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73集 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禅法的知见 (一) 正钧老师

   日期:2018-07-12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92983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说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
   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部分接着来谈一谈说,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了知的,因为声闻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
   从这一段经文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决定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说是决定性的菩萨种性就已经是很尊贵;那么您这个时候是有一分的随喜呢,还是有多分的随喜?这就会影响到你这个求悟般若的目标下进展的快与慢的差别。那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进一步来看看说,有没有以下所说的八个条件作为方便,来作为求悟般若进展的快跟慢的指标的分别。
   第一个部分说: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与否有三个部分:于法、于自、于师。
   第一个部分就是前面说,应当相信: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也不只是一种施设,因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但是,这个部分是牵涉到了对佛的信心是不是具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多生多劫以来,累积了学佛的福德资粮具足了,信根成熟了,所以进一步发起了信力,对于说“佛法是可以修证的”这件事情,自己已经不再有所怀疑。那也许你会说:“这个容易啦!”那我就要赞叹说: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是后世佛教历史演变创造出来的”。那意思也就是说,大乘法是不可证的,或者是说,大乘法的内涵是与小乘法的内涵是相同的。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开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 佛及 佛所开示的胜妙法能够信心具足,同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之性,那当然第一关就是开悟明心,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福德啊!
   其次,当然是应当要对自己有信心。既然会走到求悟般若的阶段,表示说你的过去世一定是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为,一般人假如能够相信三宝的话,就已经要有很多的福德资粮,更何况说你还可以进一步求开悟,当然一定是在过去世的一劫乃至百千劫,已经种下了种种的善净业因了嘛!那假如有人跟你说“末法的时代是不可能开悟的”,那其实只是那个人自己的善根福德还不成熟罢了。
   第三个说应当信师。既然现在佛法还没有灭失,那么一定还会有菩萨乘愿再来度众。可是,这位菩萨的示现也许是很平凡的表相,却是已经开悟,而且可能悟境是非常深厚的一位善知识,你可不要只看表相就跟善知识当面错过喔!除非说你所遇到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否则,当然应当要信受他的教导,并且要进一步请益、听闻禅法的知见。当然,假如你在请益的过程中,听到他的开示是说“你不要管我有没有悟,反正我是可以帮你开悟的”,那就很有可能你还没有因缘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了。
   第二是说:求悟的企图心生起了没有。“佛法不只是一种施设,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这一件事已经有了信心,当然进一步就要去求悟。那求悟的时候,当然就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福德资粮以及正确的禅法知见。可是,能不能进一步去具足这一些资粮,是与求悟的企图心是否生起是有关的。换句话说,你真的是想要求悟,你才会进一步去思惟说“那这个时候我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或者是说“要去具备这些条件,我要用什么方便去具备这些条件”。而求悟的企图心,也是因为信心具足以后所产生的信力来作为前导。
   第三说:求悟的精进心是不是足够。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多半曾经听过类似的说法,说有人“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两年,佛在天边”;然后最后,“念佛三年,佛就在西天”。佛为什么会越来越远呢?当然不是嘛!佛是不来不去的,怎么会有远近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个念佛人的心是懈怠了,因为也许他念佛很久了都没有什么感应,所以他就对于说“可以往生西方极乐”的信心就动摇了;因此对于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企图心也因此而淡薄了,所以才会有前面的那些状况出现。同样的情况,当已经开始想要求悟以后,也进一步依着善知识的开示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可是却一天捕鱼,三天晒网,那结果是进一步退一步,仍旧在原地踏步;假如只是这个状况,那就已经很“阿弥陀佛”了,更何况说会退两步、退三步,乃至退很多步的状况是大有人在的。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于五欲的贪着,他是不愿意放舍的。
   第四个部分说到:是不是以长远心来求悟。好,这里所说的长远心,除了上述的精进心一段所说的内涵以外,还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年与代的长远。虽然已经精进的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而且也持续的努力,不能是说没有精进心吧!可是话说回来,每一个人要悟的时节因缘一般人是很难去预料的,也许因为某一些特殊的因缘,也许虽然已经精进,乃至很精进了,但是今世的福德资粮还是不够,所以就导致今世开悟的时间向后推迟,或许也有可能没有办法悟入,那这个时候就要把眼光看到未来世了。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今世都没有办法悟入的学人都是这种状况,毕竟是说有的是连精进心都还不足够的。然而,假如说从每一个人都有过去无量世的这个事实看来,假如是今世第一次开悟的学人,那他在过去世也一定曾经经过很多世的精进努力而仍然没有办法悟入。所以,求悟的这件事情,还真的是需要有长远心来看待。
   第五:求悟的过程是不是以私心跟争胜心来推动自己。就菩萨修学的过程而言,假如不是过去生就已经曾经悟入,而是在近几世刚刚十信圆满进入初住、二住等等,那这样一路修学上来,当然不可能说今世求悟之时就完全是为了众生的缘故,乃至于还有可能是多分为了自己的因素,而为了自己的原因。为了自己的什么事情?当然就不外乎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那在这种状况的背后就是私心跟争胜心。这不外就是什么?“我要赶快开悟,然后我可以作一代的宗师,扬眉吐气,那供养就会滚滚而来。”这其实私心跟争胜心的内涵就是“我”,这与“要参究之前必须要断我见”的前提正好是背道而驰;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你反而是离开佛法越来越远,更不要说会有开悟的因缘了。乃至于说,这个私心的背后又包含有另外一个盗法的成分,那这又是另外一层的因果关系,而且是很严重的因果。所以才说,私心和争胜心是障道的因缘,是与菩萨法相违背的,是学人应当努力赶快去除的。
   第六个部分说:求悟的过程中是不是都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聪明伶俐心讲的是哪个心?正是八识中的老六,也就是意识心。善知识一向开示说,“参禅是要以会分别的意识心,去寻求本来就不分别的第八识”。
   那么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参究有什么过失?其实,我们这里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一部分的学人,只仗恃自己的聪明伶俐心,以为说可以靠着思惟分析整理来找到参禅的标的,完全忽略善知识曾经交代说,“随分要去锻炼动中的功夫,进一步以思惟观来寻寻觅觅,这样才可进一步有一念相应而触证法界的实相心”。然而,只仗着聪明伶俐心来作分析整理的结果,假如能够解悟的话就是万幸了,而十之八九都是落在意识相应的法尘境界罢了。而即使说真正解悟的话,百分之一百都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般若的实相智慧也很难生起;除非说他继续有着善知识方便的善巧摄受,不因此而退转,那就更是万幸;更何况说,也有可能会因此而谤法、谤善知识,成就三恶道的业因呢!
   而不应当都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求悟的另外一个部分的意涵,就是要提示学人说,应当要离心、意、识来参究,不过这个部分要等到后面再单独来说明。
   先继续说第七个部分:求悟的过程中是否已经起了出离生死之心,乃至远离虚妄心。求悟的企图心是否真切的生起,就要看是否已经生起了出离生死的心,也与之后修学知见过程中精进与否是有关系的。我们试着想想看说,我们每一个人过去都有无量世,而这无量世中我们都在作什么?当然不可能都在人天中享福。而人间的种种是不是都是可爱的?这一点也不需要我多说。乃至于说,过去多劫之中,我们都是在三恶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楚,这也是可以推断的事实。从这样看来,我们的未来世会生到哪里啊?好,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有三世的轮回,一样还是在三界中浮沈不定;那不管未来世会是苦多乐少、苦少乐多、苦乐参半,一样免不了三苦、八苦乃至无量无边的苦。所以,当然还是要下定决心求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有了初分的求出离三界生死之苦,才能够会有进一步的亲证佛菩提的这个阶段。
   第八说:求悟之前过程之中是不是已经发了大愿心而不退却。一般而言,求愿跟发愿是不太一样的。求愿是说,向别人求自己啊或眷属所缺乏的事情或是东西;而发愿是说,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愿意去为他人而付出心力。而一般世俗的求愿也许会是向鬼神、佛菩萨求啊,求什么呢?求保佑全家平安啊,事业顺利啊;心量大一点的话,也许就求什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可是,既然你已经到达了要求悟这个阶段,当然更应该能够发大愿去做利乐有情的事情。
   那为什么说发大愿心乃至说要不退却呢?因为,求悟不但是菩萨的大法,更是法界中极其殊胜的事业,得要有极大的福德智慧才能够堪受;也就是说,修学佛法能够走到这个阶段,是因为你的福德相对的提高,所以心量才能够更大,更有智慧去简择你修学的道路。这里所说的修学福德,已经不再是一般修桥补路啊,救济贫苦等等人天善法的事业;而是说要能够在自己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随着善知识的指导,投入帮助众生开悟的这个大事业。因为这个事业,未来世的世间才继续会有声闻的四双八辈、辟支佛,乃至会有菩萨、佛,乃至有种种的善净业法才会继续留在世间,利乐有情;所以说,这是一个大事业,这都是因为菩萨种性极其尊贵的缘故。那进一步你还可以发愿说:希望这样的大愿能够生生世世永不退却。但是这其实是又发了另外一个大愿。
   菩萨就是这样,发了某一个大愿以后,又随着他的修证的阶段再发另外一个大愿;这样一个大愿引发另外一个大愿,一个大愿含摄另外一个大愿,就这样一世一世迈向成佛之道。
   当然,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以外,还得要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因为要求悟般若之前,还要必须具足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那作为你将来参究正确方向上面的参考。不过,这个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要下一次再说明。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73集 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禅法的知见 (一) 正钧老师)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