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015集 出离观与安隐观(一)

   日期:2018-07-13     作者:如来藏    浏览:40243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前两集节目中,我们说明了诸佛观察众生根器而有不同说法次第,以及大乘佛法是 释迦世尊住世时所说完整成佛之道法,十方三世诸佛亦皆如是说。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诸佛都曾经修习过,而且会教导弟子的“出离观与安隐观”。大略来探究出离观与安隐观有何不同,以及二乘法有没有安隐观。
  在《长阿含经》中,世尊曾经开示:过去七佛之首的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其一是安隐观,另一个是出离观。顾名思义,“安隐观”的意思就是能够让修行者心得安隐的观修法门;而“出离观”则是可以让修行者出离三界生死的法门。各位菩萨,您可知道在佛法修行中,什么样的法可以让行者出离生死?又是什么样的法可以让我们心得安隐呢?对了,二乘法可以让修行者出离生死,而大乘法可以让我们不必出离三界,就可以心得安隐。
  在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一辑,这一部分有关出离观与安隐观的开示,我们可以归纳几项重点,以下概略来为大家说明:
  第一、出离观与安隐观的差异。一般来说,出离观有两种观行法:第一种是因缘观,以十二缘起支细观十八界法的虚妄不实,断除我见、我执的现行,而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另一种是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现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我的虚妄不实,可以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再依八正道修行,断除比较深细的我见——也就是我执思惑以及我所的贪爱执著,因此而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由于这两种观行方法都是就世俗法的无常、空等来观察,而所观的结果是世间法道理的极成,因此称之为世俗谛;而世俗谛是初转法轮初会说法所说《阿含经》的内容,是二乘行者专修的解脱道法门。当然大乘菩萨也修出离观,但是修观的内容及范围与二乘法所观有所不同,除了二乘人所观的五阴、十八界等或者十二缘起支之外,还必须亲证及观察诸法本母第八识如来藏。另外,由于大乘行者悟后,以如来藏为中心作更深细的观察,而修断二乘圣者所断我见与我执烦恼,因此就有以下第二项的差异。
  第二、大乘出离观与二乘出离观的差异。二乘圣者所证二乘菩提解脱果,因为断除见惑与思惑而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然而他们只断烦恼障的现行。菩萨则于大乘见道前,熏习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兼修二乘解脱道,因此悟后到入地前,至少可以修断五下分结;入地后至七地满心的一大无量数劫的时间,更进而渐渐断除二乘圣者所未断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所以,虽然初地以上菩萨都能够断尽思惑,取证无余涅槃,但是由于大悲愿的关系,会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断尽,而润未来世受生的种子;这就是说,大阿罗汉必须断尽思惑才能证灭尽定,三地满心菩萨却可以不断尽思惑而证得灭尽定,故说彼菩萨留惑润生。接著六地满心菩萨固然已经证得灭尽定,具足俱解脱阿罗汉所证有余涅槃,却故意保留一分极微细思惑,以润未来世的受生;而且六地满心菩萨已断除相应的习气种子随眠,因此可以舍离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的贪著,而世世行菩萨道;乃至七地满心菩萨的念念入灭尽定,甚至八地菩萨于相于土自在,都因有方便善巧,能故意保留一分微细思惑而不入无余涅槃。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诸地菩萨虽然也修出离观,但是诸地菩萨的出离观,进而更断除了二乘圣者所未断的习气种子随眠,因此他们的心境与解脱功德,是远远超胜于二乘圣者只断现行的解脱道果。
  第三、安隐观唯有大乘菩萨证得。虽然三乘同样都证出离观,但是菩萨所证出离观除了较深细外,还亲证无余涅槃本际真实如来藏,现观如来藏心体无生无灭、恒常存在,全无五阴诸法刹那生灭相,又能流注出,生五阴等万法,因此不像二乘圣者唯能灭掉自己而方便说入涅槃,其实并无二乘圣者入无余涅槃,故说二乘唯证出离观,未得安隐观。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二乘圣者未证涅槃本际,只因听受佛语,相信无余涅槃中仍有本际独存,并非灭除五阴十八界后成为断灭空,因此二乘圣者断除见思惑,舍报不再受后有,虽然是真实安隐,却不是究竟安隐。因为他们不像菩萨,不但从因缘观中观察了知十二有支一一支的虚妄不实,更因为亲证涅槃本际如来藏,而能够确实观察了知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世世都有名色的出生,故而有每一世的生老病死等苦。
  而名色之所从来,正是涅槃本际如来藏,众生却因为无明不断,不知名色从如来藏出生,误以为名色五阴是真实常住,尤其以为能知能觉的识阴六识是真实有的、永不坏灭的,而不断地贪爱执著五阴诸法,一再造作取后世有的种子,因此世世不断投胎受生取得名色,再受种种苦。故当菩萨依十因缘的观行推究,而知名色确实从涅槃本际如来藏而来时,就如二乘圣者一样,可以断除蕴处界我真实不坏的一念无明我见;但是菩萨因为又亲证本际之故,虽不入无余涅槃,由亲自证实如来藏真实不虚,故心得安隐。因此说,菩萨所证出离观亦名安隐观,而这样的修行是以如来藏为所依来作观行,而称之为胜义谛,不像二乘人的世俗谛,只能观五蕴十八界虚妄。也由于所观有异,声闻圣者虽然信佛语而可以证出离观,然心中仍有罣碍,心不能安隐;而缘觉圣者虽然智慧较深利,可经由推理而知有涅槃本际,却未亲证,所以依然有罣碍,就不可谓安隐。因此只有菩萨亲证如来藏,才是真实而究竟的安隐观。
  第四、出离观与安隐观皆依第八识如来藏而能证得。当二乘圣者在观五阴十八界诸法虚妄不实,或者依十二缘起支观行的同时,心中知道,灭除五阴的法后,并非空无所有的一切法空,虽然是信受佛语,或推理而知有一个本际法不断不灭、真实存在,而了知灭尽五阴十八界后的本际独存境界,并非断灭境界,却是要以这个正确知见为前提,才能真实断除我见、我执,不畏惧舍报后灭尽五阴十八界后成为断灭空,因此而能够证得出离观。各位菩萨,请您想想看,如果二乘行者认为识阴六识是真实恒存的法,那么就会像现代信受六识论的某法师等人一样,在观行五阴十八界悉皆缘起性空,无一法真实存在的状况下,就不能确定自己舍报时真的愿意将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也就不能确定自己将来可以入无余涅槃,也不能如 佛所说,于未舍报前安住在尚有微苦所依的有余涅槃境界中。如此,二乘行者势必无法自知自作证能出三界生死,就不能证得出离观,因为会惧怕:如果舍报灭了识阴六识心,尤其是能思惟的意识心,如此不就成为断灭空了吗?甚至连睡觉都不敢睡。因此必定是有一个真实不灭的本际法存在,二乘行者才能由这个信念的确定,而可以在未来修断见思惑的现行,于舍报时断尽五阴十八界,不受后有。
  而大乘菩萨的一切观行,悟前是在心中建立真实有如来藏存在的知见而作观行,悟后则是依所证如来藏作观行,因此可以真实而无丝毫怀疑,确定如果自己将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后,仍有如来藏存在,只是不再出生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故不现行于三界中。但是既然可以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又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不生不灭、不断不坏,自己不入涅槃,如来藏就已经是恒住涅槃境界了,那又何必要灭尽五阴十八界而求涅槃呢?而自己每一世的出生,也都只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其实并没有每一世的五阴自己在流转生死,则何妨再取一个五阴身,用以修道、利乐众生呢?大乘菩萨因为这样如实现观如来藏真实存在,故而不畏生死苦,愿意世世再来三界行菩萨道。各位菩萨,二乘圣者畏惧生死而证出离观、求涅槃,菩萨不畏生死而世世受生,既有出离的能力,又能安隐留在世间,都是因为有真实法如来藏存在的缘故。因此说,出离观与安隐观都因第八识如来藏而能证得。
  第五、由大乘出离观与安隐观证明 世尊三会说法才是完整成佛之道法的教示。世尊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初成无上正等正觉,由于观察到此界众生根器及福德都不够,无法听受 世尊所证无上微妙大法,因此欲入涅槃。然而在大梵天王等人一再劝请下,才同意住世转法轮;可是思惟众生不易信受唯一佛乘之法,故而施设三会说法。又为免 世尊入灭后的众生,乃至后世众生诬谤 世尊初成佛时只懂二乘解脱道法,大乘成佛之道法是后来才证得的,或者是误将初转法轮阿含解脱道法当作成佛之道法,故而初成佛时,于二十一天内顿说《华严经》,为诸大菩萨及人间根熟之众生演说别教菩萨及佛的自证圣智境界,接著才在人间开始初转解脱道法,度五比丘。但是初转法轮所说,也只是四谛三转十二行法轮,对四圣谛内容的开示、教示,教导憍陈如等五位如何证,及劝诱他们应证四圣谛;而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所转之法,是一再提示五阴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等道理。
  以此来看,初转法轮时期十余年中所讲的,确实是解脱道出离生死之法,唯能让人解脱三界分段生死,不能让人成佛。而真正成佛所应具的般若中观及唯识一切种智的证得,及修学的次第与内涵,在阿含期间也都没有详说,因此之后一定还有二、三转法轮般若中观与唯识方等经典的开演。这个事实从现存大藏经中都可以查阅出来,也可以依这些经典内容看出三转法轮所说之法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妙、越来越广,绝对不是这位法师及一部分学术研究者所说的,二、三转法轮的大乘经是后来演化创造而来的。
  虽然如此,这位法师还是不能接受二、三转法轮诸经所载,有第二会、第三会说法的佛教历史事实,而偏又相信学术界不信佛、不修行,专重创见的学术研究者的考证、研究结果作为佛教史实,以之奉为圭臬;并以此邪见传之于后进,误导随学者。这位法师曾经研究过唯识学的起源,探究的结果,认为【释尊的教法,有曾经公开结集的,那便是声闻乘的经律,有是传播于某一区域,私相传授,融入学者的整理与发挥,到后来才公开流行的,那就是杂藏(一部分)和大乘经。】(《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页4)这位法师的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公开结集的经典只有小乘经律,至于杂藏及大乘经,本来是在某一个小区域私下传授,后来融入、加入学者的整理发挥,才公开流行。
  各位菩萨,您相信这种研究结论吗?不相信!我们也不相信。其实有关经典的结集,律部与经部的记录有所不同,譬如在《般泥洹经》卷2所记载是:四阿含在大迦叶主持的第一次五百结集,就已经结集出来了,并非这位法师所说的只是传诵,还没有文字记录。经文说:
  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般泥丸经》卷2)
  大意是说,在佛入灭后,众弟子为了将佛所说法整理出来,大迦叶尊者选了弟子中四十位四果阿罗汉,随从阿难尊者听闻记录了四部阿含(就是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与杂阿含);这四阿含的内容,有为贪淫者,或为喜瞋者,或者为愚痴无智者,甚至为不孝父母、不顺师教者而作。四阿含经文各有六十疋素,当时比丘们希望写下这些经文,可以弘扬兴盛于天下,因此在 佛陀火化的地方,自然生出了四棵树,收集了树皮分别书写佛陀所说十二部经。这十二部经具备了经法、戒法及律法,在正法像法一千年中,能够持佛经戒的人,之后都会生于 弥勒佛土,也都会从 弥勒佛得解脱,越度生死的流转。这样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第一次五百结集其实只是结集出四阿含,虽然他们把这次结集称为“阿含”佛之法聚集传承而来,颇有全部佛所说法之意。其实由现存的四部阿含内容来看,甚至以南传尼柯耶的内容来看,都不是成佛之法,只是整体佛法中的解脱道的修行法而已;可说是 世尊的方便教、方便法,让弟子们可以先证解脱果,先确定出离三界生死没问题了,再引导他们进入佛菩提道来修行。
  因此说,四阿含绝对不是可以成就佛道的修行法,当然一定还有真正成佛之道法的开示,也才可以说 世尊化缘圆满,也才会入涅槃。否则就会如 平实导师曾说的,世尊必须再来娑婆地球受生一次,将成佛之道法演述完毕,才是化缘圆满。可是 佛示现入灭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至今未见 世尊再来示现成佛,反而是授记这些遗法弟子未来将在 弥勒佛龙华三会中成就阿罗汉果。从这边我们可以确认,第一次结集确实结集出四阿含,但四阿含不是成佛之法,之后还有真实的成佛之法会结集出来;不论是传说的七叶窟外的千人大结集,或者是其他的结集,我们都应该以法义的内涵来判断真伪,不应该以传出的时间或传出的地方来论断。以现存的大藏经分量,扣除四部阿含以外的其余经典来看,要说是由 佛灭后的弟子们,或后来部派佛教创造、演化或发展出来的,实在是高抬后人的能力了。
  各位菩萨,想想看,基督教圣经也是经过长达一千多年才编集出来的,但是圣经的分量与大乘佛法的分量来比,其实是微不足道。以基督教信仰人口及他们的能力来看,他们难道编写不出更多更好的圣经出来吗?如果可以,为何不编?显然是因为没有法,所以编不出来。同样的道理,大乘佛法如果是后世的佛弟子长期创造出来的,那么表示后世佛弟子的修证、思辨、智慧、解脱功德等等,都超胜于 释迦如来。各位菩萨,您认为可能吗?不可能!或者说是由后来部派佛教演化出来的,这更容易看出来是不可能的。部派佛教各派各有宗奉的经论,如同前面已说过,四阿含只是大乘佛法中的一部分,只能出离三界生死,不能让人成佛,这就如同前两集说的,很久前的 弥楼揵驮如来正法期中的声闻弟子一样,他们不能信受一再受生而来的陀摩尸利、得念、耶舍、导师比丘的法,尤其是第五个百年的导师比丘所说法,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听闻、理解、信受,更没有能力破坏导师比丘说法,但是 弥楼揵驮如来的正法,也因为导师比丘舍寿不再来受生而灭没了。因此说,判断是否是真实的佛法应以法义的正讹为准,而不是法流传的年代、或译出的年代等等来判断,才不会错判。
  各位菩萨,由这几集的说明,您应该可以更加确定,解脱道法与大乘法都是 释迦如来住世时所说的法教,只是考虑当时众生根性而析分出二乘解脱道法,先让弟子们可以证出离观,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作得到的,相信 世尊所说法是真实可证的。因此,后来的大乘法唯一佛乘的开演,才是真实成佛之道的正修行,也才是阿含的真实义。全部佛法包含解脱道与成佛之道都函盖了,而二乘法只是唯一佛乘中的一小部分,最多只能出离三界生死,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法,才能心得安隐,又能出离三界世间的系缚,却可以不必灭尽五阴名色而世世行菩萨道,直至成佛。有关出离观与安隐观的详细内容,请您继续收看后续老师的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15集 出离观与安隐观(一))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