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日期:2018-07-13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92019    
我们接续刚刚所说的。他说:“小乘讲布施讲什么呢?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功德经》《道德经》都没有没提到无畏施啊!这三个是小乘讲的。《大方等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佛就解释的非常清楚!小乘才是法布施,大乘不这么解释!当了菩萨还在做财施、法施、无畏施,那是本来就该具备的责任,没什么了不起,证如来藏以后,需要众生证一切心,叫作布施,大乘是这样讲的呀!”
  他讲的对吗?(不对)他有没有在谤佛?(有!)因为小乘反而没有讲布施,所以什么地方可以举例说,小乘在说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他应该举证。小乘的这个《阿含经》里面找不到,对不对?那他说《功德经》《道德经》都没有提到无畏施,请问《道德经》《功德经》是佛经吗!(不是)他说一贯道的,一贯道的这个本质,狐狸尾巴嘛!因为是狐狸就是狐狸,难免尾巴就会跑出来。所以我说本质可以看得出来,他真的不是佛弟子,他的心中还是以他的《道德经》《功德经》为主。因为他就是,你看!二十几年当讲师,当了讲师,他回归说要讲佛法,可是他就是不肯正归,正受归依,不肯正式来熏习正知正见,所以我们说他盗法,一点没有冤枉他,真的是外道本质来盗法。所以说才会讲的这样子,真的是惨不忍睹,应该这么说。
  那这个《大方等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他说解释的非常清楚,没有啊!没有这样解释啊!“小乘才是法布施,大乘不这么解释”,没有说了,没有他说的这个意思。他说“当了菩萨还在做财施、法施、无畏施,没什么了不起”,表示说,怎么说?他应该说什么?他到底要说什么?当了菩萨呈现出来就是喜欢布施,不然怎么叫菩萨?所以不知道菩萨法嘛!不知道菩萨法才会,而且他就是,因为他就是没有教导跟他学的人要当菩萨,他是带领跟他随学的人往外道走,所以他其实他就是一点佛法的意味都没有;一点佛法的意味都没有,才会讲出这样的一个不是 佛所说的,不是佛弟子所应该学的东西出来。他说:“要叫众生证一切心,才叫布施”,他误会了。因为菩萨教导众生,一定是没有离开佛所施设的方便法门。大乘菩萨的方便法门,就是六度波罗蜜啊!不是吗?六度波罗蜜就是方便,甚至有十度波罗蜜呀!所以为什么叫波罗蜜?就是以这六度要到彼岸嘛!要到哪个彼岸?成佛的彼岸,不是二乘的解脱彼岸哪!所以我们说菩萨呢,更应该从信位、住位、行位、廻向位甚至于到十地,不断地所行的这些布施得更广泛,广泛到让你不可思议,这样才对呀!他的心量,他的勇猛,所作出来的这些布施,让你不可思议,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随著他的证量所行的布施,是更加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就像我们 导师。导师这一世所作的法布施,这几百年来真的找不到呀!我们看到玄奘菩萨为了求法,欸!看到一位,对不对?其他的,真的找不到哪位菩萨像 导师这样的勇猛,在这一世,立下大愿:要把西藏密宗赶出佛教!(鼓掌!)请问大家,在 导师的大愿下做得到吗?(做得到)对!做得到!(鼓掌)导师的《狂密与真密》,他在短短的几个月就写完,请问有谁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而且已经八年了,八年了没有人提出,正式的提出说里面的地方,哪个地方是错的,西藏密宗那边的人,没有人提出来。只有说这种所谓的情绪化的话写多了,有;真正的提出法义辨证,没有!所以你看这八年来《狂密与真密》救了不少人,不会身心都受害。接下来就是说,怎么样努力,继续努力回归,让佛教怎么能够真正的再由正法来住持,让整个佛教的气象能够真正的是,不会说看到已经末法了,这样子。你看这样的大愿有谁做得到?那这种法布施,难道不是一个菩萨应该做的吗?这叫了不起啊!怎会说没什么了不起?对不对?这因为他做不到嘛!他根本做不到别人所做到的。所以这个就是外道不懂得真实菩萨的心行,菩萨所行完全不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他就是完全要坏法:“我告诉你如来藏的,直接告诉你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法布施”,他就是怎样做啊,其实这个就是害人。
  所以我们说,我们要举例说大乘经中,大乘法里面处处在讲要你做布施啊!
  我们下面举经文来说,《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38:“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舍利子。此诸菩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名四种。云何布施。谓财施、法施、及无畏施。”
  你看!这是佛说的欸!可是刘灿梁却说:“这个是小乘讲的”。你看!说大乘不讲这个,所以他永远没有讲实话的时候,对不对?没有啊!他就是不诚信嘛!呈现出来就是没有诚信嘛!经文已经讲得很清楚。
  再下来这个《解深密经》讲到:“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若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
  《解深密经》是属于唯识经典欸!对不对?已经到了菩萨修这个地上行,等于地上菩萨所修的欸!还是一样,还是要做这三种布施,对不对?怎么是像他所说的?
  接下来说《佛说大乘菩萨正法经》这边又有一段:“尔时世尊说”这一段重复的,我们就不再念了。这个我当时整理的时候,没有检查到,这是重复的。
  所以我们说,我们要来说,这个部分刘灿梁基本上对于这个自相、共相,所谓的法智以及类智不懂,明心见性本身实证内容不懂,然后阶位他也乱判,胡乱用师心自用,说是 佛说,我们举证出来。
  那我们回到我们要正说。正说什么是法智?什么是类智?有一点深,有一点深。那我会尽量解说看看,让大家能够了解。因为这终究是悟了以后的东西,但是因为既然他说了,我们也得说一点嘛!我们不能仅是破没有立啊!破了以后没有说真正的法,那没什么意思嘛!破了以后我们说点真正的法。
  在《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489里面说:“云何法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各别自性,是为法智。云何类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之相,谓苦、无常、空、无我等,是为类智。”
  请问,佛说的是刘灿梁所说的吗?(不是)对嘛!这样的清楚的这个法智、类智,他可以把它解释成说:“明心就是这样子,知道自己有如来藏,看到众生有如来藏,就是这个类智,就是眼见佛性了。”那十住位还这么快就可以修成,我们都从来没听过。
  那我们现在来解释一下经文这个部分。说“法智”啊,“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这个地方你得知道什么叫无所得而为方便?真正的无所得法,就是指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叫无所得。因为如来藏祂藉因藉缘出生了五蕴。可是有所得的意思是说,把五蕴当作我就是有所得啊!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六识,还有意根,把五蕴当作我,把这个觉知心当作真实,就是有所得。然后呢,对于一切见闻觉知的东西,就是觉知了内容以后,对它呢,一直觉得有一个什么法在里面,就有得,有“得”以后”还“忆持”,忆持以后还去运用,这个部分,没有错是“有所得”。可是菩萨在修道过程里面,一定要历经这个过程,历经以“无所得”为方便,然后在“有所得法”里面,来修这些智慧。最后呢,再用所谓的,所谓菩萨修的十六空法,十六空法就比如说是什么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第一义空等等空法,让自己能够于所缘的有所得能够真正去除掉,而不会被这个有所得所系缚。可是这一定要有个过程,你如果没有经过对有所得法,确实依止于无所得法而去了解以后,证得智慧以后,你没有办法说你要来除遣。你一定先有一个“证”的过程,你才能去除遣。所以《般若经》里面讲的十六空,不是说要你一时统统把它除遣啊!就像刘灿梁说的“如来藏空性什么都没有,那一切法,祂所生的法都是空性,所以也是没有,所以也是清净的。”你没有经过这个修证的过程,你等于就把它除遣了嘛!但是这样的话,这叫作“狂慧”,一点智慧都没有,而是落入这个所谓的狂妄里面。
  所以我们说,这个“法智”从这里讲“若智以无所得法为方便”,这表示开悟的菩萨。开悟的菩萨他一定要转依如来藏,转依如来藏以后,能够现观如来藏,在能够藉因藉缘出生万法,而与万法、支持万法、摄持万法运行的过程里面,不染著万法,不系缚于三界,与所生的法“无我、无我所”,这叫无所得啊!对不对?因为你“有我”就“有我得”嘛!有染著,有系缚就“有所得”啊!这个叫祂的真如,所以这样的法叫作“无所得”,这样的法也叫“空性”,你懂了这个才可以说这叫“空性”。不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最后终归坏灭所以叫作“空性”,那个是理路不清楚,然后拼拼揍揍来讲,他这样讲的。
  所以我们说,第一个,开悟的菩萨你要能够转依嘛!我刚说了,你不能转依,你就七住位就不算,你不算在七住位不退,你可能会退回六住位。如果不能转依就退回六住位,纵然知道如来藏密意,不能转依,我们仍然说他还在六住位。因为不能像这里所说的“以无所得为方便”,来怎么这么去修智慧,你知道吗?所以这个“法智”呢?佛告诉我们说,以这样的情况下,来“知五蕴等各别自性,是为法智”,“知”而已哦!还没有“修”。大家知道,你要先知这个内容,最后才去修除,修除以后你获得这个智慧以后,然后你在用你知道说,那这样的话,真如这个本身无所得是空,你再去除遣。除遣为什么要十六空?表示你各个修的内容不同嘛!不是只有一法。我们今天不去讲那十六空,因为太多,怕到时候大家听到都觉得,“哇!都是空!”,这个也“空”,那个也“空”,其实不是,那是有个道理,那因为我们今天只是要举证说“法智”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不是像他所说的那么简单。所以今天大家知道以后,要开悟!开悟原来要得本事嘞!你到底口袋装了多少东西呀,最后印证过后说:“开悟以后,还是很惭愧,因为东西不多,才一点点而已啊!”那一点点别人是要努力很久,可是你知道才一点点,因为相较于说,打开门了,可是里面宝藏统统还搞不清楚,是不是一点点?一点点啊!
  所以我们说,第一个,知五蕴等个别自性是为法智。那没有开悟以前,五蕴有五蕴的自性,对不对?色有质碍性;那个“受”就是一切受都是苦;然后“想”本身就是一种取相了别嘛!这是它的一种法性;那色受想“行”就是造作嘛!那这个“识”是取境了别,分别呀!这是识的自性。这是五蕴,你在没有开悟以前看到的。开悟以后说,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知五蕴的个别自性。就不是说,不是落在原来的五蕴的自性这边了,知道吗?所以说,以无所得为方便的时候,来知“色蕴”的自性是什么?发现到说,原来这个色蕴是因为如来藏的“大种性自性”,了解这个道理,而不是落在色蕴本来你没有开悟之前那种质碍性上面。开悟以后,色蕴还是色蕴哪!可是你因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待这个五蕴就不一样了。
  第二个说,再来是“受蕴”。“受蕴”呢,你之前看到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啊!对不对?这个受蕴里面我们讲的就是有十八种受:六根触六尘有十八种受,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嘛!可是呢,你开悟以后,以如来藏的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看待说:如来藏,在祂所生法里面,对于这些所谓的受,祂都是舍受,祂不取不舍。对不对?所以是舍受的话,那知道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受了”,以无所得为方便受的自性,因为祂不取不舍,祂是舍受啊!祂不是说,像刘灿梁说的,“完全不跟六尘什么互动”,不是他说的那样。那如果这样的话,这句话就解释不通了,对不对?解释不通啦!所以不是啊!是你开悟以后,你自己可以领受说:“对呀!以祂的无所得而为方便的话,都是舍受嘛!”因为祂并没有在六尘上领受,没有在领受祂所生的一切法,祂相应,可是没有领受啊!对不对?所以从这里可以发现到说:“哦!原来受的自性是这样子!”
  那再来是“想”的自性:想的自性呢,就是取相了别叫想,取相了知叫想。可是呢,当你开悟以后,你发现到说:原来这个“相”都是内相分,对不对?不一样了,无所得啊!内相分是自己心里面,由如来藏现行哪有所得?以无所得为方便,这个所取的内相分也是空嘛!因为不是从外而得,是自己内心现起,哪有所得?所以你看要以无所得为方便,这个是属于这个想。
  再来是“行”。“行”的自性就是一切“造作性”,可是当你以无所得为方便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说:原来都是意根的遍计执性啊!就是这样子啊!这个就是开悟以后会发现到的。
  再来“识”的自性。“识”的自性本来,祂就是能了别六尘啊!可是开悟以后发现到说:原来只是如来藏幻化而有,这不一样哦!当你说,“这个根尘相触,有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你会觉得说就有六个识啊。可是当你从无所得而为方便的时候,你说:那这个也是自己由如来藏幻化的“见分”,对不对?哪有所得?就是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待这个事情。
  所以你看,不一样啊!这样才叫“法智”啊!这样的内容,是不是很丰富,很踏实?不是像他所说:“哦!我有如来藏,我有法智了。”这样子哪有什么可说?
  好!第一个“法智”知道以后,再来说,云何“类智”?还是一样“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之相,为苦、无常、空、无我等,是为类智。”你看,还是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五蕴还有差别之相,一个是自性,再来是差别之相,这叫“类智”,你看智慧是不是又不一样了?智慧层次更不一样喔!所以,所谓的“类智”,不是像刘灿梁说的,是这个经文才是正说。
  那我们说“苦、无常、空、无我”。这里讲的,当然也不是纯粹“缘起性空”那个“无常、苦、空、无我”,不是!而是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就是“真如法”。记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讲的就是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这个是前提。那我为了让大家知道,所以我举了下面这个《思益梵天所问经》,以及《解深密经》所说的。那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来解释《解深密经》,我只是要让大家知道“七真如”。也就是说,菩萨这个可以实证七真如的;七真如的实证,这个表示是菩萨在见道以后,圆满见道位以后,在修道位上你都可以证实这七真如。那我们为了解释说,这个所谓的“类智”是什么?要大家知道几个真如法。比如说这个流转真如、安立真如啦,让大家知道,因为苦嘛!讲到苦,你就要知道,这里讲的苦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前面只是纯粹解释五蕴那个说七苦、八苦的那种苦。那我们接下来先应用一下《思益梵天所问经》讲的说:“圣谛者,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先讲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为什么这里会讲“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可是明明说什么叫苦谛?明明是,苦圣谛是生老病死苦,对不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啊!明明讲的是这个啊!这个是属于二乘所了知的啦,纯粹是有所得法了知的。可是现在我们是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说,也就是以真如法,开悟以后就要能知道这个部分哪!那这个苦呢!是“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啊!那我们就要说什么是苦?苦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五蕴就是苦,对不对?有了五蕴以后,才有所谓的生老病死的相貌出现,对不对?这些出生的相貌、老的相貌、病的相貌、死的相貌,如果没有五蕴哪有这些?有了五蕴以后,才有生老病死这些相貌,这个苦的相貌出现。可是这里面说“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呀!这道理就是,不是从五蕴本身来说的,而是从无所得法来说的。而说,因为这个五蕴本身,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它基本上也是如来藏本来含藏的功能,你从来不知道祂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功能?祂本来就在呀!本来就是这个心所含藏的功能嘛!那这个心从来没有生过,所以祂这些功能也从来没有出生过,一样道理呀!所以回归于这个道理来看待,开悟的人来看待自己的五蕴,要知道这个道理说,今天有了这个苦,有了这个苦就是五蕴出生啊!菩萨一世一世的常行菩萨道,不畏惧生死苦,对不对?可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类智的出生,所以才愿意一世一世常行菩萨道,不畏惧生死苦,就是知道说,“这个五蕴本来就是我如来藏的功能啊!我灭它干嘛?如来藏不坏呀!我为什么要把五蕴的生灭了?应该说,我怎么样把这些习气烦恼去除掉,对不对?怎样再发起这些无漏无为的功德嘛!”这菩萨就知道这些,所以知道说“奥!原来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那这个部分呢,我们在说因为这个苦就是里面真如法之一,什么真如法?就是里面所说的这个“安立真如”,就是第四个。
  《解深密经》里面讲的七真如,“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也就是说,一切如所有性,在一切染净法中的真如;所以真如不是只有到佛地才有真如啊!我们现在因地也有真如啊!只是说,这个时候真如是如来藏自己的法性呈现出来的。那可是因为法的层面很广,我们不能老是跟您讲:如来藏的法性是真如。可是从七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说,这个类智的解释,所以这个“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我先停到这里,知道有七真如。
  那么这里,我们讲这个苦,苦这里就是指这个“安立真如”。也就是说,今天安立真如就是表示苦圣谛,就是以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你要把它连起来,连贯起来,《解深密经》这里讲的,这里的“安立真如”就是《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讲的,“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也就是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为方便”的智慧,知道五蕴的苦,这样懂吗?不太懂没关系!知道这个理路就好。知道说,开悟以后,你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来讲说,“那我这个五蕴是苦”,可是你要不要像二乘人这样子要来灭苦?不要跟二乘人修法一样,你就要回到“以无所得为方便”来观察,你才能得类智嘛,对不对?破参以后,开悟以后,有了法智,还要得类智啊!类智就要来观察自己的五蕴,原来这个苦,这个苦啊!不是原来所想的那样,原来是由如来藏出生五蕴所安立出来的,如果没有如来藏本来具足的,这个无生的这种五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对不对?哪有我这一世的这个五蕴?那你已经知道说,这五蕴的源头是谁?指的就是如来藏。就是祂的,你以祂的无所得法为方便来观察,这样的话,菩萨不会落入二乘人的修法,就会一直观照到如来藏祂的法性的这个层面,从这个一条一条一直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到宝藏。所以这个法智基本上就是一个总相。类智呢,更多一个层次再去了解祂,从这个五蕴的源头,五蕴本身为什么无生?对不对?来知道祂嘛!那即然这样的话,知苦也是无生啊!知道这样就不会想说:“那我赶快把自我灭了,不要再受苦。”你就不会害怕未来世、生生世世生死苦嘛!对不对?不会害怕!因为你发现到,五蕴本来就在涅槃里,五蕴常住涅槃嘛!所以菩萨就是懂这一点,所以才法乐无穷啊!因为虽然有生死,可是常住涅槃,因为这五蕴本来就是跟如来藏在一起呀!从来没有离开过。然后生也是由祂生,回去,本来就是祂的种子功能啊!所以对一世一世的这样子的所谓有五蕴的生死,生死,你就会慢慢的往后一直修,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这个阳焰观、如梦观嘛!你这个道理要懂得才能够往后修嘛!但这个要经过十行位、十回向位,不断的去行菩萨行,转依如来藏一直的去行菩萨行啊!你看,行位要到廻向位,住位到行位,那个要呈现一段你做过的事情出来呀!不是讲一讲,听一听就成就了。所以这个是指苦。
  第二个我们说无常。这个无常呢,我们说这里,我们就来说是第一个流转真如。流转真如,说一切行无先后性。大家看这个五蕴,五蕴的无常你看,从这个生了以后,然后开始就是有这种,我们看这个十因缘法里面;十因缘法里面呢,“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因缘法,就是告诉你说,前面告诉你说,你这个五蕴,什么时候叫名色?什么时候叫六入?五蕴的这一世的本无今有的过程里面,因为先有什么?名色嘛!这个名色一定由,有如来藏在嘛!大家知道十因缘法就是表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一定是没有离开这个本识,才叫讲的就是十因缘法。所以我们说,十因缘法是以这个识为起头,这个识讲的是本识。那我们以这个入胎开始的相貌,先有这个名色啊!那慢慢的才有六入,然后六入慢慢成熟才有触,有触以后才有什么?受嘛!对不对?那这个过程看起来像是无常,看似有先有后,可是依照这个“流转真如”,一切行无先后性。也就是说,看起来好像你的如来藏,一世一世在那儿流转一样,其实不是如来藏在流转,是称为“流转真如”的意思是说,因为每一世都是如来藏帮你出生五蕴的嘛!以这个名相来让你了解那个道理。但是看起来好像有先后,可是以真如来讲,没有先后啊!没有所谓的无常啊!祂还是常,对不对?只是被祂出生的法无常,可是以祂来讲祂还是常,这个道理,你听得懂就听得懂,听不懂就先了解,有点深。但是因为刘灿梁将的这个类智乱讲,那我们怎么可以说我们不讲正法?总要讲一点嘛!就是知道无常,原来以无所得法为方便来说,喔!这个内容真的是不太容易懂哦!
  接下来是“空”。空的话,也不是我们前面纯粹在五蕴上讲的是五蕴空相,五蕴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以无所得法为方便的空,讲的就是一定是有这个如来藏的这种真如无我的这种空性;真如无我法性空性,所以才能够藉因藉缘一直出生这个五蕴,可是五蕴最后坏灭了,不是空无,对不对?它基本上还是属于如来藏本来含藏的功能,这样子来看空啊!可是这样一个本来含藏的功能,它却以如来藏本身的真如无我法性来讲,也不是三界有,为什么?它不会自己出生,“不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还是一样无生啊!所以以这五蕴本身的这种种子功能来说,还是一样无生。无生怎么会是有呢?你看这种道理,如果没有从无所得为方便来说,你一定说:“那你说话矛盾!”会变成矛盾啊!可是没有矛盾。你看,从以无所得为方便,来了解五蕴的差别相,就跟纯粹从五蕴本身来了解,是不是不一样?(不一样)欸!就是说你只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道理就能判断人家说的对不对?判断说,刘灿梁真的讲的不是!因为我是举经文出来解释啊!那如果说我随便讲,你也可以听得出来我讲的没道理嘛!因为我这几天讲的一定会自相矛盾,对不对?可是没有矛盾哪!我这几天所说的都是连贯的,我没有去背我昨天讲什么,哪天讲什么,可是我理路是同一个啊!
  接下来说“无我”。这个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知这个五蕴的无我,就不是落在所谓的不是真实我那种无我。因为五蕴本身不是真实法,所以,没有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叫无我,这样懂吗?所以又了解这个无我道理,对不对?五蕴本身它是缘起性空的,因缘所生法,所以没有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叫无我啊!这样懂了这个无我吗?对!所以我们说现在因地,当然不是一真一切真哪!当然不是开悟就完全清净啦!因为这个五蕴的本身的法性,还没有经过菩萨次第修到最后,圆满成为全部都是真如,没有说转依了这个无所得而为方便,你要经过次第而修,到十地,到等觉、妙觉,最后成佛才圆满。所以这种无我就是从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就这样来看哪!然后,如来藏的无所得是,五蕴是祂生的,祂不把它当作我,这个就是真实的无我,对不对?这两个还是不一样。所以从这个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知的这种智慧叫类智。这种苦、无常、空、无我叫类智。
  所以你知道这样的差别,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刘灿梁说什么?接下来到12页,《解深密经》经文的下面,他说:“几位明心的同修们一定要想办法求见性,才能同时具足法智忍跟类智忍而入十住菩萨位,等大家都明心见性以后,就没有差别了,没有什么顿渐了。‘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这是《坛经》内文。修虽经累劫,谓之渐,顿及一刹那谓之顿,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其实如来藏有没有顿渐?没有!修行过程有顿渐,如来藏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如是,哪来顿渐?”
  其实这个不是六祖的意思,我等一下会正解六祖的意思。那么这里我们再来说,他也是矛盾哪!道理说出来就矛盾了。因为他说,他所谓跟他学的已经明心的人说:“你们要赶快见性啊!”可是我们说,依照他的理路,知道自己有如来藏,再去看一切有情有如来藏,有那么困难吗?(没有)他还要去修,怎么修?赶快进入十住位。这个两刹那就知道啦!对不对?这表示他矛盾的地方非常多。说了以后跟做了却是两回事,就是说我跟你说了,那怎么做?又是两回事,又矛盾了。依照他的理路不应该这样子啊!所以表示他所说的这个法智、类智不对,定位不对。
  那么,六祖这里讲的说“立顿渐之假名”,这里我们来说《六祖坛经》里面的内文是说什么呢?“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那《坛经》的内文在讲什么呢?六祖是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也就是说正法教,你要学习正法,学习佛的这个正法,如果说以悟来讲,悟的时候是叫作顿悟;渐的话,是属于要渐修。“理则顿悟,事则渐修”,这《楞严经》里面讲的,就以悟本身来说是这样子。可是他说“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也就是说,因为根器不同,对不对?根器不同,所以你没办法叫每一个人马上都一样顿悟。欸!你看刘灿梁解释这个,他就不懂六祖的意思,他就是解释出来,他就违背了他的意思了,所以他不解释。应该说六祖的意思是根器不一样,你不能叫大家马上就要顿悟嘛!有的人要修一点基础啊!不足的地方要把它修足起来,虽然说,他是对于怎么开悟不知道,他一直修除。譬如说,修念佛法门,或者修其他的这个种种法门,可是他这些法门具足,他才说:原来要先找本心啊!那他这个基础有了以后,他因为也去修他应该修的布施,也去学戒嘛!后来才有人告诉他说:“唉!开悟才是我们学法应该先要具足的喔!”那开悟,要开哪个心哪?要用什么方法?他才发现到说:“那应该要朝这个方向!”虽然说叫渐契,渐渐契入嘛!就是因为也许他有一些知见,还是有一些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关系。那“悟人顿修”,悟的人也不叫顿修啦,悟的人是刹那间顿悟本心以后,那开始以后去修道嘛!顿悟以后去修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自己能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能够知道自己的自心如来有成佛之性。那“即无差别”,那这样的话,就是说,都是经过不管是迷的人,修了很多东西最后开悟,以及说这个利根的人开悟以后再修,在里面悟了都是一样,没有差别,讲的是这个。不是他(刘灿梁)所说的说:“都是如来藏嘛,本来是这样,哪有顿渐?”如来藏当然没有所谓的顿渐,如来藏更没有所谓的悟可说啊!如来藏自己哪有悟可说?他讲的是指说:修道的人,最后悟的应该是同一个,就没有什么立顿渐可说,是这样子。所以说这种简单的这个内文,他都不能如实讲,更何况有这种比较深的法义。
  接下来他继续说,刘灿梁继续说:“所以你慢慢知道,那个东西,不管六识心怎么起心动念,祂绝对无念,在念上绝对无念,相上绝对无相,这个相上绝对无相,我六识心在起,我现在讲课要不要靠六识心去思考?要啊!可六识心的,起六识心的真正的在哪里?是无念嘛!对六识心而言祂有一个无念在那里嘛!”找到狐狸尾巴了,你看!所以他,关节点都会把狐狸尾巴撩出来,狐狸就是狐狸,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说,禅宗祖师经常喜欢讲:“你看!他狐狸尾巴撩出来。”就表示说悟错的人,知见错的人,不管怎样都会露出马脚,露出尾巴出来,或是马脚,总之是藏不住的。
  你看!他所知道的悟就是那个无念,“无念能够生起这个六识心,六识心的源头就是无念。”一个开悟的人不会这样说啊!开悟的人不会说:“我起六识心的就是那个无念。”因为这个无念,认这个无念为开悟的古时候祖师多得很,但是都是被什么?被拈提啊!说:“现在我能够一念不生无念,然后能够这样安住,我能够一念不生更久,就是什么?大悟!一念不生一点点,就是小悟。”对不对?以前祖师都错解了嘛!所以不能让自己意识心落到一念不生里面去。像我们要大家说:你练习这个忆佛拜佛,让自己的心能够止息下来,止息下来以后要做什么?不是把这个念舍了,要能够去有观的能力,止观嘛!来观察所缘的法,所缘的境界,进而看怎样的往前走?怎样去观察这个内容?表示说这个法的差别是什么?这个是什么法?或者是什么烦恼?我要怎么来对治?真实的法是什么?什么无所得法是什么?这都需要止观。利用止观来做观察。那这个时候念还在不在?还在啊!你没有念以后,如何能作这些观察?所以不能让自己堕于无念之中,让自己意识心落于无念之中,那就变成无记;变成无记以后,变成空;那个空,就是空无,不是那个空性喔!所以很多人误解说:“你只要让自己心无念,就证得空啦!”那是很多这个错解空的人,不知道空的人经常这样教导别人。所以我们才说:“千万不能落入无念里面!”因为如来藏的无念不是你想像的,如来藏的无念不是你想像的!祂只是说对于祂所生的万法,所能够相应的万法,祂不起一念的我与我所,是这个意思,叫无念。
  那我们说他的狐狸尾巴是认为:离念灵知那个无念才是真实,这是他真正的本意呀!真正的本意,他心中所认取的其实就是这个。那其他的,你可以知道:他讲如来藏啊,讲空性啊,讲法智啊,讲类智啊,讲明心见性啊,都是想像的,都是想像!盗法所得,拼凑出来的。
  接下来他说:“念而无念嘛!相而无相嘛!这些相,相里有个无相在那里呢?找出来!这个时候找到就开悟了,于相无相,于念无念。”所以,在你这个念里面找到那个无念,就开悟了,所以是不是就是那个离念灵知?(对)所以他所讲的开悟,就是离念灵知,因为于念中无念嘛!可是我们不会这样告诉大家,我们不会告诉大家说:于念中无念的那个就是如来藏,我们从来不会用这种知见来教导大家。我们一定说:“你的六识心在见闻觉知的时候,你同时存在另外一个第八识心,祂一向离见闻觉知”,我们就这样说啊!我们不会说,你在见闻觉知中,有一个离见闻觉知的念,我们不会这样告诉你,这个从来不是我们所教导的正知正见。因为这样子一定会偏差掉,一定会把你带向、走向离念灵知的路去,这个绝对不是佛所传下的需要我们传给大家的法。所以你看,他自己想的,自己想说:于念无念。
  接下来,这个我们讲过了,这刚刚提前说了。所以我们再进到13页的经文下面,就是中页这里,中间。他说啊!刘灿梁说:“叫众生证一切心智,心是如来藏,一定叫你证这个如来藏;智呢?种智,一切种智。证如来藏后还要对种子的现行的现观去验证,这是大乘讲的布施,别搞错了。所以沿著这个《佛藏经》里面我们这个经典177页里面不是讲吗?‘施为下法’:施就是佛法中的最下法,财施喔!是佛法中的最下法,但却骗众生布施可以升天上,大妄语罪成立。所以不要骗众生去捐钱、捐东西,以为这是可以升天上,大妄语罪成立,是最下法。”
  唉呀!自己一直在大妄语,一直在骗众生,对不对?这个部分他说,他的主张就是说:你们的福德因缘都够了,财施、法施、布施,那没什么了不起了,应该要做的事,赶快去叫众生找如来藏啊!他的意思就是这个嘛,说这样子就能够法布施圆满,那个真的是害死人!那么他说,这个施呢,是下法。前面我们再来说一下他的错误:他说“证如来藏后,还要对种子的现行现观去验证”,说这个就是大乘法的布施。这是他搞错了,不是别人搞错了,他真的搞错了!这个部分呢,自己自证自受用;所以,种智的部分,有一些部分是不能说的。就像我们 导师,他自己所实证的现观,是不允许说的;如果把它讲出来,是犯了戒,而且这个戒犯了以后是下地狱的。导师在讲经的时候,在书里面写的,一再地说,一再地告诫;而且,他曾经证到一个现观,他强迫自己要把它忘掉,他怕自己讲出来,他证了那个现观以后,他证得现观是什么?可以转变别人的内相分,这个部分,佛警告他:“你说了,你就下地狱。”他当时很警觉,所以一直注意让自己忘掉,他说他现在真的忘掉了,他说:“很害怕!”因为 导师他是慈悲的不得了,他有东西都一直给你的,他很怕他讲出来,可是这个不能说的。一切种智的现观实证,有一些是不能说的。不是像他所说的:“你呀!对种子起现行现观验证,是大乘的布施啊!”他真的是,唉呀!真的是很恐怖的一个人哪!对 佛所说的完全不知道,佛所告诫的法毗奈耶完全不知道。因为讲出来以后,会毁坏多少因果啊!知道吗?这个不许的。菩萨不许把他的一些现观的证量说出来的,就像说,这个开悟的内容是什么?不许说的。见性的内容是什么?不许说,唯证乃知,你自己证以后,然后经过善知识跟你验证。
  那接下来说,见性这个如幻观,唯证乃知,在说这个十行位的阳焰观,证了以后,也没有所谓 导师会跟你勘验,导师会跟你引导也没有,自己唯证乃知。最后可能你是经过一些自受用,自己说,这个是不是什么?导师在法中有写,可是实证的现量不说。最后说如梦观,有说啊!可是有一些实证的现量,也不能说,就是这样子啊!初地的犹如镜像,也不能说。二地的犹如光影,也不能说。但是不能说,不是代表不能实证啊!这些东西是属于种智。但是不是所谓他说的种子的现行、现观去验证,不是这样。而是实证法无我(一分法无我),实证人无我。这个我们刚刚讲了,真如的人无我、法无我,要从很多层面去证,但是实证的内容不可以去明讲。那么他认为说:“密意也可以明讲啊!那你证了就赶快去讲,就是法布施。”你看!这个换我们的讲话,我们台湾话叫夭寿啦!就是等于是:唉呀!害死人啦!你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夭寿”?就是害死人!这个人真是太恐怖啦!所以我们说,这个过失很严重!所以将来以后,你自己开悟以后,被勘验过以后,都不能把你证悟的内容去跟任何一个人说,连去引导暗示都不许的,知道吗?因为这个部分,你应该要想想看说,我们 导师难道没有你的能力吗?对不对?还要你去做这些动作吗?还有,佛难道没有能力吗?为什么佛世的 佛都不敢做?还有呢,在佛世的时候,佛座下这些等觉菩萨,难道没有能力吗?可是他们都不敢。在佛世的时候,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诸位大菩萨有哪位敢去跟人家印证说你开悟啦?在佛世的时候,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对这个地方,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法不是我知道了,我慈悲心啦,别人不会,我赶快告诉他,我这样法布施。”他刘灿梁这个叫滥慈悲,不是真慈悲啦!
  那这个部分我们了解以后,待会我们再继续下去,好吗!
(原标题: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