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正源老师开示:三乘菩提异同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为大家解说《宗通与说通》。这一集我们要开始说第三章的“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
常常有人以为,佛教也只是世间众多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跟其他宗教信仰没有差别;不知道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声闻、缘觉以及佛的三乘菩提,函盖了一神教教主所在欲界天的粗浅境界在内的三界以及出三界的境界;不知道说佛教是以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生死苦为主要的内涵;也不知道说佛教能够让人具足亲证三乘菩提,而三乘菩提中任何一种,都不是一切世间宗教所能够令人证得的。这就是说,学佛的目的不应该在追求世俗法上的平安、快乐、健康、事业成功,而是要在修证二乘菩提所应亲证的解脱道,要在修证佛菩提所应亲证的法界实相体性的智慧,乃至于最后要修证方广唯识一切种智而成就了佛道。因此学佛人若要真正证解佛法,就应当要了知三乘菩提的真义,应当要知道三乘菩提的异同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说声闻菩提。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又可称为道,就是觉悟之道;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所修觉悟之道。这个声闻这两个字,声是音声,就是佛说法所有的音声,闻是听闻;如果修行者闻佛说法,信受精进而能够出三界生死,这就是声闻。声闻人闻佛音声说法,修世间蕴处界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藉着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四种观,乃至于八正道十二因缘的这些的正理,而悟入了蕴处界空相,渐次的成为了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证得声闻菩提。声闻人从闻佛声教开始,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过程,这个请大家参阅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当中详细的开示。
其次缘觉菩提。缘觉乃是出于无佛之世,由于无佛出现在人间,所以不能听闻佛陀宣演二乘菩提音声,只能够自己依着观察思惟而亲证蕴处界空,所以成为辟支佛。因为不是闻佛音声而悟入,因此不称为声闻菩提;但是缘觉因为是缘于世间一切法而觉悟,所以称为缘觉菩提。缘觉菩提的证得虽然都不依闻听法音而入,但是他所思惟、所观行,仍然跟这个声闻菩提的蕴处界空相,蕴处界空、无常、苦、无我,缘起性空乃至十二因缘,基本上是没有不同的;但是缘觉菩提它偏重于依因缘观而证入者是比较多的。以这样证入蕴处界空相而证得解脱的修行人,因为还没有随佛闻法,而是独自悟道,而且他的习性比较好寂静孤独,也不喜欢说法度众,所以又称为独觉。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曾经有说过,说独觉种性乃是因为他的本性是与三种习性相应:第一种,他的本性就喜好寂静孤独,在证得缘觉菩提之前,已经是有“薄尘种性”,就是处在六尘愦闹的境界里面心不爱乐,但是对于寂静处却深心爱乐;第二种就是他的本性就不好说法度众,在证得缘觉菩提之前,就已经有了“薄悲种性”,就是对于演说正法利益有情这件事他心不爱乐,但是对于能够少费心思而住于寂静中则是深深爱乐;第三种也就是“本性独觉”,他还没有证得缘觉菩提的时候,就有了中根的种性,而且是慢行类。《瑜伽师地论》称他为慢行类,就是说虽然不是最利根,但是也不是钝根;然而就因为他不是钝根,所以自己就生起憍慢的心,他深心之中就希望,就有这样的希求愿乐,在无师无敌之世——就是他不需要有师父,也不需要有什么样的敌对的对方——他希望在这样的时节,独自来证得菩提。
这三种独觉种性,虽然都是在无佛之世无师独觉证得菩提,但是 弥勒菩萨说他们或者是“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或者是“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这意思就是说,缘觉辟支佛虽然是在无佛之世无师独觉证入菩提,但是他修因缘观证得缘觉菩提成为辟支佛的那一世之前,却都必定曾经百劫亲近诸佛闻法,或者是在有佛法之世亲近善知识听闻佛的正法。因为他修因缘观,在修十二因缘之前,必定要先修十因缘,就是必定要先透过十因缘的观行及思惟,然后他虽然不能亲证,却已知有能出生名色、五阴十八界的本识入胎识;也能够知道“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而且“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在还没有深观十因缘确定有本识入胎识为万法的根本因之前,修学十二因缘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真实理,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的七辑着作中,有明确的举证以及详细的说明;正觉同修会之前的三乘菩提电视弘法系列中,也曾经加以解说,在这边我们就不多赘述了。
而万法的根本因本识入胎识如来藏的存有,虽然是法尔常住、法住法位;但是为众生开示悟入这个本识如来藏,却是诸佛示现世间的重大因缘;可见,没有佛世尊的慈悲与智慧,众生是没有因缘证悟本识如来藏的。如果不曾在过去经百千劫亲近诸佛闻法,或者是在有佛之世,亲近善知识听闻佛的正法,然后在如来藏中种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并且“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这正法种子,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修学因缘观;更别说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证得属于佛法三乘菩提之一的缘觉菩提。
最后我们来说佛菩提。三乘菩提可大略区分为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就是前面说过的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这二乘菩提属于解脱道;大乘别教菩萨所修的是佛菩提道。这两种法道并不相同,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不能混为一谭,不能够说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佛菩提的见道是明心证得如来藏,解脱道的见道则是断我见,两个也是截然不同。修学解脱道是永远不可能明心的,不能够说我见断了就是开悟明心,我见断除了只是否定五阴,主要是否定觉知心,并不是证得如来藏,不是明心;如果不修学佛菩提道,乃至于阿罗汉断了我执的时候,都还是无法明心的。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大菩提中的种种法道就称为佛菩提道。佛菩提所说的内容是包含三乘菩提,所以才能称为大菩提;二乘菩提是不能称为大菩提,因为只能够断除分段生死,不能够断除变易生死。二乘菩提解脱道,在烦恼障的部分,只能够断除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我见与我执的现行,不能够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在所知障的部分,则是完全无法触及,当然更无法打破或者是修除,所以二乘菩提解脱道不能称为大菩提。凡是以声闻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的人,一定都是六识论者,当然都是未实证三乘菩提的凡夫,才会做出这样违背三乘菩提中 佛陀至教的言行举止;而六识论的所有支持者,也都必然无法断除我见,一定会认定意识心是常住法,因为唯恐依 佛所说的断除我见我执以后会变成为断灭空。只有佛菩提才能够称为大菩提,因为佛菩提函盖了二乘菩提,又具有二乘菩提所无法断除的习气种子断除的方法,也具有二乘菩提完全不能触及的所知障断除的正理,所以称为大菩提。
三乘菩提异同的地方,我们在前面的单元当中,为大家解说了不少。譬如我们说明,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是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佛菩提则更进一步的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而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的本质,仍然是大乘法中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仍然是以本来性净涅槃为体,所以二乘圣人所入的无余涅槃境界,其实仍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二乘圣人不能够证得第八识本识如来藏,因此不能够了知何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不能够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不能够了知法界实相,不能够通达般若智慧,也不能够思议证悟菩萨的智慧。另外,像三乘菩提所说的无我,也有种种的不同。二乘菩提只是依着世间蕴处界法虚妄不实而证人无我,佛菩提则是依着菩萨七住明心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来无我体性,现观蕴处界万法,次第的证得人无我以及法无我。这些内容,我们就不再重复的来说明。
但是三乘菩提的修行人,在心行上面也是有差异的,也是我们应该要有所了知的。二乘声闻及缘觉菩提,除了缘觉辟支佛未随佛闻法,不亲近善知识,不承事供养,是无师独觉;而声闻阿罗汉则是随佛修学,闻佛法教音声而证入菩提,这两者来看声闻与缘觉也是有所不同。这两者虽然自己发起了二乘的声闻以及缘觉菩提,除了缘觉辟支佛未随佛闻法,不亲近善知识,不承事供养,是无师独觉,而声闻阿罗汉则是随佛修学,闻佛法教音声而证入菩提,有所不同之外,他们两个,虽然自己发起了菩提心,却不劝化教导众生发菩提心;既不自己受持学习大乘经义,而且也不劝化教导众生发菩提心,也不广为他人解说大乘的经义,就这一点来讲,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则是并无不同。而在佛菩提道修学的大乘菩萨,则是自己发起菩提心之后,又再能够劝化教导众生发菩提心,让他人都能够入信而学习大乘法道;既能够自己解脱,也能够让众生解脱,这样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所以,在经典里面《佛说出生菩提心经》里面就说三乘人,譬如有三种人要渡河:第一种是声闻人,他是以草编成筏子,倚靠着这个草筏来渡河;第二种缘觉人是以皮囊,或者是皮囊绑成的小船,倚靠着这个皮囊、皮船而渡河;第三种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则是造作大船搭乘着入河,并且在这个船中搭载了百千人一起渡河。
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这样的慈悲愿行,在大乘经典中处处可见,正是所谓的菩萨从大悲中生。像《大般若经》中所说“菩萨三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以及无所得为方便。其中这“大悲为上首”,这个大悲并不是只着重于救拔众生世间现象界中所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的这些苦,就能称为大悲;而是要像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开示,要以一百一十种世间、出世间以及世出世间这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所缘境,而能够生起救拔众生离开这一切微细难了诸苦,才能够称为大悲。这其中世间苦,当然就是如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等等的这些苦;而出世间苦,则像声闻人求解脱于三界生死;那世出世间苦,则是菩萨求亲证法界实相,求亲证诸地的现观境界乃至究竟证得佛地境界所度脱的这些的种种苦。这样的亲证众生一切微细难了诸苦之后,才能够进而发起教导救护一切众生同证实相,离开众生相,度脱一切世间、出世间以及世出世间苦的大悲愿。像这样的彻见缘起、彻见一切法都是从实相法界本住法中藉缘生起的菩萨,对于现象界、蕴处界等一切法虚幻不实,已经透彻深观,当然不可能是厌心薄。厌心薄的意思就是说,他厌离蕴处界等三界世间的心很浅薄。反而是菩萨既然已经现观一切法都是从实相法界藉着众缘而生起,就是已经如实的现观缘起法了,当然就不会再如同定性声闻人一般,厌恶三界有情的诸蕴等法;反而是能够藉着大悲心的发起,从厌心重,发出悲心重,愿意不求升天,享受累世培植的福德,而世世不离人间,利益有情,以这样能够快速的成佛道。这个跟定性声闻阿罗汉是完全不同的。定性声闻阿罗汉,他不能够彻见缘起,只能够相信佛说诸法都是从本识中藉缘而起,但是却又不能实证;也就是说,他并不能够现观蕴处界诸法如何从本识如来藏中藉缘生起,自然就没有办法发起实相智慧,而不能够对愚痴有情发起悲心来摄受救度,因此就厌心重,而一心想要求灭度入涅槃。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法华经》的三车喻。在这个经典中记载: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的二三十个孩子们,平时都在五百人居住的大屋宅当中嬉戏。有一天这个大屋宅突然发生大火,长者心里面想着,自己虽然可以安然的全身而退,但是这些孩子们,却在火宅中欢乐嬉戏,全然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不能够了知将要受大火焚烧的危险。长者虽然一再的善言去劝导、去诱导这些的孩子,可是孩子完全不在意,依旧在屋宅内欢乐嬉戏。于是长者他来施设方便,来诱引这些孩子,就告诉这些孩子们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在屋宅门外可供游戏。这些孩子听到了,心里面就生起了欢喜,都争相的要跑出屋宅;等到了屋宅门外,就向这个长者索取车子。这个时候长者赐给每一个孩子一部大白牛车。
在这个譬喻里面,火宅是比喻国土危脆、生灭变异、无常不实的三界世间,也就是所谓三界火宅;长者的孩子们是比喻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溺、不知求出的这芸芸众生;三车则是比喻声闻、缘觉以及佛菩提的三乘菩提法道。说声闻人修四圣谛,求出三界只想自度不顾他人,就好像羊遇难自顾奔逃,完全不回头去看其他的落后的同伴羊群,所以用羊车来比喻声闻乘的行者他所修的声闻菩提。又说缘觉人修十二因缘观,求出离三界,但是略有薄悲为他人的心;就好像鹿遇难奔逃的时候,虽然能够回头顾望其他落后的鹿群,但是自己的根性能力都有限,难以协力来度脱,所以用鹿车来譬喻缘觉修行人所修的缘觉菩提。然后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不只能够正确的证解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还能够修学菩萨六度乃至于十度万行,并且要圆满佛的一切种智,具足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并且恒起大悲,要度一切有缘众生出离三界生死,自己却永远不求出三界,犹如牛能够荷重,安隐地能够载运一切离开一样。最后长者看到孩子们安然逃离火宅之后,却都给予这个大白牛车,那就是表示说,佛陀虽然是以三乘不同来引导众生,但是祂的本愿却是要以大乘佛法来度脱众生的。这个是看这个譬喻应该要了解的地方。
以上我们解说三乘菩提的差异到这边。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43集 三乘菩提异同)