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028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四)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13410    
孙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要来继续为大家解说:布施为什么能够受无上安乐?
  倘若进一步地以真实究竟解脱佛菩提法来布施,让他人的法身慧命得以增长,进入佛菩提道中修学乃至实证。这个部分的福,是属于出世间的福,因为所培植的福,它的系属是属于出世间的解脱法。菩萨自己在世间的福与出世间的福修集资粮,他能够摄受正法、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所得的就是无上安乐的果报。那这个“无上安乐”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安隐,以及这样的一个快乐,它是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的。因为在果报本身来讲,成佛是最究竟的。当菩萨的修学,最终的目标是成佛,而在菩萨行过程的解脱都不是究竟的;甚至于能够修证到二乘人,能够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甚至于二乘人的入无余涅槃,也不是无上。因为佛法对于解脱法本身,它不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解脱法不等于就是佛法,佛法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在二乘人修学解脱道中,入无余涅槃,他只是方便。所以能够成就佛果,他所得的安乐才叫作无上,所以我们对于世间法中所受的种种乐,都不能加上“无上”这两个字。一旦用了无上,就要知道,是否三界中没有一法可以超越它,还有出世间的法,是不是也没有一法可以超越它?因为出世间的法,函盖了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解脱道的法,还有法可以超越它,就是佛道;佛道的法呢,就是没有法可以超越它的,所以才可以讲无上。所以对于这个无上的安乐,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很谨慎,免得在这里使用上有过失,而自己不能解释。
  第四点,为什么布施而能够多饶财宝?佛陀这么讲:【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优婆塞戒经》卷四”因为菩萨过去世在布施的时候,有很多种类:布施给佛与僧众衣服、饮食等等生活所需,或者布施给众生所需的财物,布施给畜生食物。我们知道布施给畜生食物,就可以得百倍的福,更何况是布施给佛以及众僧、众菩萨众的衣服、饮食、生活所需的福,这样的福他在过去世造就了。因为一切法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它会有因果,既然是有因果,所以布施在这一世所得的果报,一定是多饶财宝,而且是想要求的是,只要是生活所需,一定是如意即得,这就是为什么说,布施而能多饶财宝的道理。
  那么有智慧者在道业上,又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悋、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上品施主乐于布施,这样的人可以毁坏五种弊恶法。
  第一种是邪见,什么样的邪见呢?就是一般人都会落在邪见,就是说没有三世,认为只有这一世;会认为只有这一世的人,大部分是落在六识论中,认为一切有情只有六种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有这六个识的存在,那当然会觉得这六个识,这一世死亡舍报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会认为就没有未来世;既然认为没有未来世,就会认为没有过去世,所以既然没有三世,那么他就不会乐于布施,认为没有因果。所以这个邪见本身,它就是认为没有三世,既然没有三世,他就不会去布施。可是乐于布施者,他绝对不是落在六识论里面,乐于布施有智慧者,他一定是如法地去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如法地接受贤圣的教导,知道一切众生只有八个识;一切法的根本因,就是一切众生皆有的自心如来——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那么在这种第八识祂是金刚心不会毁坏的情况之下,必然有三世,必然有过去世布施的因,才有这一世布施的果;有这一世布施的因,就有未来世布施的果;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他不会落在邪见中,就可以毁坏掉这个邪见。
  第二个是无信,无信就表示说,不信有这个因果——造善业有善果、造恶业有恶果,对三宝不生起正信。对三宝不生起正信的人,通常不会去作布施。因为通常在三宝中生起正信的人,才能够善于了知诸法的因缘;能够善于了知诸法的因缘的话,就能增长信心。所以不信三宝,不信三世因果的人,他是不容易来修布施的。可是乐于布施者,因为对三宝生起正信,而且能够对于善恶业果能够生信,所以他能够毁坏“无信”这一种弊恶法。
  第三种放逸,就是乐于布施者,他随时随地想到,就是要怎么样来去除生死中的烦恼、生死中的系缚;怎样来让自己在佛道上能够增进,怎样去除愚痴,发起智慧。所以他会在佛道上努力修学,知道自己要培植福德资粮,才能够让自己在智慧资粮上增长。所以他在乐于布施的过程,已经毁坏掉“放逸”的弊恶法了。
  第四个就是悭吝,悭吝本身就是舍不得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用,舍不得自己的东西减少,想要积聚更多的东西。这样的一个悭吝的弊恶烦恼,对一位乐于布施者,是视为罪过的,是视为过失的。所以乐于布施者,心心念念的就是怎样能够坏除悭吝的烦恼,怎样不要去长养悭吝的烦恼;所以乐于布施者,他一定可以毁坏“悭吝”的弊恶法。
  第五种瞋跟痴,瞋就是不能安忍、不能接受。不能安忍、不能接受这个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苦,愚痴而不能出离;不能接受众生因为没有福,所以需要菩萨来摄受,需要菩萨来布施给与,让他能够安隐快乐。乐于布施者就是因为有慈愍心,慈愍心来看待众生;慈愍心本身就是在对治瞋,所以既然能够发起这个慈愍心,就是能够安忍、能够接受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苦而不能出离,需要菩萨来摄受,所以他能够毁坏这个瞋。同时能够毁坏这个痴,痴的意思就是说,不知道在生死中受苦的道理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解脱?那么这位乐于布施的菩萨,他已经能够实证自心如来,能够知道一切法的根源,都是这个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本来解脱、金刚不坏,具足能生万法的功能;可是,是因为众生自己愚痴而去增长了很多我执、我所执的烦恼。所以当他在对于布施的过程里面,已经知道一切因果能够成立,就是有金刚心如来藏的存在,所以他已经破除了这个痴;而且要实证这个实相心,也破除了这一分另外一边的无始无明的痴。
  所以他乐于布施,就能毁坏这五种弊恶法。离开了这五种弊恶法以后,生起欢喜心,因为欢喜心的缘故,对于法、对于三宝的信,由信根而增长为信力,所以他能够由精进根增长为精进力,念根增长为念力;而在智慧门方面,由智慧慢慢增长而有智慧力,所以能够获得真正解脱。获得真正解脱的意思,就是他不是在这种方便解脱上修学,也就是不是在纯粹二乘人所修的毁坏五阴法出生的因,然后让自己入无余涅槃的方面去修学;而是说知道本来解脱的是自心如来,而怎么样能够不毁坏五阴十八界的法,而能够让自己毁坏掉这些在三界中生死的因,而真正转依自心如来真如无我,这样子来获得五阴十八界现行,不系属于三界生死,这样才叫作真正解脱,最后成就的果就是佛果。因为这样乐于布施,最后一定会获得佛道上的成就。
  这样乐于布施的人,现在就能得到四种果报:一种是一切人乐于亲附,乃至怨家。因为这位乐于布施者,心中已经没有所谓的瞋与怨了,虽然怨家自己觉得他跟他有怨,可是这位乐于布施者,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不分对方是亲或者怨,显示出来的完全没有这种怨的气习,所以怨家就乐于来亲附这位乐于布施的智者。第二个就是因为乐于布施、广行布施,所以善名就流布四方了。那么入于大众中心里没有怖畏,因为在心中完全不会去产生任何念头说要损害大众,或者说要造成任何的争议、任何的斗争;所以心中对大众只有这种慈愍心、只有平等心,所以入于大众时,心中没有任何的恐怖或是畏惧。那么一切善人看到有这样一个乐于布施的智者,当然都会来亲附,共同成就这个布施的善法。
  智者布施以后他没有后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乐于布施者,他的心永远不会生起后悔的心。不会后悔将自己宝贵的财物,拿出来布施给别人,不会后悔自己的财物减少了,不会后悔这个来乞求者具足了很多烦恼。所以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将来如果有一个什么时机,因为一个历缘对境中,由于烦恼而造作什么恶业,生到地狱去,虽然他是身处于地狱,可是却不会有饥渴这样的逼迫;因为在三恶道中,尤其是饿鬼道与地狱道,都是因为有饥、有渴,所以才会受苦。饥渴的过程里面,不能得到饮食,所得到的饮食,就是所谓的铁丸、铁浆。因为这位乐于布施者,虽然生在地狱,可是因为不饥不渴,所以就不需要受到铁丸、铁浆的饮食所需之苦。假如从地狱回到畜生道,在畜生道里面,它所需要的也容易获得,没有什么匮乏;就像现在有很多,大家在畜养猫狗,受到人的宠爱胜于一般人一样,它所需要的东西永远不会缺乏。如果说再回到饿鬼道中,受果报的时候,因为他过去世一直广行布施,乐于布施,所以虽然在饿鬼道中,也不会受到饥渴的逼迫,常常得到饱满。那回到人间来,获得人间色身的果报,在寿命上、在体力上面、在生活中能够安乐无忧,同时因为安乐无忧,进而能够再继续听闻正法,听闻正法中这样的所谓因缘果报的道理。因为在正法中,能够告诉众生这个三界的因,以及一切的因缘的道理,善于了知因缘,就能够如理地述说一切法;所以这个人在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胜于一切众生,是因为他在过去乐于布施的结果。同时因为在过去,他不断地长养他的信财、戒财、舍财、多闻、智慧这些七圣财,这种七圣财,不会因为曾经受到三恶道果报而毁坏。回到人间来以后,历缘对境中仍然还会现行,因为它是七圣财,所以这种七圣财功德就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听闻正法的信,受学戒的戒德,以及在行布施、多闻、智慧方面,都会胜于一切众生。
  那么在经文中,布施无悔还有什么功德?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优婆塞戒经》卷四”布施者布施以后不后悔,他将来如果随著大众果报的业力,虽然处在动乱灾难的恶世,他也不会造作,不会造作这个,譬如说大家在抢劫,就跟著去抢劫;大家在趁火打劫,他也不会去趁火打劫。如果说有恶法生起,譬如说有一群人,为了利养想要结党来巩固权势,这种事情他也不会参与,也不会作,也不会随著就去领受,跟大家一起去做这些事情。在怖畏处,譬如说狮子、虎狼、旷野无水无草之处,也不会生起恐怖;是因为他过去乐于布施,对众生永远是以平等心来布施,对众生是以怜悯心来布施;虽然说因为有烦恼,因为这个烦恼造作恶业的关系,但是再回到人间来以后,碰到这样的在怖畏处情况之下,那一部分的布施所得功德,还是存在的。倘若受了天身的果报,他五根的庄严殊胜,以及所受用在天界,五尘五欲的殊胜,是超越其他天人的。
  前面为大众解说了布施的因果道理,以及有智慧者为什么乐于布施的这些内容以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有智慧者布施时,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为我们说:【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我们就先来说,佛陀为我们开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为什么行布施,他具有的解脱智慧是什么?
  第一个、调伏自心,在调伏自心方面,最重要是什么呢?最重要就是说,我们在菩萨道上修学,不像二乘人,专门去除五阴十八界出生的因,然后来去除我见、我执。菩萨他是在自己的五阴十八界现行、烦恼现行的过程,对众生行布施、来行菩萨道。可是不能永远让烦恼增长,让烦恼不能去除,所以在烦恼的现行情况之下,有五阴身系在三界现行的情况之下,透过布施要来调伏自己对我所以及我执部分的烦恼要来去除。所以要布施外财、布施内财的过程里面,都在调伏自己对我执的部分、我所执的部分,怎么样来断除。
  第二个、是坏怨瞋心,也就是怨恨心以及瞋恨心,是菩萨最大的敌人。因为菩萨要成佛,一定要摄受众生。如果说自己对众生的怨心、瞋心,他不能毁坏,那么就不能摄受众生,不能摄受众生就不能摄受国土,所以坏怨、瞋心这两件事情,应该讲说,对菩萨而言是最首要的事。要检讨为什么自己的善缘不多?为什么自己接引的人不多?是否自己对众生的怨心、瞋心过重。所以有智慧的人布施,是能够调伏我自己的我执、我所执,能够来坏我自己的怨瞋心,能解脱于怨瞋心的系缚,能解脱于我执、我所执的系缚,所以我来行布施。因为如来成佛的过程里面,也是经历这样调伏自心、坏怨瞋心的这样一个经过布施来毁坏的过程。成为如来以后,为什么称为无上尊呢?就是这个心已经调伏到究竟转依真如,究竟发起真如用了。究竟发起真如用,就是把自己的烦恼完全坏除,自己的心完全调柔到像自心如来那样子的一个真如无我了,所以称为无上尊。
  有智慧的人,他不求受者爱念、不求名称,不求在大众中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他亲附,也不求望他要得到天人果报。虽然在乐于布施的过程,必然在现世就能得到众生的爱念,就能得到名称,就能得到善人来亲附,可是对他来讲,心中他不祈求的。
  今天我们就解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28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