿罗汉及缘觉,在别教中进修至初地时,多有已经发起意生身者,由因具足三明六通故;是则显然有异别教直往之菩萨,要待三地时方始修足四禅八定五神通,而起意生身者也!回心者如是,大乘中通教转入之大乘直往菩萨,当知亦应如是。是故有人在初地心时,已经有意生身,非必须如楞伽中所说:要至三、四、五地中方有也!然楞伽所说者,乃是人间大乘别教中直往者,非是大乘直往之天上人间通教菩萨也,非是二乘回心之阿罗汉缘觉等人也!是故,此中差别应知,不可含混笼统而说也!不可因此而说【《楞伽》或《解深密》中 佛语有误】也!是故,大乘直往菩萨中,必有戒定直往(通教转入之大乘直往菩萨)与戒慧直往(别教中之大乘直往菩萨)之差别,如是应知。
  此中修行,何者为速?当知别教直往为速成佛菩提也!通教菩萨修得四禅八定、三明六通之时程极长;别教菩萨若具福德智慧者,于三地心中欲得三明六通及具足三地无生法忍等,其时程远较通教菩萨为速。此乃依多生累劫之时程而说者,非依此世之短时而说也!理必如是故。
  亦如述记所云:“以有菩萨初地即能伏诸烦恼,故初地得(故初地时已得进入变易生死阶段),如灭定说。或有乃至八地方得,谓有唯受分段、非变易,谓诸凡夫。四果定性,或唯受变易非分段;谓二乘无学不定性者、八地以上菩萨,或亦受分段,亦受变易。……如对法第十三抄会,彼有异解:‘初地等既得者,必更无决定分段业’,如阿罗汉故。”如是所说,已足以证明大乘直往菩萨,确有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之差别。
  譬如述记中又如是云:【十卷楞伽第五云:“大惠!有三种意生身: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内证一切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即七地前皆得变易也。此文不及四卷经(楞伽经)者,今会之者:初、二、三、四、五地,皆应名得三昧乐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
  由如是各段述记论文之意中,已分明显示一项事实:有菩萨要在三地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法之后,配合三地心所修证之无生法忍以后,方才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乃至有人要在第四、五地中,方才发起。 窥基大师又说:“今会之者:初、二、三、四、五地,皆应名得三昧乐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既然初地二地心中,大部份人于定未得自在,要三地满心位方才于定而得自在,当知初、二地菩萨,必有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差别。否则述记中即应言“初、二地菩萨悉皆具足三昧乐意生身”也,否则即应楞伽中说“初二地菩萨悉应有三昧乐意生身”也,然而楞伽与述记中, 佛与基大师终不如是说。由是可知大乘直往菩萨中,必有戒慧直往与戒定直往二种差别,如是应知。
  亦如诸经诸论中,皆说三地心中修诸禅定、神通等法,略举如下:《述曰:复有顿悟决定性人,有从初地即能伏一切烦恼,如前第三卷引。即对法第十四卷说:“此菩萨十地中皆能起此定。”十卷入楞伽第七入道品初,及十地经第八卷第九地中,说前六地中亦能入此定故。[述记卷七(本)0483a13]》
  亦如成论云:《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卷七0038a14)》述记中 基大师如是注解云:《如楞伽说:初地等能入此定,共声闻等、缘有为行。[述记卷七(本)0483a13]》
  凡此皆已证明,菩萨于初地心中,非必定有禅定证量,亦非必定无禅定证量,然而别教直往菩萨,多于三地心中方始起修禅定,此乃通途,而非必定。是故不可说言菩萨必须先修四禅已,而后始能见道也!譬如二乘法之见道乃至极果,非必先修四禅而后能证;然观根器与因缘,有时则先令证四禅八定具足已,方令证得初果乃至四果;然佛子不应因此而言:“阿含诸经证果之人多未先证四禅等定境,便证初果乃至四果者,皆是虚妄不真。”否则即成妄谤阿含正法、妄谤圣人之地狱业也!有经为证: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供养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百劫,然后教令净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复供养一切乐具乃至千劫,然后教令净修四禅;教四禅已,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千劫,然后教行四无量心;又复供养一切乐具乃至亿劫,然后教行四无色定;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亿劫,然后教令得须陀洹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千亿劫,然后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千亿劫,然后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亿那由他劫,然后教令得阿罗汉果。[0449c23]》
  此乃先令证得四禅及四无量心已,然后方令证得初果乃至四果者;然非通途,乃是观察根机及因缘,亦是崇显二乘菩提之见道乃至四果解脱,远上于外道所得四禅八定之境界,令外道与众生了知二乘菩提远胜于外道四禅八定具足者,凡此皆是为人悉檀所作之异说也!而此开示所度之人,乃是外道误会涅槃境界者; 佛于初始弘传佛法时为诸外道所说之法,乃是因应彼诸外道先已证禅定境界而误以为即是涅槃,是故应当先令了知彼所得之禅定境界并非涅槃;是故所说之法乃是先得禅定境界,然后再证二乘菩提,然却异于四阿含诸经后来为诸弟子所说之慧解脱者。如是二者次第虽有大异,然而二皆无过,乃是随顺众生根性、随顺众生当时所证境界状况,而作不同施设也!是故不得以此经文而谤彼经文,根机有异复又事有不同故。
  二乘菩提粗浅行门,已有如是次第之不同,大乘深细广大之法,当更如是。是故别教之直往菩萨通途行门,则是三地中方始初修禅定者,然亦非必决定如是。是故别教直往之行门中,虽在十回向位中已说应修禅定者,却又于十地品中倡说:三地菩萨始修初禅乃至非非想定,然而菩萨却在未证得禅定之前便已见道乃至通达,方能进入二地满心位,有《华严经》为证:
  《金刚藏菩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净第二地已,欲得第三地,当以十种深心。何等为十?一净心、二猛利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无足心、九胜心、十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菩萨住明地,能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无我,不净,不久败坏,不可信相,不生不灭;不从前际来,不去至后际,现在不住。菩萨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真实相,知诸法无作无起,无来无去……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但以口言,无有是处。菩萨如是则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行舍,成就念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常念受乐入三禅。断弃苦乐,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行舍念净入四禅。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故知无边虚空,即入虚空无色定处。过一切虚空相,知无边识,即入识无色定处。过一切识相,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无色定处。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无色定处。顺诸法行,而不乐著。”(六十华严0551a26)》是故大乘直往菩萨之一向别教行者,乃是三地之中始修初禅乃至非非想定及五神通者;非如彼说必须先在十回向位中先修四禅而后始能证悟般若也!然非决定,随于各人因缘而有差别;譬如余此世悟后不久勤修禅定而取证初禅等,后始回转别教法门中,此是现成事例,故说法无定法,随于各人根性与因缘不同而有种种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复次, 大德来函所举之华严经中,所举十回向品中说禅定之修行者,当知即是为种种异性菩萨根机而说之行门也,非是别教直往之通途也!是故六十华严之中,有如是说:《菩萨亦如是,住于明地(第三地),集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问不可尽。…如轲梨罗山,多积诸宝华;明地集闻智,禅定亦如是。[0575c26]……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四地道行净,五链方便慧,六因缘庄严,七深方便慧,八到琉璃幢,九地观众生,一切险难处,智慧光普照。十地受智职,如珠随王意。如是次第净,菩提心妙宝。[0577c20]》
  是故当知三地心中方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者,乃是通途常法,四十、六十、八十华严经中,经经皆作是说故,十回向品中之修证禅定者只是偶说一说也;非唯四十、六十、八十华严之十地品皆作是说,楞伽与解深密二经中, 佛亦作是说故。由是缘故,依大乘直往菩萨有通教转入者,亦有别教直往者,亦有别教中因缘差别故曾先修禅定者,是故余作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之说,确属实据经教而说者,非是异于经教之说者。 大德来函所述彼等之引证者,乃是偶说之法,乃是异于别教、异于终教通常行门之说法,不应引作证明我法有误之证据,何以故?彼所引证欲破我法之各种《华严经》,其中十地品所说者,皆符余说故。
  复次, 大德此段来函中说言:【【但 萧老师的建立,则三地方修四禅八定等,此与《成唯识论》 玄奘菩萨说法似有出入!】】然实丝毫无有出入,谓 玄奘菩萨于成论中亦如余说故,有论文为证:《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由此可知三地心中方才修证四禅八定等法也!
  乃至更说五地心中方才进修胜妙禅定:《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三种(初地所修):谓。………戒有三种(二地所修),谓………。忍有三种(三地所修),谓………。精进有三种(四地所修),谓………。静虑有三种(五地所修),谓………。般若有三种,谓………。方便善巧有三种,谓………。愿有二种,谓………。力有二种,谓………。智有二种,谓………。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易难修习,次第如是。》如是十波罗蜜多,分属初地至十地中所修者,乃至要待第五地中,方更精修禅定等法也!更说“前前引发后后”“次第如是”,岂是初地中便开始修证禅定?是故见道不须先证禅定境界,乃至通达位之初地,真实持戒之二地心,皆不须先修禅定便可成就般若功德,故说余之所判者,同于成论,同于华严所说也!
  诚如 大德来函所言:
  【【以上诸疑,后学慧浅,又难得知 萧老师建立实义。但 老师多次曾言凡所建立必有所依据,绝非揣测之词;近更听闻 老师欲于《学佛之心态》一书改版增印附录答辩,回应诸多疑惑,故大胆提出长久以来心中疑问,恳请 老师慈悲,于新版书后能依教、理二证完整的来厘清后学疑惑。观古时 窥基菩萨于《唯识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料简》广论诸家说法,并申明自宗立场,细心阐扬法义;故能立于不败。今则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欲会通宗教二门,难免建立或有异古德,或举证难免占时费力;然则释疑实为启信诸方之要。而 萧老师所说若真通 佛意,必会以 大菩萨的慈悲心行,对上述疑点详加指导说明;为迷茫后学解惑,令后学等及未来世诸众生慧命增长。】】
  今者即以如是一书所说,引经、据理而说,应能令诸大师学人启信,应能裨益 大德,使 大德智慧因此辨正而有增长,亦应能令妄说于 大德之彼等诸人,同蒙法益,数年之后知所忏悔、回归正道。如是作覆,而与 大德共同圆成来函辨正、利益众生之功德。
  今此书中所说法义,已证实余法完全同于 玄奘菩萨、 基大师,及诸经论之意,桃符相契而无别异;大乘佛菩提道及二乘解脱道之要义,及其淆讹之处,因此得以彰显及明辨,诸多闻者、读者,必将同蒙法益;此则 大德来函因缘所促成之大功德也!缘起在 大德故。 普愿今时后世一切佛子,皆与 大德同沾法益,慧命增长,皆蒙诸 佛菩萨冥显加持,速成佛道!(2003/4/9完稿)p258-284
(原标题:15 第十一答)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