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的就是,其实要跟大家阐明一件事情,就是来这边,都是被导师正式指派的,正式委任的,绝对不是我私下来。也不是说导师秘密派我来,都不是,一定是正式的指派,来跟大家做一个这种交流,来关心大家。所以他们两位就是要告诉大家:我绝对不是自己私下来的,绝对不是导师不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情,说:“你做了什么事我都不知道。那个不是我的旨意,做的事情,就是你都不听我的话,你自己做你的。”不是!所以呢,我们这个,导师他的决策两个主要的根据。一个是亲教师会议,一个就是我们的这个干部会议,这是整个法在运行的过程里面的两大支柱。所以他们是来告诉大家说,我的正当性在哪里,因为免得就是,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但是有少数的人会说:“那导师知道这个事情吗?你这样子讲是你自己的意思吗?”但是我要跟他说:“今天你看到的这份讲义,我都呈导师批示过了,核准过了。”批示说核准我这一次的主题,因从来 以前我从来没有几次我从来没有做这个事说:导师,我今天要讲这个主题,这样可以吗?几次来我们都是请大家先提出您的问题,我针对大家的问题,我把它组织一个给大家一个东西。我相信有几位在二月份的时候了解我的方式,可是今天却是不一样,对不对?今天我是主要传达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那这个讯息,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开头,要问大家:“你是想要修学佛法,还是研究佛法?”因为这是一个有很大的差别点,如果说只是研究佛法,很多地方都不会注意它,因为研究的东西不是自己真正的走过来的,不是自己的实证,是研究别人的东西:研究你的历史,研究你的过程,研究你的思想;可是研究完了,不等于是你自己的,研究那个本身的这个方法跟范围它受到限制,它也许需要很多的数据,实际上的数据,没有数据他就没办法达成一个结论,对不对?研究本身没有数据,所以我们不承认这个,那这是属于研究佛法。那研究的结果,他一定是,经典里面,他可能不知道这经典的背景,讲经的背景,这个经的主题,佛陀的本意在哪里?这个是研究不出来的,如果研究得出来,今天大家也不必这么辛苦说一定要找善知识,到底这一部经要告诉我什么?我要学什么?我今天要解脱,我今天要成佛,我去研究就好了,不是吗?研究,你看这么多的研究者,不是早就已经成佛、证解脱了吗?可是大家也看到说,“哦!佛法不是在研究上著墨的。”所以在所谓修学佛法跟研究佛法这两个地方差别是:修学佛法本身一定要有一个过程跟实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实证,那么就会偏到研究上去,我只是想要了解你们在做什么,你们这一个正觉里面到底你们在做什么?那个山头在做什么?研究研究嘛!那跟这个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当作一个知识;可是修学佛法是跟自己有关系的,我每次都要强调修学佛法,一定跟你的切身关系非常密切,你研究别人的东西是知道别人的思想,跟自己的关系是你获得了一个什么而已,可是自己也许有自己其他的路在走,可是修学佛法本身它最终一定有个历程,有个实证。
所以呢,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我知道大家是要来修学佛法可是。”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是因为当我持续讲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其实有一些人对于明心以及初地他是向往的,可是却走研究的路,他从去跟人、跟著谁、一直到最后,还是其实他走研究的路,对我们来讲,我们是觉得他是走研究的路,因为他没有实证。为什么说我们知道他没有实证?因为我们本身是实证者。
实证的人一定知道实证的内容是什么,对不对?你如果是研究者,大概会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你研究的结果怎样?他究竟的结果怎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是你研究的精密度在哪里?蒐集的资料在哪里?只到这边而已。可是实证不一样,实证一定是要一样的,不会说:“我的实证跟你的实证差不多、差不多,多没关系,应该是同一个。”那不能马虎,实证的东西,是则是,不是则不是,是很严谨的。
所以修学佛法这一条路,我刚才讲的要有一个里程,你一定要经历这一段路,这个历程到这才有个里程碑,到这,你没有经过这一条路,你要说你要到那儿,你就变成研究;因为你只是想要获得那个东西,就想明心,你想明心,你想要入地,可是你没有走那一条路,里程啊,这一条路你没有走。所以呢,修学佛法是要走的路一定要走,不能说我今天有这个权力,我今天有这个资财,我就要获得那个,前面要走的我都不管,那么修学佛法是没办法这样子,为什么?
其实我告诉大家,今天的一个主题很重要的,刚刚蔡老师有跟大家提了一下“法的规则”,那么这个名词呢,在佛经里面称为“法毗奈耶”, 这个可能很少听到对不对?很少听到。这个法毗奈耶是梵语,毗奈耶本身是梵语直翻的,经典里面佛讲了很多的法毗奈耶,它是什么?把它转换成我们自己熟悉的语言就是“戒”,就是戒律的“戒”,戒本身是什么?就是它有一个规则,它一定会到这,你不是朝这条路它不会到那儿,你不往这条路你会到的点不在这儿。那么这个规则不是佛陀定出来的,不是一个国家定出来的,不是人私下定出来的,不是说我可以私自自己制造,自己制一个什么戒,自己制一个什么?不是!这是法界的必然规则!信,也是这样,不信,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在经典里面佛所善说法毗奈耶,也就是说佛呢,为什么我们说祂善说?祂如实的去说出这个法界因果的规则。我们知道,因果不是我说你这样子谤法你会将来的果报可能是不好的,可能是地狱果报,不是我定的;你这样子作不孝顺父母,你将来可能到畜生道,不是我订的,我要讲的是这个。
所以法界的规则在佛所善说的三藏十二部里面,三藏十二部里面就是经藏、侓藏,还有就是论藏,这就是说把佛所说的内容把它归成这三类;还有十二部就是说佛所善说的法里面,有这种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是说,我用这十二种方式来把佛法传递给要学法的弟子们,包括契经、本事、本生、长行、颂、授记、因缘,还有论,其他的种种,还有记别。我没有去背它啦,因为我们通常有实证的人都不背这些名相的,因为名相基本上要有它的意涵,你懂得那个意涵之后,那个名相只是说你今天这样阐述以后,让它的意义本身更精确。我们本身有实证的人不会被名相绑住,可是研究者是被名相绑住,他一定要这个名相意义是什么?名相是一个法的纲要;那义,只是那个内涵是什么,所以说法义法义,对不对!法义,法就是纲要,义本身就是内涵。可是这个内涵本身还有更深的,所以义有时侯会变成法,更深的就变成义了。大家知道吗?其实法义不是单纯说这个就是法、就是义呀!
你看我今天给大家的讲义,其实都只有纲要而已,我今天要把它讲完,要让大家收获满载而归,希望大家能够受用!(鼓掌)能够因为今天我藉著佛善说的东西,来解释给大家以后,建立了很好的一个观念,很好的一个学习,让你的未来就像我们蔡老师讲的"安全到家",不会横冲直撞,发生什么灾祸,也不会生到八难之地。你知道吗?学佛最怕生到八难,对不对?八难是遮障。这样的话这一条路就会变得很舒畅,唉!这个你就很安心的依止,这个依止就是法毗奈耶啊!如果说没有法毗奈耶,这是法界存在的,是由佛来善说让我们了知的,也不是说这个是佛创造的。
人家会说:“为什么就是你们佛教说的这样就算数,为什么我们说的不算数?”其实不是,不是由于说是佛定的,所以你一定要这样,其实大家知道以后,就会说是由佛善说出来的嘛,对不对!从这十二部经里面用种种的方便善巧来教导我们,什么时候祂来说本生,什么时候祂来说本事,什么时候祂来说这个授记,什么时候说因缘,什么时候说契经,什么时候来说颂跟长行,这些东西一部经里都涵盖这些内容,不是说十二部经里面,这个长行是一部,那个契经是一部,不是这样子,是每一部经里面都涵盖这些内容,这十二分教,涵盖这么多分、这么多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长行是在解说,重颂是让你再记忆一次,里面有记别,里面有因缘,里面有一些譬喻,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譬喻,是不是经典都有这些内容?这是佛用祂的方便善巧善说的法毗奈耶,让我们学了以后能够懂得这些因果而深思,心里生信,那么这个信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对于这个法毗奈耶不生信,你就会说:“怎么只有你说的才算数,我们说的不算数。”我们想不是这样子,他走路,我们刚刚讲了,就不会朝著这个方向前去,可能就会偏差掉了。
那么我们要举这个法毗奈耶,这部分的内容我也是从经典里面把它摘录出来的,因为经典里的东西太多,我们今天东西又很多,所以我没办法把整个内涵都印出了,但这个重点我会解说。
接下来要告诉大家,以这个方式告诉大家说,祂本然存在的是哪些?不可摧毁的、不可被破坏的,不是哪一个科学家、不是哪一个国家订律了什么就可以把这些法的轨则破坏掉,祂是本然存在的,就是这样子。只是说有一些法,如果不是佛到人间来,让我们这样的解说,透过这四十九年的善说,我们一直要强调“善说”,因为有恶说的,有恶说的法毗奈耶,恶说的法毗奈耶待会我会举例,他用他的见取见来说就是恶说了,这个不是这样子的,他以见取见恶说以后,跟他学的人就会往他带领的方向偏差掉,那有没有因果?当然有因果啊!法界每一件事情都没有离开因果的。
那么我们就从第一个,就从因果律来探讨,探讨说是怎么样存在于这个法毗奈耶。
第一个呢,我要跟大家介绍这几个名词,它有它的很重要的这个是法,本身就叫法,它有很深的意涵在,跟你都要切身的关系,你今天要不要修学佛法?(有人回答:要!)欸!不修学佛法都有切身关系,不是说我不学佛我就跟那个没关系,不是的。你学佛是你认识了以后心中更清楚,你不学佛难道就离开了因果律的吗?没有嘛!对,对!只是你学佛以后你心中更加清楚,你更加会朝著善因善果前去,避开恶因恶果嘛;如果不信这个法毗奈耶,不信这个法毗奈耶、不信这个法戒的人,他自然也就会朝著他的因是什么,他的果就是这样子,这就是我们要认知的。所以这些内容其实都跟你有切身关系,不管你今天是修学佛法,或者是世间法中的一切所作所为,一切有所作都没有离开法毗奈耶,不是我要学法,我要受戒,我才有被约束,不是这样噢!对不对?这个大家心中要清楚,不是说要学佛才被这个因果约束的,如果我们今天清楚了以后,自然能够在看一切事情的时候心中会了然了,你会知道说,为什么成佛之时,能究竟了知一切众生的微细的,不管是没有受几万大劫的限制,前后都究竟了知。就是因为这个法界的定律,成佛的时候一定究竟了知的,那个本来存在的东西,不是被任何人可以改变的。
所以这几个名词:第一个“诸业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 到这里为止,它是一个等于说,把十二因缘法的流转的法相带到了;后面呢“诸业尽灭、诸业灭道、因缘资具”,这个是还灭十二因缘的一个现象。这个里面就牵涉到法,十二因缘为什么它一直流转不停,为什么到最后可以还灭十二因缘证得解脱,就这几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事情串起来了,我今天也要用这个方式来阐释给大家了解。
第一个“诸业自性”,就是业的自性是什么?大家知道什么叫业吗?一切所做都叫业呀。什么叫一切所做呢?起心动念,然后身行、口行完成都叫业。这个范围有多少?很广很广,对不对!起心动念就已经是业了,加上口行成就、身行成就,通通叫业。所以业的自性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起心动念以及起心动念后的口行完成、身行完成,都叫业的自性;也就是业本身,它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经过口行,也能有经过身行,就有那个业成就,你知道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他明明没有去布施,也没有起心动念布施,也没有作布施,他不可能成就一个福报啊,是不是?欸!就像这样子;他没有去累积福德资粮,也没有累积智慧资粮,也没有去亲近善知识,他说他已经开悟了,无缘无故,你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就自己开悟啊!”其实不是!这些东西都不是这样子,后面会给大家解说。
一切“业的自性”,那么这个“业”的本身,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刚刚说过十二因缘的流转,对不对!所以只在三界内,以三界内的来譬喻,因为解脱本身不能说是业,如果你要说什么业,是他造作他能够成就解脱的业,我们要解说的是在三界中。三界中表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我们这个现在的人间,包括欲界六天,还有畜生道,还有饿鬼道、地狱道都在欲界;欲界涵盖了五趣,还有包括所谓的阿修罗,有时候把阿修罗当作一趣,有时候把他归到人天以及欲界每一道都有阿修罗,所以没有单独讲六趣六道,有时候讲五趣,我们欲界就涵盖五趣,涵盖人,对不对?阿修罗,还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就是欲界。欲界天呢,可以叫他天人,但是含在欲界。还有呢,再上去就是色界,色界跟欲界为什么叫这个界?就是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围,你的身行、口行、意行,你造了什么业,就在这个欲界里面生死;你造了什么业可以到天界色界天去生死,你造了什么业可以离开欲界、色界到无色界;你要造了什么业、你不作什么业,才能够不生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解脱,你不造作什么业。所以说“业的自性”本身就是告诉你在三界中生死轮回,都是一定有起心动念完成,包括口行、身行完成,一定有这个前提存在。所以佛在经典中就说,一切有情,就只有业随身,当他舍报的时候,一切都顿舍了,什么顿舍了?你这可爱的五根身毁坏了, 顿舍;舍报的时候不是一分一分的舍,而是全部坏了,你这一世的家人,最亲爱的家人,一个人死了,不可能没有舍家人,对不对?家人,最亲的家人都舍,一切世间的财物都舍,顿舍嘛!所以这些一切都顿舍,只有随著业而去往生,那什么业,让你生到哪里去?就看你起的是什么念,你造作的口行是什么?造作的身行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懂得业的自性在告诉我们,凡是在三界中的业,在生死轮回中的业,一定有起心动念为先,起心动念为先以后有没有身行?就有身行的业;有没有口行?就有口行的业,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第二个,“业的因缘”,业的因缘告诉我们什么?你为什么会起心动念?对不对?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会去做那个事?为什么会起这个念、会讲那句话?为什么会起这个念,会做那件事?为什么?哪一些是业的因缘?这个我们就来取十二因缘法里面来说的,从这里我们把十二因缘法了解以后,归到这几个重要的项目来。
十二因缘法里面第一个是什么?无明嘛!因为无明会造作一切行啊,所以无明缘行,行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行?就是业的因缘。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业的因缘会告诉我们这些。那我们先把这个所谓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把它们放一边,我们先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后面是受缘爱,对不对?好!我们从这里来看:爱呢,后面是什么?取、有再来是生,生了就有老病死,老病死以后再生,生了以后又老病死。看到的现象是不是这样子?生了老病死。可是为什么会生?十二因缘生的前面是什么?是“有”嘛!“有”这里就是说,到底你会生到哪里?生到欲界叫欲界有,生到色界就叫色界有,生到无色界就叫无色界有。那怎么样会形成欲界有 ?怎么样会形成色界有?怎么样会形成无色界有?前面是什么?是“取”嘛!对不对?你取的欲界的一切,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取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那当然会成就到那里的这个有。有的意思会说,一定有这个种子会萌芽叫“有”啦!譬如说种苹果,苹果在种的时候,你一直给它灌溉、土壤给它松土,然后给它灌溉,接著又是施肥,又是阳光,对不对?不停地给它阳光、给它施肥、给它水分,它一直在增长,一直增长,增长以后,你一直在不断给它长养这些,要么它怎么生出果实来,有没有?生出果实来以后,很青涩、很青涩的时候,你要不要摘它?不要,你要等它熟一点,熟一点。可是你这个时候该给它什么?该给它水、该给它阳光,通通要去让它能够成熟果实,那么成熟果实以后,出来里面的那个种子,请问会成为水梨的种子吗?会成为凤梨的种子吗?一定是苹果的种子,对不对?但是苹果的种子,它如果是富士苹果一定是富士苹果,青龙一定是青龙,不会说这苹果你一直给它灌溉,没有去改变它,结果你是富士的苹果,结果种出来变成青龙,青龙是比较酸的,富士比较甜,青龙皮比较绿,富士比较粉红嘛!青龙咬下去比较脆,富士比较没那么硬嘛,两个完全不同啊!所以这个意思是说,你今天所灌溉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种子就在那里会去生出那样的一个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如果在欲界里面,欲界我们刚讲的五趣嘛,欲界里面嘛,所取的是人天,人天这方面的,你所造作的这个业,以及让你造作业的因缘是属于人天的部分,那么这个前面的爱是什么,因为为什么会取,会取就一定是爱嘛!你这里面的爱是属于什么爱?欲界的贪爱,欲界的贪爱不一定到畜生道啊,欲界的贪爱不一定到饿鬼道、不一定到地狱道,不一定。而是说,你对欲界的贪爱,你所这个爱所引生你的去制造的这些内容、这些业的,刚刚说起心动念、身行口行是什么?就是会影响这个"生",对不对?"爱、取、有"影响那个生嘛!生到欲界的什么地方?欲界的人。欲界的人是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还是佛法的边地?还是八难之处?这个都有分嘛,不是说只有欲界一个类别而已。
后面讲到“业的品类”,品类就表示你会生到哪里去嘛!那么这个业的因缘就是你对于这个欲界的贪爱的程度,引起你所造作的身行口行意行是什么?你对欲界贪爱是说,我要在人间,然后孝顺父母, 然后对于一切众生我就谨守五戒,不去生起杀念,对于五戒的内涵都能够遵守,对于成为人的格、人品的这个内容的你都去做,可是失去人品、失去人格这些业,你心生厌恶,你不会去造作,譬如杀人掳掠这些,抢人家的东西,去非法获得人家的东西,这个你不去造作,那么你虽然一样是欲界爱,可是这个时候你希望保有这个人身,然后在人间过著幸福快乐日子,你就因为这样子你不会去做其他逾越的事情,那么你的果报本身,这个你的欲界爱的这种造成的因缘,你的业的自性,就是你起的念头,造作了身行口行,那就是在这个范围。假如说,有的人在欲界认为人间很苦,我希望离开人间五欲的折磨,有的人认为五欲是煎熬嘛,认为财色名食睡是煎熬,要去很辛苦地去工作,很辛苦地维持家庭的关系,很辛苦在人间里面做种种事,他想要离开,那么他又想说,到哪里去升天享福?不要在人间这里面,色身又经常病痛,不想这个色身病痛,又没有一个人告诉他说:“你可以离开欲界”,他只想说,我怎么可以离开人间这种粗糙的生活?所以他开始听到说:“你持戒行十善可以升天享福”,告诉他以后,开始想说:“好啊!那我向往到那边升天享福。”那么这样的欲界的爱,他的爱在哪里?欲界天的爱,让他这个因缘去成就他的业,身行、口行、意行,起心动念造就口行造就身行,就这样子引起他造作这些业;有人告诉他:“这个人间欲界很苦,你看寿命百岁,病痛一堆。”那怎么样离开欲界呢?告诉他:“你要修禅定,不要在欲界,男女欲太苦了,永远没法满足,色身一直在变化,这个东西都不是让你永久,永久的生起贪爱就能够拥有的东西,还不如到色界去,色界有禅悦,禅悦这个享受殊胜于所谓男女的关系,男女的接触。”他一听说:“好!那我要离开这个欲界最粗重的东西”,结果他一开始去喜欢色界的这个内容,不喜欢欲界的五欲,所以他的爱转移了。我们说爱、取、有,对不对?十二因缘,他的爱转移,转成色界爱,他开始去降伏他的欲界爱。所以我们刚刚讲说,你不要作什么?不要做什么业?也不要起心动念生起什么?就不会有什么业;你生起什么样的念头?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口意行的一个结果。所以有人告诉他以后,他就开始修禅定,开始努力地降伏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疑盖、掉悔盖。告诉他,你要降伏这些五盖,你才能够发起初禅,甚至往二禅三禅四禅去修证;而且他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开始去除欲界爱,开始向往所谓色界禅悦为食、色界天身殊胜,比人间殊胜,不必饮食,饮食太辛苦啦,饮食吃了,又吃喝拉撒都不能停,色界至少不要饮食,色界天,色界不要饮食,禅悦为食多殊胜;所以他以色界爱为因缘,来成就他的业,这就是差别,对不对?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况你可以知道,这个“爱”本身要看他爱在哪里?因为这个爱他所造作的内容,追求的内容叫“取”,他去追求禅定的境界就叫取,所以他就在色界取。如果是追求欲界的欲界天以及人间的这些,譬如说眷属之情、朋友之情啊,或者是欲界种种这些事业,那么就是欲界取,叫作“欲取”,他所取的欲界的内涵,因为这样子,所以他就会成就业引发这个因缘,引发他的业所造作的内涵没有离开欲界,或者他造作内涵不会离开色界;所以我们要知道“业的因缘”是说你是什么念头?你贪爱什么?你这时候贪爱的是什么为因缘,当然欲界的贪爱就会引生欲界的瞋,在里面一定有欲界的痴嘛!因为不了解欲界不是常住的,所以一定有欲界的痴,所以在里面,爱里面包括贪嗔痴。
前面的无明,我不是给大家讲嘛,因为无明所以造作一切行, 那么行怎么来的?就是由后面的这个爱、取、有;刚刚讲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造业的工具嘛,因为造业一定要有工具呀,有这些工具才能成就果报,所以起心动念一定是以前面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不离开这些。
我们今天的主题现在先讲到这里,我们先错过前面的名色、六入、触、受,先讲这个无明缘行。造作行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爱、取、有,所以因为这样你就知道说,业的因缘就看是什么样的烦恼,我们回到这边讲,什么样三界的烦恼让你生起这些成就这些业的,是欲界的贪爱吗?是欲界的瞋恚吗?欲界的嫉妒心吗、慢心吗?或者是其他的烦恼吗?或者恨、或者其他更深的烦恼?那么这里就说,欲界的烦恼最重要的还是有关源头,我们刚刚说欲界的取是欲取,可是前提有一个就是“我取”,取欲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我,前面所说的名色,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个如果是属于在欲界果报,那就是把这个当作欲界我,把欲界的六识当作我,把欲界的名色当作我,把在欲界的一切的十二处,六入跟十二处有关嘛,这个所谓的眼入、耳入、色深香味触当作我;然后欲界诸受,六根触欲界六尘的一切受当作我,这个叫作我取,取我嘛,你在什么地方取作我?所以业的因缘这个都叫烦恼,贪嗔痴以及所谓的我见这些都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我见,六根本烦恼,都是业的因缘,看你现在的烦恼是不能离开欲界呢,还是已经离开欲界落在色界?还是已经可以离开欲界色界落在无色界?完全都要看,这些东西都要实证的哦!不是用口头说说喔,你得经过实证才可以检验的喔!
我们等一下,下边就要说啦,因为起头所说的东西,后面都要用到它了,所以你只要明了这一点,就知道后面说的是什么啦。也就是说,你的烦恼断了没有?才能说你有没有证这个果。修学佛法刚刚说不是研究佛法,一旦是真的修学佛法,一定要有真正的断,才能够有果,才有那个所证的果,你才能说证什么果;你没有断什么烦恼,你说你证了果,你就很严重,那等于说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违背这个法毗奈耶了,违背这个法界因果了,不是说有受戒才叫妄语、才有因果,不是!是本身就已经违背了法毗奈耶了,所以说从业的因缘也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烦恼,让他造这个业。
再来说,“业的品类”,就是根据前面的道理,到底他这个业是欲界里面的人的品呢?还是欲界里面畜生道的品?往哪个方向去?还是属于饿鬼道的品、地狱道的品?还是属于欲界天的品?或者不是欲界天的品?刚刚讲了,他到底起什么心念?贪爱在哪里?所造出来的身口意行呈现出来是什么样的业?身行、口行的前提一定有意业嘛!意业就是起心动念,他所作身行、口行的背景,都是有著他的意念。他现在的意念是,他想拥有名声,被人家称为老师,“‘我’的座下弟子通通开悟,每一个人一开悟就出去上课,传授开班授课,那么‘我是不是很厉害啊!’我带出来的每一个人一开悟都出去讲课”,那就是他对于“我”的名声很重啊,以“我”的名声为主,而不是以这些人到底适合不适合,到底他们走过的路,有没有走过那些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实证?他没有考虑这些。是以我为主,“我今天带出来的人赶快每一个人都开悟,每个人都去开班,那我是不是当了他们的宗师啊!”一百个人开悟,一百个人在每个地方都开一个班,那他是不是名声很好,对不对?欸!对这个名闻很喜欢的话,他起的这个念头、所作出来的事情,你就看出来他是往哪个方向走?不会管法界定律的,不会管法毗奈耶的;可是如果说不是为了名闻,而是为了这个法本身的弘传,以及学法者的法身慧命,他就不是这样作,他就会说:“我来培植你,我来灌溉你,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你还没有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我怎么样让你能够去完成你该做的事情?你应该要走五年、走十年,你还要走三世、五世、六世,他就得培植你三世、五世、六世、七世,培植你走二十年、三十年,而不是在于“我”,对不对?是不是方向不一样了?方向不一样。这品类就是说,起的念头是什么?造的业呈现出来就不一样了,一定是这样的。不会说:“我为了法、为了大家,所以我才赶快帮大家开悟,开悟了就去开课。”那不对呀?可是他们明明因缘没到,明明佛有交代不能这样随便把这个开悟的法拿出来当人情送,当作说是以你的想法为主去作,明明不可以,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这表示还是以“我”的名闻为主,一定可以检查出来的,表示他的我见未断,这个很容易检查的。也就是说佛法里面因为牵涉到实证断烦恼,这个果一定和实证相联系的,所以它是可以检查的,不是用讲的、用封的。我今天封他叫初地菩萨,我封他叫十住菩萨,不是用封的,一定要有实证的内涵,所以业的品类就是这样子,起了什么心念?看它的内容是什么?贪嗔痴慢疑整个我见的内涵是什么?到底是不是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都具足?那他一定没有断烦恼,那就没有那个果;没有那个果,那他所造作的一切有可能违反了法毗奈耶的法戒,那么他铁定不是往善的方向、不是往善的品类,这个业的品类未来生处绝对不是善处,这样因果才合乎,对不对?才合乎因果的律则。这个法毗奈耶不可思议点就在这边,因为法界的轨则不是有任何人来制定的,而是有这样的缘,你起了念以后所造的身行、口行自然成就,它就一定成就那个果,那就一定有个法去执行嘛!这个我们下面会说。这个法就是祂不会分你我啊,这很公平啊!完全无我去执行,这个就是我们所信赖的,我们最信赖这个法,对不对?信赖这么一个无我的法,能够在三界里面去执行这些,不是受人家操纵,不是受任何人可以操纵的这个果报,这样我们才会对因果生信嘛。
所以“业的品类”意思是说,前面的因缘是什么?它所成就的业是什么?就往他的生处、就往那个地方,是往畜生道、饿鬼道或地狱道。我们举个例子说,譬如饿鬼道,饿鬼道基本上、大部分、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贪欲心过重,对世间的眷属啊,对世间这些一切他所曾经经历过的事业以及这个情,这个业的品类也不是由任何人订说,你这么说他是一定是生到饿鬼道,不是由谁说的,而是因为他对于世间的执著很重,对世间的眷属、情执,尤其是对家里的父母啦、或者是他的小孩啦、孙子啦,这种他的情执特别重,特别重以后,你说他可以永远跟他的家人在一起吗?可以吗?对嘛!他有舍报的一天嘛。可是舍报以后,他却离不开他的家人,守著他的家人还没离开,那请问他唯一的去处是哪里呢?他不可以回到人间来呀,因为他有机会回到人间,可是他却在他舍报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他因为知见的错误,不知道说,他赶快生到人间以后,因缘自然会让他跟他有缘的人聚在一起,他没有这个正知正见。他守著他这一世曾经认识的人不舍,因为一个人往生以后,他会认得他这一世的眷属,因为这是在中阴的时候他还会认得,因为这是有一个意识在中阴的时候还会延续这一生嘛,所以当他中阴身的时候,他还会认得他这一生的眷属,他投胎以后由于隔阴之谜才不认得。可他还没有正知正见,所以他舍不得,舍不得他这一生所经营的人脉或资财,所以他只好守著它,守著以后他没有去他的生处,他本来生处不是在饿鬼道,所以他没有正知正见,守著不离开,他的七七过了以后,唯一的果报就在饿鬼道,才有可能依照他的心愿看著他认识的人,可是他已经在饿鬼道了,跟人又不能沟通。所以我们说很多祖先,家里供奉著很多祖先,可是过一阵子他觉得没意思,不能跟你讲话,也不能跟你共用他这一世所留下的财产,因为鬼道不能用他的钱,他用的钱跟我们的不一样,人只能烧冥纸给他,因为人民币他用不到嘛,美金他也用不到嘛,那他,你的一切车子,他也不能开,他一切事情都不能用嘛,企业他也不能当董事长,都不行啊,所以最后他会觉得好像不如他所想的,没意思!一年里面只有忌日供养他一些饭菜,又已经冷了,拜过以后都已经凉了,平常的日子就只能这样子了,哎呀!看著,看著,没办法啦,所以最后他会知道没意思,就会离开,所以很多祖先就是这样子。可是饿鬼道的寿量比人间长,所以他要经历过你,还有子孙,他,孙子认得,经过孙子最后觉得没意思,因为孙子的孙子又都不知道所谓的祖父或爷爷奶奶,都不知道啊,所以没意思后就会走掉。这个叫什么?果报上因为贪,贪眷属、贪这个世间的东西,他还以为可以守住,可是不行,所以他就堕到饿鬼道。另外一种,他的一切所作,这个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他让他的贪欲太重造作出来的,他就生到饿鬼道。有两种,两种生到饿鬼道的,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是大部分都是这样,所以说业的品类,跟前面业的因缘、业的自性是有相关的,到底他的未来生处是哪里?这叫业的品类趣向哪里?趣向人、趣向欲界天、趣向畜生道、趣向饿鬼道、趣向地狱道。畜生道大部分就是说,有一些瞋心很重的,瞋心很重的人在畜生道,有一些畜生道的果报,会生到畜生道去,它一定跟业的因缘、业的自性有关。
那么,到这里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业的异熟”,业的异熟就是我们刚刚讲了爱、取、有,业的品类就是“有”嘛,业的因缘就是“爱和”“取”嘛,业的品类就是“有”,可是这个业的异熟就是“生 ”啊,就是从“有”到“生”之间是属于业的异熟,业的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业本身一定会被成熟,不是业自己业可以做什么事,因为业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什么,对不对?不是!不能说业是独立存在的什么,怎么叫做业?从前面我讲“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然后六入缘触、受”,这些法我们把它归结叫十八界,五蕴十八界,五蕴十八界呢,每一个种子在熏习的时候都是业呀,不是说只有起心动念那个意识,或是眼识那叫业,而是十八界法一一在熏习过程都叫业,所以业不是一法,身行、口行也不是说只有身行是一个身业,十八界法都是,我们知道十八界法叫作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识嘛,前面是六根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这个十八界法还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都是属于你自心的东西,就是十八界的熏习;因为不可能说就是一个身根界的熏习去成就欲界天,只是一个意识界的熏习去成就畜生道,不是啊!你不会看到一个畜生道的畜生是只有它的这个身根是属于人间的,然后里面的一切都属于畜生道,不是嘛,十八界都是畜生道嘛,对不对?对嘛!你看我们人十八界都是人的众同分,所以十八界的熏习这个业基本上是属于十八界的熏习,不是一法。所以业的异熟在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生里面一切所作,一切所做包括前面业的自性,你起了什么念啊?什么因缘让你去起念造作身行、口行?祂就会成就你一个品类,让你生到哪一个品类,那么这些必定会在此生造作以后会在下一生受,或者是晚一点受,不是都是一切所作一定是未来生受,不是!因为有一些点要成熟,所以异熟的意思是说祂一定成熟了以后祂才会现行。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要说,布施啊,布施本身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异熟的,异熟的意思是说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的意思是说,你现在这世譬如是男众,如果你要来人间,那你可能下一世也可能是男众,可是你的五官什么都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父母不一样嘛,父母不一样你不能说跟过去世是同一个,这个不能叫作同,不同嘛!因为五官十八界看起来都不一样嘛。有的人在欲界生在欲界天,异地呀,异类异地异时。异时的意思是什么?一定是这一世舍报以后,然后什么那一世成熟。我们讲说例子,假如说布施,有的人布施,他自己没有那个想法说,我要亲手去做,他每次说:“啊!某某某,你帮我去做什么。”他就叫人家转手去布施,“你帮我去寺院里面去供养,你帮我供养法师。”他自己没有做,这些有没有功德?有啊!福德有啊,这福德都有;可是做的人也有福德。这个直接拿钱出来叫人家做这个,他什么时候才能受用这个福报呢?一定要有他和他所委托作的人,跟他同时生在那个地方,一定要经过他的手来获得这个果报;可是假如是各自的造业不同,他们怎么能生到一起?他是修学佛法生到有佛法的地方,他只是有布施的心,可是他没有修学佛法,他生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想要让福报成熟,就得等那个人什么时候跟他生在同一个地方。大家知道吗?所以这个部分就是说,为什么叫异时而熟,你得要因缘具足才能成熟嘛。所以有的人说:“这一世如何如何,前边有时候很贫穷,为什么后来就不会贫穷就富有?”因为他后面的时候跟他行布施的缘具足在这里,在这里收割嘛。
譬如说,我们说美国有个比尔盖茨是微软的总裁,你看他这一世的布施,你就知道他未来世的福报怎么拿的,他这一世的布施是布施到全世界,把那个软体布施给小学生、贫穷人去用,你看他这一世的财物,透过全世界来获取他的财富,对不对?你看他的软体是一开始先送给你,然后后来看你用熟了,“你要跟我买,价格又比人家便宜。”可是有的时候他说:“好!多少送给学校。”后来他有钱以后,又行很多布施,救济非洲,到处去救济,你看他未来世他的财富仍然要从各地来获得他这个福报。这个就是说诸业的异熟这是必然的,一生的所作一定是在未来生去受,或者慢一点受,这是必然的,但是不离开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被成熟,被什么来成熟?被"法"来成熟,能够持这个十八界的法来成熟,祂是什么法下面我们来介绍。因为这个十八界的法各自都不是自在的嘛,各自都不能自己去现行,既然自己不能去现行,那么怎么去成就那个业,怎么去异熟那个业,一定有个法如实的按照这个内容去异熟那样的一个业的内涵。那么知道“诸业异熟”,那就知道,这里包括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以后呢,然后去贪爱,为业的因缘嘛,去取,取了成为有,有也就会生,异熟嘛!生了以后当然有老病死的现象出现了。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三界什么地方,就有老病死这个过程,,不管你的寿量是人间是百岁,或将来的一万岁、一千岁,或者是现在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寿量,无色界天是八万大劫,但是都有老病死这样一个过程,那么这个就是轮回,生死轮回;生死轮回一定有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可以去检查,它一定是可以检查出来的,一定是有这个因、有这个缘,才成就这个果的。
(原标题:第01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