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116集 细意识是唯识的根源吗

   日期:2020-02-23     浏览:1389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细意识是唯识的根源吗?”
  有一位法师在一本专书中,针对唯识学进行了唯识源头的探究,在这位法师的想法中认为唯识是一种思想,是大乘法的中心思想。不但认为唯识是一种思想,而且是经过演变的思想,更认为大乘法也是经过演变、演化而有的,尤其是后期大乘佛教更是经由部派佛教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将以这位法师这本书中的大架构来探讨他对唯识的探究结果,是否符合 佛陀的圣教,并探讨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研究结果的原因,以显示唯识的真正义理,最后再与阿含期的解脱道法的真正精神作一个会通,证明阿含诸经所说法只是解脱道法,并非 佛陀所说的成佛之道法;唯识并不是由部派佛教演变而来的,唯识也不是虚妄唯识,而是真实唯识含摄虚妄唯识。
  这位法师这本唯识探究的专书分为上下两编,各为“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以及“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在上编中首先要了解这位法师所谓原始佛教是指什么?这位法师认为:【佛灭一百年以后,佛教才开始显著地分化。一般人,称这分化了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2。)这位法师的意思是佛灭约一百年的时候,佛教开始分裂而有部派佛教形成,在这之前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另外这位法师也认为,曾经公开结集的经典只有声闻乘的经、律,其余的则是在某些区域私相传授,而【融入学者的整理与发挥,到后来才公开流行的,那就是杂藏(一部分)和大乘经。】(《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4。)
  很明显,这位法师认为大乘法是在 佛示现入灭后才演化出来的,并非 佛陀在世时所说的佛法。但是在《增壹阿含经》卷45中,佛陀为师子长者开示供养如来圣众的功德时说:【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在经中 佛陀清楚地开示了有声闻乘、辟支佛乘及佛乘部众的不同;既然有三乘之别,当然修学之法就有不同,否则就不需要分三乘了。这可证明 佛在世时确实有大乘佛法的开示,而且也确实有三乘部众的存在了。
  另外我们也知道,佛陀在《法华经》中开示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妙法莲华经》卷1)很清楚地说了唯有一乘法,这一乘法就是大乘、唯一佛乘。但是为何 佛陀还要分三乘法来教导弟子们呢?这可以从三乘行者的所求而看出来,如妙吉祥菩萨答覆辩积菩萨所问:为何大迦叶于声闻法中已得无畏,而不住于大乘法中?妙吉祥菩萨说:
  世尊释迦牟尼如来,于此娑婆世界为诸众生说三乘法。何等为三?所谓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是名三乘。何以故?有诸众生,起劣精进而求解脱故,佛方便开示三乘。(《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2)
  佛陀之所以会有三乘法的开示,是因为有些众生心性不够坚毅,悲心也不够,只生起了下劣的精进心,只愿意为自己的出离生死而精进,只求自己能出离三界生死得解脱,不愿意为众生留在三界中。佛陀为这种心性的众生,就开示了声闻乘法和缘觉乘法,让他们可以如愿证得声闻、缘觉果而不受后有。实际上声闻、缘觉乘法还是包含在大乘法中,也是要依附在大乘法中才能成就的,因此本际法的开示,并不是只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法也都一样要有本际法为本,才不会灭掉五阴、十八界后成为断灭空。同时因缘观的推观,也要先教导弟子如何推究出生名色的识,这个“识”就是本际法,是名色所依的入胎识。从这些都可以证明,大乘法不是由声闻法或部派佛教演化而来的。
  这位法师在书中进而认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缘起,他说:【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阿含经’去探索,因为四阿含是大小乘共信的,……。】(《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4。)四阿含确实是大小乘共信的,但是这位法师并不如是信。他只接受四阿含的部分为佛说,才有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区别,因此接著又说:【“四阿含”所开示的法门,好像是很多,但自有一贯的核心,这便是缘起。】(《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5。)这位法师认为佛法法门就是以缘起为主,缘起能贯串一切法,缘起能显生命流转、还灭二门。实际上缘起只是世俗法中所显现的一个现象,缘起只是如来藏藉众缘生起现象界诸法,然而众生因为无明不能看到出生缘起法的真实相,只看到现象界中所显现的藉众缘而有生有灭的无常诸法。这样以缘起为成立一切法的根本,这是错将缘起当作真实法,也不解缘起真义,更是否定本际如来藏真实存在的错误说法。
  另外,这位法师推究大乘唯识思想,在书中也曾引用《阿含经》有关十因缘的教示,但对 佛陀推究十因缘所推究出“名色由识生,缘识有名色”的圣教却误解了,甚至认为大乘唯识思想是根据本识思想产生的。这位法师认为唯识只是思想,因此他是将唯识当作思想看待,当作思想在作研究,因此一直都无法亲证唯识的根源。他这么说:
  识与名色,是同时相依而共存的,……名色支中有识蕴,同时又有识支,这二识同时,似乎不是六识论者所能圆满解说的。后来大乘唯识学的结生相续,执持根身,六识所依的本识,就根据这个思想,也就是这缘起支的具体说明。(《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19~20。)
  能结生相续的识一定是不生不灭的识,因为这位法师认为意识能够结生相续,因此就将根尘和合的识——名色的识称为粗显的识,而识支的识则称为细意识,而且这个粗、细意识是不一样的。上次节目中我们已说过了,意识不论多细,都至少须要有意根、法尘的缘才能出生,因此不论粗意识、细意识都是意识,都不出意、法因缘生的范畴。针对这位法师所说的这句话:“名色支中有识蕴,同时又有识支,这是六识论者所无法解释的。”我们来看真正因缘观的识支,是哪一个识?
  如果十因缘中的识支如这位法师所说就是名色中的识蕴,那么每一世的名色如何由识支出生?各位菩萨不妨想想看:纵使粗意识与细意识的体性不同,细意识是清净的,粗意识是有染污的,其实都还是意识;既然都是意识,怎么可能清净的细意识可以出生有染污的粗意识?这样就违背了《中论》所说的“诸法不自生”的中道义理了。因此十因缘中能出生名色的识,一定是先于名色而有,而且是不生不灭的法。其实十因缘中的识支,正是结生相续的识,并不是十二因缘中的识支;十二因缘中的识支与名色,是前后世的识蕴,但都是识蕴。可知十因缘中的识支与后支名色支中的识蕴是截然不同的。这么单纯的法,只要信受 佛说有名色所依的本际,接受入胎识第八识是出生名色的识,也是十因缘的识支,问题就解决了;是否有亲证这个本际,是其次的问题,至少要相信 佛说有本际、有入胎识,是每一世出生名色真正的根源。
  而在这部经中 佛陀推究为何会有每一世名色的出生?是因为有一个本来就存在的识,由于有这个识才能够入胎、住胎、出胎,而有出生后种种苦,这就是本识。本来就有的识,不须他法为依而出生存在的识,这个本识怎么会是从缘起思想变化而来的呢?而本识在这位法师所接受的阿含部经典中早就出现了,不是后来才根据这个结生相续执持根身的思想,才有本识的出现。本识是本来就存在的识,才能成为诸法的所依,没有本识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也没有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可修可证,这位法师深深误会 佛所说法的意思。
  再说本识不是思想,是真实存在、可以亲证的法,就是众生都各自独有的如来藏,到佛地则转名为无垢识,这不是这集节目要谈的内容,就略而不谈。而在因缘观中结生相续的本识,是缘起法背后的根源,是显现缘起法的正因,不是像十二有支,前支为后支生起的因,但只是缘因。如 平实导师所说:
  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即是因,其他的助缘(譬如山河大地、四大物质、无明)以及外缘的父精母血,全都只是缘;而助缘或外缘也都是先已从自、他有情的第一因中出生了,然后成为助缘而间接或辗转出生其余诸法,所以一切缘也都是从第一因中出生的。(《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376。)
  这里第一因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因为先有第一因如来藏含藏了无明、业种,以及出生了四大、五阴与山河大地等众缘,才有其他一切法的出生。因此在十二因缘法中,无明习性含藏在第八识中,当众生遇到贪爱的境界时,由于不知所贪境界只不过是自己如来藏所显现的一个影像,而执著境界真实,起贪爱或厌憎就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因此一般人总是认为无明支是行支出生的因,无明灭了诸行也就灭了。实际上是因为第一因如来藏藉无明的缘因,而显现出众生被自己的无明烦恼所覆盖,不知五欲及六尘诸法不实,而造作善净、染恶的身口意行出来。所以是第一因如来藏藉著无明出生了诸行,并不是无明能出生身口意行,因此而有“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现象显现。
  那么什么是唯识?各位菩萨一定都听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意思是三界世间,不论是器世间或五阴世间,都因为有心才能造就,因为物不能生心,而心能生心,心也能生物。这个心当然不会是有时存在、有时断灭的六识见闻觉知心,也不可能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也要灭掉的意根末那识;而众生最多只有八个识,因此可知这个心就是第八识心——阿赖耶识。因此众生生存的器世间,也是依第八识所出生的,但是并不是某一个特别有能力或大势力的有情或他的如来藏所出生,而是由这个器世间的共业有情的第八识所变现,让众生可以在这个器世间生存与受报。因此三界唯心是指众生及器世间都唯依第八识而有,依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为根本。
  那万法唯识呢?当识入胎时,同时有在三界中恒不断灭又处处作主的意根,当母胎中的五阴形成时,就有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心,接著就有百法、千法、万法,无量无边的法出生。因此第八识出生了意根,又生现了六识觉知心,八识和合就有万法的出生,故说万法唯识。这个“唯识”是指八识心王和合,但是总归“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根源在于第八识,由第八识出生前七识,八识共同运作,万法才能显现出来。这也就是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者和合而生显万法。
  看到这里,各位菩萨一定很想知道这位法师对唯识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他认为的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又是什么呢?这位法师在这本书中又说:
  唯识的定义,“即是识”,“不离识”,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唯有什么识?有的说是八识,有的说是阿赖耶,有的说唯是真心。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是唯识学的一流。(《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28。)
  如同这位法师所说的,唯识是即这个识,不离这个识,这就表示有一个识是唯一,是众生不能离祂而存在的。不论这个识诸论师们有不同面向的不同的解释,或者说为八识,或者说是阿赖耶识,或者说唯是真心,都在显示有一个真实的识与五阴不离,但又不是五阴。为何这位法师却执意否定这个唯一的识真实存在,而要另辟邪径去将这个识建立成为一个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之法,而成为一种思想,而且是由多个合流形成的思想?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位法师从年轻就信受应成派的六识论思想,在深心中彻底接受六识论的思想,而无法将应成派的错误知见与观念抛弃,也没有因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再加上自恃聪明而有慢心,因此一开始就错,到舍寿仍无法改正。
  这位法师认为唯识学有很多的解释,想要作一个整理,厘清唯识学是如何来的,因此在书中接著说:
  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发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再去考察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这不同方面的解说,都是唯识学,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唯识学,也可说是几个的合流。(《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28。)
  唯识学是思想吗?是几个的合流吗?以下我们简单来辨正一下。
  佛陀在《阿含经》中处处说众生不知五阴虚妄,为五阴而有种种造作,被这些不实的法所蒙蔽,不知本际、不到本际,因此无法出离三界生死,不得解脱。也开示有“不离身识”,或者有时单说一个“识”字。如前面所举《长阿含经》卷10所开示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不论是“本际”或“不离身识”,甚至名色所缘的“识”,都很清楚地开示了:众生除了五阴之外,还有一个识是生死的根源,与五阴不相离,但却是出生五阴名色的识。众生是五阴和合而有的,五阴就是名色,五阴中的识阴,或者名中的识阴,都是虚妄和合的假法,都不是本际法,当然更不是识阴自己能缘自己,而说识阴中的识为名色所缘的识,这是矛盾的。
  佛陀更开示有“取阴俱识”,就是说有一个执取五阴,与五阴同时存在的识。本际、不离身识、名色所缘的识,或者取阴俱识的识,这背后的真正意涵是什么呢?各位菩萨不妨想想,我们用几个公式来解释:我们知道众生其实就是有色身以及心识,如果以佛法来讲的话呢,众生就是色阴加上受、想、行、识这四阴;结果就可以看出来,名色就是名加色,也就是受、想、行、识这四阴加上色阴;这样推究出来的结果就是:众生就是五阴,也就是名色。但是本际、不离身识,或名色所缘的识,或取阴俱识的识,并不包括在五阴中,也不包含在名色中,很显然另有一个法,是出生名色五阴的法,而这个法是心、是常住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是本来就存在的。佛在《阿含经》中称这个法为“本际、不离身识、取阴俱识”,甚至其他名称如“所知依”。既然根尘和合而有的六识心,只是识阴中的一个法,不论有多细,毕竟还是要根尘相会合才能有的法,因此可知细意识、微细识,或者意识细心、极细心,都只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法,绝对不是唯识的根源。我们再从阿含圣教来证明。
  佛在阿含时期所说的法,主要在于让弟子们能证得解脱果,而二乘修行者可以解脱的重点,在于不贪爱三界一切法,乃至连五阴中的每一个法都不贪爱,都可以灭掉,才能在命终时没有让自己再出生的丝毫作意,而可以不受下一世的果报身。那么名色、五阴、十八界都灭掉了,入了无余涅槃还有什么呢?没有蕴处界诸法。那就不存在任何一法了吗?不是!还有一个真如法。如《杂阿含经》卷44所记载:
  一时,佛住欝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
  世尊初成佛时思惟这个一乘道能够清净众生,让众生度脱诸种忧悲,灭除众苦及烦恼而证得真如法。这个真如法就是涅槃的本际、诸法的实际,也就是如来藏。会有苦、烦恼的心是识阴六识心,真如心是不会有苦与烦恼的。因此在《阿含经》中“真如”这个名称,也是 佛陀用来指称与五阴不即不离的真实心。
  从以上说明,相信各位菩萨已经知道,唯识就是三界一切法唯阿赖耶识而出生,万法也依包含前七识的八识心王才能现起,唯识的根源在于如来藏阿赖耶识,不是粗意识也不是细意识。这位法师对唯识的探源,不论从他所说的原始佛教,或真正阿含期的经教中所探究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不相信有第八识真实存在,这个症结在于年轻时就相信喇嘛教的六识论错误说法,导致一世修行唐捐其功,更误导了他的随学者。真是可叹!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