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38集 解行发心(二)

   日期:2018-07-12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46734    
许正翰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继续来谈一谈什么是“解行发心”?为什么解行发心比信成就发心殊胜呢?而解行依于什么样的修证状况才能算是解行与胜行呢?信成就发心与解行发心修六度万行时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些都是我们学佛人须要去了解与探讨的,对于我们的修行之路才能产生大的功能与作用。
  在前一集中,我们已经谈到了什么是发心?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起了成佛的大愿;而这个大愿菩提心,在佛弟子发愿的时候,他的功德殊胜不殊胜,与他的修行时劫及修证的程度是有所差异的。所以 马鸣菩萨在论中依佛菩提修证的次第这五十二个阶位,与三个层次的发菩提心相配合对应,来为大众详细地加以解说,用这样的角度来让我们更了解发菩提心的差别相貌。
  而这三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信成就发心。这个层次的修行人心性不定,但是由于受到佛法熏习而产生善根力,深信业果,不造恶业,而且反过来修人天善法的十善业;知道这样,能上升欲界六天中享福,但是不究竟,福尽还是要下堕轮回。因此他想要离开生死,讨厌三界生死苦的念头渐渐强烈,终于有一天缘熟了,值遇佛菩萨的摄受,因此发起了成佛的心愿。
  接下来,还要依照佛菩萨的教导,修“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等三个法。其中修行诸行,就是要广修六度万行,在大乘佛法中,有很多的法门都是必修的,不能偏废,也不能够偏修,六度万行统统要修;而且是不断地修六度,所以称为万行,这就是 马鸣菩萨所说的修行诸行。这样经过了十个千劫,也就是一万劫,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佛法修行、进进退退以后,信心才能够成就,成为信不退的佛弟子,遇到诸佛菩萨,能够真实的承事、供养、修行诸行一万劫,才算是信心成就,才能进入十信满心位。若想要明心实证般若,还有一大段的佛法进程要修,还有一大段的六度万行等著你去实践。
  这就是说,一万劫之后满足十信位了,紧接著初住位中又要广修布施行,二住位中要精进持戒行,三住位中又要修种种的忍,然后还有精进、禅定,每一度都得在外门广修万行,得要这样修上来,这样的到达六住位,再透过四加行的熏习,整理观行五蕴空、十八界空等断我见,成为六住满心。接著再去参禅,找到如来藏时,你才敢承担起来,般若慧才会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就说你是七住位的菩萨——真正的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了。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满信成就发心的历程是很长久的,从初信位至十信位,就可能需要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不断地行十善业、修布施行,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才能十信位满足而进入初住位;继续修行诸行,直到六住位满心,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主要的功能德用,就是在培植信心,对佛法生起大信,需要使时进、时退未定的成佛之心,转变成坚定不散,成为决定成就佛道的定性菩萨,这就是毕竟不退的佛菩提心。从此以后,你就是住于佛种性里面,佛种性的人就是菩萨,尽未来际都一定会广修菩萨行;像这样的人,一定会在佛菩提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这是属于信成就发心的部分。
  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个层次——解行发心。首先对于解行发心,我们得要对解行发心作一个界定,而这个界定就能比较出与信成就发心的差异;之所以用这样的论述方式,无非是要使各位菩萨更能够清楚明白什么是解行发心。
  在论文中说:【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大乘起信论》卷2)从“初无数劫将欲满故”这句论文,我们可以知道解行发心的修行位阶,应该是落在三贤位的范围中,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阶位中。而“当知转胜”这句,指出了解行发心者与信成就发心者的不同,解行位的发心变得更为殊胜,因为信成就发心的菩萨,都还在凡夫位中。佛菩萨给这个阶段的菩萨行者出的考试卷,主要是在培植三福净业,作布施行,收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建立对佛法产生大信;考试合格就是十信位功德圆满,之后才能进到十住位中,并以六度波罗蜜为主要修行。
  也就是说,初住位至六住位的菩萨,是以六度波罗蜜为主修。并经由多劫的熏习听闻和研读经中般若真义之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真如心的观念:“我是有真如心的,我的真如心与我同在,衪是离见闻觉知的,衪是不生不灭,从来都是随缘应物而不作主的。”这样建立了正知见以后,他觉得自己身中似乎确实真有真如心存在。这就是唯识所说的,熏习以后在心中建立万法唯识所生的见解,确立“真如心就是第八识,就是万法根源”,相信自己的五蕴身中,确实有第八识真如心存在。所以唯识颂中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唯识三十论颂》),就是讲这个道理。他们只是在心中建立一个似有真如存在的行相,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在他的心里面存在著,但因为还没有亲证第八识真如心,还不能现前观察万法都是从第八识心体出生的事实,只是能够理解,所以称为解行菩萨,还不能称为胜解行位、证解行位。
  也是为什么说解行发心的菩萨,转胜于十信位满足、信成就发心菩萨的原因;因为他们对于六度波罗蜜已经有了熏习与修行的缘故,开始正式在六度波罗蜜上面去用心、去修行,只因为尚未证得如来藏,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发起,所以进不了内门修行而已。这是从听闻熏习菩萨六度之法后,有了闻慧、思慧、修慧,因此在佛菩提的修证上有了转变与提升,所以他对于佛菩提的理解以及修证比十信位的菩萨还要殊胜;可是他这个解行的发菩提心,毕竟只是略行、略解,因为还不是殊胜的解行。为什么说他还不是胜解与胜行呢?因为还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缘故;当他还没有证得如来藏的时候,就没有般若智慧,对于六度波罗蜜的内涵就只能靠思惟与臆想,这也是外门修六度与内门修六度的分界所在。虽然如此,比起十信位的菩萨的智慧还是殊胜很多。
  接下来,论文中“于真如中得深解故”这句指出:从七住位开始对诸法的空相及万法的根源——空性如来藏的道理,能如实了知及亲证,于佛法上有了般若智慧,就能生起胜解与胜行。为何会这样呢?我们将空相与空性的道理,在这里稍作解释,诸位就能明白清楚。
  “空相”是指诸法空相,是讲现象界中的诸法,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相关的一切法,全部都是无常变异、有生有灭的,都是缘起而有、缘散则灭的因缘法,刹那刹那不断地在变异,最后终归于空无,没有真实不灭的自体性存在,所以称为缘起诸法其性本空,全都是缘起性空的虚妄法。这种生灭现象在《般若心经》中,就称为诸法空相。
  “空性”是讲般若空—真心如来藏—祂是实相界,具有真实的体性,不生不灭;但是祂的体相却犹如虚空一样无相:没有形色,没有显色、表色、无表色。然而此蕴处界诸法,依于父母及四大为缘而幻生幻灭在运作,但是还必须依于一个因,也就是空性如来藏这个因,才能使蕴处界万法的缘起缘灭不断;如果离开了空性如来藏这个因,就不能现起蕴处界诸法,更何况是经由蕴处界法间接或是辗转所出生的万法呢!但是在诸法空相中,有这个空性显现出来,空性与空相不一不异,和合在运作,对这种胜妙道理能如实了知亲证,才是具有胜解与胜行的菩萨。
  所以,七住位明心的般若智慧,是能“现前证真如,真唯识实性了”:能现前体验第八识心真实与如如的真如性,确实是第八识心体的真实性;也能现前体验第八识如来藏能生万法的真实性,进入万法唯识的理证当中,这样子才能够生起胜解,而不只是理解;对于佛菩提的理解以及修证,是前六住位及十信位的菩提智慧所无法比拟及窥探的。就算是三明六通俱解脱大阿罗汉,回心向大来到大乘别教,仍然没有亲证如来藏;但他们修学般若时,是以二乘菩提的正见来理解般若,所以般若智能举一反三地快速增益,虽然仍不能与七住菩萨相提并论,但是可以远胜六住位及十信位的菩萨。
  悟后又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中道体性,终于了解:原来《般若经》是在讲祂的体性,原来八不中道讲的也是祂的体性;原来中道不是意识觉知心认为自己离开有边、离开无边的中道,而是觉知心现观另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本来就住于中道境界中。意识觉知心从此开始转依如来藏的中道性而安住,依于这样的中道性,而安忍接受意识觉知心自己,就是住在中道的境界当中。如此有了深妙的般若智慧,原来第八识如来藏本来就是中道,不是我要去住在中道境界里,而是我证得祂以后,我知道祂的中道性,我就转依于祂的中道性而安住自己的心,这样子叫作证得中道。
  这就是说,在十信位中修行,须经一劫或者二劫,或者有人要修行一万劫,才能圆满十信位的功德;还得要经历第一大无量数劫的三十分之六的时间,从初住位的布施行,二住位的持戒行,乃至次第进入到第六住位的般若闻思修等行,终于满足六住位所应有的般若正知见,终于才能真正的断了我见,满足六住位的功行;然后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可以如实地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现观祂的真如法性,这就是证真如。证真如以后,还需要有善知识的摄受,还得要自己性障很淡薄,肯接受善知识的摄受,才能常住于第七住位中不退,成为胜解行位的菩萨,不再只是心中建立一个真如心确实存在的观念而已。由于是亲证的缘故,也可以称为证解行位,不是想像的真如心,而是亲证的缘故。
  由于证得真如心之后,经过悟后起修的阶段,寻求眼见佛性的证量,进入十住位中;再进修十行位的行门,进修十回向位的行门,渐渐地迈向十回向位;到了十回向位时,由于第一大无量数劫即将要圆满的缘故,而且于真如法中得到深入证解的缘故,也因为修一切行时能于一切行中都没有执著的缘故,因此这个菩萨的解行就转变得越来越胜妙:他对真如法性的理解与修学佛法的心行都变得非常殊胜。这就是 马鸣菩萨所说:“胜解行位的发心,更转胜于信成就者的发心。”
  在胜解行阶段的菩萨,对自己所悟的般若证境,心得决定而不退失、不否定。也就是说,对经论中所讲述的八不中道,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法,心中无一丝一毫的疑问存在,了知“佛虽说八不,但束归一无生”的道理;对于真心本来无生,又对六尘不起任何觉观的说法,都能一一现观接受,能安住于七住位中,就称为位不退。由于亲证的缘故,他对真如法性起了殊胜的真实理解;由于这个胜解,而开始生起种种的殊胜行,也就是会不畏任何困难,努力来护持了义的正法。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只能上到这边,期待下次能够再共叙法缘。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8集 解行发心(二))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